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教学案例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优秀13篇)

时间:

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收集的13篇启发式教学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启发式教学 篇一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2303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1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辟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由也果”(认为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等。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也都有数。并且他还把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即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种不同性格。

再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共西华曰:“由也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的问题,由于询问者的情况不同,孔子的答复也不同,“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他们问仁、问礼、问政、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深浅难易、繁简详略各不相同。

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论语•述而》篇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子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同样学习文行忠信、诗书礼乐,程度不同,能力也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是身通大艺者,也各有特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经验中,可以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目标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避免一刀切。

2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谈到“启发式教学”,许多人都会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产婆术”著称的启发教育,但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育,而且“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要比苏格拉底更丰富、更为深刻。我们不妨将之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与孔子的启发教学作一下比较。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都苏问,欧答)问:“虚伪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坏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答:“不能。”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苏问:“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的士兵说援兵马上就到,从而鼓舞了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呢?”答:“应该算是正义的。”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了下去,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答:“应属于正义类。”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答:“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结论。

下面再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宋人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未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明白时的矛盾心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路,这就叫“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一种想说又难以表达的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却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或者可以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二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地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教学虽然能够是学生印象深刻,但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恐怕难以深入。

而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第二种矛盾且暂无法解决时,教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教学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进行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3 求知应求实,勤奋,学思并重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求知应先端正态度,求知应先求实。一个有智慧的人贵在自知,明白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一个人能够做到自知,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也就能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孔子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他对当时人们对历史上不确凿的事任意牵强附会大为不满,教导学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要向古人学习,古人对待历史不确凿的作法就是存疑。存疑,并不是有疑问不提出来而有所保存。恰恰相反,他是指在自己实事求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要敢于对自己认为不确凿的问题提出疑问。“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当今的教学实际过程中恰恰就需要这种思想,要鼓力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要敢于从课本中走出来,不要唯书本马首是瞻,对自己认为有错误的问题要敢于质疑。否则,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旦失去,在学习上就永远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了。

在求知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勤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要发愤学习,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在学习方法上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得到知识。他倡导学习要“学而不厌”。“学而不厌”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就比较难了,问题就出在无恒心上。一个人一时一事有恒心,一段时间有恒心,但未必一生有恒心。要做到“学而不厌”,关键是学习目的要先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道”,不是欲求功利。若求功利,如在一定时间内未达到目标,必会对求知灰心丧气。若求知的目的是为了信仰,为了事业,则会在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从而感到学无止境,学习本身就是目的,这样去做了,必会“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用此语教育弟子从师要广泛,谁有道就跟谁学,不管其年长、年幼、尊卑贵贱,应广博地学习,采百家之长而为已用,只有这样才迅速提高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可以说孔子再次从另一角度阐述其学而不厌的求知方法。世人皆可为师,只要你虚心,且善于发现,勤于学习,任何人都会对你的学习和道德修养有帮助。

与此同时,孔子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力,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同时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就应该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否则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就不会理解书中的深意,将会越读越糊涂。但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读书,那就是空想,就是神思殚竭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孔子这种不仅强调苦学,还强调善思的学思并重的思想是其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又一贡献。

4 由博反约,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孔子的话说得很清楚,博学是为了获得较多的知识,知识多是为了“笃志”,为了“约之以礼”。这里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学习过程中由博返约的认识飞跃的问题。“博”和“约”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博”是拓宽知识面,“约”是概括归纳提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博”就不能正确的概括归纳,就谈不上“约”;相反,没有“约”,不把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概念、思想和观点,那么知识仍然是零碎的杂乱的。人不能掌握精到的知识,认识没有中心,便不能付诸行动。所以,“由博反约”是思维高度概括的表现,是驾驭知识的一种能力。

孔子还主张学生应当“多闻”、“多见”,知识面宽广。孔子本人也是勤学好问,“每事问”、“无常师”,因而成为学识广博、多才多艺的人。但是,知识面广,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他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欤?对曰:然,非也,予一以贯之”。见识多思路广,对事情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就会左右逢源;能够“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以约驭博就如同用一丝红线串起无数散落的珍珠而成为一件完善的艺术珍品,有珠无线或有线无珠,虽然有用,但其价值就大大地降低了。

5 积极倡导乐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的积极倡导者。《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乐学的认识:“学而识习之,不亦乐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孔子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不仅自己乐学,而且还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美不胜收,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乐学”呢?

