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教师范文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精选5篇)

时间: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精选5篇)由精优范文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篇一

一、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一项重要的文明标志就是财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的发展中,财务会计制度也是对发展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高等学校属于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运行上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

从1949~1988年,高等学校所执行的都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项制度。随着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且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等学校在发展的进程中就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历不同的变化。高等学校在不同的发展经历中,财务会计制度也要做出调整,在具体的执行上也会呈现出新的变化。

从1989~1997年,高等学校所执行的都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这项制度,使得高等学校在管理上不再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进行,而是回归到教育领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的进程中,财务会计制度上也有了新的规定,而且还根据高等学校的改革对财务会计制度也做出了调整。在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中,根据高等学校的运行实际又引进了新的管理机制,其中财务法规条例尤为突出,对财务会计从法律的层面予以规范。

从1998~2013年,高等学校所执行的都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定)这项制度。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也进入到新的转折点,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各个领域都在逐渐步入国际化发展轨道,积极主动的与国际业务之间建立沟通与交流,中国的市场经济更为活跃,发展更为迅猛。为适应中国现行的市场经济发展,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上又做出了进一步调整,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属于是基础教育领域,在从事基础教育的同时要实现创新,就要在经济运行模式上实施改革,在财务管理规范上就必然会发生改变。

从2009年开始,高校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定)进一步研究,从国家原有的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模式向市场化转变,为适应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高等学校从2013~2017年,在财务会计管理上所执行的都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这项制度,由此实现了高等学校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次改革与前几次的有所不同,重在强调财务管理的执行力,要求一定要按照规范执行。至此,此前执行的财务制度法规废止。

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

财务会计报表的信息数据需要将学校的运行情况以及发展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但是,一些高等学校对于会计报表没有细化,导致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使得查阅会计报表的人对报表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的时候,无法从中了解准确的学校发展状况。这些高等学校对于学校的财务会计管理更为偏重于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但是,无法通过现金流量表中所显示的资金流量对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准确分析,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营情况也无法明确,主要在于财务会计信息不够全面而造成的。

(二)高等学校所选择的会计科目不符合应用实际

高等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学科的设置上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在会计科目的选择上没有相应地作出调整,就会使财务核算难以适应高等学校的发展需求。比如,高等学校呈规模化发展,就会有很多的在建工程。如果在财务核算中没有将“在建工程”科目建立起来,当决策人以及项目的投资者在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审阅的时候,就无法从中获得相关的信息,无法对在建工程或者扩建的工程的价值予以评估。

(三)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在核算原则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高等学校在核算学校“固定资产”的时候,往往会按照收入的比例计提,而不是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就难以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真实地体现出来,当然也难以体现资产变现的加之以及报废的价值。

三、高等学校在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对财务会计报表的质量进一步完善

高等学校在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对财务会计报表的质量予以强调,要根据高等学校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在教学方面实施了改革,在办学上实施了合作教学模式,而且合作的对象也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实现多样化,合作的模式也多元化,这就意味着财务会计报表所需要体现的数据信息量更大,涉猎面也更广。为了对各个报表审阅主体需求的充满分组,就需要财务报表中所体现的数据信息要全面而真实,不仅要主题分明,而且重点内容要突出。财务会计报表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更为细化。对于高等学校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基于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使查阅财务会计报表的人能够充分理解。

(二)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要与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同步

高等学校市场化发展,在管理模式上与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必然联系。在进行组织管理中,就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借鉴企业的优秀模式,对企业的管理资源进行吸收,加大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学习力度,以促进高等学校各项工作和协运行。在高等学校的组织管理中,财务会计是重要的内容。在财务会计管理中,实施制度化管理,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也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且要与国家出台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步,特别是财务核算管理上,高等学校要转变职能,在管理规范上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在财务核算上可以参考企业的核算规范,以提高财务质量。

(三)执行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要引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就要对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以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在执行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其中,就是在财务会计实践中不再局限于会计电算化,而是要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运行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不仅实现空间信息的网络共享,还能够对会计信息有效控制,通过自动化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全面。

(四)高等学校要建立系统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

在目前的社會发展中,财务管理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在发展的进程中,财务会计制度是重要的内容。只有对财务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并从高等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完善,才能够将财务会计管理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价值体现出来,当然也就难以及时地作出调整和完善。所以,建立系统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使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动态化运行,及时地调整和完善。这就意味着高等学校在发展中,不仅要创新业务职能,还要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以推进高校更好地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高等学校在管理制度上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完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办学上都呈现出规模化发展,不断地优化教学质量,在教学环境上也不断改善。这期间,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以适应高等学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庹彩珍。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执行中的困惑及对策[J].经济师,2014(01).

