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实用范文 > 优秀范文

新农村建设 新型农村建设10篇

时间: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精优范文给大家整理的10篇新型农村建设,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写作思路。

新农村建设范文 篇一

实施意见

(讨论稿)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开局之年,我县农业农

村工作,将全面贯彻中发(2006)1号及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以促进农民增收

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抓好农业

农村的各项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2006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2006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

省委、州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抓住机遇,用

好机遇,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国务院、省、州、县“十一五”规划要求,用“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

求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制定综合措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构建和诣社会。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

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以上,达83480吨左右。

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以上,达4.35亿元左右。

畜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以上,达1.7亿元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4%以上,人均增收150元,达2178元。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

(三)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

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

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

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

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四)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

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着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

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

,在实践中探索农村各方面的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

保障;必须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统筹推进,不搞形式主义;必须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五)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

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

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

向农村,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

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

展活力。

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六)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

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

机制。将农技推广和农技人员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稳定和提高农

业技术推广项目补助经费,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科技富民强县等工程。鼓励

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

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

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乡镇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七)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

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

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

。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

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八)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我

县要树立精准农业观念,充分发挥政策和科技作用,进一步挖掘耕地潜力,围绕

实现粮食生产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突出抓好优质水稻、杂交玉米、脱毒马铃

薯等大宗粮食品种种植。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农机具

购置补贴等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今年我县各级财

政将投入50万元左右,围绕特色农业调优种植业,一是将杂交玉米育苗定向移栽

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扩大杂交玉米普及面,新增种植面积3万亩;二是以龙

山、羊场、湾寨等坝子乡镇为主,扩大超级稻的示范种植,全县种植面积要达到

6000亩以上,要确保示范区域粮食产量亩均增长100公斤以上,为来年的推广普及

打下坚实基础。各乡镇、各部门要早抓紧、早落实,加大对杂交玉米种植和超级

稻示范种植的投入和技术指导,确保粮食生产为农民增收103万元以上,农民人均

增收5.6元以上。

(九)要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重点围绕实现畜牧业发展由分期粗放型向

现代集约型转变,继续抓好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推广健康养殖方式,

加强畜禽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畜禽疫病防治

工作,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

。力争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认真贯彻

落实省、州畜牧业发展有关精神,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

养殖业,全县将投入40万元左右建几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养殖小区,在2005年的

基础上新增牛出栏1000头;新增猪出栏5000头;新增羊出栏5000只;新增禽出栏

20万羽,使全县农民新增纯收入达50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新

增27.5元以上。畜牧养殖业要在品改、饲料、防疫三大工作上下功夫,通过规模

养殖户和养殖小区的载体作用,使我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围绕推动农

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积极培育烤烟、蔬菜、养殖等协会和农民专业

技术合作组织。大力抓好蔬菜产业的发展,今年县将投入30万元左右扩大生产规

模,在2005年的基础上新增种植面积5000亩,新增纯收入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来自蔬菜的新增38.3元以上,同时要加快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和脱水蔬菜加工企

业,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三是抓好烤烟的集约化经营,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要确保和提高烤烟的质量,必须在主攻单产上下功夫,要借助2005年烤烟丰收,

烟农得实惠,种烟积极性已调动起来得有利时机,在优化区域、优化烟地、优化

烟农上下功夫,走烤烟集约经营的路子,使我县烤烟收购量完成州下达的2.71万

担的任务,担均价在460元以上。

(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县级龙头企业的认证试点工作,要着力培育一

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

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

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

户参加农业保险。发挥乡镇企业的促进作用,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

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

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定单农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等。

(十一)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

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发

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

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

面源污染。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十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市场需求,积

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

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

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重

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

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

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

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十三)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

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

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

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

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

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支持外出务工

人员回乡创业。

(十四)坚持完善和大力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进一步把种植杂交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推进产业

化经营、推广农业科技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完善

对农户的直接补贴办法、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方式和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办法,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加快建立

规范化、制度化的支农机制。积极采取对农民实行农业生产资料直补等办法,努

力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真落实“三个高于”的要求

,2006年,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

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建立新农

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直接补助资金、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引

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十五)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是“三农”

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扶贫开发要一手抓

“扶贫”、一手抓“导富”、重点在于“导富”。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

紧迫感和责任感,锲而不舍地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

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坚持分类指导,综合采

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长期救助等措施,在切实搞好整村推进、产业化

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的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抑制低收入人口返贫问

题,稳定提高其生活水平,确保完成上级下达我县今年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900

人和低收入人口的任务。要坚持突出重点,落实好对一类扶贫重点乡的各项扶贫

措施,增加对列入整村推进计划的7个一类扶贫重点村的投入。一定要用好扶贫资

金,对分配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要确保落实到整村推进的重点

村。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到贫困乡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加工运销业,参与扶

贫开发。并积极做好扶贫统计监测工作,使贫困乡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现有基础

上有较大的提高,逐步脱贫致富。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十六)加大投入,加快农村道路、人畜饮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基础