一是注重创设一定的愉悦情境。孔子教学时,常边弹琴边讲授,使学生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礼义道德,文化知识的熏陶。《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弹琴”、“鼓瑟”、“击磬”、“弦歌”的记载。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二是注重“民主”教学。《论语•先讲》篇记载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次谈话式教学,在优美的音乐中,孔子启发学生各言其志,他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让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不加干涉。教学气氛轻松和谐,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于意识。三是表扬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聪明才智或进步时,孔子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例如,他表扬子夏“起予者商也”,称赞子贡“告诸往为而知者”,赞赏颜回“闻一以知十”等等。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乐此不疲。孔子“乐教”,他“乐教”的成功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上述五项原则都是侧重在教学方面的,而且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矛盾,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某些基本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联系,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项原则。这些虽然不是孔子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教学原则的体系,但是他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的教学实践确实有内在逻辑,蕴含这样原则体系。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曾用一段精采的语言称赞他的老师的人格和教学艺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细加品味正是概括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五项主要教学原则。总之,研究孔子关于教学原则的主张及其在发展演变中的成功经验,对于充实当今教育实践将会有极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金良年著。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5.

[2]朱熹注。论语章句集注[M].世界书局印行,1985.

[3]李国钧,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戴文博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孔子启发式教学 篇二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因材施教 诱导 学思并重 由博返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整理古代文献。 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道德教育,二是知识教育。在二者的关系上,他主张以前者为核心。孔子的教学方法可以集中归纳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他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其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研究探索他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理论的学习,也离不开教育实践,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成长,才能得到成长与发展。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一)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依循着自己的性向作最适当的发展,这也可说是现今老师们最理想也最希望达到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宋学家、教育家朱禀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虽然如此,孔子的教育实践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

(二) 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孔子己经认识到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端正思维的方向,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学思并重

学和思就像是一车的两轮,一鸟的双翼,是互相支持成长的。 孔子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随时都在指导学生“学”和“思”同时并进。 他的原则是老师举一,学生也要能够反三,老师导引问题的两端,而学生就要能够反思而执得其中。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不足的原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把发展思维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 由博返约

孔子在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学思并重”这三个原则之后,又提出了“博学多闻”的主张,以此来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他主张学生应当“多闻” 、“多见”, 知识面要广,才能适应社会。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讲学,虽然有热心政治的因素,但也不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现实的苦衷。这与他培养适合于统治阶级选拔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孔子把当时正统的、比较有影响的诗、书、礼、乐作为教学内容,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礼仪、外交、文学艺术等等。他自己为能做到博学,经常多问多学,所以才成了多才多艺的人。

二、孔子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教师这个职业,俗话说是良心活,教师的职业生涯,就要象孔子投入毕生的精力与代价,和学生一起行影相伴,了结学生的喜怒哀乐。1、安贫乐道,热爱教育事业,是我们首先应该作到的,经济地位的显赫似乎从来与教师无缘,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经常不被接纳,时有冻馁之虞。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而宁静的,我们倡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与环境。2、孔子还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和强调教师的威信,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为人正派,以身作则具有稳定的人格特征要有强烈的与学生交往的意向,要有及时阐述思想的健谈风格,要有一贯的热情乐观的待人习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要诚实谦虚。教师的职业性格是诚实的,教师要诚实对待那些影响学生知识和生活的教育过失,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在学生面前,也要学会道歉,教师的道歉将会重新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坦率地承认错误的事实或不当的解释,不但能使自己诚实的品格得到具体表现,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4、终身学习的观念。孔子把一生都倾注与教学,教师要传播知识,就要先拥有知识,为了教书育人,必须知道的越多越好,学习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了解和掌握一门课程要虚心接纳别人的知识。