[2]赵阳。浅议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优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

[3]杨晓龙。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难点分析[J].经济师,2014(01).

[4]董霁。新时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和路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3(09).

(作者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篇二

【关键词】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核算

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印发并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会计核算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结合现代高校的财务、资产以及成本和预算管理需求,对收支分类以及口径进行了优化调整,使会计科目名称以及固定资产核算内容更加的明确。

一、高校会计制度修订前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变化

原制度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通过“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科目进行核算,用“固定资产”账户反映高校固定资产原值,用“固定基金”反映高校固定资产资金来源。在原制度下,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其损耗价值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而且其账面金额不能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高校现行的新制度中,取消了固定基金这一科目,新增了在建工程、累计折旧以及待处置资产损溢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并通过“累计折旧”进行核算,可以准确反映折旧额;同时,“待处置资产损溢”能够准确反映高校处置固定资产及其固定资产清理净损情况;“在建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校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支出;“非流动资产基金”,反映的是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所占的资金。

新制度中,还增设了“待处置财产损溢”这一科目,主要反映高校无偿调出、出售以及捐赠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在高校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应当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基础,严格按照已经计提折旧额来冲减“累计折旧”科目,将待处置的账面净值转入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之中。在出售、捐出固定资产过程中,转销待处置资产损溢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金额。在新制度下,处置核算固定资产时,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以及处置之后的净损益或者净损失。

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在本次高校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关于固定资产方面所提出的措施比较多,而且调整力度也比较大,这对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高校的固定资产存量

本次会计制度改革时,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类别、标准进行了重新界定,还要求基建账需定期入“大账”,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固定资产核算,而且以此可以全面反映出高校资产总量;同时,还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并以此作为核算基础计提折旧,以准确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应计损耗,为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提供评价依据;还可以促使高校及时报废过期固定资产,为新固定资产的购置提供参考依据。新会计制度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意,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对于盘活高校资产存量以及提高资金循环效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下,高校为适应新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要求,需按照新制度的要求统一培训清查小组人员,对其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以部门为单位,全面清查各类资产,将明细清单整理出来;对固定资产已使用、尚可使用的年限进行划分,以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计提。同时,还要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划分,并按月摊销无形资产。在此过程中,高校上至学校领导、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下至普通教职工,均对新制度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纠正了传统的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观念。

(三)有利于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先的财务与资产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制度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规范资产管理,高校需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使规章制度更有针对性,从而形成了涵盖资产购置、领用以及入库和清查流程在内的制度架构,对于促进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三、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会计制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清查固定资产,做到心中有数

新制度对高等学校应当制定切合实际的固定资产目录以及分类方法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以此作为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新制度下,高校应当全面清查固定资产,对自己的家底能够全面了解和把握;建议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建成清查小组,根据新会计制度要求统一思想,然后对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和盘点;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基础数据库的方式,来有效满足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求。

(二)新旧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有效对接

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实施类别化管理,并且界定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以及折旧范围,对基础数据等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同时,还要完善明细账,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供依据。新制度执行过程中,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性补提折旧处理;在全面清查固定资产的基础上,根据资产管理部门所提供的固定资产采购日期、原值以及当前的状态等信息,确定固定资产的实际应用年限以及可继续使用的年限,并且按照新制度中的年限平均法编制折旧明细表,依次来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三)通过有效落实新制度来提高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管控水平

实践中,应当以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为切入点,高校各部门先将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理顺,以此来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有效管控。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大固定资产自采购、利用到最后处置、报废整个过程的动态化管控,通过健全和有效落实新制度,来提高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水平。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作,根据新制度规范和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并及时与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对账工作,以此来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重要作用。

(四)加大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

从国内高校的固定资产规模来看,一般都在1亿元以上,多则可达几十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规模,要想摸清家底,对固定资产进行长期计提折旧,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随着新制度的逐渐实施,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速度也要及时跟上,通过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可以有效节省手工计提折旧的成本,对于降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难度,效果也非常显著。同时,还要实现与高校财务软件系统的成功对接,以确保能够满足资产管理需求,使资产、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实现同步,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高校账账不符的重大难题。

结语

总而言之,新制度从预算、收支、结转、负债以及资产和成本费用等方面,对原制度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并且增设了固定资产折旧、处置以及租借和收入方面的管理规定,特别是固定资产折旧,成为现代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当从清查固定资产、做好新旧制度衔接以及加大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等方面进行努力,以适应和充分发挥新制度的要求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小萍,池雪。对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有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09).

