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案模板 > 教案大全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里精优范文为大家分享了5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希望在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篇一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

2、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3、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4、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难点〗

1、《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2、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3、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4、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写作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一、清朝政治的腐朽和封建剥削的加强

1、强化专制主义的统治:

设立军机处:1729年,清政府设立了一个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军机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自己没有决策权力。

建立军事镇压网: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朝的八旗军队,一部分驻防都城,一部分驻防全国各重要城市,形成了对全国的军事镇压网。

提倡纲常礼教:为了从思想上控制各族人民,清政府提倡封建的纲常礼教。同时沿用八股取土的制度,把知识分子的思想牢牢地控制起来。

大兴文字狱:清政府兴起了一百多次文字狱,严酷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戴名世的《南山集》案,不仅本人被杀头,被株连的多到几百人。徐骏作诗,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清统治者认为是有意讥讽他们,就把徐骏杀掉。在清政府的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埋头考订古书。

官场的腐朽:清朝的统治机构臃肿庞大,官吏昏庸无能。整个官场贪污成风。军机大臣和珅当政二十年,贪污受贿,家产约值白银十亿两,相当于那时侯清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总收入。

2、封建剥削的加重:

圈地令:以满族贵族为首的各族统治者,疯狂地掠夺土地。清军初入关时,清政府颁布了圈地令,先后三次大规模地圈占直隶近京各州量土地共一千六百多万亩,分给满族贵族和八旗官兵,这引起了直隶人民的强烈反抗。

土地兼并:后来,圈地令虽然停止了,但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河北怀柔的大地主郝氏占地竟达一百万亩。地主对佃种土地的农民,征收高额的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各族人民更加贫困破产。

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1、贵州、湖南的苗民起义:

1795年,贵州铜仁的苗族人在石柳邓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湖南西部的苗民吴八月等纷纷响应。清政府派大军镇压,先后动员贵州、湖南等七省的兵力,直到1806年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2、川、楚、陕的白莲教起义:

1796年湖北、四川、陕西一带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襄阳起义军的首领王聪儿是白莲教大起义的女英雄。清政府用了一亿多两白银的军费,消耗了大量兵力,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段落大意〗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2层。

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3层。

12~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4层。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2、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上引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3、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选出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 )

a、阜盛(fǔ)敕造(chì) 规矩(ju)

b、两靥(yè)忖度(cǔn)钗钏(chāi chuàn)

c、怯弱(què) 纳罕(hǎn)盥沐(guàn)

d、憨顽(hān)嬷嬷(mā  ma)惫懒(bèi)

2、选出加黑词解释全对的一组( )

a、阜盛(盛、多) 放诞(欺诈) 不经之谈(常理)

b、忖度(揣度、思量)恍若(忽然)宸翰(北极星,代指皇帝)

c、乖张(偏执、不驯顺)韶光(美)玷辱(白玉上的污点)

d、轩昂(高)敕造(帝王的命令) 东施效颦(皱眉头、代指黛玉)

3、找出错别字,并在括号里写出正字( )

粘惹( )  撕混( )  轩俊( )  璀灿( )      暮蔼( )  牍职( )  无与论比( )  顶力相助( )      功名利碌( )  脍炙人口( )4、下列字①木、②沐、③本、④体,其构字特点依次是( )

a、会意字 象形字 指事字 形声字

b、象形字 形声字 指事字 会意字

c、指事字 会意字 象形字 形声字

d、象形字 指事字 形声字 会意字

二、语言运用

1、在括号处填入适当的标点( )

⑴ 王夫人道:“(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 )混世魔王( ),今日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

⑵ 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 )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

⑶ 他也不问王老师从哪儿来( )到哪儿去。

⑷ 只有一张票,是你去( )还是我去( )

2、根据人物性格特点,为空缺处选填恰当的语句( )

⑴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a、“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比老祖宗的亲孙女儿还要大气、漂亮,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b、“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c、“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和她的母亲──老祖宗的亲闺女一模一样,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⑵ 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一大惊,( )

a、说道:“这人我好像见过,何等眼熟!”

