精优范文 > 实用范文 > 优秀范文

科技展馆设计 科技馆陈列设计(优秀8篇)

时间:

这里的8篇科技馆陈列设计是精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科技展馆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科技馆陈列设计 篇一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设计 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增长历史和文物知识,而逐步转向以休闲和观光为主。因此,博物馆作为丰富藏品的信息集散地,应重观众对这些信息的感受。时代对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应当把教育、展示和娱乐三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这个文化和科学的古老殿堂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和改变自身的职能,重新展现出它新的职能,重新定位它在社会服务中的坐标。

博物馆陈列设计属于觉传达设计的范畴,它从立体、平面、环境和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实物、音响、图片、色彩等多种听语言,广泛追求觉传达设计的目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陈列设计定义为“根据陈列主题要求,在陈列目标的指导下,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总体要求和艺术风格,并运用各种科技和艺术手段组合各种陈列品的工作。”现代陈列设计已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具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专业特征。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征

博物馆陈列设计与“纯美术”的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要设计的是一个集教育、汇集、审美和信息制造、传播于一体的综合展示系统。这一设计过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双重思维的特征

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双重思维的特征,二者,既矛盾又统一。形象化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最基本特征,如果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不能从形象感官上打动受众,那么即使展览对象具有很深的内涵,也无法被受众接受。然而,形象化的特征只是做到了陈列设计的第一步,在绚烂多彩的形象展示的背后是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文化链条。因此,博物馆陈列设计要想深刻的影响受众,在做到充分形象化的基础上,还要挖掘展览品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多维性的特征

博物馆陈列任务十分庞杂,涉及学科知识及其广泛。从不同的角度,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博物馆进行陈列时,必须考虑其多维性特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抓住其主要任务和基本矛盾。

《三)、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综合艺术的特征

首先,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时间是博物馆展品陈列要考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其次,博物馆展品的觉形状是展品的外在特征,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展品以何种觉形象展示出来。第三,博物馆展品陈列设计还具有影像艺术的特征。博物馆的展品是在一定光线中展出的,因此造型艺术必然带有影像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综合特征并不是独立分离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要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展示藏品,是把文字的内容方案变成形象的陈列展示内容的一种展览形式。在整个筹展过程中,陈列设计是系统的、整体的、目标明确和充满创意的。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是以建筑场地为出发点,以陈列内容和展品为对象,是对陈列内容和形式的总体构思和全面规划,以保证陈列艺术形式的完整统一。陈列内容决定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陈列艺术设计应根据陈列内容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展品的艺术形态和特色,使其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和谐,才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一个成功的陈列设计,应该具有独创性,突破传统的陈列思维模式,并且做到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创造出合理的空间环境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内容和理念要求

陈列设计大体分为陈列艺术设计和陈列大纲编写两大部分。陈列大纲是陈列主题的具体体现,是主题条目按时间顺序、逻辑关系、地域方位具体排列穿插使其成一个形象的剧本的过程。陈列大纲编写,主要是对陈列内容的结构处理,是内容编辑阶段的中心工作。陈列艺术设计,涉及范围包括陈列设施、展品放置、展厅环境和参观路线。陈列内容设计主要是考虑陈列主题的提炼、陈列目标的设定、陈列信息的传播,以及与观众的交流互动;陈列艺术设计也注意到陈列目标和陈列主题的价值判断,力求用色彩、空间、形象来表达展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力图用觉传播手段来表达陈列深层次的情感和态度。

陈列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之一,是衡量博物馆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展示历史遗存和研究成果的窗口。现代博物馆的理念也正从“以物为本”朝着“以人为本”发生时代性的转变。过去博物馆的工作是以藏品的研究为重点,以藏品为核心,而现代博物馆的一切中心是观众,如何用古老的收藏讲述最现代的故事”是博物馆服务社会、面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注重展览效果、努力创办精品展览的今天,那些题材类同、没有特色、缺乏创意、布置平淡的展览已经无法吸引观众。

参考文献:

【1】朱琳.博物馆陈列的美学特征和教育途径[J].中国博物馆.1989年04期

【2】沈柏春.论博物馆陈列设计与观众的因素[J].中国博物馆.1990年03期

【3】陈开宇.尊重传统 继承创新――浅谈中国地质博物馆陈列特点[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科技馆陈列设计 篇二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理念

在对博物馆陈列布展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设计的过程中,要从设计空间布局出发,充分发挥其效能价值,体会设计框架和实际形态之间的美感,用更加新奇有效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细节,保证文化意识和艺术素养结合在一起。博物馆陈列布展不仅要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也要给予人们生活上的启迪,在融合艺术性、人文性的同时,从而进一步优化观赏者的感官体验。

1 博物馆陈列布展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

在设计博物馆陈列布展的过程中,若是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出发,要将观赏者视为设计的中心,从而进行装饰装修设计。在具体设计中,不仅要体现主体化特征,也要保存个性化和地域化特征。利用布展设计框架将博物馆的核心信息展示出来,保证多组合和多形式的陈展手段。展厅的设计要营造成故事氛围,以体现情景交融的科学化设计场景。另外,在博物馆陈列布展布局中,要将展厅转变成为鲜活生动的语境化观展结构,从而加深观赏者的代入情绪,进一步提升博物馆陈列布展的设计水平,达到目标效果[1]。

在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过程中,要秉持积极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思维,也要有明确的设计目标。

第一,要保证设计内容和设计形式之间的有效融合,将思想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和知识性融合在一起,借助博物馆馆藏物品形成陈列和宣传的展示模型,也将其转变为科学普及教育的阵地,真正顺应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第二,在陈列设计结构中,要精准的掌握设计框架的主题形式,准确的表达资源优势和资源展示情况,能将城市演化以及优势文物展现出来,利用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体会陈列设计结构中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结构中融合新技术和新手段,能实现互动式感官体验,并且有效发挥博物馆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情怀。

第三,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也要准确的掌握总体形式和局部形式之间的协调性,确保在精雕细琢的过程中,体会优质文物中蕴含的情感。只有在陈列布展设计中,进行适度的调整和设计,才能更好的满足博物馆的历史感、科技感以及艺术感等。

第四,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装饰符号和整体博物馆布局之间的协调感,最重要的是,要在观赏者刚刚进入到博物馆后就能体会到浓郁的本土文化,并且在博物馆展馆观赏期间体会文明积淀的厚重感。博物馆陈列布展的设计场景要和总体设计风格相一致,在个案展示的设计方面,也要保证投资造价的合理化[2]。