[2]周春尧。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辽宁经济,2015(04).

[3]杨惠。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5).

[4]冯浩,刘平。改进和完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12(02).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篇三

关键词:高校 新会计制度 基建并账 账务处理

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印发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还应当至少按月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事业“大账”。 为了保证新旧会计制度顺利衔接,平稳过渡, 2014年1月23日财政部印发了《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4]3号),对基建并账有关账务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由于对规定理解的不同以及基建投资业务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各高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基建并账处理多种多样,影响了并账后的会计信息质量。本文拟结合实际工作,就高校基建并账处理程序与方法做些探讨。

一、执行新制度前基建账余额的并账处理

《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衔接规定》)要求,学校执行新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建立新账时,应将基建账2013年12月31日相关科目余额并入新账。《衔接规定》第四条第(一)项对2013年12月31日相关科目余额并账方法做了介绍。本文介绍一种方法,即通过编制“基建账2013年12月31日余额并账对照表”(以下简称对照表),实现基建账与事业“大账”会计科目转换及期初余额并接,完成并账,具体方法步骤如下:(1) 编制基建账2013年12月31日科目余额表;(2)根据科目余额表,将基建账有关科目名称及余额过入“对照表”;(3)根据新会计制度有关会计科目的规定,在“对照表”中录入与基建账会计科目相对应的新账会计科目;(4)分析基建账各科目余额,填列相对应的新账会计科目余额;(5)计算、填列“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余额;(6)调整、确定“事业基金”科目余额;(7)对已在原事业“大账”中核算的基建投资事项,在并账时应予以剔除;(8)根据完成的“对照表”,编制并账分录;(9)根据并账分录,将基建账各科目余额并入新账期初余额中。至此,完成基建账2013年12月31日余额并账调整。现举例说明:

1.某高校基建账2013年12月31日科目余额见表1。

2.按照上述方法步骤编制完成“对照表”(见下页表2)。需要注意的是,“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可理解为已付现未转资投资所对应的限定用途基金。本例在计算“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余额时假设“其他应付款”3 000万元全部为与形成非流动资产相对应。实际工作中,“其他应付款”中包含的押金等与形成非流动资产无关的部分应当剔除。

3.根据完成的“对照表”,编制并账分录。

(1)内部交易业务抵销分录。根据高校基建账和事业“大账”内部交易业务具体会计处理,做抵销分录。

借:事业基金 200 000 000

贷:其他应收款――基建往来 200 000 000

(2)余额并账分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六条第(一)项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因没有相关业务不需要使用的会计科目可以不设;在不影响账务处理和编报财务报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本制度规定以外的明细科目、减少或合并本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实际工作当中,对并入的基建会计信息,可通过增设会计明细科目,与原“大账”事业会计信息加以区分,使并账后的事业“大账”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状况,也能直观反映事业与基建各自的财务状况,以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与使用。

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 295 000 000

存货――基建并账 12 000 000

银行存款――××银行 4 500 000

其他应收款――基建并账 12 000 000

事业基金 61 500 000

贷: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项目

80 000 000

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 10 000 000

应付账款――基建并账 3 500 000

其他应付款――基建并账 30 000 000

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261 500 000

4. 根据并账分录,调整、确定新账相关会计科目余额,完成并账。

二、执行新制度后基建账发生额的并账处理

新会计制度要求,高校执行新制度后应当“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照新制度规定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但并未规定具体的并账周期。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管理需求、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并账周期。本文介绍按月和实时同步并账两种方法。

(一)按月并账。每月末,对基建账各科目发生额进行分析,编制“基建账×月科目发生额统计表”,财务人员以统计表为附件,在“大账”中做并账分录,实现基建账本月发生额并入事业“大账”。现举例说明。

某高校基建账2014年1月份科目发生额见表3。

此处假设“基建拨款”2 000万元全部为由事业“大账”转入的自筹资金;“其他应付款”全部为押金,与形成“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无关。

根据“统计表”,参照上述余额并账“大账”对应科目,做并账分录:

借:教育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工程

27 230 000

其他应付款――基建并账 3 220 000

贷:存货――基建并账 7 450 000

银行存款――××银行 2 920 000

其他应收款――基建并账 80 000

其他应收款――基建往来 20 000 000

同时,

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 27 230 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27 230 000

按月并账,月末集中一次对基建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要特别注重对各科目发生额的分析,弄清业务发生的来龙去脉,以确定应并入事业“大账”会计科目。如“基建拨款”科目发生额,要分析其来源是自筹资金、授权支付资金还是国库直接支付资金,然后根据不同资金来源以及已做出的账务处理,准确并入事业“大账” 相关科目。

(二)同步并账。为了能及时反映包含基建财务数据在内的高校完整会计信息,学校也可选择同步并账方法,即在基建账对其所发生业务做出账务处理的同时,事业“大账”可依据原始凭证复印件同步做账务处理,计入“大账”相关科目,实现基建业务实时并账。同步并账,省去分析发生额“还原”经济业务的繁琐,并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及时、完整。但工作量相对增大。

三、结束语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为解决高校长期存在的基建与事业“两套”账所造成的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何使这一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则有赖于广大一线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本文对基建并账处理的程序与方法以实例举证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能存在不当之处。高校会计人员应结合本校基建业务特点及会计核算模式,不断摸索,总结出适合本校的基建并账处理程序与方法,真正做到并账后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资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S].财会[2013]30号。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篇四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措施

引言

“科教新国”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其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却发展缓慢,造成高等学校财务问题逐渐突出。只有构建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与高校发展相适应,从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推动高等学校全面发展。

一、我国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难点问题分析

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落实国家财务政策及法律法规,确保资产不会流失,并且保留财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全面性。为了降低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高校领导要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当前阶段许多高等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内部会计控制认知不足,未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摆在正确的位置上,造成会计监督机制与奖罚机制严重缺失,导致学校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首先,高校的领导人员经常片面地认为内部会计制度只需财务管理人员负责,而与其他教育职工、领导干部无关。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不仅需要财务、审计、纪检监督部门的管理,而且也需要各院系、处室建立健全的管理章程,积极配合高校财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如果制度建立只是浮于表面,敷衍了事,会严重弱化内部管理控制作用,极易造成财务风险。其次,我国近二十年来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内部会计制度,比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不过这些规范大多数针对企业。2013年初,我国起草实施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试图改变我国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滞后现象,但由于内部会计制度多年来的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形成各部门间相互间独立、牵制的形式。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内部会计单位权威不够、独立性不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控制范围不确定以及综合评价体系健全。再次,高等学校自身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全面。高等学校通常认为学校应以科研、教育为重心,不能过于看重内部会计控制,否则将会有浓郁的“金钱味”。因此,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经常遭到轻视,造成会计控制力度严重不足。这种认知会导致在学校做出重大项目支出时,仅考虑科研技术发展,不顾内部财政开支,缺乏全面论证分析,最终出现决策失误。最后,高等学校没有明确的奖罚制度,形成对严格遵守财务制度的人不奖励,对破坏会计制度的人不惩罚的状态,变相地鼓励了违反会计制度的行为。久而久之,高校内部财务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二、解决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关键点

1.根据我国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高等学校内部会计制度标准,凡是涉及到财政工作的部门或个人,无论是哪个处室、院系、领导均不得违反设立的制度标准,不允许有任何特殊情况存在。

2.全部经费,包括财政经费与创收经费,均由高等学校内部会计部门统一控制,不许以任何形式采取其他会计处理方式处理,比如,利用不同渠道越过高校内部会计部门私自处理。

3.要在高等学校内部组建财务控制小组,由分管学校的领导担任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人员严格控制财务支出。可将小组分为财务、审计、监督等处室,允许二级院系负责人参与领导小组,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全面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4.改善原有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并逐步细化流程,分别针对学校特点、学科设置、科研方向等设计会计业务流程处理方法。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采用集体审议联签责任制处理重大投资与项目投资决策,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会计主体间受到互相牵制,更好的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内部会计控制应深入到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有效地提高业务监控力度,避免财务问题发生。

三、加强高等学校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议与措施

1.强化规章制度。

为强化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规章制度,对各阶层均应一视同仁,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教育职工。同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应该细化到每一位负责人,规定岗位责任与义务。会计制度实施时,如果发现有关制度不符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实际情况,应及早改进。严格管理财务凭证及印章,保证账目及时结清、一目了然,实行一系列的财政防控措施,杜绝可能引起财务风险的时间发生,做到令行禁止。