b、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c、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待我过去问问他,便可知。”

3、下列句中;只有一句关联词语用得正确,这句是( )

a、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他无论是写什么,总爱用大白话,即使说明比较高深的道理,他也很少用术语。

c、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  不但它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d、这位老作家写的文章虽然内容很精彩,但是语言朴实无华,平易近人。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脂砚斋批语四句:

1、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

2、自然顺写一笔。

3、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

4、傍见一笔,更妙。

与脂批1相应的语句是:。

与脂批2相应的语句是:。

与脂批3相应的语句是:。

与脂批4相应的语句是:。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①是描写,用的是的手法;②是描写,用的是的笔调,突出宝玉的;③是模拟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性格,这是宝玉的特点,用的是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 )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4、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b(“阜”读fù,“怯”读qiè,“嬷嬷”读mō mo)

2、c(“诞”,狂妄;“恍”,仿佛;“颦”《www.jingyou.net》,皱眉头)

3、粘(沾);撕(厮);俊(峻);灿(璨);蔼(霭)牍(渎);论(伦);顶(鼎);碌(禄);灸(炙)

4、b

二、语言运用

1、⑴……‘ ’⑵,⑶,⑷,?

2、⑴b⑵b

3、b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1、早被他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

2、黛玉也哭个不住

3、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4、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1、①侧面;欲扬先抑 ②肖像;赞赏;美貌多情 ③封建卫道者;叛逆;本质;寓褒于贬(或似贬实褒)

2、c

3、a

4、a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篇二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这是对偶句中又有暗喻。腮凝新荔,写脸蛋腓红如新熟的荔枝;鸭蛋脸面,写脸形状。运用暗喻手法。

“头上戴着金綠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王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綠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一段先是挑比句,写衣饰;后又改对偶句,写眉眼、神情。

“凤辣子”这是借代,借辣子的特点形容黛玉的为人处事,杀伐决断之干练,快人快语之性格。同时也暗示了凤姐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的善于玩弄权术的特点。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黻黻焕烟霞”这是对偶句。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綠攒花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前边是排比句,从头上到脚下描写穿戴,后边是对偶句,用了一连串比喻,形容眉眼、神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是对偶句加比喻,重点通过眉眼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神态。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对偶句,兼用比喻,形容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和飘逸潇洒的风度。最后使用了两个典故,赞美了黛玉的聪明颖悟和外貌的超凡脱俗。

高中语文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第一课,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文题目“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节选的文字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第二部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先写了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再写林黛玉见王熙凤;然后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最后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第三部分——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这一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红楼梦》有一定的了解,有不少同学看过电视剧,但作为语言文学读本,《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大多数同学感受肤浅;课文又是节选章节,要深入文本,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红楼梦》中的一篇文章,接触到了有关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内容,但太少,也太局限。本部分主要让学生在初中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以前所不知道的,或者是和以前不一致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研读《红楼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思想

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建构,达到学习目的。

感受经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倡导探讨风气。激发学生探究《红楼梦》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中突出语文科特点,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初步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开放式创新型的思维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本文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多角度综合表现的描写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好学生搜集材料的网站

学生:

1、学生通读全文,熟悉其他人物形象,了解相关情节。

2、从下列题目中选择,分组讨论,写成文段,每人写80—120字。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能力)

①从黛玉眼中看贾府

②众人眼中的林黛玉

③黛玉眼中的王熙凤

④黛玉眼中的贾宝玉

说明: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在文中全面把握贾府的特点,了解整个故事发生的大的背景。第二个问题要求结合相关情节对林黛玉做较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第三个问题要求细析文中的描写,从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当中揣摸人物性格;第四个问题要求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西江月》作认真的分析。

(把课内外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乃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所忽视的。)

3、各组分别选出一名代表当课堂发言人,本组每人写的发言稿全部交给发言人作综合整理,以便在课堂上代表本组作“人物形象分析”发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红楼梦》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断(帮助熟悉文本,引入情境,建议自习课处理)