2 博物馆陈列布展的设计原则和设计亮点

在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优化科技含量以及全息系统设计的原则。首先,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博物馆设计结构要依据高效节能的现代化要求,建构绿色设计框架,并实现环保标准,无论是采光照明,还是空切调节方式,都要结合智能化调控模式,确保整体设计结构舒适自然[3]。其次,在优化科技含量原则的指导下,要保证博物馆陈列布展结构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结构的有效融合,赋予博物馆全新的展示形式,利用有效的光效应、光导纤维结构以及电脑编程操作等,建构更加有设计感和现代感的设计框架。最后,在全息系统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要秉持追求艺术完整展现的心态,达到室内环境协调发展以及艺术风格协调优化的目的,排除设计结构中的不协调,从而实现简约大方的陈列设计。

最大的设计亮点不仅要从文化结构中进行深度挖掘,也要保证将艺术框架和科技元素进行优化融合,确保能实现场景的再现,也要将空间塑造和场景设计结构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确保宏观元素和微观元素之间能缔结有效的感官模型。不仅要增加观赏的参与性,也要进一步提升互动性,从而在细节上实现艺术和设计理念的完美融合[4]。

3 博物馆陈列布展的设计内容表现形式

3.1 空间创造的表现手法

在博物馆陈列布展结构设计过程中,场馆设计至关重要,要从实际需求和自身地域特征结合在一起,形成个性化陈列风格以及特定化的艺术取向。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博物馆是文化教育的基底,因此,不能形成静态化以及单一化的模型,而是需要结合普洱市地区特征进行综合化设计,确保立体化、互动性的展馆结构能得到有效落实。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只有保证展览内容和主体宗旨之间形成有效的契合度,才能保证观赏者沉浸在感官体验的过程中,还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利用不同的空间结构,展现不同的情感诉求,从而有效的感染观赏者[5]。

3.2 科技展项的应用

在博物馆陈列布展过程中,要积极应用科技元素,利用光影设计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手段,提高整体博物馆的时代感,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应用科技元素的过程中,要秉持适中原则,切忌喧宾夺主,保证博物馆陈列布展的主题得到有效的展示。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普洱市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融合地域特征,选择更好的设计契合点,融合历史、文化以及科技元素,实现馆藏信息的有效传递,确保整体展馆的设计模型具有高品质、高层次特征,更好的发挥博物馆育人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江冬妮,沈宁,段炼等。回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初创――陈赛英女士访谈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31(01):86-93.

[2]晋锋。浅谈工程管理人员在博物馆布展工程中的作用[J].文物世界,2012,22(03):76-78.

[3]许建春。雕刻历史传承文化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14(02):78-81.

[4]许天。浅谈艺术作品在纪念馆陈列中的运用――以中共四大纪念馆布展为例[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3,15(02):162-167.

科技馆陈列设计 篇三

“实践教学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是有学生亲身体验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1]

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需要具备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所以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能够进行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建立与课程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研究、生产劳动能力共同培养的“三对接”实践教学模式,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深化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方向,有益于实现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

一、与课程知识学习相对接的“课程实践”

“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兼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特性,尤其是关于藏品管理、展览设计、观众调查、展览讲解、博物馆参观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上必须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接触博物馆实体的机会,以及对相关博物馆工作的体验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感性认识,才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2]利用校外博物馆与文物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性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课程实践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的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机整体。”[3]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项目。教师作为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的课堂进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策划组织教学项目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负责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拟定的项目任务,从而达到对课程学习内容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陈列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陈列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掌握撰写陈列大纲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自己独立撰写一份陈列大纲,实现对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项教学目标的实现,可发挥校外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结合博物馆举办的具体展览,将其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在观摩和分析博物馆陈列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陈列大纲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课程实践围绕如何撰写陈列大纲进行,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

项目教学的实施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确定项目任务、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的评估。确定项目任务要遵循三个原则:实效性,即项目任务必须能够被学生感知,并与实际相结合,可通过操作来完成。多面性,即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多元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由项目带动学生多元思维。延展性,即项目任务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扩展,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的实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从旁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结合项目计划实现的效果组织项目评估,由教师制定评估标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

以“撰写博物馆陈列大纲”的项目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向学生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即以具体博物馆的藏品为资源,策划并撰写一份文字表达的主题陈列大纲。第二步,布置项目计划。这个步骤包括将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组建项目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陈列大纲的撰写;组织观摩考察博物馆陈列,教师结合具体的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考察和研究博物馆中的某类收藏,作为提炼主题、策划陈列的资源;指导学生项目小组完成一份主题陈列大纲。第三步,项目实施。首先,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包括对藏品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陈列主题和策划陈列内容框架;策划设定用以说明藏品价值和陈列主题的辅助展品(包括陈列标题、部分、单元、展品的说明文字,以及图表、沙盘、绘画等科学或艺术类的辅助展品)。其次,观摩学习,带领学生考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分析一个具体陈列的特点,并结合该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再次,分析和研究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由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份某类藏品的登记卡,学生根据登记卡上的藏品信息、藏品图片,并到博物馆展厅中具体观察展出的此类藏品,运用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知识,撰写藏品说明,并提炼一个陈列主题,设计陈列内容框架。最后,基于藏品研究撰写陈列大纲,包括标题―部分―单元―藏品组合―藏品和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第四步,学生展示项目完成情况,由小组成员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陈列主题和陈列大纲的构思特点,以及撰写陈列大纲的程序。第五步,教师组织项目评估,评估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制定各项评估标准及得分标准。(1)陈列主题突出且新颖,并能够高度概括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30分);(2)陈列大纲内容框架充分体现主题,各类文字表达精练、有感染力,达到雅俗共赏(30分);(3)展品组合关系紧扣主题(20分);(4)辅助展品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分)。以上各项评估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讲评三个方面。

师资历来是教学组成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建设与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保证。博物馆学陈列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除本校主讲教师外,还可以邀请博物馆资深的陈列设计人员,以其设计的陈列内容为案例,进行技术操作方面的具体讲授。高校博物馆学教师和博物馆陈列工作者的教学队伍组合,可以达到教学相长,丰富教学队伍成员的知识水平并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授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二、与科学研究相对接的“申请与实施‘大创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目前国内各高校除了组织学生申报省、教育部的训练计划,学校本身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项目,供教师指导学生申请。探索研究实际问题,并开展创新研究是“大创计划”的宗旨。“大创计划”是通过资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将该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大创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与现实紧密集合的项目选题。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未来要进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工作,“大创计划”项目的选题和实施都必须以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传播的博物馆发展现实为考察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项实际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解决,是一项高层次思维活动。“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5]