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乡村道路的路面状况,保证车辆畅通。着力改善尚未解决人

畜饮水困难的村寨群众的饮水条件,逐步达到安全饮水的目标。着力改善农村通

讯、通广播电视难等情况,力争一定时期内实现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促进

信息的传播;

(十七)加强农村村寨建设管理和生态、能源建设。开展村寨治理试点,引导和

帮助农民重点解决住房改造、圈舍改造、给排水和消防设施建设、垃圾处理、房

屋地面硬化、庭院净化美化、周边环境绿化等问题,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

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突出、风情浓郁的新村寨。把生态能源建设作为

构建农村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大沼气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建

设标准和质量,今年再建1500口以上,解决农村燃料问题,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

村改圈、改厕、改厨,改灶,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抓好生态村的示范

和推广,全县今年再建10个以上文明生态小康村,各乡(镇)要早选点、早确定

、早启动,使新农村建设有具体的载体,不断扩大这一项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面

。进一步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建设工作和荒山造林任务,稳定退耕还林政策

,确保退耕地不复耕、不反弹,落实好“五个结合”,统筹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

计问题,抓好退耕户的科技兴农和非农技能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发展经济的能力

(十八)深入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重点抓好基本农

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着力实施好烟水配套工程。继续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工程的投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

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

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坡改梯要逐步从以整治坡耕地为

主转向以配套小微型水利设施为主,逐步完善已建坡改梯工程的水利配套。基本

农田建设主要围绕整村推进在一类村实施。

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十九)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推进以县

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文体站、村文化室为重点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使乡乡

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经常性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

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

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

神需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

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二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和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

的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尽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建立与农民

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

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继续实施地氟病防制工作,今年全县改炉

改灶15000户,保障群众身体健康。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坚

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

机制,全面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

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以农村和流动人口为重点,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

络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十一)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远程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

育。今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

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确保“两基”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提高。继续实施农

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的管理和应用,实现

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

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工作,进一步

加强农村师资建设;加强教育收费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二十二)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围绕农

民素质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抓好科技培训和推广,把加强培训作为提高农村劳

动者的素质的重大措施来抓,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畜牧业发展、特色农业发

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依托和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发展农

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各有关部门要

积极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中学要增加农业实用技术教学内容。进一步搞

好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鼓

励中介机构、用工单位对农民工进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要积极创新培训机制

,探索有效的培训方法,大力倡导整村培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培训

效果。通过集中技能培训、骨干培训、现场培训、千家万户的普训,使全县4万户

农户逐步实现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

农民,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全县今年要新增劳务输出1200人,力争县

内企业新吸纳劳动力21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民增收达1440万元以上。

(二十三)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

共财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

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

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

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

七、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二十四)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

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加快农村义

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

、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

。深化县乡财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推进“乡财县管

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从体制机制上防

止农民负担反弹。统筹推进粮食流通、征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增强农村经

济发展活力。

(二十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

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

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保证资本金充足、

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

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

,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民发展

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八、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二十六)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

基础。要把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保证,在深入开展“五个

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创建活动、深入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

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

执政基础。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扩

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

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

远程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他们贯彻执行党在农

村各项政策、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和增收致富的本领,提高他们实行民主管理、坚

持依法办事、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稳定的能力,使广大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的

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积极发展农村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

富能手,把具备条件的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

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二十七)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

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

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

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

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

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坚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

”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九、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十八)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

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

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

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多为农民办实事,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

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

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

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

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行领导干部、机关单位挂钩联系制度,组织干部深入乡

村指导新农村建设。

(二十九)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着眼当前、规划长远的要求,制定新

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步骤和工作措施,统筹

安排各项建设任务。以县为单位制定村寨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规划。制定村寨建

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对符合指导目录的建设项目予以资金和实物补

助。财政要安排规划专项经费。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尊

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突出民族特色、乡村特色和地方特色。各乡镇也相应搞好本乡镇的规划。

(三十)认真抓好试点示范工作。我县今年主要抓好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强示

范点建设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试点示范的要求是: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整合力量、形成机制;群众自愿、

示范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示范的目标是:示范村经济发展增长率、

生产技术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容村貌整洁,适宜农

户全部使用洁净能源,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率高;民居适用,饮水安全,道路硬

化,街巷干净,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农村劳动力培训率高,有一批农村适用技

术专门人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村民

自治组织更加完善,基层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三十一)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

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

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

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宣传舆论部门要加强舆

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艰巨,意义重

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新农村建设范文 篇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选择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中国的新农村应当是丰衣足食、精神健康向上、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具有良好发展机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社会,因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系统工程,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在“新”上作好文章。

1、新农业

在农村综合建设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农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措施。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按照不同的地域特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构筑特色农业产业带。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新农村

长期以来,城市人鄙视农村人,更没人愿意去农村生活,归其原因,无外乎农村是穷、脏、乱、愚的代名词,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人们这种思想,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具体表现是必须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的公共服务来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格,不断加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新农村应该是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