播放《枉凝眉》。一曲深情舒缓的《枉凝眉》,揭示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故事。今天,我们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介绍《红楼梦》及“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前因。

学生复述课文情节,根据平时经验(收看电视、阅读原作等)进行扩展。

(幻灯片投影)宝黛共读西厢的插图,同时配以“枉凝眉”的音乐。以营造一种氛围。

师:有人说,“开谈不讲《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哪些同学读过或听说过《红楼梦》?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红楼梦》,一点即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学生发言后,教师加以补充。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黛玉的行踪,走进富贵奢华的贾府,感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喜怒悲欢。

(说明:鼓励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主要目的是:一、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有表现的机会;二、让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的同学对《红楼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一个和谐共享的对话氛围,凸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补充可以弥补学生发言的不足,让学生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自主探究

1、从黛玉眼中看贾府

研讨角度:贾府的软件、硬件

活动形式:圈画、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下同)

提问: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首先请大家想想,这贾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明确:硬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②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③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教师提问: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

2、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软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②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③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探讨。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3、众人眼中的林黛玉

探讨角度:

①众人眼中的林黛玉(外貌)

②凤姐眼中的林黛玉(外貌)

③宝玉眼中的林黛玉(外貌)

④作者笔下的林黛玉(动作、语言、神态)

所勾画的语句:

“黛玉年貌虽小,……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探讨结果:众人关注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凤姐见多识广,观察到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宝玉对她的观察更为独到,在他眼里,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而作者笔下的林黛玉则多疑、自尊自重、谨言慎行。

小活动:黛玉自述

请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介绍前两回中林黛玉的身世。

例:我林黛玉,姑苏人氏。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现为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京城豪门贾府的女儿。我还有一个弟弟。我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所以从小读书写字。可惜家门不幸,弟弟和母亲相继过世。外婆怜爱孤苦的我,执意叫我到她那儿去,因而我在我老师贾雨村的陪同下到京城去投靠外婆。

4、黛玉眼中的王熙凤

欣赏电视剧片断——熙凤出场

探讨角度:

①出场

②外貌

③语言

所勾画的语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放诞无礼”等等。

探讨结果:王熙凤出场前,“未写其形,先闻其声”,既写出她性格的泼辣放肆,又显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接着从黛玉眼中见到了她的外貌衣着,通过容貌描写,让人感到她美丽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头饰、裙饰和服饰极力铺陈的描写,又显示出她的华贵、得势与珠光宝气,也暗示了她的贪婪和俗气。她的言谈、举止、神情等则写出了她的随风使舵,忽笑忽哭,处处逢迎讨好,博取贾素养欢心,借以炫耀和巩固自己的权势,显示出她丑恶的内心世界。

5、黛玉眼中的贾宝玉

探讨角度:

①黛玉听到的和看到的

②对两首《西江月》的理解

欣赏电视剧片断——宝黛初会

所勾画的语句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系着一块美玉。”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林黛玉还听到贾宝玉讲这样的话:“除了《四书》之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还看到贾宝玉怒摔命根子“通灵”宝玉。

探讨结果:宝玉在家人、世人眼中“无能”“不肖”,在黛玉眼中却“眼熟”“极好”。而这“无能”“不肖”都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说的,看起来像在讽刺宝玉,实际上是赞颂宝玉的叛逆性格。他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之中,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下,使他有找不到出路的无限愁恨,他的言论和行动被人看作疯傻。不愿与当时上层社会的庸俗官吏结交应酬,不愿遵守封建礼规,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实在是“于国于家无望!”