教师在指导“大创计划”这项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理论。“基于问题式教学”主要包括设置问题情境、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启动问题、进行问题解决、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估等环节,是一个由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解决、评估解决效果构成的高层次思维训练过程。由于“大创计划”需要项目团队通过答辩才能够结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并顺利通过答辩。

博物馆学的理论完全来自于对博物馆具体实践的研究,通过对现实博物馆活动的考察,提炼问题进行申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并通过成果评估的反思活动,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是“大创计划”的指导实施流程。例如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大创计划”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也是博物馆机构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这项功能的实现决定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能否履行好“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使命,提出“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的“大创计划”选题,指导学生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博物馆设计科普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方案应用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进行效果检验,最终完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现以本人曾指导过的部级“大创计划”“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为例,具体阐释问题研究的过程。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考察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考察内容包括:观众对展览吸引力的评价、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博物馆教育学习活动内容、观众参与活动后的评价、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需求。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博物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第二步,形成研究小组,对问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地组建“大创计划”的研究团队。第三步,启动复杂的问题,设定项目研究课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策划与展开――以某个博物馆为例。第四步,解决问题。(1)访谈:组织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工作者访谈交流,包括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体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教育工作者与参观学习者的关系;开展与观众的访谈,面对面地了解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2)调查:组织学生运用博物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一份“观众参观学习需求与体验”调查问卷,并在博物馆中发放给观众,进行回收分析;跟踪参观学习行为,组织学生在博物馆中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并倾听参观者的交流。第四步,完成研究。包括:课题研究组利用研究所积累的图文资料、影像和语音资料制作课件,汇报研究过程;为所考察的博物馆编制“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指南;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第五步,研究成果评价及完善。包括观众评价,组织学生将设计策划的教育项目,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展学习活动,观察观众参与过程的行为、情感变化,并在观众参与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体验和意见、建议;指导教师点评;小组自评;在观众评价和教师点评基础上,进行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修改和完善。

三、与生产劳动相对接的“专业实习”

所谓专业实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它是学校和社会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条纽带,为学生未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岗位意识,了解岗位价值,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能否获得和提升岗位操作技能的水平,是由工作者的岗位意识强弱,对岗位价值是否具有科学认识所决定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学生将被安排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从事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为了使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获得良好的技能训练,树立岗位意识,培养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热爱,专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在博物馆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可以使实习学生很快熟悉工作岗位的特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见表1)。通过岗位操作技能考核,可以刺激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操作要领,强化岗位意识和建立科学的岗位价值观(见表2)。

科技馆陈列设计 篇四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创新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设计是一门保存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空间艺术。优秀的设计是一种科学与艺术、历史与现在完美结合的统一体。随着我国对于传统文化抢救和展示工作的日益重视,及在社会中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如何在新时代下加强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成为了我们博物馆陈列工作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针对当前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应的策略思考和研究,以期利用实际的实践方法进行解决,发挥其重要的工作意义。

一、加强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的对策探讨

在博物馆陈列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结合设计的实际内容和创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设计中进行了设计的应对策略研究,其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了以下的几点。

(一)采用新型技术设计,提高陈列中的技术含量

在现阶段我们进行陈列内容设计的实际过程中,如何利用新型的陈列技术,提高陈列的技术含量一直是设计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这些新型的陈列技术包括了用于陈列展示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等大量的新型影像、声音、光学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中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应做好以下的两点工作。第一是充分的利用新技术做好陈列展示的内容的创新思考。新型展示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展示陈列创新思考,所以将新型陈列技术与展示陈列创新内容结合起来就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如传统的展示的解说内容需要几万字的解说词,但是利用新型的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视频图像技术只需要不到一分钟就可以使观众清楚的了解解说的内容。其次是利用新型展示技术做好展示陈列渠道拓宽设计。新型陈列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拓宽陈列展示的渠道,继而使陈列展示过程更加高质量的完成。如全息影像的展示、多媒体视频展示等新型展示的使用都属于这一研究范畴。

(二)利用趣味性展示调动观众参与互动活动

在实际的博物馆展示实际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吸引观众参与到展示互动过程中,将解说内容与互动活动结合起来,提高观众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兴趣。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利用空间设计内容增加展示中的趣味性,很好调动观众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来。实际的设计内容中,设计者可以在博物馆空间内设置出单独的互动空间,同时设置符合博物馆特点的活动开展互动活动的进行。如在博物馆内设置出模拟考古实际环境的活动空间,将部分仿制的文物埋入地下。在进行文物展示的过程中,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引导观众参与到文物挖掘的模拟活动中,教导观众应如何进行文物的挖掘和保护过程。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利用互动活动提高参观兴趣,同时加强了对于展示内容的理解。

(三)合理设置陈列环境,做好露陈设计

在进行展示陈列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安排好露陈的设计过程,是进行陈列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对陈列的环境进行合理的设置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保障。所谓的露陈展示就是指博物馆展示过程中,利用环境设置的过程实现可以接触的展示物在展示陈列中实现与观众的零距离的开放开放式的陈列方式。这种陈列方式的采用,有利于观众对陈列物的近距离观察,同时增加了观众对于博物馆参观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露陈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有的博物馆进行露陈展示时出现展示文物与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脱节的情况,没有整体的时代背景及主题的设计环境内容融为一体,使观众造成赝品的感觉。所以在实际露陈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做好环境的整体布置,将露陈的展品设置在陈列空间的突出位置,有时甚至可以围绕露陈的展品进行展示陈列整体设计。同时对于露陈的展品,博物馆应利用合理的手段,比如:文字说明、多媒体介绍等,将展品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进行说明介绍。

(四)利用灯光元素营造良好的陈列氛围

对于展示陈列设计而言,如何更好的实现博物馆整体陈列氛围是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科学合理的利用灯管元素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陈列氛围的实现。所以做好博物馆空间灯光设施的布置和使用设计是博物馆整体空间设计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实际的灯光安排设计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的两点问题。第一是对于文物的保护措施。对于文物保护而言,一些具有很好的气氛营造性质的灯光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如紫外线过强的光源就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灯光设计时必须确保所选用的灯光因素是否对文物的安全造成影响,这是做好设计的第一要素。第二是确保灯光与整体陈列氛围的一致性。在进行陈列灯光设计中,其灯光的分布、设置必须与整体陈列的氛围和主题保持一致性。如营造战争气氛的灯光设计就会比较热烈,而营造文化气氛的灯光设计就会相对的优雅。