3、新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靠农民自己,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是保证新农村顺利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全方位、多形式培养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教育,推广农业技术,造就一支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把高等教育导入农村,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农村管理人才;鼓励部分农民返乡创业和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形成一支善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总之,必须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适龄农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指标体系

1、收入及物质生活状况

这是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收入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因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我们的首选指标。“恩格尔系数”是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居民消费质量、消费水平的总体反映。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住房条件是农民对生活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和农民主要的追求目标,因而选用“人均住房价值”指标,为增强可比性,住房价值应当是房屋当时的造价乘上折旧率。

2、精神生活

选择“人均教育年限”指标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础指标,用“文化消费支出比重”来确切地体现精神消费的状况。由于传统习惯等原因,农民的文化消费主要是看电视,因而我们认为“电视机普及率”指标更为实际可行。

3、社会风气

我们用“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指标来反映社会治安和道德文明程度。

4、生态环境质量

我们认为“林地覆盖率”最能体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为了反映污染状况,我们选择了“三废污染面积比重”指标,主要考察工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此外,可用“自然灾害成灾率”指标反映农村生态系统的抗灾力和稳定性。

5、社会经济结构

农村要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必须构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结构。我们用“种植业产值比重”和“小城镇人口比重”两个指标来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态势。虽然反映不很全面,但能看出基本态势。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大力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还农村以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农业有公平的产业地位,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走向坦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1、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权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2、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二是改革农业发展银行。三是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4、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国有单位的福利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

5、推进乡镇综合改革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新型乡镇政府。二是加快机构改革,提高乡镇行政效能。三是创新财政体制,保障乡镇政权运转。四是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五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在战略选择上必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1、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

要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等方面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

2、实现我国农村三大战略转型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00年,中国“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包括农民在内,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这个“小康”对于农民来说,仍然是一个解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量标准。确定中国今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表层的物质需求,而要着眼于解决更带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战略目标应该实现以下三大战略转型:(1)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2)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3)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

3、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

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执行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路线,相继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逐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迄今为止,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仍需继续推进,但必须改变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

4、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在中国,推进城镇化战略,已得到决策层的充分肯定并加以实施,这一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1、关于现代化

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全面现代化。如果以轻视甚至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推行工业现代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农民不满意、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落后,从而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条让中国农民,让中国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众多的农民、落后的农业、贫穷的农村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

2、关于市场化

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3、关于城镇化

实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儿去?要靠城镇化来吸纳。一定要发展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一定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陶志刚,高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6,(12).

[2]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01).

[3]徐小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J].科学决策,2006,(01).

[4]李国祥。解读“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报道,2006,(01).

关于新农村建设 篇三

大家好!我叫××,来自××。首先感谢镇党委、政府,感谢团委,给了我们大家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武器武装新农民,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近年来,我镇利用区位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大规划”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东部观光旅游农业、中部工业加工区、西部物流园区的产业格局,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全镇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在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当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花岗石的开采加工,但是开采完之后这部分农民应该何去何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应当如何谋生?随着各地区公路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区位优势也已经不再那么明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篇章中,重点谈到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有句广告说得好:科技以人为本。其实不只是科技,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以人为本,包括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首要环节。

那么怎么培训新农民呢?总不能都让他们去上大学吧?对,就是让他们上大学!是农村大学,也就是咱们的远程教育。对于培训新农民,远程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网络覆盖面广,每个村都有。里面的讲座知识丰富、全面,涵盖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实用技术、乡村剧场等多个方面,并且更新速度快。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两年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远程教育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网络系统,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学习,是他们学习培训的一件新式武器。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通过远程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员“双学双带”能力。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强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监督,最终达到管理民主。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正确的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民”。远程教育在大力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提倡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为树立农村新风尚做出了努力;通过教育片、文艺片的播放,积极配合各村开展的创建文明户、文明生态村等活动,最终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远程教育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园艺和市场经济的教学,并通过网上农产品信息的疏通交流,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向非农产业、各种企业和城镇其他行业转移。除了必要的技能培训,一些指导性的比如《农民务工指南》等课件,也给务工农民带来很大的便利。再就是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改革服务,农民群众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片,容易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农村改革的主体,从而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改革。通过远程教育,可以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提倡节约型农业,提倡农业商品的绿色化、无公害化,不断提升农业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新型农村建设 篇四

【摘 要】农村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对于促进新型农村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面临着许多困境。因此必须要有一些合适的路径来使社会工作者介入到农村,真正为新型农村的建设起到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新型农村;民进组织;社会保障

一、新型农村的内涵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贫富差距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异、行业差距。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城乡差距。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力图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农村建设。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对新型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农村社会直接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型农村建设来说,社会工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农村社会工作有助于改善民生

