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案模板 > 教案大全

八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的8篇八年级生物教案是由精优范文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性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尝试培养青菌和曲菌,并用显微镜观察。

(三)情感性目标

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难度。

教学建议

一课时

实践训练: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创新训练:霉菌的培养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A:

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课前准备B:

①介绍霉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课本。

讲授新课

1.酵母菌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

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

1、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

2、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

归纳总结: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制作投影片。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母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二、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进行实验观察:

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②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

③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青霉孢子梗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的营养方式

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

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归纳总结。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作业布置:同步训练

板书示例: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一。教母菌:形态结构----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营养方式-----腐生生活。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二。青霉与曲霉:形态结构-----由许多菌丝组成的。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营养方式-----异养生物。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3、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板书:二、急救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

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板书:1.“120”紧急呼救

活动一:

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

(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

学习目标二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活动二: 如果在野外一时找不到电话,而情况又十分危急的话,那就只能先行采取救治措施,等病人暂无生命危险时再去找人帮忙。

(教师讲授)

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

在常温下,人心跳停止3秒以上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头晕,10-20秒可昏厥,30-40秒可抽搐,60秒后呼吸中枢衰竭,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当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播放教学课件)

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习目标三

板书:3.出血和止血

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种出血的处理。

板书:(1)内出血

教师: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板书:(2)外出血

教师: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我们可见到血液的流出。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实际上外出血又可以根据血管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几种。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时将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呢?根据动脉及静脉的血液和血管壁的特点来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出血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内容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对于外出血的处理,也正是根据这三种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活动三:

(播放多媒体课件“外出血的处理”)

学生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药和急救的常识,了解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同时还要多向医生、医务工作者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询问和请教,多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让我们更有把握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拓展深化]

[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书86页第2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急救

1.“120”紧急呼救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3.出血和止血

(1)内出血

(2)外出血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⑵举例说明无性生殖的类型和特点,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

2技能目标

⑴进行植物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

⑵学会进行组织培养。

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霉菌的孢子生殖。

3情感目标

⑴体会生物生殖的多样性。

⑵体会无性繁殖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提前准备

教师:⑴准备培养基质和营养液

⑵酵母菌和根霉的培养

⑶相关的课件材料

学生:熟悉教材内容,查阅有关无性生殖的资料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⑴有性生殖及无性生殖的概念

⑵营养繁殖活动

难点:⑴植物营养繁植活动

⑵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对前几节内容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和动物的生殖方式。那么在生物圈中,其它的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如,植物、微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其它生物是如何生殖的。

(课件展示第3节其他生物的`生殖)

[探究新知]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所学习的人和动物都是怎样生殖的?

学生:都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课件展示受精作用的过程)

师生归纳:人和这些动物都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的生活力较强。(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你能举然界中还有那些生物进行有性生殖呢?

学生回答:(各种植物名称)

教师引导: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植物又是如何进行生殖的呢?

(课件展示植物的生殖方式)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绿色开花植物又是用什么来繁殖的呢?

学生:种子

教师引导:种子形成经历了哪几个过程呢?

学生:经历了开花、传粉、受精以及胚的发育。(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你能描述植物进行种子繁殖的过程吗?

学生:(讨论回答)在植物花里有雌蕊和雄蕊,雄蕊产生花粉,花粉里有精子;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花粉形成的

花粉管伸入胚珠后释放精子,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由胚长成一株幼苗,形成新个体。(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植物通过种子繁殖的方式是不是属于有性生殖呢?

学生回答:是

教师归纳:对。种繁殖方式也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所以也是有性生殖。

教师引导: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以外,还有其他的产生后代的方式吗?请举出用其他方式繁殖的例子。

学生:(举例)

(教师补充举例)(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象上面我所举到的这些植物的产生后代的过程中有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学生:没有

教师:对。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殖方式呢?

学生:无性生殖

师生归纳: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同有性生殖相比较,无性生殖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归纳: ①产生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而且子代能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无性生殖后代的生活力下降。(课件展示)

教师:上面我所举到的用马铃薯的块茎、蒜、草莓的茎等是植物的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呢?

学生:是营养器官

教师:这种利用绿色植物营养器官的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叫做营养生殖。你能说出营养生殖的特点吗?

学生:有利于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课件展示)

教师:既然营养繁殖有如此多的优点,你能举出生活中见过常用的营养繁殖方法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后引导学生归纳:(课件展示)

营养生殖:1、扦插:葡萄,月季,秋海棠,伞竹

2、嫁接:桃,梨,苹果,大枣,柿,龙爪槐

3、压条:类竹桃,桂花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植物营养繁殖的优点和常用的几种营养繁殖方式,你们想不想尝试着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营养繁殖的活动。注意,在这里我们仅仅只为你介绍怎样去进行营养繁殖。同学们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进行一种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把具体的实践过程写成报告在班级中交流。请你们通过阅读书中植物的营养繁殖内容,以获得进行营养繁殖的方法,同时,探讨如下问题:

1、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来繁殖哪种植物?