二、结束语

在开展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教育中,博物馆的实际作用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设计研究者应结合博物馆的实际工作情况,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做好陈列空间设计的研究,寻求最佳的陈列设计方案,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民族传统的,能够为不同的参观者提供不同审美情趣的陈列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晓。空间与光影的塑造――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初探[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4(00)

科技馆陈列设计 篇五

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首先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原则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和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三条设计原则。然后通过“内容理解、空间规划、氛围营造和陈列布置”四种关联性设计方式,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方式问题进行论述。最后,运用“原则和方式”开展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实践。

关键词:

川菜 博物馆陈列 原则 方式 成都川菜博物馆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复苏驱使着我们更加关注这种技艺、经验和精神。博物馆的存在为这些内容的留存和发扬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方法。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空间的合理规划装饰和对展品本身的解读性呈现,让观众获得良好的参观氛围和兴趣。川莱博物馆陈列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一、设计原则

1.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

川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风格,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巴蜀大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的熏陶和孕育。川菜既是巴蜀文化的产物,又是这―文化最为形象和生动的承载者、传递者。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有效运用可以塑造陈列空间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地域文化需要通过视觉符号予以表达,这些视觉符号可以从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提炼形象、结构、材料、色彩、肌理、材料、图像等物质载体进行再创作,获得全新的视觉语言来构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陈列空间。例如,川菜饮食活动主要场所是在民居建筑内,在博物馆内借用四川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结构和建筑材料,如天井、挑檐、院落、木材、青砖、石灰、青瓦等,有助于构建独特的空间尺度和形态。

2.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

陈列形式设计的目的在于根据陈列内容,创造完美艺术形式来表现和强化主题。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应该为川菜展示内容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在形式结构和艺术氛围中传递出川菜主题特色,使川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主题特色展示环境的塑造,应该继承和发扬川菜民俗文化传统,在展示环境中抽象化、符号化地提炼川菜民俗文化,最终通过色彩、形态、材质等视觉语言来表达。例如,在局部空间可以运用红色、灰色来表达川菜麻辣特点,也可以从餐饮用具提炼形、色、意来装饰空间等。

3.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

相对于文物类展馆中的精美展品,餐饮用具就略显平庸。这种客观条件使得单一的展柜式陈列就显得呆板和无趣,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可以解决这种缺憾。动态场景可以使展览从单纯的看文物转变为有文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式观看。川莱博物馆中“川菜技艺”内容特别适合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来表现:一种川菜从原材料到出锅盛盘,需要经过选料、刀工、搭配、烹调四大工序,但是在博物馆内,不可能出现真实的厨师在制作真实的菜肴。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空间中搭建真实的厨房、客堂等场地,配合雕塑、展柜、展板、多媒体互动装置、灯光等,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情景化空间。观众置身其中,既受到环境的引导融入展示情景中,又可以参与多媒体互动,或选材、或切莱、或煎、或炒……制作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川菜。

二、设计方式

1.内容理解

内容决定形式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殊准则。在川菜博物馆陈列设计开始之前,应该充分理解川菜展览大纲中的每一个部分、每个单元以及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设计工作。例如,通过理解展览大纲,可以知道每一个部分、单元中餐饮用具的数量、级别、年代等数据,从而根据这一数据,在空间规划时,餐饮用具的数量多、级别高的单元,以展柜、文物为主,反之以展墙、图文为主。

2.空间规划

陈列艺术离不开空间形态,是对空间重新进行规划分布、组织利用的视觉艺术。川菜博物馆空间规划应服从建筑本身的形态和结构,以空间功能和川菜展示内容为主导,划分各展区空间形态和大小,通过形态大小、材质色彩等视觉元素将展示信息传达给观众。川菜陈列的空间规划有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展示功能完备。从宏观来说,川莱博物馆功能空间可分为公共空间、陈列空间、辅助空间等。从微观来说,公共空间要考虑询问、休息、指示等功能。陈列空间要考虑展柜展台、道具设备等功能。二是览线合理畅通。合理畅通的览线能够引导游客适时参观,提高观看效率和缓解观看疲劳。三是空间动静结合。川菜博物馆既有展品又有图文,在以展品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安静纯粹,突出展品的重要性;在以图文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静中有变,从形式上来吸引参观者。

3.氛围营造

氛围营造是表现主题的最佳手段,恰当的氛围可以有效的引导观众进入角色,较快的进入参观状态。川菜博物馆陈列空间的氛围营造不可过于花哨以博人眼球,造型、色彩、材质方面的运用应该符合历史人文类博物馆陈列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做以下考虑:一是对四川传统建筑的借用,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形态色彩在川菜博物馆空间中重复使用,可以获得地域氛围。二是对餐饮器皿的借用,对碗、筷、坛等器皿或放大、或阵列、或解构重组,可以获得雕塑感极强的装置造型。三是餐饮空间环境的原状复制,真实的人物、事件、物品等可以创造出真实氛围。

4.陈列布置

博物馆陈列的本质还是把展示内容布置在空间中,这一过程是集文化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设计活动。陈列布置主要包含实物布置和图文设计。

1)实物布置

川菜博物馆内的实物布置是对餐饮器皿和仿真菜品的组合摆放,根据展览大纲所列餐饮器皿的年代、级别、数量、大小,在展柜内进行科学、艺术的布置,形成重点突出、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视觉效果,使毫无生气的实物传达出内涵信息,产生新的意味。

2)图文设计

博物馆图文设计包含展墙画面设计、展品说明牌设计、多媒体界面设计等。川菜博物馆属于历史人文类博物馆,而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图文设计,构图应该稳重,大气,突出历史人文的沉淀;色彩多选用中性雅致的颜色。所以,在川菜博物馆中,图文设计应该既有传统意味,又有现代形式感。版面构图简洁大气、图文编排精致儒雅,色彩可以选用暗红、褐色、棕黄等中性暖色。

三、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

成都川莱博物馆是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郫县古城镇,博物馆内分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等,占地约40亩,藏品6000余件。笔者以《典藏馆》为实践对象,进行陈列设计。

(一)典藏馆现状

典藏馆面积12000平方米,陈列展出3000多件各个时代川菜饮食器皿。整个展厅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内容设计比较薄弱和散乱。对川莱历史文化展示不够,展品太多太杂,应该选择品相和级别相对高一点的展品进行展示。此处可以参考笔者撰写的《川菜展示资源调查报告》。二是陈列形式设计陈旧,制作粗糙,不具备现代博物馆的审美要求。1、典藏馆陈列采用全通柜形式。室内展区整体采用全通柜的优势在于能摆放更多的实物,但是它的弊端却远大于优势。首先是主次不分、游线不畅,游客在观看的时候难于顾忌前后左右。其次,形式单一,展示手段贫乏。2、在展品摆放、图文设计上层次不明、凌乱不堪。3、在制作工艺上材料单一老旧,作工粗糙。(图1)