2.实行职权分离制度。

高等学校中与财务相关的岗位和部门应实行权利分离制度,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散于不同部门或个人,以防权利集中于某些部门或个人手中。这种制度可以使岗位、职能间相互牵制,避免了越权行为发生,确保了会计信息真实、独立。

3.建立内部会计评价监督制度。

高等学校应尽快加强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使内部监督与会计结算相结合,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会计评价监督使会计核算的结果得到保证,而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内部评价监督能够促进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增加内部评价监督功能的有效性。高校领导人与财会人员要定期对财务资金状况相互交流,通过财务人员提供的成本费用报表进行项目支出控制。如果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并且跟踪调整结果,制作验收报告。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高校自我控制意识,而且完善了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4.明确奖罚制度。

对高等学校广大教育职工严格执行会计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奖励,能够促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好的实施。如若放任违反制度之人,采取放任状态,会使人产生行为正确的错误意识,导致制度难以落实。只有重罚才能使其认识到触犯制度的代价远高于收益,起到最好的警示效果。

5.创新内部会计管理机制。

内部会计制度的服务目标是加快高等学校教育科研事业健康发展,而创新能够让会计控制制度时刻紧跟学校发展步伐,所以应更好地将创新与内部会计制度结合,促进会计管理工作良性发展,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活力。

6.引入社会审计监督。

随着高等学校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审计部门对学校内部资金管理越来越重要。会计内部审计监督主要是内部财务人员对学校本身资金的审计监督。为确保监督工作更加准确、全面、公正,需要引入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其中注册会计师是提高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基础,这种经济审计活动被称为社会审计监督。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群众监督,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监督环境。总之,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使高校利益主体越来越复杂,如果财务管理制度停滞不前,无疑会阻碍高校教育科研事业健康发展。所以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经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国兰,李孝林。内部审计控制与风险防范控制———睡虎地秦简中内部控制方法之四[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1(05).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篇五

[关键词]高等学校 新会计制度 创新及意义 研究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原制度”,自1998年1月1日颁布至今,已有12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政府收支类改革和高校资金筹措的多元化发展,原制度已不能适应高校会计制度发展的要求。为此,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改革,拟定出《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制度”。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新制度,掌握新制度,贯彻执行新制度,在对新制度与原制度进行比较基础上,对新制度的形成依据、创新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新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

1.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创新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会计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历经的几次变化发展是:第一次,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即在计划体制期间,高校98%的经费是来源于指令性的单一的政府拨款,以统收统支方式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第二次,1978年至1997年期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从1985年开始探索多渠道筹集高校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与机制。从1989年起,高校执行《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试行)。这个制度对会计核算基础进行了规范,规定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是决定一个会计核算主体各个会计年度收支情况及财务状况真实性的重要方面。虽然这项制度对会计核算基础做出了规定,但这样的规定缺乏规范性和明确性。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53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第三次,1998年1月1颁布执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已有12年了,是高校改革发展最快的12年。这即是说,它的颁布实施,不仅促进了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而且推动了高校经济活动、办学决策、办学规模、办学目标的发展。但是,它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会计信息的不完整性,没有把基建会计纳入“会计大账”;二是存在着资产价值的失真性,没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问题。第四次,针对原制度中“会计大账”的不完整性和失真性等突出问题,防范高校办学经费的风险性,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改革,2009年拟定出《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

从分析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发展概况中得到四点启示:一是在计划体制下我国高校会计核算是单一的统收统支核算;二是高校执行国家1989年颁布的《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试行),实质上是高校会计核算的仿行期,客观上提出高等教育事业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三是1998年1月1日颁布执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开启并形成了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雏形;四是2009年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成熟,更加揭示出高校会计制度的本质及其规律,使高校会计核算向着全面性、真实性的道路前进。

