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教师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15篇)

时间:

数学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数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呢?小学课堂该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小学数学教学,精优范文整理分享了15篇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一

为检测各年级数学兴趣小组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教导处期初计划,特组织本次竞赛。

一、比赛时间:

12月30日下午3:00-3:50(收、发卷以广播为准)

二、参赛对象:

一至四年级全体学生,五、六年级兴趣小组学生。

三、评奖方法:

一至四年级:

以年级组为单位,设团体与个人两类奖项

1、团体奖项:以班级前20名学生成绩为依据,取团体优胜一名;

2、个人奖项:年级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

五、六年级:

只设个人奖项:名额同上。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二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三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构建一套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数学教学能力的提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是一项艰巨而又有意义的工作。有了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案,将对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起到导向、激励、促进的作用,同时还能为教学管理提供更准确的评价数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纲要》还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是说,科学的评价需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从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绩效、情感、方法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过程、方法、投入程度等进行评价。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制定原则

研究并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使教学评价起到指导、推动教学的作用,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体思想,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全面性原则

要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进行评价,应观测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中每一环节的设计、实施和效益,以及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所取得的总体效果。全面观测课堂教学情况,包括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氛围。总之,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3、主体性原则

构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的程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4、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会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为不同师生和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要以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以一节课就把教师的教学能力作出定论。

5、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实施评价的前提。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准则的特征描述

本方案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共设置2个评价项目,8个评价要点。现对各评价要点描述如下:

1、 学生学习

(1)参与状态

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是否能自主学习、积极学习。

(2)交往状态

生生之间是否有友好、有效地合作学习,是否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是否充分。

(3)思维状态

学生的思维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解释、说明、表达所学知识,是否能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学生的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

(4)生成状态

学生是否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是否能总结学习所得,是否能得到相应发展。

2、 教师教学

(1)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全面恰当。关注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差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与探究时空,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2)教学设计

联系学生经验,创造性运用教材,优化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估计教学的起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暴露思维过程。有一定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3)教学技术

重视反馈,把握教学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应变能力强。合理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研究、探索的过程。合理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合作与互动。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4)个人素质

有良好的基本功,如:板书、口头表达能力等。有丰厚的数学功底,课堂用语规范、科学。能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有较强的驾驭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语言生动准确,教态亲切自然。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量表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

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

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

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

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进行,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记录。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别小档案”表。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五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相互帮助和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爱学、会学、勤学、乐学、愿学、主动学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少数学生计算不过关,粗心大意,计算马虎;概念理解有偏差,对灵活情况不会灵活分析,学习较为呆板;在解答应用题中,理解不仔细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去审题,变化一下数据、改变一下问题就不会解答了。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二)、圆柱和圆锥、比例、比例尺、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内容的总复习。

教材在编写方面体现了以下特点:

1、在情境的创设方面注重突出数学情境。

2、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4、总复习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三、教学重难点

圆柱和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比例知识是本学期的知识难点。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认识表面积,学会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轴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给定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比例尺的意义,明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通过回顾整理,系统掌握统计图表、统计量及可能性等有关知识。

7、通过回顾整理,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系统掌握所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9、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六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拔萝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多媒体播放动画):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小白兔和小黑兔到地里拔萝卜(配《拔萝卜》这首音乐)。板书课题:拔萝卜

师:根据刚才的动画情节,请你来提数学问题?

生:小白兔拔了2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40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师:你会解答吗?

生1:20+40=60(个)

生2:小白兔拔了3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6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30+6=36(个)

师:如果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刚好都不是整十数,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4+32 45-32。

12+21 26-13

…… ……

54+27 23-15

(除了进位或退位的两位数加减算式外,教师把其余的算式分别写在口算卡片上,在最后的送礼物游戏中可以用。)

【评点】: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一方面,孩子们可依自己的学习情况复习旧知,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困难,那就要在这里复习铺垫;另一方面,又为孩子们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了积极参与的意识。对出现即将要学的知识,让孩子根据自身学习水平,自己选择处理办法(或放进“问题银行”,或由教师把它们分别写在口算卡片上,放在课后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七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3、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

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

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八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班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本班共计54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9人。

2.“双基”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3.学生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4.学困生情况: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高。

六、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七、后进生转化措施: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八、教学进度:

一单元:位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2课时

2、圆的周长。3课时

3、圆的面积。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单元:统计

1、扇形统计图。1课时

2、合理存款。1课时

七单元:数学广角。1课时

八单元: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 1600×80%=1280元

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乘法:意义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意义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法间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分数乘除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包括意义、运算顺序。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4题,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弄清题意,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环保知识。