(二)改造方案

《典藏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作,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选取部分节点方案进行解读。

1.空间营造

川菜博物馆所在地域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悠久,历史灿烂。两千多年的的建城历史中,留下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川西民居建筑。在《典藏馆》空间营造中,可以提取“青砖、白墙、灰瓦、门头、石板、天井、老树”等建筑元素。(图2)

2.复原场景

博物馆陈列中的“场景”是通过实物与场景的组合,塑造一个特定的情节场面,表现陈列主体活动的环境,及主体与环境中各种客体的相互关系。在《典藏馆》中,复原场景可以打破单一展柜陈列的呆板和无趣。在设计中,选择清末明初的“名馆名菜、前堂后厨、小吃摊点、坝坝宴”等有史可查的节点进行场景复原,并将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文物和川菜制作多媒体互动与场景结合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设计民国某一“随堂便饭类红锅馆子”内景,前为就餐客堂,后为厨房,来展现民国时期川菜饭馆基本格局和川菜制作过程。场景中,石板地面、剥蚀的木柱、斑驳的白墙和青砖、褪色朱漆的雕花门窗……,无不渗透着民国时代的原汁原味。前堂桌面摆放的碗筷、仿真菜,食客和堂倌仿真雕塑,后厨物架、灶台和栅板上的文物、图片、文字,厨师仿真雕塑,无不传递着川菜的相关信息。(图3)

3.多媒体

多媒体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硬件设施模拟真实世界,如4D影院、360度幻影成像、多媒体互动装置等。川菜博物馆中的多媒体既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也是观众参与互动的重要平台,一些重要的、有趣的、可动的内容节点可以选择多媒体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可以设置一个多媒体虚拟灶台,模拟厨房互动参与系统。虚拟灶台精选三大独具特色的川菜名肴――回锅肉、麻婆豆腐和开水白菜供观众进行烹饪制作,以展示川菜“博采众长”的多样性。游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筛选、组合配料,把握火候,“十指不沾阳春水”,便“料理”出这三道川菜名肴,并有大厨为其打分。(图4)

结语

科技馆陈列设计 篇六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布展 先进手段 应用

2015年,中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使用青蒿绞汁抗疟的记载而受到启发,首创乙醚低沸点提取方法,从中发现并成功提取青蒿素而获得这一殊荣。为追朔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历史人文价值,同时为巩固惠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成果,充分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推动惠州文化开发、旅游宣传、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经过严谨论证和认真筹备,惠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惠州罗浮山葛洪隐居炼丹处建设葛洪博物馆。并逢2016年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罗浮山召开的期间正式开馆,志在铭记、传播葛洪伟大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筹建葛洪博物馆的过程中,如何让1700多年前的东晋名仕葛洪及其事迹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介绍给观众,是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试从葛洪博物馆建设规模、设计原则要求及艺术陈列布展等方面阐述博物馆陈列布展及先进的陈列手段在展览中的应用。

一、葛洪博物馆建设规模及内容

葛洪博物馆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原苏联工程专家设计援建的一栋部队大礼堂建筑改造而成。该建筑主体格调高雅,外观气派,重檐飞宇,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装饰,古朴经典并保存完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展示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为三层。根据原有的建筑特点,一楼主要是序厅和葛洪鲍姑光电体验园、4D影院等,展示了葛洪炼丹、鲍姑采药的场景,其中一组180度弧形罗浮山水情景动画描绘了古代的罗浮仙境。二楼为“问道罗浮――葛洪生平史料展”,系统介绍了葛洪传奇的一生和对医药、道教等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楼主要是“伟大发明――青蒿素研发专题展”及鲍姑故事、葛洪医馆,重点展示了屠呦呦发现提取青蒿素的事迹及鲍姑传奇故事。该馆充分运用新科技成果、重要的文献资料及先进的艺术手段和声光电设备等,使陈列展览的质量和可欣赏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开馆运营后,经国家及广东省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葛洪博物馆设计原则和要求

葛洪博物馆是位于5A风景名胜区内的首个名人主题馆,在筹建过程中,按照博物馆布展原则编撰并审定陈列大纲作为陈列设计的基础,并参考展览人物的特性。为更准确定位这一著名历史人物,让人物及其事迹在展览中得到充分表达,为此,还特别邀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人员组建了葛洪博物馆陈列大纲编写课题小组,并根据葛洪一生在医药、道教等方面的成就,设定陈列大纲的核心内容。陈列大纲的内容经国家及省、市专家多次论证完善后,在酝酿、制定、提交陈列设计方案时,为区别于其他博物馆,展陈策划及设计除强调体现葛洪生平事迹与惠州罗浮山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所营造的浓郁地方文化气氛外,还应实现葛洪与中医药文化、罗浮山文化、旅游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其形成鲜明的特色。我们还力求博物馆陈列布展寓意明确,创意独特,能充分体现罗浮山蕴藏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及葛洪著述对后世影响。对展厅空间的设计,要求对建筑现有实际空间、博物馆展览内容和展品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各部分、各单元内容和面积分配。科学安排展览的走向和展线,室外布展要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布局得当,主题突出。

在参观流线及陈列设计上,基于原有建筑结构对葛洪博物馆展厅平面布局的影响,经过多次现场模拟、体验,在充分调研体验的基础上,并考虑观众参观方便,给出了最准确、科学、通畅的安排。基本满足办公、会客、文物储藏、设备用房和加装电梯等功能需求,同时特别强调各类引导性标识必须清晰明确,便于识别。对展厅环境氛围的设计,既要根据不同陈列展览内容与性质表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又要兼顾总体设计风格的统一。基本陈列内容中应有场景的复原设计、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性展示形式,在增强参与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要有新的创意。

三、陈列布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葛洪博物馆定位以弘扬葛洪对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为主,同时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根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相关感言,希望把葛洪博物馆打造成为广东省乃至内地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青蒿素精神的重要平台。按照这一定位,陈列大纲的编撰以围绕葛洪对中医药的实践和突出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为主。考虑到东晋时期葛洪基本上没有留下具体的实物,为丰富陈列内容,提高展示效果,陈列设计也结合陈列大纲有关葛洪对医药、道教等方面的献。同时对征集到的一批相关历史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和安排,并结合展示空间,发挥文物展品的作用,能更直观展示葛洪生平事迹,形象描述了其一生经历和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等。此次配合主题展陈的文物展品有400多件(套)。另“伟大发明――青蒿素研发专题展”及鲍姑故事陈列也征集展品100多件,基本满足了整个葛洪博物馆的陈设和可观赏性。