(说明:环境和人物这两个环节是本文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在对话中学会小说欣赏的要点:聚焦精彩,解读意义。对话教学往往有这么两个优点:其一,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形成。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认为“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其二,有助于学生养成相互协作、乐于交流的良好品质。语文新课标就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聚焦精彩,品读“看”、“听”环节教师起的作用是“引学生鉴赏”、“帮学生鉴赏”、“教学生鉴赏”。让学生借助教师或他人的眼睛,借助教师或他人的讲解、引导看到文中的妙处。)

(三)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四)课后作业

1、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比较:本文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景物描写作用的角度。

3、试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林黛玉进贾府》在塑造人物方面分别具有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观看《红楼梦》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断

(二)研读课文;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赏析

任务: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从侧面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间接描写的经典。

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层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这不仅是众人在观察黛玉,描述黛玉,被观察描述者林黛玉也是一面镜子,生动折射出了众人的身份、脾气性格。

尤其是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更是推进了一层,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见多识广,见过世面,她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说明:鉴赏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是小说学习的更高一层目标。本文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使得人物成为一个立体的人,这一手法值得推敲。)

(三)拓展阅读

1、阅读黛玉葬花这部分文字,鉴赏人物形象。

活动形式:自读,书面作业。

(说明:写作上较突出的特点是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2、比较:本文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景物描写作用的角度。

①学生讨论发言。

②小结:《林黛玉进贾府》着重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示贾府外观的宏伟、布局的讲究、陈设的华贵,为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背景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一个铺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的描写,则具有渲染气氛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风雪夜,林冲初到草料场时的景物描写,“风大雪紧”为林冲到山神庙发现阴谋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

3、试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林黛玉进贾府》在塑造人物方面分别具有的特点。

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人物形象,初步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打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这一章节,注重的是群像的刻画,在众多的人物当中,也有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对重点人物的精雕细琢。

林黛玉——因母早丧下无兄弟而投奔到外祖母处;亦因心中早已知晓外祖母家的不同,所以,她来到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虽然外祖母疼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待人处世始终谨慎。比如邢夫人留她吃晚饭,她婉言拒绝了,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母,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她的谨慎和小心还表现在王夫人及贾母房中的让座事件上。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细心、敏感、慎重的态度,恰是她寄人篱下的感情的反映,这也是她性格中的一个主要特色。同时,借众人对黛玉的年貌、举止言谈、身体面庞、风流态度的描摹和宝玉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评述,也表现出了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特点。这是一个美丽、柔弱而机敏的形象。

贾母——作者在文中虽然没有过分的渲染,但通过黛玉的“感觉”,那围绕在她周围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氛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贵族之家的具有无上权威的享受奢侈荣华的“老太君”的形象。

王熙凤——一个精明强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外表美丽,然而内心却充满着贪婪和俗气,对下蛮横欺诈,对上谄媚奉承,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性格泼辣。如在见黛玉的一场戏中,她先是恭维黛玉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是见了”,继而提到黛玉的母亲,在贾母之前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因为贾母笑了而转悲为喜。由此可看出,这一典型性格的表现入木三分。

贾宝玉——一个备受宠爱,又被他人视做“叛逆”的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而两首《西江月》正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真实写照。

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节选是讲林冲刺配沧州后,管理天王堂、草料场,又一次被陆虞侯陷害,最终逼得他走投无路,不得不走上杀人报仇的道路。这一章节,注重的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个体形象的性格变化。

林冲——他本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安定生活的中产者,本性安于现状、柔弱动摇,但又有正义感,有扶弱济贫的侠义气概。对高俅的陷害的反应是“自认罪囚”,体现了他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草料场那崩坏了的草屋的修理,也说明他想长期安住下去,表现了他的动摇和随遇而安的想法。而山神庙的亲耳所闻,使他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破灭了忍辱求安的幻想,毅然杀死仇人,投奔梁山。而这个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四)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对《林黛玉进贾府》中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浅层次的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搜集信息,分析整理,锻炼了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还能学以致用,把作品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红楼梦》博大精深,“红学”探讨也由来已久,我们对作品的认知还需不断深入,得出的一些观点还需不断完善。希望同学们以这次学习活动为契机,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六)课后作业

1、贾宝玉、王熙凤人物形象赏析。(任选一题)

2、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给王熙凤作一句话评价。

①贾母眼中的王熙风是一个……

②王夫人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③林黛王眼中的王熙风是—个……

④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3、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几句话。