要想建设新型农村,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民生问题。民生不仅仅意味着农村居民的物质条件,还包含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应有权益。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根本理念就是助人自助,尊重服务对象,强调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权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社会工作对于解决民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1]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要想介入需要寻找好的切入点,从多方面解决问题:在介入领域上、内容上、工作手法上,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总体来看,这些社会工作实践帮助服务对象发挥潜能、恢复社会功能,逐渐摆脱生计的困扰,并享受、健康和社会保障应有的权益。

2、农村社会工作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乡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在这个背景下,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协助村民走出一条使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不仅要协助村民认识村庄的自身潜在优势,还需要动员和协助村民逐步实现“社区发展”。[2]比如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地理优势,发展乡土特色,尝试运用“地区发展”模式,挖掘村民和村庄现有的资源和村民的能力。这一切有助于村庄生态理念的传承和农耕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因此,虽然我国农村先存的一些列问题急需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面临着一下困境:

1、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较低

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其发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化的层面,而在职业化的层面进展缓慢。因此,作为社会工作分支的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也不会太高。[3]

2、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低

公众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不高,既有意识层面的原因,也有实践层面的原因。在意识层面来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习惯了政府的管理,对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没有了解或者了解很少,使得其对农村社工有较强的陌生感和疑惑心理,从而导致不太容易接受农村社会工作。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尚处在物质扶贫阶段,这与政府部门的工作有很大重叠之处,再加上农村社会工作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因此在力度上不会太大,这就形成了农村社会工作既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叠又不如政府部门的现状,在此情况下,公众很容易对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产生不信任感。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支持力度较低的现状。

3、国家对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农村社会工作要想在解决问题中起到作用,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由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和其从业人员就业岗位的特殊性决定的。以美国为例,当时美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要么是在政府担任相关职务,要么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才可以把专业知识高效地在农村付诸实践。此外,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也需要政策的支持。但是关于这方面的配套政策迟迟未出,这就导致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却增长缓慢的困境,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面前,农村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也不例外。因此,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困境。

4、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相关的机构支持

就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机构虽然已经介入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但大多局限在农村扶贫或基础建设层面,只处于物质层面的扶贫阶段,对农村的其他问题介入较少。但是农村社会工作不能局限于此,与国外机构参与农村社会工作相比,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相关的机构支持。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呼吁相关机构参与农村社会工作

四、社会工作者介入新型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1、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组织一些扶贫活动

近些年来,在海外民间组织的努力下,民间组织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社区发展、社区教育、参与式扶贫方面。民间组织在长期的工作中,立足于农村的现实情况,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自治组织,维护了农民自身的利益,增强了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使农民脱贫致富。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可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作用,更好的为新型农村的建设服务。

2、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促进平等的社会福利

社会工作的功能之一在于推动平等的社会福利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欧美国家为了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逐渐建立了福利制度,实现了普遍的国民福利,提升的国民的福利水平,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社会工作者作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必须深入了解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因此要想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新型农村的建设中,就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平等的社会福利。这对新型农村的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潘传新,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工作[J].群文天地,2009(12):79—81页。

3. 何晓琦、高云虹,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今日中国论坛,2008(12).

关于新农村建设 篇五

Abstract: farme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w socialism rural construction, so raising farmers' quality and fostering new farmers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Chinese farm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it calls for us to choose the correct path and to cultivate and bring up new high-quality farmers urgently, only by these means can we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a near future.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民素质 意义 途径

Keyword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aising farmers' quality significance way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核心、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大批新型农民。

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总的说来,提高农民素质,可促其彻底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增强其市场竞争意识,使他们懂得按照价值规律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地方性优势产品,从而促进各类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而且还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进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针对农民个体来说,农民的收入和农民自身素质是成正比的。素质高的农民往往致富能力强,致富手段多,他们更善于把科技信息转化为科技成果,从而收入也更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确立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把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以农民“人”的现代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可以将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思维方式,由因循守旧转变为锐意进取,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也更懂得如何把农业科技成果这种潜在生产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之,农业现代化的时代需要要求我们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带动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会推动他们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头脑,自觉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具体来说,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帮助农民扫除封建思想,自觉摒弃不良陋习;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杜绝农村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了思想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也要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文盲率仍然很高的状况,党和各级政府必须立足长远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从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抓起,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人力投人和财力投入,逐步扩大农村初高中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这样就保证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还应在农村修建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房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大院,多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践证明,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尤其是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有裨益。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创新培训内容。既要培训农业生产、生物和环保等现代实用技术,也要传授市场营销方面的经商技能,并且,培训内容一定要跟当地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第二,加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和网络等传播媒体,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或者采取开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制作科技VCD光盘的现代化手段,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第三,抓好典型示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涌现出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先进典型,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闯出“一带多”的 “滚雪球”发展模式,从而营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星火燎原之势。

新型农村建设 篇六

一、提升服务能力,做“服务型”农村基层干部

农村税费改革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转换工作方式,树立无私奉献的思想,做“服务型”农村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