总之,孔子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事业的伟大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贯彻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整理古代典籍用做教育弟子的教本。他首倡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不愧为万世师表。虽然孔子那一时期的教育与今天的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但其中的有价值部分一直为后人所引用。我相信孔子的这些教学方法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我们应学习借鉴这些优秀遗产,其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力争做一名优秀教师,教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能从孔子的教学方法中求得教学真谛,我们的现代化教育将会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孔子启发式教学 篇三

关键词: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孔子,可谓是儒家的开山鼻祖,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用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在了教育事业上,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原则以及教师自身修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我国教育历史上最宝贵的教育遗产。研究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孔子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思想上,孔子非常重视后天经验的学习。主张以闻和见作为知识的源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的,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孔子的学习思想

孔子的观点认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习、行”几个因素。学习态度方面,主张“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生在学习上要虚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学习贵在有恒心,“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与习相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与行相结合,学以致用,多问多见,去伪存真。

(二) 孔子的教师修养思想

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孔子主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隐无私;师生互学,教学相长。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诲人不倦”也是孔子最可贵的的精神。无论什么向他人请教,他都毫无保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仁者爱人”的思想也贯穿了孔子一生的教学生涯。

(三) 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宋代教育家朱熹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指学生在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时,急于解决但尚未搞通时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而“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但是还没有考虑成熟,想说又难以表达出来的另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生动地体现了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志趣、能力等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培养不同类型的各种人才。孔子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智力、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此外,孔子还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别才华,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3 .循序渐进

孔子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循序渐进的原则。孔子认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学习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自然发展的过程,应该按照其自然规律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应该超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并且要注重学习的顺序。

二、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

(一)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首先表现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在课程内容和培养环节的设计上,从“以学科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素质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上来;教学过程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习目标从“知识观”向“能力观”转变;人才观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教学更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受到广泛的文化熏陶,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养成健全的人格,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支配下,教师把精力重点放在了如何“传授知识”方面,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这种风气已悄然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教学局面,必须首先转变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错误观念,确定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教”放在引发、指导、组织和鼓舞学生的“学”上,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他们发展自身的创造力,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2.以培养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

在课程的设置上,开设有关国际政治、文化艺术、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外语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增加各种涉外专业,以培养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懂管理的,既具备综合的知识技能,又拥有智慧和情感的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

3.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为自身今后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现代教学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 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1.因需施教

因需施教是指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课程的教学思想。例如,很多学校都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开设了古代文学、古典音乐、外国风情、游泳、滑雪、保龄球等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素养;在文化课程方面,以我校为例,由于日本的电子及软件技术比较先进,为方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日本先进的技术及信息,学校为软件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开设了第二外语(日语)课程。

2.因材施教

在现代教学中,“因材施教”仍然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性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以因材施教的思想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各因其材,即在保证同意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才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虽然一直为人们所崇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入式”教学却长久地支配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应当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且要善于设疑、激疑、释疑,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必须要有透彻、深刻的理解;诱导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

4.注重教与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只有主体和主导作用有效地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内在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现代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键是要做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改变在封闭的学校环境内组织教学的传统做法,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三)教师自身修养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更有力。教师不能光口头说教,而是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举止行为作出榜样,以达到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及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结语

孔子的教学思想至今仍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启发诱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趋于综合化。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各学科既高度分化、又趋向综合、广泛交叉、相互渗透。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科独立朝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氛围,以拓宽学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涵盖面,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多元化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赵爱平。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开 封大学学报,2008,(2).

[3]孙泽文。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J].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任何阶段的教育而言,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然高校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还增进了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声乐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2.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知识。高校声乐教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声乐知识变得生动化,否则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便容易产生对这门学科的逆反心理。此外,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重难点知识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形象,有效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声乐知识。3.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有其自身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法更关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回答、自由发挥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学生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和逻辑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

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启发式教学法的现代性更为突出,启发式注重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通过加强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除了在音乐学习中可以运用,还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英语、语文等。高校声乐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乐理知识教授,而是需要学生学会如何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应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前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无论想学还是不想学都要学,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突出了教学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将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教学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数学知识,课堂氛围十分压抑,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其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