葛洪博物馆主要陈列为“问道罗浮――葛洪生平史料陈列”,陈列内容分为“东晋名士 移居罗浮”“医药创新 匡济天下”“金丹先师 化学前导”“著述宏富 薪火传承”四个部分,展览以文物实物及史料为主,场景为辅助。陈列文物从北京、山西、安徽、江苏南京、湖南长沙、广东惠州等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如征集有葛洪最著名的传世著作清版《抱朴子》《肘后备急方》。清初句容葛洪祠堂柱基石、重约200公斤的茅山圆形石井栏等。展品还有各种式样的制药、治病器具到小药瓶,玲琅满目、种类繁多。这些清末民初的展品,大都是大字号药店曾经使用的中药成品,从中可窥见古代行医的情况。另展出的器具也很有特点,这些药用文物器具主要集中在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涵盖了从采药到成药的过程,具有地方特色,如从广东佛山“冯了性跌打药”瓷药壶到广彩行医图盘等,都很有岭南特色。这些器具生动再现了葛洪生平以及他在罗浮山采药、制药、服务群众的全过程。其次,还梳理征集了一批有关道教的文物,观众从欣赏文物展品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葛洪行医修道的历史情景。

四、先进科技陈列艺术手段的运用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一项专业性强的艺术工程,在一定的布展空间内以文物或其他展品为基础,充分运用艺术手段,同时采用先进的声光电等设备配合辅助展示展品,并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为全方面多角度展示介绍传统中医药知识和精华,让观众能在博物馆直接参与各种体验,葛洪博物馆将科技陈列手段运用到布展中,主要体现在以动画、VR、4D电影等声光电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互动设备、触摸平台、葛洪机器人等生动再现了葛洪在罗浮山修道、行医、著述的各种场景,同时提供可亲自“体验”艾灸的功效。对此,葛洪博物馆主要运用的科技陈列手段有:

动态《抱朴子云游罗浮图》:《抱朴子云游罗浮图》长39米,高5米,呈180度弧形铺展。以水墨绘制的长卷中国画情景图为基础,画面内容有奇峰怪石、飞瀑流泉、洞天奇景、飞鸟走兽……画面通过动态的展示,展现了青山绿水写意的罗浮胜景和葛洪徙居罗浮山的生活场景。该图采用18台电影级的投影仪同时工作的状态来还原画面效果,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水面上有水波荡漾、游鱼惊走的画面,摊开双手,各类虚拟花草、杜鹃花、艾草、青蒿等飘落下来可呈现于掌心,让观众置身于幻境情景之中。

问道葛洪多媒体互动设备:通过与本区域中的多媒体设备互动,观众可了解葛洪的哲学思想、艾灸文化以及罗浮山中草药等信息点。“问道葛洪”设置了观众与葛洪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触摸平台设备,葛洪会将他对修仙之法、治国方略、养生之道的见解娓娓道来。观众还可以了解艾灸文化、艾灸原理,并亲自“体验”一下艾灸的效果。

高清VR虚拟现实望远镜:观众戴上望远镜,通过VR虚拟现实望远镜头,可以360度观察罗浮山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如青蒿、艾草、石菖蒲、金线莲、铁皮石斛、救必应、七叶一枝花、沉香、广藿香、两面针等药草的生长环境和相关知识。

全新4D影院:该设备首次在惠州市5A景区内应用,葛洪博物馆4D影院主要播放专门录制的《葛洪传奇》4D短片。影片介绍了葛洪一生的传奇经历,并根据影片情景精心设计出震动、坠落、吹风、喷水、扫腿等特技,形成独特的体验效果,参观者可从各方面、各角度体验葛洪的传奇人生以及罗浮山胜景。

葛洪仿真硅胶机器人:葛洪博物馆根据葛洪人物特点专门定制了一款仿真硅胶机器人,人物形象的设计以葛洪在罗浮山隐居时期的背景为参考,身高约1.8米,真人比例,年龄约为65岁,制作加工后如同真人一般。按照科学设定程序,观众可以同“机器人葛洪”互动,如为现场观众购买的葛洪著作签名、盖印,与观众实现脉搏测量功能,中医药相关的知识问答,自测健康状况,让“葛洪”把脉开方和“开口”提保健意见等。这种虚拟能实现直接与1700年前历史人物对话的现场体验,成为葛洪博物馆内最抢鲜的体验项目,也给众多游客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这些先进科技陈列手段在葛洪博物馆中的展示与应用,让博物馆陈列手段多样化,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虚拟现实应用方面变得更多也越来越受欢迎。为进一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葛洪博物馆还设置了葛洪国医体验馆,不定期邀请国医名师来馆内坐诊,观众还可以体验艾草绞汁、艾灸等环节。以上众多科技成果在葛洪博物馆中的应用,使其展览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五、结束语

葛洪博物馆以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为科普中医文化提供了知识平台。葛洪博物馆充分运用展品及先进科技陈列手段,开^后观众反映强烈。从建成开放至2017年5月,共接待各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各旅游团1330多个,观众23万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数达8.4万人次,已成为来宾参观的新亮点和新热点。特别是该馆通过实物以及充分运用动画、VR、4D电影、机器人等声光电科技陈列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中医药文化。便捷直观的参观和体验得到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大大提高了景区知名度和惠州文化软实力,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葛洪博物馆建成开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青蒿素”精神的重要平台,将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科技馆陈列设计 篇七

关键词: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11-02

现阶段因为受到社会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的影响,国内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展览是兴趣有余耐心不足,大多数国人走马观花地游览展场,没有心思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历史和文化韵味。基于此,本文从历史类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光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分析了陈列设计的方法,力争为提高博物馆陈列的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陈列空间设计的方法