1、要兴建公共事业,当好倡导者。要加强对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的水库、塘堰、泵站等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等村容村貌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加强有线电视、电话通讯等公共信息设〖www.jingyou.net〗施建设,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学校、医疗建设,改善人文环境。

2、要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当好宣传员。不少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民,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知之不多。比如,促农增收、退耕还林、计划生育等方面有哪些政策性补助和奖励,大多不甚了解。因此,农村基层干部要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不漏传、不漏户,真正把政策交给农民,使其了解政策和从中得到实惠。

3、要及时信息,当好信息员。要以营销、种养大户、乡土人才为农业信息重点用户,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信息。要不断提高信息的准确性,重视信息的分析预测、开发工作,精心筛选各种信息,为广大农民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要根据季节性,及时提供针对性、时效性强、农民急需了解的信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覆盖面广的特点,加强和传统媒体的合作,以各种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常年向农民农业市场动态、农产品供求等信息。

4、要提供技能帮助,当好技术员。农村基层干部要帮助农民发展优质、高效产业,面对面了解农民需要哪些实用技术,多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作技术指导,排忧解难,为他们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各种技术服务,消除他们的顾虑。

二、提升科技能力,做“技能型”农村基层干部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出现了旧产品、旧技术不适用,新产品、新技术不会用的问题,农村基层干部如果不能掌握行业管理和生产技能,服务群众就成了空话,因此,农村基层干部要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技能帮助,只有掌握好各种技能,做“师傅型”的干部,才会受群众欢迎。

1、要加强学习,提升科技理论水平。要多看有关农业方面的科技书籍、报纸,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了解市场信息。加强对种养技术、加工技术、营销知识及其他实用技术的学习,提高生产、加工、包装、推销产品的技能。上级部门要积极组织好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使农村基层干部系统的掌握农村科技知识。

2、要学以致用,提升科技运用水平。农业科技知识的提升,光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必须要用到实处,用实践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农村基层干部要率先把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不断完善,切实加强对科技知识的掌握,使其能更好的指导群众。

3、要广泛宣传,提升科技服务水平。要有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人民之所急,乐人民之所乐,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技能用到“刀刃”上。要用示范引导、重点服务,以一带十的方法,扩散、辐射服务范围,提升技能服务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及时发现潜在的、对今后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

三、提升创新能力,做“发展型”农村基层干部

发展是硬道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应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出现这问题、那问题,经济欠发达是根本问题。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要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要增强发展意识。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在抓经济上,具有自满、自卑、自大思想,把标准定位在看摊守业上,稍有点成绩,则沾沾自喜,以功臣自居,向上级要待遇,对群众摆架子,缺乏发展意识、干大事的雄心壮志。这些消极、片面的思想,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与群众的愿望极不适应。因此,农村基层干部要增强发展意识,树立“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责任感,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放大胆子,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发展了,干部才会有说服力,农村工作才能走出困境。

2、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要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3、要立足优势促发展。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挖掘潜力,选准发展方向,找准突破口,闯出强村富民,发展村级经济的特色路子。要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使一产变为二产、二产带三产,多业并举,多轮驱动,促进农民增收,集体增资。

四、提升带头能力,做“示范型”农村基层干部

做好示范引导,这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最有效方式,是帮助引导群众致富的有效途径。

1、要带头履行国家政策法规,在政策上做好示范。国家政策法规的履行,关键在于干部,如果干部自己没有做好,还谈什么去领导群众,因此,农村基层干部要以身作则,做政策法规履行的表率,自觉做好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要端正干事的态度和动机,坚持原则,守牢防线,过好权力关、钱物关、亲友关,不能办的事坚决不办,不该拿的钱坚决不拿。

新型农村建设 篇七

【关键词】农村,会计,建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了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文件指出,实现全面的小康,建设全面的现代化,农村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依然占全国总人口的多数,离开农村,谈全面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关键历史任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新农村建设的会计问题也显得更加重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机关对会计的管理越来越重视,做了很多工作,会计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这些提高和改善更多的是体现在城市和工业,对于农村和农业就涉及不多,农村会计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农村会计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主体管理乏力。“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明确规定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财政局作为县一级的财政管理部门,它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县范围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对于农村会计的管理,涉及甚少,甚至是划归农业经济管理单位进行管理,但是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对于会计的专业性、规范性、科学性又隔行如隔山,管理起来相当别扭,有些地方干脆不管,这样就造成了农村会计管理主体比较混乱,对农村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许多农村的会计人员素质都比较低,有些农村甚至没有固定的会计人员,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外出做个体生意,有的不愿意再干了,会计人员的更改相当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经过什么专业培训,会计从业资格无从谈起,会计核算更是一塌糊涂、账账不清、账实不符更是常有之事。

3、会计档案管理混乱。会计资料和会计档案对于会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作出非常严格的要求,可是在农村会计中,原始凭证的收集、保管往往很混乱、很随意、记账凭证的制作更是乱七八糟,会计报表五花八门,有些农村还进行“口头保管”有些根本就没有保管,使会计工作的可控性和连续性难以实现。