1.气息训练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气息训练作为最基础性的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内容。在气息训练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好如何调整气息的方法,从而加强气息训练效果,在气息训练中教师可以发挥出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结合声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学生创建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如何发音和气息的调整,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跳跃运动,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气息发生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准确的找到调整气息的方法。如唱跳音时,要求学生的腹部要放松,此时呼出气息,在发音的同时轻轻收起小腹,此时的状态就是吸气,通过呼气和吸气的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调整气息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跳音技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启发要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从而提高声乐教学效果。2.声音训练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其是提高学生发声技巧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向上和向下的音节要求学生进行发声生训练,这样的音节旋律较为单调,学生进行反复式的练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要积极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发声技巧。如在连声训练过程中,加强声音的连贯性是这一知识点的难点,笔者使学生在训练中想象自己是一只风筝,唱歌时要慢慢的释放气息,就好比放风筝时要把握好放线的力度一样,音符要平稳的过渡保证声音的连贯性,就好比风筝放线速度过慢或过快风筝就无法飞起来一样。通过启发式的内容,使学生更好了掌握了连声的发音技巧。3.歌唱吐字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歌曲吐字与普通话掌握程度直接相关,吐字清晰无论是普通话学习还是高校声乐教学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在汉字发音中首尾和腹部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其是衔接字与字间关系的重要支撑,在声乐歌唱吐字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也要注重字与字间的衔接和转换,通过发音方式使学生感受字与字间所发生的变化,处理好两者间的衔接关系,确保声音与吐字和谐统一。在发音中无论字有何变化,其喉咙打开状态都应当是统一不变的,舌根放松并在共鸣点位置寻找发音方式。此外,在高校声乐歌唱表演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有序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发声练习,以一个好心理状态释放出真实的音乐情感。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个阶梯状的教学过程,短时间内学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技能,而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高校声乐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声乐教学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法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其独特的优势,促进学生真正的思考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声乐演唱技巧。

作者:李帆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五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学记》给予了更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孔子启发式教学 篇六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刚出生时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既然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而教育在塑造理想人格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只要你具备了一个正常人的素质,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自己努力和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有其相通之处。应该说,“有教无类”的主张闪耀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光彩,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育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很大。宏观层面来讲,根据《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微观层面上讲: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育的权利,这里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上学这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不管学习好与坏,学生都应当接受平等的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把目光着眼于每位学生身上,不要局限于部分优等生的身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二、孔子的教育目标:君子儒、德才兼修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修的“君子”。他曾告诫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雍也》)。他对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与素养的综合表达可以用《述而》中的话归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远大的抱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处世原则、广博的知识)。他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意思是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使一般人安乐,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归纳起来,上述表达概括了君子应该具有的两个品格:一是“修己”,二是“安人”。

“德才兼备”早在古代就有的产物,在我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东汉张衡在《应问》中就有过这样一段话:“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要你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作为职业,你的素质就会定格了。教师作为人类精神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有“给人一杯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高风亮节,只要站在了学生面前,你就要抛弃杂念,把一腔热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受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

综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把培养以德才兼修的人作为树人理想。概括地说,把培养德才兼修的人使其具备这样一些品质与道德的人物。总之,孔子把培养、塑造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正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育目标非常契合、一致,我国教育要求的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全面培养国家的栋梁人才作为其宗旨,并常抓不懈。

三、孔子的教育内容:六艺四教,博采众长

孔子办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素质之才的。所以,他更注重德才并重、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重的。孔子从研究整理的大量文献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在这六部经典作为教科书,即后来的“六经”或“六艺”。其教学内容可概括为:传“六艺”,授“六经”,以“四教”。这里涵盖诸方面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涉猎十分广泛。

当前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出现,而对层出不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接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式,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

四、孔子教育方法:因人而异,注重启发

孔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其实施教学实践中,也同时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从《论语》的论述过程仍能看出其主要精神。

1. 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不同和有针对性的方式施行教育。

因人而异也是当今教育学的教育原则之一,纵观古今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成功的例子很多。曾国藩善于根据儿子的气质,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如针对曾纪泽记性差、悟性较佳的特点。他给儿子的老师写信说:“纪泽读书记性差、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纪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数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诵也,亦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正是合于儿子的秉性和气质,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主导——教师更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更好地得到发展。