2、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并鼓励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证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3、第7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用算术法不做要求。

板书设计:

解:设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毫升。

―2/9=427

7/9=427

=549

答: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14.8=142.08(万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提高应用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单位间的换算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回顾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说处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9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不做基本要求。

答案: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2、第10题。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覆盖率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检阅有关绿化问题的资料,了解绿化的意义及作用。

答案:175÷960=18%

3、第11题。主要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答案:

科技馆:30000×10%=3000(平方米)

教学楼:30000×25%=7500(平方米)

操场:30000×20%=6000(平方米)

食堂:30000×2.5%=750(平方米)

花坛:30000×0.03%=9(平方米)

空地:30000-(30000+7500+6000+750+9)=12741(平方米)

板书设计: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教学反思:

总复习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复习统计知识,沟通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题目中的单位统一问题。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借助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复习统计知识。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

二、练习。

1、第12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计量单位的换算。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要注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教师要注意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3、第14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1)升、(2)立方厘米、(3)毫米。

4、第15题。

第(1)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理解领奖台底部是不许要涂漆的。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可以先数出一共有15个面需要涂漆,再用15×50×50=37500(平方厘米);也可以先求四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再减去不涂漆面的面积。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第(2)题,50×50×50×4=500000(立方厘米)

5、第16题。引导学生理解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相当于底面积是48平方厘米、高是0.5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所以是48×0.5=24(立方厘米)

6、第17题。此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师要利用此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答案:(1)18×20×30×1.5=16200(立方厘米)

=0.0162(立方米)

=0.02(立方米)

(2)0.02×40=0.8(立方米)

(3)0.8×365=292(立方米)

7、第18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读图能力,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2)根据题目的条件,学生可以求出彤彤家10月份每项开支花了多少钱。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8、第19题。根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即中位数,运用中位数表示这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答案:1925万人。

板书设计:

复习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0)

容积单位:(液体)升毫升(1000)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篇十

为推进常州市教科院新版“中小学教学建议”(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实施细化,积极探索“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教育”的学科追求,不断提高乡村学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及课程实施水平,促进乡村数学学业综合质量提升。近日,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教学研修暨“解决问题的策略”专题在线教研活动如期举行。

线上教学研修现场

据介绍,本次云教研受到了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关注,百余所学校教研组集中线上观摩,近20xx人围绕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本质”“策略如何内化”等,展开在线研讨,以实践智慧碰撞,探寻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科关键能力发展。活动由市教科院小数教研员蒋敏杰老师主持,市级学科中心组及学科教研员全程参与本次线上教研。活动共分课堂展示、互动评课、总结提升三个环节。

活动首先进行在线课堂观摩,三位来自乡村的一线教师同题异构,以不同的思路展开不同时段的策略教学。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的陈雨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陈老师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策略的一般步骤;常州经开区横山桥中心小学蒋文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蒋老师充分预设,精编习题,重视对学生困难的指导,引发由问题架构条件的思路;溧阳市燕湖小学的彭琪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选择)》,彭老师注重学生不同思维路径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和接受策略。

线上教学研修现场

研讨环节,三位乡村教师结合课堂观察,进行主题评课。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的张思月老师以“厘清解题思路,促进思维提升”为主题,天宁区郑陆实验学校恽洁老师以“理解解题思路,促进思维提升”为主题,溧阳市河心小学的王佳玲老师以“经历体验,感悟提升”为题进行了互动评课,三位老师围绕“策略”学习中儿童的学习心理及思维过程,以课堂教学组织的视角,阐述了对学与教,思维迁移内化的理解。

其后,在线研讨开启互动环节,老师们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环节,展开了具体而准确的评析思考,不时还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供专家解答。从视频中可见了,有的学校年级备课组围拢,有的则以学科组为单位,边听边想、边听边研、边听边议,研讨氛围异常热烈,研究效果非常好。

江苏省特级教师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苏瑜老师上线交流。她指导大家思考以下问题,并给出了实施建议:如何理解这三节课在策略教学中的价值,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策略,如何依据教材特点建构解决问题的教学框架。她强调教师应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是“具体的问题解决”。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小福副院长围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什么,怎样教”展开论述,他强调教师应重视策略教学的一般结构:“产生策略需求——明晰策略步骤——灵活运用策略——内化掌握策略”。同时,潘院长还对我们这次线上专题研讨的模式提出表扬,他鼓励常州市各小学创新教研模式,多加展开专题研讨,形成自己的教研成果,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第十一篇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学校的实际,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开展的各项活动多,在校,数学老师根本找不到额外的时间,也根本“抓不着”学生。怎样解决提高质量又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这一矛盾问题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让课堂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盲目的多练。