1.清晰的空间格局

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对于展品来说就是一个大的展示舞台,它是一个展示信息的广场,这个展示广场和博物馆的展品紧紧地融合为一体。在现代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上要完成传达信息的功能有很多途径。我们如果把整个展示空间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媒体,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对于空间设计是一个重点。空间设计具有自身的四维性,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组合性、流动性和功能性。展品的空间概念是以参观者的内在需求为前提的,空间的存在主要是以参观者和展示物品的需要而存在。为博物馆建立一个优秀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最好的信息传播方式。参观者是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一个流动的元素,因此我们在设计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参观者在空间活动中对参观效果的影响。有人的空间和没人的空间、喧闹的空间和安静的空间给参观者的感觉是不同的。在对博物馆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分析好非理想化的状态,要解决好在这个参观空间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博物馆的陈列空间需要清晰的空间格局。一般状况下,时间轴和空间划分的有机结合,要能够起到控制观众的注意点、引领观众的参观路线的作用,从而达到组织观众完成整个活动程序的目的。因为博物馆造型艺术的多样化,造成展示空间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博物馆整个展示的设计重点是展示空间的设计,空间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优劣,每一种空间的设计都和博物馆自身的形态、色彩和结构相匹配,设计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合理的参观者情感空间。

2.合理的动线设计

动线主要是参观者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的运动的轨迹,运动轨迹的时间顺序就是总的动线。每当参观者从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空间的时候,都会产生前后次序的问题,这种参观的时间经验在设计的时候就被当作编序空间关系的基础,观众体验展示空间的时间顺序是从博物馆的入口开始的,一般状况下,我们会按照动线来组织展示博物馆的空间。博物馆空间设计动线的确定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设计的动线图是矩形,我们根据实际的调查,有的观众就会仅仅注意一面墙的展品,忽视了其余三面墙的展品而匆匆离去,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到人体运动少走路的经济法则制约,无形中就减少了对陈列品的注意力。所以,参观者对于参观方向的盲目性,也是引起观众疲劳和心理不安的因素。动线的设计要做到重点突出,布置合理和方位明确,以动线的设计来增加观众的参观时间。我们首先要根据博物馆内展品的内容科学安排动线的走向;其次动线的设计要尊重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布局,并促使动线设计和空间布局和谐统一;最后,空间布局、时间轴、动线设计和平面的规划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分开论述,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同时兼顾,做到协调统一。对于博物馆的陈列来说,参观者对于动线的设计要求具备便捷性和顺序性的特点。

3.合适的陈列氛围

博物馆的氛围给人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博物馆的评价和印象。一个优秀的设计能够使参观者一开始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就会被博物馆的文化意象所感动,激发出参观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师们对于陈列展品的理解和与项目策划人的有效沟通,会通过不同的色彩、灯光和造型的结合,负责任地设计出合理的陈列氛围,让参观者在这一氛围中获取知识,感悟情感。影响博物馆氛围效果的因素,除了对展示大纲的把握以外,还要求设计师对不同阶层和人性的理解和分析。例如中国共产党的五大会址纪念馆,每个大厅的陈列随着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大会开始采用了宽松的空间格局,明快的色彩设计,是为了烘托出在乱世中充满希望的氛围;到了革命的低潮时期则采用阴暗的灯光,低沉的配音和不平衡的结构,营造出沉闷压抑的氛围,促使参观者从生理和心理上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借此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在革命的胜利时期,在色彩上选用暖色调为主和明亮的灯光设计、对称的结构组合表达出欢快的成就感,促使观众身临其境。

二、光环境设计的方法

1.博物馆陈列空间内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的协调设计

不论是人工照明还是自然采光,都是引起参观者视觉的电磁波,是参观者对博物馆用视觉感知陈列品的基本的条件。没有光,人们就会什么也看不见。对于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来说,展品的魅力是通过光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的,博物馆内光环境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展品陈列设计的效果。光源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太阳光和天光属于自然光,进入博物馆室内的自然光是由天光和室内反射光和室内反射光组成的,人工光源是由于博物馆内外的各种灯具产生的光。自然光具有比较柔和的优点,但是和人工光相比,自然光具有不稳定性,自然光线中的紫外线还会对展品产生损害。所以我们进行光环境设计的时候,采用自然光需要用人工照明等进行补充,在同一个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的展示的内容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灯光进行照明,烘托出适合展厅的光环境。再就是在同一博物馆内因为所处的楼层不同,导致所在的平面位置不同,这就需要自然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在顶窗采光的时候主要用于单层和顶层最为适合。展厅自然采光口的位置要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完成,即使人工照明也要在建筑设计开始的时候进行考虑,电气工程师需要和建筑师协同努力、密切配合,在博物馆进行陈列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时候完成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灯的设计。

2.陈列空间光环境的设计要求

首先陈列室的光环境设计要以突出陈列品为主,在博物馆的陈列室内,陈列品的光度要大于陈列室环境的亮度。其次,陈列品的环境照度和陈列品的照度要均匀利用侧窗的自然采光,光线不均匀,会影响到陈列品的观赏效果,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透光的材料和不同角度的遮阳板来改变陈列室内环境的光度分布状况。再次,在陈列室中要防止紫外线对陈列品的损害,避免陈列品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设置遮阳片、调光装置和散热片对自然光进行比较调整和控制,这样不仅能防止紫外线对陈列品的损害,还能提高室内的照度均匀程度,利用采光口采光能够获得变化小、均匀的和没有阳光直射的天然光,还要注意尽量不采用有紫外线的灯具。最后要尽量避免产生眩光,眩光容易引起人们的眼睛的疲劳,无法看清展品,为了保证陈列的整体效果,在设计的时候要避免眩光或者尽量减轻眩光的出现,要注意正确布置人工光源的位置,避免阳光直射陈列室内。

三、视觉设计

博物馆陈列设计师表面是解决展示活动中信息与空间、道具的关系,实质上是要解决展示的信息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视觉心理的研究与探讨,将其应用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能大大提升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效果,也提高了陈列的质量与水平。设计师的工作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的内容与目的的展示活动,使用不同的信息符号与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及编排程序的过程。

不一样的参观者对于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兴趣,怎样合理安排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应该尽最大的办法把参观者感兴趣的展品安排在展厅的中心位置,并且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参观空间。如果受到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制约,在狭小的序厅或者是通道里安排少量的展品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因此,博物馆的空间通道和参观通道,是设计师首先给予关注的,只有确定了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参观通道的设计才能充分考虑其他方面的设计,展品的色彩和灯光的设计要适当控制参观者的关注点。