2. 注重启发。注重启发式教育也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按照宋代学者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咨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在教学上,孔子出色地运用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思想,而且他的启发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正面诱导,或者旁引侧证,或者“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或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七

启发式教学和传统教学不同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启而迪之,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在围绕教学大纲备课时,教师不仅要熟悉授课内容,更要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有计划地设计,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习是备课的重点,也是关乎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

2各种启发式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方针,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包含多种教学手段。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手段包括提问启发、对比启发、类推启发、病例启发等。

2.1提问启发式教学

即教师将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成问题,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进而对知识点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授瞳神紧小的病因病机时,可以提问:“关于瞳神紧小病因病机的学说有哪些?”。通过引用倪维德《原机启微》“足少阴肾为水,肾之精上为神水,手厥阴心包络为相火,火强搏水,水实而自收”,提出“什么是强阳搏实阴论?”通过引用黄庭镜《目经大成•八十一证•瞳神紧小》“因劳伤精血,阳火散乱,火衰不能鼓荡山泽之气生水滋木,致目自凋,而水亦随涸”,提出:“黄氏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如何认识?”。通过上述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将该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虚实两方面:实者为外感热邪或肝胆火热,火邪攻目,煎熬神水,黄仁受灼,致瞳神展缩失灵;虚者为劳伤肝肾或久病伤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神水受伤,瞳神失养。教师运用提问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2对比启发式教学

对相似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总结归类,找出异同。例如“针眼与胞生痰核均表现为胞睑硬结,二者如何鉴别?”,引导学生从病因病机、发病部位、症状、病势、病程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比较异同,进而掌握疾病。也可以是不局限于某个章节,模拟临床,直接从症状着眼,例如“患者自诉视一为二,应考虑哪些疾病?”。对比启发式教学是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运用横向思维,改变了僵化的知识结构,从而巩固了教学效果。

2.3类推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医眼科之前,均已学习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中医眼科学亦属于中医体系的一支,故在讲授该门课程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中医理论,推导出新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聚星障之风热客目的辨证论治时,从症状上来看,由于病邪为外感之邪气,故推导出该型病情较轻,以黑睛浅层点状混浊,抱轮微红为主,全身症状、舌脉同外感风热的表现;继而推导出其治法应以疏风散热为主,方用银翘散加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又锻炼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2.4病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范文 篇八

关键词: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即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或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予以点拨和诱导。启发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分析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是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它能提高看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且印象深刻;研究式教学,是对问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研究式学习甚至能发现现有知识的某些不完善、不准确,质疑其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品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显然,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则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所以目前两年制高职教育很受推崇。要在两年中完成过去三、四年完成的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较大改革。近年来在“汽车构造”等课程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摒弃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节省了课时,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和学互动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预习,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实际上,有些基础好、预习认真的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根据这种情况,有些内容可以请学生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讲述,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与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讲解,对新见解及正确观点予以褒扬,对错误想法应委婉地予以评价并指出错误或失误之处。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引导和定位的作用。这种教学过程热烈生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气氛,学生大都能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针对性很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可有效促进下一轮的预习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讲述要通俗,举例要生动,启发引导要由浅入深

有些专业知识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所接受,但换种讲法也许就容易多了。比如汽车化油器喉管处的流速和压力,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去解释费时费力,而以河道宽窄变化引起水流变化这种人人都见过的现象为例来讲解,巧妙利用了水流气流相通的性质,使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在讲车轮外倾和前束的关系时,只需将粉笔在课桌上一滚,其大头绕小头旋转的现象立刻就显示了车轮外倾使左右轮分开的趋势,前束的作用不言而喻;用人的体能与跑百米、举重的关系来比喻汽车功率与车速、驱动力的关系;将地球简图巧妙地过渡成子午线轮胎的基本结构图等等。这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法花最少的时间和气力,却极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降低了学习难度,收效明显。