2.侧重书面练习。

3.局限于封闭性的练习。

4.多是“一刀切”的练习,

5.侧重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拟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二、研究的意义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为促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富有激情的课堂练习,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四、课题的实施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首先,就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课堂练习的设计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题型可以有口算练习、应用练习、操作练习等,在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集体练习,还可以有独立练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练习,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学生兴趣盎然,提高练习的效率。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拓展性习题,思考容量大,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www.jingyou.net[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五、实验的目的及内容

研究目的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研究方法及对象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实验的对象:一年级的八个班

七、实验的具体策略

1.支持性练习策略

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顺应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应采用支持性策略调节学生的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设计时,就要估计练习时学生思维可能出现的障碍,准备一些支持性教学策略,给学生的思维“搭脚手架”。我们应用的支持性练习策略有:画龙点睛的语言点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进行数学对话、倾听、资料链接,情境再现等。

2.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往往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引入练习之中。比如学习圆柱的特征后,为了巩固圆柱的侧面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向学生出示一道操作练习题,要求学生动手做一个笔筒。学生在做笔筒的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多次尝试,反复计算、剪和粘才能做成功。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指导外,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大胆去操作和实践,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克服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掌握知识的快乐,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3、改变作业批改方式。

课堂练习的批改要及时,最好是当面批改,趁学生的大脑还没有忘记练习的思维过程的痕迹时,就知道自己思路是否正确,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及时纠正,练习结果很有效。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对学生的作业不只给学生一个等级,而在批改后,给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写一句话,有鼓励的,有提出要求的,有指出努力方向的,把作业当作学生与老师平等交流的一个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

4、错题收集。

每个学生的错题都具有个性特征,这要求教师要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辅导后要求学生把错题收集在一起,分别写出错误原因和订正过程。学生坚持这一做法,既避免了犯同类的错误,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练习活动

心算能力训练。

课题实施近二年时间里,教师利用早读和每节数学课课前时间进行心算题训练。训练形式有听算、视算、比赛算、定时算、“开火车”算、同学出题大家算等。心算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具有挑战性。同时心算题容易,能产生成就感,学生对心算训练乐此不疲。

速算比赛。

每月全年级开展一次速算比赛。每次出口算题80道,共80分;简算题16道,共80分;总分160分;在30分钟内完成。140分以上的为优胜者,向优胜者发奖。

开展作业本评比活动。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本编上页码。每天都要先改错,然后再完成当天作业。书写要工整干净、美观大方。本子写完后要不缺页数、不破损。优的个数达到12个以上就被评为优秀作业本。优秀作业本在全班展览,并发奖品。通过作业本的评比,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每次作业,养成做事认真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组织好“综合实践”课。

除运用好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外,还要研究、开发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八、备课与观课议课研讨

在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中要体现有效练习,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在备课中要事先预设好。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教师在上公开课时要把这一课题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他教师在听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

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对此进行反思,写出心得体会。

九、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通过有效课堂练习的研究: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通过实验,探索适用于我校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练习的一般模式,优化数学课堂练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更简便。

2 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称的认识。

教学准备:彩球图、小鸭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

2+2+2= 3+3+3= 4+4= 5+5+5+5=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人口说答案。

2.让学生观察各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教师:像这样几个相同数连加,我们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彩球图

依次出示3束气球圈,出示一束时,教师问:一束有几个气球?(5个)

再出示一束时,问:有几个5?(2个5)

当出示第三束时,问:现在共有几个5?(3个5)

要求3束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别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2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让学生把乘法算式读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数 因数 积 (边板书边跟老师齐读并牢记)

教学例3

出示小鸭图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几只小鸭?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指名一学生板演。

校对答案。

体会并小结:用乘法算式表示简便!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校对。

2.练习九第5题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两人各选1小题,独立完成。

(2)互说图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义。

练习九第6题

写出乘法算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出乘法算式。

3.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并个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题:(1)3个8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

练习九第十一题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以72为例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做?

四.作业:

1 练习九第9、10题

2.《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连减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100以内连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口述出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题是我们在一年级上期时就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连加、连减,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用上我们前面学习退位减法的知识学习新的连加连减。

板书课题:连减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0-30-14。

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50-30-14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的两种竖式计算:

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课本上的练习题。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第十四篇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

48 × 2 32 × 5 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 ÷ 2 240 ÷ 5 的第一个数!