4、缺乏监督和审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不可能象企事业单位一样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和专业的内控部门,再加上农村的分散性和偏远性,使得财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村民作为最大的监督主体,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素质、学识、意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没能更好的对农村工作作出有效的监督和审计

二、规范农村会计管理的建议

1、明确农村会计领导管理主体,加强领导主体管理力度。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一级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农村会计工作的管理由财政机关,即财政局统一负责,加强财政局对农村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具体并统一指导农村会计工作,从上到下,如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资格、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会计科目都要做到逐步规范合理。尽量做到领导明确、思路清晰,避免多部门重叠领导,多重管理容易产生混乱,甚至是互相推诿,空洞管理等现象。

2、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会计待遇的提高,农村会计岗位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也为农村会计的竞争上岗成为可能,有条件的农村,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员进行招考聘用,挑良选优,把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录用到会计岗位上来,并逐步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严格按照持证上岗,凡是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一律不能上岗,此外,要注意保持会计人员的稳定性,会计人员不可以随便变更,会计人员的聘用要签订合同,合同规定一定的聘用时间,如无意外情况,双方不可以违约,会计人员的聘用要报经乡镇财政所备案,要按会计法的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将会计人员的培训计划纳入全村的发展规划,安排一定的经费进行保障,有条件的农村,可以选派会计人员到高校去学习、进修,还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

3、加强农村会计监督和审计。由于农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般不高,工作方法、工作程序都不太规范,所以,监督和审计对于农村会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财政局、财政所要创造条件,把村干部进行适当的培训,让村干部明白监督和审计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培训他们如何制订内部控制的制度,如何建立内部控制机构、如何进行内部控制,使各村的会计工作都能得到有效的内部控制,此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加强广大农民的监督意识,使广农民自发加入到监督工作中来,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财政局和财政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会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及时掌握农村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发现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指导,情节严重的,要送法律机关,依法严惩。

4、严格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的管理。各村要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会计档案的管理人员、建档、归档、查阅、销毁的具体办法,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原始会计凭证要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和方法,进行收集、粘贴、装订。记帐凭证要根据原始凭证和对应的经济业务,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做出规范的会计分录,根据凭证分别作出明细账、日记账、总帐等,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种报表,月报,季报,年报,及时上报给财政所,并公开给村里的村民。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要统一使用财政局财政所规定的格式和纸张,便于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玉生。 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提升农村财务管理水平。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2]陈前金。 建设新农村必须抓好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 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9

关于新农村建设 篇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归纳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温家宝总理还在他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20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1][p65]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业已经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9亿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到5亩地。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受到制约。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很难有大的突破。即使按照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也不应当超过4000万人。按每个农户3口之家计算,约1.2亿农业人口,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我国10亿农民,其中至少80%即8亿农民,属于“多余”人口,应当转移出来。他们要想在农村就地消化,就地脱贫,永远不可能。尽快的、大规模的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这里所说城市化,不是城镇化,参见[2]严伟 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农民留在农村 [J]社会科学战线 2006 (2))

(二)城市化的理由。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就越高。2000年,上海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其农民收入全国最高。而西藏的城市化水平全国最低,农民收入也是全国最低。[3]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高土地利用率。假设10亿农村人口进入沈阳这样的大城市,总计占地月50000平方公里,而进入小城市面积将扩大十倍,至少五倍,达50万或25万。可以节约45万或20万。对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2]仅此一项就充分地证明我们必须走城市化道路。要实现城市化,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就只能选择大城市。二是大城市容纳和消化农村人口的能力强。现在,我国每年农村常年外出打工人口约为6000—8000万。其中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的农村打工人口就超过1500万。全国的农村进城打工人口主要集中的大城市。小部分集中在中小城市。这个情况表明,只有大城市才有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容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可能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拥有十几个、几十个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我们的农村人口数量就不会像目前这样庞大。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采取放手发展大城市的方针,到现在,我国就很可能拥有十几个北京、上海那样规模的城市了。

(三)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与现实不相适应。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峰值。为了实现城市化,必须设法将至少10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依靠现有的680个城市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城市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包括大城市也还是太少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不是太大了,而是还不够大。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需要更多、更大的城市。中国应当是世界上大中小城市最多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10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把农村人口装进小城镇,不是城市化,不是真正改变农民身份,不是我们的目标。一句话,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

200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38%,比世界水平低9%,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0%,比高收入国家低40%。[4] 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0%,那是把城市郊区县和小城镇的农业人口也计算的内的。准确地说,中国的实际城市化水平只有20%左右,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4年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城市人口为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得不到20%。这才是我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即使把1亿农民工计算在内,最宽泛意义上的我国城市人口也只有3.5亿,城市化水平为27%。[2]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只有当城市人口占70-80%的时候,才算实现城市化。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里,没有二三十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没有二三百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就无法把10亿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就实现不了真正的城市化。