单元测验、习题课、

辅导课、讨论课相互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许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是不是每个环节都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能否二合一、三合一甚至n合一?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把单元测验、习题课、辅导课及讨论课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一次课(2节)先由教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给出若干测试题,以考试的要求请学生书面作答。25分钟后允许学生翻阅书本、资料。下节课的前半节允许学生交头接耳相互讨论,后半节课则允许向教师提问请求解答。这个过程,检验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查询、研讨的条件,有利于挖掘学习潜能。学生以不同的步骤,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增强了接受知识过程的刺激程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既测出了水平差距,又完成了习题练习,还解决了疑难问题,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这样,一次课可以获得以往多次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很适合两年制高职教育。

变简单的答疑为师生间启发、讨论的方式

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不忙做答,而是反问学生: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哪怕是错误的。这样学生在每次提问前必然会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自身努力便得以解决,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案,此时教师再予以点拨,则事半功倍。同样,教师向学生提问时也不应满足于答案正确,也应问一句为什么,因为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路径。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思路、开展学术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很少问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等判断性、叙述性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在思维上要求很低,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更多的是问为什么、有哪些办法等述理性、扩散性问题,使学生能有尽可能多的想法、见解和思路。比如在讲了配气机构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判断第一缸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这一扩散性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得出了多个答案。学生在毕业前的等级工实践考核中遇到了这个问题,考核所用发动机年久失修,用常规方法难以判断。许多学生根据气门推杆的运动规律做出了准确判定,顺利通过了该项考核。

把实验室作为教学的主战场

高职学院学生的强项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汽车构造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过去授课习惯于先在教室对着图讲,再去实验室对照实物讲,形成了一定的重复和浪费。现在尝试除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外,直接在实验室上课。实物演示结合装配图投影,结构原理一目了然,现场讨论气氛积极热烈,既省时省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致,对培养实践技能效果非常好。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突出实践环节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我们对“汽车构造”课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尝试。由过去的理论考试为主结合实验、实习成绩,改变为现在的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并举结合实验、实习成绩,使实践能力成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贴近。

毕业前进一步强化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九

关键词:多媒体 启发式 英语教学 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25-01

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能够实现实时传播多样化、多维化的信息,因而这种教学模式对情景的创设比录像、投影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形象和生动。教师不但可以根据实际的授课内容创设一个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的情景,而且还能够把那些学生现实生活中尚未见过的事物和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形式再现于屏幕上。因此,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并且能够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教学全过程。启发式英语教学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创设真实、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启发式英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但是,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我们都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它,我们在利用它给我们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应了解它的劣势,或者过犹不及之处;然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得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点,争取做到恰到好处,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起应有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那么,在启发式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呢?我觉得在启发式英语教学中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过于时髦化、模式化,而应该追求更加理性地合理化、实用化。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并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探讨一下多媒体在启发式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教师的启发式英语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进行视听一体的具有启发性的形象化演示型教学,但需要注意得适时、适当,以免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1)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借助于动态的画面将或学生不熟悉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适时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振奋学生的想象,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讲“Earthquake”一课,介绍地震时,可以观看1978年唐山大地震的片断,这些片断根据需要可反复播放,可根据讲课需要把任何一个画面进行定格。这样学生就可直接地感受到灾难到来时的各种场景以及顷刻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2)利用声音创设信息环境,可以增强直观教学的力度。如在教学“A Pioneer for All People”时,在教学阅读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关于袁隆平的梦想时,直接播放袁隆平在“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仪式上所做的获奖感言时谈到他的两个心愿的视频片段,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袁隆平表达愿望时的情真意切,而且能够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理解原文。

(3)还可将MTV引入课堂。在教学“Music”时,我插入了John Denver的吉他弹唱“Country road”的MTV,引导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哼唱,这样子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通过歌词了解到乡村音乐所表达的主题。

然而,这些视听材料必须适时,恰当、适合教学目的。绝不可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要过分的依赖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忽略引导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这会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而这也是与启发式英语教学目的本身背道而驰的。

2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1)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多媒体课件在给学生提供视听教学信息的同时,还提供了表达视听教学信息的多种媒体类型,因此,对所学知识的表现更加准确、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易于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