96 ÷ 3 80 × 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

直接写得数

1. 40÷2=650÷3=980÷4=680÷4=

2. 720÷4=800÷6=720÷4=230÷6=

3. 600÷3=160÷40=23×30=50×12=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第十五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进一步认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3+2 2+7 4+5 3+4

7-3 9-4 6-3 8-2

学生回答时,要强调计数单位.如:3+2,是3个一加2个一是5个一,3+2=5.7-3,是7个一减3个一是4个一,7-3=4.

2.复习数的组成.

(1)8个十是( )

5个十是( )

(2)60里面有( )个十

90里面有( )个十

(二)学习新课

1.导入谈话.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公园举办运动会,准备的奖品是小皮球.每盒10个,一共6盒.十个十个地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皮球?(学生高兴地数出: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一共有60个小皮球)

师:对!一共有60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

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摆小棒.(学生动手摆小棒.一名学生到

黑板上摆,其余学生在桌上摆)

师:左边先摆出2捆,右边再摆1捆.一共有多少根?

师:1捆是一个十,2捆是几个十?(2捆是两个十)

师: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计算?(边画集合圈,边板书)

列式:20+10=

师:计算加法时,可以这样想: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1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20+10”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得几个十?(按4人一组讨论,每人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然后由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20+10=30.

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

再摆小棒图(一名学生到黑板摆,其余学生看着他摆)

师:先摆3捆小棒,去掉1捆,现在还有多少根?(学生可能拿走1捆,这时教师追问)

师:去掉1捆,怎样表示?(画虚线图)

师:现在还有多少根?怎样计算?(用减法计算)

列式:30-10=

师:计算减法时,怎样想?(这样想:3个十减去1个十,

是2个十,2个十是20)

所以:30-10=20.(学生口述时,教师板书)

齐读:20+10=30,30-10=20.

3.做一做.(出示投影片)

师:请同学们看图列出一道加法、两道减法算式.(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演示投影片)

40+20=60

60-20=40

60-40=20

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答:4个十加2个十是6个十,是60.

6个十减去2个十是4个十,是40.

6个十减去4个十是2个十,是20.

4.做一做.(出示投影片)

师: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同上)

40+3=43 40+30=70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左图:左边有4圈珠子,每圈10个,就是4个十,即40;右边有3颗珠子.把左、右两边合起来是43棵珠子.所以:40+3=43.

右图:左边有4圈珠子,每圈10个,就是4个十,即40;右边有3圈珠子,每圈10个,就是3个十,即30.把左、右两边合起来是4个十加3个十,是7个十,即70.所以:40+30=70.

师:通过上面两道题的比较说明,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数位、认真仔细,才能使得计算正确.

(三)巩固反馈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卡)

(1)20+10 30+20 40+10 60+30

40-20 50-30 90-50 70-40

(开始时说:怎样想的,后面从略)

(2)30+6 50+2 70+1

30+60 50+20 70+10

(3)8-3 9-2 5-4

80-50 90-20 50-40

(一组一组地出示,进行对比练习)

2.首尾相接练习.

第一人先编一道题,第二人用前一位学生报的得数再编一道,以此往下继续进行.加减法不限定.主要培养学生反映机敏和注意力集中.如:第一人说:30+10=40,第二人说:40+20=60,第三人说:60-50=10,…

3.凑百练习.

或师生对练或两个同学对练:一人说30,另一人答:70;一人说60,另一人答:40.

4.游戏:邮递员送信.

在黑板上贴小兔、小象、小熊、小猴四个信箱,发给每生一张口算卡片,心算出得数.老师说:“请大家先给小兔家送信.”学生迅速将手中相应得数的卡片放到小兔的信箱里.做完后集体订正.

课堂设教学计说明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它是以“+”为计数单位.例如30+10,计算时要想:3个十加1个十,是4个十,就是40.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意思.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在复习准备中,为了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安排了复习10以内加减法和复习数的组成两个内容.突出了计数单位“一”,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

新授课的内容共分三个层次,先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再通过看图列出一加两减算式,最后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由于所学知识比较容易,基本上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学,关键之处给以提示.学习过程也是先从摆小棒、看图到看见式题说“怎样想”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寓教于乐.在计算能力上通过练习,应该达到见式脱口而出(得数)准确无误的程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15篇小学数学教学是由精优范文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46 1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