(说明:作业采用开放式题目,人人有话说。)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为学习本单元接下来的课文打好基础。介绍这一回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根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人物出场的写法。

(4)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评价、写作等综合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2)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2.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

(四)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并对人物作出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2、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讨论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还原法等

(二)学法:自主学习、预习、自由讨论、还原学习法、归纳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策略:

现在高二理科班学生课外阅读量小面窄,但借助影视媒介对《红楼梦》有一定了解,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强调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补充延伸教材内容,采用设疑激趣、启发调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人物。

(四)教学用具媒体组合运用:多媒体平台、学生搜集的资料等

(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语文教材、《红楼梦》以及学生搜集、整理的各种资料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本课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

(1) 简介《红楼梦》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点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着重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

(3) 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 梳理课文情节。

第二课时正是今天说课内容的重点。

第三课时重点:

一、(1)课文是如何介绍众多人物出场的。

(2)分析作者对人物出场的写法不同的依据。

二、(1)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2)小说中关于贾府的环境描写的归类,重点是外观、布局、陈设、器物等。

(3)课堂讨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人物的性格及写法分析,肖像描写的学习

一、导语设计:

用《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导入课文,让我们走进黛玉,走进宝玉,走进王熙凤。

二、人物性格和写法分析

1、分析王熙凤形象

(1)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

(2)铺陈服饰:暗示贪婪俗气

(3)描写外貌:美丽外表下隐藏刁钻、 本性。

(4)言行表现:

A贾母戏谑之言:性格泼辣。

B见黛玉,恭维——拭泪——喜:察言观色、机变逢迎。

C回王夫人:果断能干,受宠专权

自由讨论:我如何看王熙凤?

2、分析贾宝玉形象:

(1)《西江月》的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宝玉的思想性格。

(2)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

(3)宝玉的出场和凤姐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欣赏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中进入学习的情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的兴趣

找出王熙凤出场描写,小组讨论,点评人物形象,学习写法。

观看课件

自由讨论

分析两首词,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文中使用这两首词的用意

找出有关贾宝玉描写,小组互相讨论,点评人物性格

(4)分析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

(5)形象特点:封建叛逆者,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善良多情。

自由讨论:我眼中的贾宝玉?

3、 分析林黛玉形象:

A.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B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重点分析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自由讨论:我如何看林黛玉?

形象特点:貌美多情、体弱多病、聪明懂礼、 小心谨慎

二、小结:

1、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

2、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横向比较,了解课文用肖像描写透露、显示人物特征的特点。

3、归纳“肖像描写”剖析法:

(1) 透过肖像看人物的性格、气质

(2) 通过肖像看人物的社会地位

(3) 抓住观察人物的视角析观察者

(4) 结合其他各种描写整体分析

(5) 肖像描写的适时适量

三、 布置课后作业:

写一个肖像描写(含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等)片断,更能显示人物特征

学习写法,观看课件

自由讨论,结合对贾宝玉人物的了解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小组讨论

设身处地思考:如果我是林黛玉到贾府会怎样?

自由发言

点评人物形象,学习写法,观看课件

自由讨论

总结课文内容

归纳文章写法

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篇五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写作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XX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XX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三、情节结构

明确: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包括: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见王熙凤,见贾赦、贾政,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林黛玉进贾府【二】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总结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探究写作特点

(一)、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上引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三、理清人物关系

图示如下:

┌贾敷

宁国公:贾波─贾代化┤┌贾珍─贾蓉(秦可卿)

└贾敬┤

└贾惜春

┌贾琏┐

┌贾赦┤├巧姐

│(邢夫人)│王熙凤┘

│└贾迎春

│贾珠┐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兰

史太君│贾政┤李纨┘

(贾母)│(王夫人)│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敏┐├林黛玉(林如海)┘

林黛玉进贾府【三】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

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只刚念了《四书》。”和“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的不同和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

2.绘肖像:

3.见黛玉:

4.回王夫人:

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两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前: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林黛玉进贾府【四】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理解、探究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二、小结全文:

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5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就是精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35 76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