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这种活动的因素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学生外部的情境因素,还有学生的心理因素,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的学习就会是主动的、进取的和高效的。而多媒体课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晰直观的功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信息,把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3)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有学有练,多种形式交替出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是视频图像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多通道的信息输入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当然,借助多媒体课件并非常规教学的全部,也不是对于每篇课文都适用,它只是常规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不过,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多媒体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如,“课本大搬家;重视演示现象、忽视揭示过程;重视媒体的外在美、忽视媒体的内在美”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英语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选用购买的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己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调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如果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那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违背初衷的。我们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魅力,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想学,乐于学。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程晓堂,主编。英语课堂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十

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

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

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

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

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

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

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

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

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

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

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

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

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

结论。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

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

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

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

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

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

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

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

,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

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

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

。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

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

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

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

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

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

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

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

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

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

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

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

,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

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

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方法 篇十一

摘 要: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启与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 启发式教学 方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认真研究教材,正确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合理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十二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步步设疑,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它符合学习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不是启发式教学,但我们经常将一问一答误以为是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教师经常问“Do you follow me?”“Is this sentence right or wrong?”或“Yes or no?”等等,学生回答:“Yes.”这样,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这不是启发式教学。再如,当教师提出疑问,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时,教师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这也不是启发式教学。

简单的一问一答式不属于启发式教学,那么繁琐的质疑呢?

答案是否定的。将问题繁琐化是对启发式教学的另一种误解,有一位教师想用启发式教“china(瓷器)”这个单词,他是这样提出质疑的:“C-H-I-N-A”拼出来是什么词?学生答曰“中国。”“Yes,but there’s another meaning in it,what’s it?”学生答:“Sorry,I don’t know.”老师又问:“What’s a cup made of?”学生答:“玻璃。”于是教师拿出一个瓷杯问:“What’s the cup made of?”学生答:“陶瓷。”这样繁琐的质疑耗时又无实际意义。

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心理学家认为,疑,最能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能引起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什么样的质疑能引起严密的逻辑思维呢?

系列性质疑,可使思维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系列性质疑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它可引起学生产生急于求答的愿望,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质疑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先提出一两个看似简单但又易出错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兴奋点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例如,在区别:“in future”和“in the future”时,我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①Can you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in future”and“in the future”? ②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hrases? ③Here are some sentences:I’ll never be late for school in future,and I’ll work harder and try to be a doctor in the future.Can we use“in the future”or“in future”to replace them in these sentences?

这三个提问中,先从简单造句入手,过渡到二者区别,然后进一步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的系列提问,必然会将学生的兴奋点逐步引向深入。

改变思维定势,启迪从多角度和多方面思维,培养生求同思维能力。所谓求同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创造一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并获取相同答案的机会,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流畅的、变通的和具独创性的思维。如在教“A Tale of Two Cities”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sydky save Charles?从文中学生知道Sydney and charles相貌酷似,都爱上了Lucy,而Lucy对Charles情有独钟,按常理,Charles被判处死刑后,Sydney就可以无阻力地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可他不是坐视不管,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Charles,从而实现他对Lucy许下的诺言:He would do anything he could for her to make sure of her happiness.Charles是贵族后代,但他憎恨那些欺压贫民、敛收重税的法国贵族的残忍行径,决意放弃将属于他的一大笔财产,隐姓埋名,来到英国过平民生活。后与Lucy相爱、结婚。从中学生领悟了爱情和幸福的深层含义。人们常说,爱情是自私的,而拥有真爱的人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危难之时,不惜自己的生命。这种质疑,使学生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的功效。

一疑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种质疑,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和突破的思维。如在讲“ask/tell/order/ ... sb. to do sth.”的用法时,我先让学生把“老师让我们早点来”译成英语,学生顺利译出“Our teacher asked us to come a little earlier”,接着我又让学生把“They aked to close the door.”译成汉语,学生将其错译为“他们要把门关上”。随后,我便问:“What’s the logical subject of the infinitive ‘to close’?”这个问题便引起发散思维,它使学生重新考虑非谓语动词逻辑主语的用法。