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城市化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作为人类一部分未来的自身品质和生存质量。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权益。

农民拥有的最大宗资产是土地,我国农村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从土地改革入手。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农民脚下的土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由于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国家垄断以一级土地市场,农地要转换为建设用地,其唯一途径是国家征用,国家对农地进行低价征收,而在土地市场则实现准市场化运做。征地标准大大低于市场价,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大量弄地用途转换增值收益的分配过程中,农民持有的土地财产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农民没有相应的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

目前,我国土地制度至少在下面几方面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影响着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

2,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土地呈条块分割状态,影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对农业的科技改造。

3,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合理,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

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

《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用。”《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然而在实际中,“公共利益”这一范畴被扩大化了。国家建设用地也成了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征用土地,即公共利益与国家建设划上了等号,这就人为地跨殴打了征地范围。征用权没有限制,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在征地补偿标准上 ,也存在范围窄,仅限土地补偿,安置补助费,地上附者物和青苗补偿费。二是计算方法不科学。我国仅以前三年平均产值的若干倍计算,不考虑区位差异。在补偿款上,也存在截留现象。

2, 农村土地产权的不完整。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但国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种权利具体表现为农户对地的所谓承包权。

然而,在现实中集体所有权是虚拟的,他不拥有土地的收益权,抵押权。由于中国关于农村土地的一系列法律政策要通过乡村干部来落实,这使乡村干部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征地过程中的利益驱使,让乡村干部和政府,开发商联合起来 侵占农民利益。由于农民没有完整的土地产权,也缺乏一系列的救济措施,权力侵犯农民权利就不可避免。据统计,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损失了大约2万亿元财富。[5]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必须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制约政府滥用征地权力。另外,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征地的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改变征地补偿办法,对被征地土地产权主体实行合理补偿。二是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使农民拥有处分权,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抵押权。这样不但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权益,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条件,必然将我国的现代农业置于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宏大背景之中。

(一)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村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销售就是中心环节。农产品只有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单单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工业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农产品价格问题,因为它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仅在国内封闭的市场中运行,现在迫于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不但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一些农产品质量次、包装差、价格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是原来具有一定优势园艺产品的出口也受制于技术壁垒,农产品的低价优势也随着农产品成本增大而慢慢消失,这都是我们面临农产品市场新情况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二是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和储运环境,认证和审批制度,都提高了标准和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出,甚至一些优势传统商品的出口也障碍重重。这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至今我国尚未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从全国来看,重点是要在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其实施与示范,加强管理与监督。

(三)拓展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规模,塑造“绿色经济”的形象,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绿色按照标准化生产加工的,经专业部门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要加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建立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扩大精深产品比重,逐步实现绿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园艺作物以及肉蛋奶产品、土特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要加强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针对国内外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勇于进入国际市场渗加竞争,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要加强绿色食品法制建设,把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 [M],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严伟 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农民留在农村 [J]社会科学战线 2006 (2)

[3] 鲜祖德。 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 曾业松。 新农论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新型农村建设 篇九

【关键词】农村建设,新型,村镇规模,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任何项目的建设中,都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在时代不断变化中,人们的思想水平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由于地理因素和地域分布因素的影响,农村要想有新的面貌,政府就需要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民要积极配合工作,逐步扩大新型村镇的规模。

二、农村村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1.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由于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受到抑制,建设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住房大多都是上世纪末修建的,大多属于砖房和土房,在我国建筑总面积中,这种类型的房子占90%以上。有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质量相对较差,村内道路十分劣质,医疗卫生设施和仪器也不完备,文化环境相对较差,这就使得整个城镇的发展滞后不前。

2.村庄空间分布零散。农村的分布越来越零散,逐渐向外扩张,当新宅建成以后,那些过去的老宅就应该被废弃了,空心村现象越来越多,那么土地资源的浪费,但是就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来看,与村镇住宅发展直接相关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城乡住宅政策、宅基地政策和土地政策等几个方面。出台良好的惠农政策,能够正确引导城镇住宅的长远发展。我国已出台了许多与城镇、村镇住房问题直接相关的政策,对村镇住宅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了步伐,政府开始取了有利的措施,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使得城中村得到了完全性的改造,减少了居民住房难的压力,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住房。第二,政府取宅基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建材下乡等措施,并且扩大了城镇的规模,使得农村地区住宅有着更好地发展方向。在少数地区,基层组织甚至沦为血缘宗族的附庸。在我国农村生活中,家庭制度也深深地制约着新型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1.工业区大多建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离农村比较近,影响着农村的自然环境,同时,这样的环境压力抑制了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任何一个地方,这种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空气质量下降、固体粉尘污染、水体污染等现象都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生产以及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复杂地形使得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十分分散,缩减了村庄规模,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村建设得到了发展,但是居民分布比较零散,人口稀薄,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抑制和谐社会的形成。同时,村庄规模很小,居民点相隔太远,土地资源会遭到严重的浪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共享就会受到制约,从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和干扰。