为了确保在展示展品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视觉容量的正常值,要采用明确的信息符号、明确的信息形态和承认度高的形态,以此加快视觉知觉的认识速度。设计者要有意识地加大信息的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中信息量,采用明暗、大小和疏密的对比手法,以此求得视觉上认知度的提高;充分利用色彩和造型的视觉因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中做到整齐有序,达到通过缩短参观时间达到增加获得信息量的目的;要在设计中考虑到视野和视力的原因,安排图片、展品和文字的时候,需要观众仔细参观的信息要离观众的距离近一些,还要在照明这一要素上充分体现和保证视觉的效果。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要考虑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和整体的设计,力争展现立体的参观形态作为每个局部形态的设计依据。例如在以标准的三角、圆或者方形的基本造型的点、线、面甚至折线、曲线等,在标准的空间位置左右、前后、上下或者是对称点的空间方向;其次要把视觉对象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的面貌作为帮助快速视觉的依据,来达到满足视觉的简化功能所要达到的快速认知信息的需要。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系统化工作,是由空间、色彩、展品、文字、图片、灯光等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面对这么多的视觉对象,只有把各种因素统一起来,展示的形式才能变化有序,保证展示和传达的信息完整。给观众一个深刻的整体印象。

四、交叉学科的运用

历史类博物馆展示的不是商业式的“热闹喧哗”,它带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历史类的博物馆是一个安静、朴素的地方,能够让人的思想得到启迪,智慧得到升华,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情怀。博物馆的设计需要突出鲜明的主题性和精神性内涵,强化文化服务的性能。博物馆设计的学科交叉性是展示设计的一大特色,源于功能的多样性和系统的复杂性,促使博物馆展品设计的边缘性更加突出,所以我们不能把博物馆的展品设计理解为简单的展品陈列,对展品造型的简单美化,更不能看作仅仅是为了解决视觉上的美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复杂的、综合的、智慧的和丰富的,新的时代赋予博物馆的艺术设计新的内涵。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类的博物馆陈列不仅要求内容上体现丰富性,在形式上也要体现多样性。回顾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博物馆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不管是对于高质量的展品来说,还是对于科学研究的成果,都是通过陈列来最终完成。收藏、陈列、研究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博物馆的三大职能。博物馆的职能只有通过陈列设计才能表现出博物馆工作的质量高低和真实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涛。浅谈新时期博物馆陈列工作[J]. 丝绸之路,2011,(8).

[2]林毅红。博物馆艺术陈列设计中的“人文精神”[J]. 黑龙江史志,2009,(12).

科技馆陈列设计 篇八

深圳市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的思考 孙霄

江西省博物馆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李科友,Li Keyou

新中国体育文物工作的回溯与前瞻 王军,Wang Jun

鲁迅博物馆文物收藏史略 杨燕丽,Yang Yanli

加快抢救民族文物工作的步伐 宋兆麟,Song Zhaolin

博物馆藏品来源危机及其对策 陈国安,Chen Guoan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生存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钟树棠,Zhong Shutang

博物馆走出困顿的几点思考 申献友

中国博物馆现状的再思考 程京生,Cheng Jingsheng

论博物馆经营 杨玲,Yang Ling

文物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发勇,Tang Fayong

试论专业博物馆的现代化 钟长永,周远明,Zhong Changyong,Zhou Yuanming

论艺术博物馆的文化生态 陈泱,Chen Yang

综合类博物馆自然陈列内容设计研究 郑龙亭

历史博物馆的历史研究范围 陈曦,Chen Xi

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廖国一,Liao Guoyi

文物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陈肇庆

文物的科技保护及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潘路,姚青芳,Pan Lu,Yao Qingfang

"恒温恒湿"的思考 肖贵洞

中国青铜器修复技术源流刍议 莫鹏

室外金属文物表面保护材料的探讨 田金英

管理文物 蒂莫西·安布罗斯,欧艳

文物价值简论 凌波,Ling Bo

增强展示把握能力的探索 严建强,俞敏敏,梁晓艳,Yan Jianqiang,Yu Minmin,Liang Xiaoyan

试论博物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吕军,Lu Jun

科研——博物馆振兴之本 刘康

论博物馆的行业优势与博物馆的发展 麻振康,Ma Zhenkang

试论博物馆环境的语言功能 项隆元,高超云

陈列展览的教育心理学分析(上) B.N.路易斯,陈宏京

陈列内容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规则 周筠,Zhou Yun

陈列设计中的"展品密度"小议 邢照华

视觉体验的研究对文物摄影的启发 祁庆国

中国书画作品在军事博物馆陈列中的作用 李洪海,Li Honghai

评介日本"维护和对战争"展览 王贵勤

民俗博物馆的管理 陈桂芬,龚维玲,Chen Guifen,Gong Weiling

论民间收藏上网的可行性 杨怡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定位 陈芳

博物馆灾难预防计划 格雷莫·加迪纳尔,李华

陈列中的文物保护 张金萍,Zhang Jinping

博物馆照片材料的保护及保管 张晋平

降氧杀虫技术中温度对杀虫效果影响的探讨 木川りか,林正同

纸制品文物染色与作旧的初步尝试 朱亚铎,Zhu Yaduo

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浆料"的合理运用 鲁湘荣,Lu Xiangrong

民族文物保护现状及其对策 们发延,Men Fayan

民族文物管理与标准化建设 祝君,Zhu Jun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 刘卫国,Liu Weiguo

中国大陆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发展 雍继荣

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看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 李建军,Li Jianjun

经营博物馆理念初探 赵继敏,Zhao Jimin

谈博物馆近现代文物收藏原则和标准 安莉

关于博物馆社会服务问题 马自树,Ma Zishu

"红岩联线"的发展和运作 厉华,Li Hua

影响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行为与驱动机制因素 续颜,杨利军,孙媛

历史博物馆陈列主题的内涵与解读 宋向光,Song Xiangguang

陈列艺术设计与图像思维 刘如凯

民族文物陈列刍议 钟经纬

从全球的视野看自然史博物馆的起源、发展与成就 甄朔南,Zhen Shuonan

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轨迹检视 《中国博物馆学史》课题组

来自田野的报告——民族田野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杨源,Yangyuan

衣冠古国之服饰神韵 黄能馥,Huang Nengfu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 刘军,Liujun

中国纺织服装类博物馆的类型与特色 薛雁,Xueyan

再谈民族民俗文物陈列的几个特点 赵冬菊

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空间" 赵盛彪,Zhao Shengbiao

博物馆陈列设计风格的多元化问题 江涛,Jiangtao

博物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马自树

在探索自然中传播科学,传承文明 金杏宝,Jin Xingbao

现代博物馆展陈的传播学思考 杜莹

博物馆如何在旅游业发展中壮大自己 尚晏芝

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经营 陈德声

谈馆藏植物标本的制作与保管 张爱民,Zhang Aimin

注解环境:遗产与新技术 彼得·冯·门施,侯春燕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这8篇科技馆陈列设计是来自于精优范文的科技展馆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114 1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