2. 规范高校会计经济活动依据

办学经费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支撑。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与规范,必须依靠高校会计制度法规的根本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小,办学经费相对较少,办学经费渠道来源单一,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宝塔式的精英教育向着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经费急剧增加,办学经费渠道来源多样性,又出现了高校会计核算的不全面性和失真性,增加了高校办学经费的风险性等,这无疑地给高校会计核算、高校经济活动、高校办学决策等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适合这种发展要求的新制度,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和高校经济活动,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因此,《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充分发挥出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和高校经济活动的作用,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3. 高校会计核算本质特点依据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创新的本质特点,是高校会计核算反映高校整体资金收支状况的全面真实性。要着力实现这种本质特点,就要改革原制度、构建符合实际的新制度。新制度要切实做到:第一,保留与实际相适合的会计核算科目;第二,调整与实际不完全适合的会计核算科目;第三,取消与实际不相适合的会计核算科目;第四,新增设实际需要而原制度中又没有的会计核算科目。比如说,新制度就新增设实际需要而原制度中又没有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基建投资”等会计核算科目。通过这样的改革、创新思路,建立起新的高校会计制度。我们已经看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就已经深深地蕴含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创新的本质特点,它将会有效地规范高校会计核算,使高校会计核算反映高校整体资金收支状况的全面真实性。

二、新制度与原制度之间会计科目的比较及其制度创新

比较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认识方法。同时,只有通过比较分析研究,才能科学鉴别事物。通过会计科目之间的比较,廓清了新制度与原制度会计科目之间的相同性与创新性。

怎样进行比较呢?比较中会发现什么样的新特点呢?比较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是以同一标准为依据进行比较。本次比较研究,主要是以新制度与原制度会计科目中的“一级科目”为依据进行比较。通过新旧制度中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费用类等五大类“一级科目”之间的比较,清楚地找到了“相同科目”25个、“新增科目”17个、“调整科目”10个、“取消科目”13个。为了简要说明,下面以新制度与原制度“一级科目”中的“相同科目”、“新增科目”、“调整科目”、“取消科目”列表比较。

对上面关于新制度与原制度“一级科目”简要的列表比较,需要进一步分析说明:

1、在“资产类”中,具有相同的一级科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8个;新增一级科目“累计折旧”、“文物文化资产”、“在建工程”、“基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溢”等7个;调整一级科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等5个;取消原制度中的一级科目“有价证券”、“借出款”等2个。

2、在“负债类”中,具有相同的一级科目“短期借款”、“应缴非税收入”、“应交税费”、“应付票据”、“代管经费”等5个;新增一级科目“应付职工薪酬”1个;调整一级科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5个;没有取消的一级科目。

3、在“净资产类”中,具有相同的一级科目“累积盈余”、“专用基金”、“本期盈余”等3个;没有新增的一级科目;没有调整的一级科目;取消一级科目“固定基金”、“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等3个。

4、在“收入类”中,具有相同的一级科目“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返还教育收入”、“科研业务收入”、“其他收入”等4个;新增一级科目“财政拨款”、“基建拨款”、“财政调剂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后勤收入”等5个;没有调整的一级科目;取消一级科目“经营收入”1个。

5、在费用类中,具有相同的一级科目“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等5个;新增一级科目“资产折耗”、“财务费用”、“以前年度盈余调整”、“其他费用”等4个;没有调整的一级科目;取消一级科目“拨出经费”、“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等7个。

通过以上诸方面一级科目的比较分析,发现了新制度的两大本质特点:一是新制度会计核算内容的完整性,二是新制度会计核算内容的准确性。这为高校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和办学经济活动及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1. 理论意义:新制度是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发展史上的制度创新

从分析研究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发展概况中认识到:在计划体制下,我国高校会计核算是单一的统收统支会计核算制。国家1989年颁布的《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试行),实质上是高校会计的仿行核算制,这提出了高校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1998年1月1日颁布执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开启并形成了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雏形核算制。2009年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成熟核算制。它更加揭示出高校会计制度的本质及其规律,使高校会计核算向着全面性、真实性的道路前进。从这种意义上说,新制度是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发展史上的制度创新。

2. 实践意义: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高校会计制度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以往单纯依靠财政拨款,转向作为事业法人实体,自主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这一方面,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高校会计核算与基建核算两套账等问题,出现了高校会计核算的不全面性和失真性,增加了高校办学经费的风险性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不仅充分发挥出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作用,提高高校会计核算全面真实地反映高校收支状况,而且充分发挥出规范高校经济活动的作用,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1) 新制度继承了原制度中适合于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中的科目;同时调整了高校变化发展中会计核算需要的科目;取消了不需要的会计核算科目。

(2) 新制度遵循高校会计核算的本质要求,新增了一部分我国高校变化发展而会计核算迫切需要的新科目。

(3) 新制度的继承与创新,实现着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向着全面性和真实性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

[2]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讲座编写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讲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徐光有。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之研究。会计之友[J].2008(1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的5篇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由精优范文精心整理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46 2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