3.规划层次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论人口规模的大小,要根据独立的居民点、远离核心区域这个基本要点,从宏观到微观设计一个具体的规划。在宏观层面,村庄(域)的产业发展、村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布局以及交通、基础与社会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微观层面,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市政设施配套以及环保环卫、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综合防灾等方面就是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4.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调整措施。政府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完善规划。规划时整个建设的核心纲要,因此,必须在建设中药突显规划的合理性和秩序性。相关部门要本着农村向集镇发展、自然村向中心居民点发展、集镇向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要不断对农村建设规划进行修改、完善,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对居民有益,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引导中心居民点、零星的农村居民点向集镇、基层居民点集中。相关领导人要学会因地制宜,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分类指导,不能搞 “一刀切”,必须要根据各乡镇的不同经济水平、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历史习惯等因素,因村而异,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分类治理。从村级规模看,一个中心居民点和若干个基层居民点可以在一个较大的村进行规划;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便于聚集的村,它们的规划就应该偏向中心基层居民点,或就近向其他中心居民点集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加大对其投入,从财政上拨款,村民捐献一些,社会能够募捐一点,加强城镇以及基层居民点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财政上需要采取措施鼓励村民意志,以奖代补,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有关项目资金要向规划的居民点倾斜, “五通”(水通、路通、电信通、电通、有线电视通)需要优先实现,通过高品质、有保障的配套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户到中心居民点都能够建房。但是凡未纳入规划的自然村和独立住户,政府可以不进行公共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样就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合理的民主决策能够带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保证了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大多群众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这项建设项目中。

四。新型农村村镇的规划

1.规划设计的合理,农村才能建设的更加美好。规划不够统一,使得一些建设反反复复,出现了“散、小、乱、脏”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现象。新农村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建设,就必须在规划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严格要求规划的制定,一经制定,就必须认真严格执行,不论是什么单位与机构,都不能随便更改规划,必须确保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以及长期性。同时,在制定规划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社区中不但要建设农民的住宅,生活超市、配套的医院、幼儿园、建设广场、服务中心、养老院、物业等也要同步跟上。

2.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开展各种服务的基础是加强服务设施,以及建设办公和报务用房,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使每个农村社区都能够有一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包括“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民政和社会保障室、社区警务室、图书室、计生指导室、村民学校等基本服务设施和室外健身活动场所。政府更应该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到农村社区勘察农村情况,鼓励投资主体兴建敬老院、卫生所、幼儿园、便民超市、餐饮店等社会设施,为发展社区服务搭好平台,才有利农村的快速发展。政府要建立健全 “一站式”的公共服务网络,使得农村资源得到整合,便于资源管理,政府的公共服务更应该延伸到农村社区,计生、卫生、体育、科技、民政、劳动、农业、金融、物业管理等部门都应该在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服务,同时要保证以最好的态度服务居民,实行“一站式”的微笑服务,缩小城乡差距。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各种投资主体投入农村社区进行自愿服务,从小处做起,大力开展面向全体村民以及社区单位的农资农技、信息中介、便民超市、邮政通讯、金融保险、养老托幼、餐饮、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物资配送等相关便民利民的一系列服务项目。

五。结束语

居民的居住点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还是有很大的优势,政府能够提供很好的服务。但是在一些地区,农民的生活仍然很艰苦,政府就需要调整政策,整合资源,认真建设村镇社区,使得村镇规模能够扩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在生活条件上能够有所改善。同时,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一定要负起责任,采取一系列措施去服务建设新型村镇。

参考文献:

[1]彭卫兵,张晓敏。 农村土地流转的再审视 中国土地科学。 2012

[2]范德种。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村建设存在问题、模式及对策[J]. 小城镇建设。 2013(11)

新农村建设范文 篇十

一忌急于求成。同志强调,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就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性系统工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走出新农村可以进行突击,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思想认识误区。

贫困地区农村目前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不同村屯条件不同、基础不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必然会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并非朝夕之功。必须立足实际,着眼实效,量力而行。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抓起。依据自身能力,逐步推进,避免盲目蛮干,拔苗助长。尤其不能不顾客观实际,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以搞突击运动的方式,一哄而上。

二忌等待观望。新农村是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贫困地区广大干部更要增强紧迫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切不可借口经济基础差,无力建设新农村而一味依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扶持。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就能不断解决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忌简单肤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避免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中央提出的“20字”目标,既体现了“三个文明”的建设内容,又体现了和谐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渗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是紧密相联的一个系统的整体,必须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避免肤浅和片面化: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标志;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现代文明和健康的要求;管理民主是尊重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表现。

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内涵,就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新农村建设既要立足当前,采取“吹糠见米”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这是新农村能否真正建立起来的根本,如果抓不住这个根本,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建设新村、美化村容村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10篇新型农村建设就是精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新农村建设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114 17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