小疑大作,大疑小作。小疑大作,则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也能收到别人收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好习惯,悟出“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的道理。大疑小作,是指有些问题头绪太多,学生感到不质疑不好,越质疑越糊涂。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所致,这时,我们不但要以质疑的形式加以启发,还要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更大的疑问,以激起更加强烈的求知欲。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篇十三

[关键词] 产品设计 案例教学 实施

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学以致用”,仅仅“纸上谈兵”已不能适用于讲求高效的现代社会。案例教学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所谓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从分析真实个案中发掘所学知识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或基本程序。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发达国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教授知识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这已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案例教学法无疑成为最简单可行的解决方法之一。

设计类案例与法律、医学、管理案例的产生不同,是通过教师将已经成功的产品的产生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设计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概括描述和提炼加工而形成。通过教学案例,使学生充分了解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同时对产品的成功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全面的理解。但就整体而言,能够在工作中熟练运用这一工具的教师并不多。

一、产品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有效的教学案例既能很好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适合教学的、高质量的案例较少,因而有效的选择设计案例则显得更为重要。一般选择设计案例可以多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考虑教学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要教哪一方面的主题、概念、理论和模式?考虑什么类型的问题?阐明哪一类问题?这是选择案例时必须要考虑的。在所选择的案例原型上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才能满足课堂案例教学的需要,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2.广泛开辟案例来源。目前,案例原型的收集基本来源于书籍(包括各种教材、案例库、杂志等)、网络、光盘等媒介。实际上,产品设计是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为了案例更具现实性,需要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资料,自己编写案例。多渠道收集案例,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一定数量的资料,进而才有可能从中挑选高质量的案例。

3.案例产品要广泛。产品设计案例教学中,出现了大部分教学案例都以电子产品为主的现象,例如:海尔的白色家电;Plipe的小电器产品等,已经让学生反感,甚至出现对案例教学排斥的现象。因而,案例教学中涉及的产品应当具有广泛性,使学生感到理论在实践中运用之广,与个人联系之密切,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兴趣。在实际操作中,案例教学中涉及的产品从出处上看,既要有国外知名企业设计的产品,也要有国内优秀企业的产品;从产品种类上看,既要有工业产品,也要有一些轻工业小产品;从产品销售成效上看,既要有实践成功的产品,也要有实践上存在失误,甚至失败的产品。这样,多角度的理解、反思各种类型产品的设计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设计及企业运营机制的理解、运用。

4.经典与时效案例并重。经典案例由于其典型性,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而被长期、广泛的采用。但是,也应该注意,案例的选择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行业发展,选择一些反映时代、行业发展的新案例。强时效性的案例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行业以及学科的发展。

5.有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学习案例时,往往将其当成一则故事或传奇来听。学习完毕,常常不知案例的思考点在哪儿。因而,以引言开始,告诉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案例讲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清楚地定义案例的问题,说明为什么介绍此案例,如何使用。可以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启发学生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综合性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了五步法,即布置课题、阅读案例、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1.布置课题。把已有的成功产品作为设计课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作出该产品的设计分析。课题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真实性、复杂性和启发性。例如,在案例《freeplay的成功》中,设计师如何做出设计决定的?什么样的设计最合适非洲使用?你以为应该用哪些方法做这类选择?为什么?

2.阅读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并查阅其他有关资料,分析设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小组讨论。首先是在五至六人组成的讨论组中由每位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对产品作出现状分析和说明,提出改进的措施,重点阐述实施方案的理由和难易程度,并做出实施效果的初步分析,然后,大家集思广益,小组内展开讨论,讨论的重点一是明确该案例要决策的主要目标;二是进行各个实施方案的相互对比和分析评价。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以讲课、讲义、电化教学等形式提供认知输入,描述与案例有关的理论和各种模式。

4.代表发言。在班级讨论会上发言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由每个讨论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和步骤,并做出实施效果的分析。这时候,教师可以从讨论所列出的问题或事实中转向讨论主要问题,并进行评述,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造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

5.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但总结的重点不是对案例分析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因为,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案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的总结应是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做出启发式的诱导。

总之,设计类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法律工作者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中教师承担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启发者、推动者角色,如何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反思,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42 67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