2、植物的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有何不同?

3、举例说明生产上怎样利用植物营养生繁殖的优势。

[巩固练习]

P95思考与练习:1、2两题。

学生反思: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精优范文●www.jingyou.net(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能力目标:区分相对性状。

情感目标:关注生物性状的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难点: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三、教觉用具

相关图片、投影、小黑板、课件、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章我们讨论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了解了植物、昆虫、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的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了解到通过生殖和发育生物圈中的生命才能得以不断地延续。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经由母亲十月怀胎来到这个世上的,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现在我们已进入了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探究了。下面看本节的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二)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25-26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对重点内容进行圈画记忆和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2)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什么是相对性状?

(4)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的性状有关吗?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观察分析P25观察与思考内容,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示完成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观察人体的下列性状。

(1)耳朵有没有耳垂?

(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3)能否把舌头由两侧向中央卷曲?

(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

2、小组分析、讨论,完成观察与思考中的问题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2)试着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4)任选上述一种人体性状,看看你与父亲或母亲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你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5)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是能遗传的吗?如果不是,请举例子说明。

(6)在观察和讨论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请与同学交流,并试着作出解释。

3、精讲点拨

遗传是指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发育实现的。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及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归纳本节知识要点,画出知识结构图。

2、学习这些知识你运用了哪些方法?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3、学习这些知识在创造和发明发明你有哪些想法?

(五)达标训练

选择题

1、下列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是:xx

A.豌豆的圆粒和高茎B.圆圆的O型血和芳芳的A型血

C.兔的白毛和鸡的单冠D.花猫和花牛

2、转基因鼠的实验证明了xx

A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种相对形状B. DNA是遗传物质

C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基因是DNA上的片段。

非选择

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就叫_________。

2、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叫做______________。

3、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_决定的。

4、同一性状的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为_____ ________ _

5、讨论:转基因技术有什么用途?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4.识别校园或本地公园内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三、情感教育目标:

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教学难点:

一、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生物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初一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凡事都想知道个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

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和加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展示五张图片(海带、苔藓、桫椤、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结种子?提问:这些植物的种子结构是相同的吗?通过下面的观察实验,你会找到答案。

提示:在动手观察之前先阅读P83—P84实验内容。

提醒注意:观察种子结构的基本步骤是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板书:菜豆种子的结构

强调:菜豆种子的子叶是2片,且肥厚,储存营养物质。

板书:玉米种子的结构

强调:玉米的子叶只有l片,瘦小,不储存营养物质小结:种子的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它是幼小的生命休,是种子结构的最重要部分。

提问:你想知道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植物分布更广,种类更多的原因吗?

小结:低温、干燥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以延长。

过渡:种子植物的种类的确非常的繁多,你能说出下列种子植物中哪些种子有果皮,哪些没有吗?

小结: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被分为二大类

演示:一组图片(如银杏、冷杉、塔柏、马尾松、罗汉松、法国梧桐、女贞、夹竹桃、茶花、石榴等),以校园或本地公园植物为主。播放录像:蒲公英、鬼针草、杨、柳、竿彬等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小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实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总结:放CAI课件(内容: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及两种种子结构的比较)反馈:出示抢答题

学生通过识图自己总结山种子植物的概念。(启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请两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收集的五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并介绍它们的名称。(角色互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新信息。)(启发思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学生统一将胚芽涂成黑色、胚轴涂成黄色、胚根涂成绿色、子叶涂成红色。(通过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请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给予评价,并评价自己的实验效果。最后得出菜豆种子的结构。(通过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步骤同上(学生在玉米种子上涂色、展示“作品”、评价、总结)(再一次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分组讨论:P841、2、3、4题,并将

答案填在书上,(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阅读P84第一段。(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判别实物(小麦、蚕豆)。比较它们的寿命,谁长谁短?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收集的花生、豆角、松子、白果、苹果、橙等实物

学生答:(略)

请十位同学快速判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考查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看录像,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来充当老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略)(角色互换,逐步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请一学生对剩余内容进行总结。(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学生抢答:(略)(通过抢答的形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板书提纲

一、种子植物:

1.菜豆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的结构:

种皮果皮和种皮

胚芽胚芽

胚轴胚轴

胚根胚根

子叶(2片)子叶(1片)

胚乳

二、种子植物的分类:

1.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保护。

2.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中。

3.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种类更多。

练习反馈:

书P5练习123题,课课通P1—3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敌害C、找到配偶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术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野鸭的迁徙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D、山雀偷喝牛奶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八

一、 教学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 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 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 重点难点

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

2、实物投影仪;

3、培养菌落实物;

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 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精优范文为大家分享的8篇八年级生物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八年级生物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35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