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教师范文

班主任寄语集锦 班主任寄语最新5篇

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寄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寄语人们可以表达心中所想。那么,怎么去写寄语呢?下面的5篇班主任寄语是由精优范文精心整理的班主任寄语集锦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班主任寄语集锦 篇一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的这幅书法作品,不仅是他朴素办公室的装点物,也是他当下工作、生活第二春的写照。

在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肖良平眼里,74岁的孟繁锦,现在比在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长任上还忙。2004年担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以来,每天七点多就到办公室,“每年在外地的时间达百天,今年前七个月在外地的时间已超过五十天。”

记者首次接触中国楹联学会,也是首次接触到的一个早上七点多就上班的社团组织。还未到约好的时间,工作人员已在等候。如此社团罕见。

楹联往事

2005年央视春晚,人们惊喜地看到,对联成了重头戏。18幅春联分“盛景争春”“世间同春”“联袂贺春”“欢歌迎春”“盛世大联欢”五组,起、承、转、合,引领着晚会:首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开篇,在尾联“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兴未来”主题中结束。借助春晚。中国楹联的艺术魅力瞬间传遍环宇。

孟繁锦先生回忆,当年春晚主题是“盛世大联欢”。各电视台选送36位主持人,采用楹联与节目结合形式。为此。导演组通过孟繁锦老部下、剧作家阎肃联系中国楹联学会,但六位楹联高手创作的春联因过于高雅而遭弃用;中国楹联学会遂再动员会员创作,“面对大众,通俗易懂”的楹联亮相春晚大舞台。

有专家评价,当年春晚有两个亮点,即舞蹈“千手观音”和春联,而“千手观音”曾表演过,惟春联是新鲜出炉。各大报刊评价甚高,《人民日报》称,“《献春联》不仅呈现出大团结、大联欢的胜景。而且强化了春节气氛,提升了整台晚会的文化品位。”

中国楹联学会申报的“楹联习俗”2005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每年春节前后。楹联文化备受关注。春节前的“书春”是楹联组织的年度大事。中国楹联学会形象地称之为“十万联军写红大江南北”。

中国楹联学会确定今年为“联墨展示年”,以“提高楹联界对楹联与书法关系的深层次认识,不断充实、发展楹联书法队伍,发挥楹联学会和联墨中心的作用,多办展览,提升中国联墨的整体水平”。年初与中国美术馆合办的“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大展”,由中国楹联学会提供联文,中国美术馆邀请百位书法家书写,春联排在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现新旧节序的年俗情结,烘托癸巳年热情祥和气氛,其次是“体现自然风华与人文景观相接之盛,采楼、阁、亭,台、寺、观等环境中的联文,以笔感得其境”;第三部分体现在“以事,以物、以景等抒怀心志,感叹风物岁时,引书院、书室、堂、厅、署等氛围中以自题、杂感等多种方式铭己心之言辞,托书以焕寄世之情。”期间,中国楹联学会专家现场为观众讲解楹联艺术,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今年5月下旬,中国楹联学会联手地方楹联组织在山西太原举办了“东西南北八省区楹联书艺展”,展出联墨俱佳的作品150余幅。

重要活动也是推介联墨艺术的契机,值诞辰120周年,中国楹联学会受邀参与多项相关活动。

中国联墨艺术还走出国门。今年3月,中国楹联学会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纳兰德拉市政府协商,籽在澳大利亚中国展览馆举办“中国联墨展”,即将成行。

当代楹联文化发展迅猛

孟繁锦先生告诉记者,“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楹联文化发展迅猛。中国楹联学会1984年成立时,会员仅40余人,至2004年第五届代表大会的20年间,发展会员2000余人。2004年至今,会员过万人,增速是此前的八倍,团体会员150余家。另外,27个省市成立了省级楹联组织,部分乡村也有楹联组织。全国楹联组织会员约80余万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楹联艺术的大发展。”

“古代楹联创作没有通行的规则,传世楹联中的错联、病联并不罕见。楹联失律,不仅令内行人笑话,还有误导之嫌。”孟繁锦说。有鉴于此,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梳理了千年来散见于典籍中的联律论述,2008年10月1日正式《联律通则》,规范楹联创作和鉴赏。

点缀生活。启迪知慧。楹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孟繁锦指出弘扬楹联艺术,更应该呼唤楹联精品,呼唤联墨艺术精品,树立精品意识。中国楹联学会2004年提出楹联艺术创作要“联墨双修”。“书法是楹联的重要载体,楹联的文学创作好。还要优秀的书法来表现。毛笔是古代书写工具,联墨不分家。当代书写工具改变了,联墨分成两家。一些书法家感叹不会撰联,而一些会撰联的人书法又欠佳。实践证明,倡导‘联墨双修’是正确的。”孟繁锦介绍,中国楹联学会设书法艺术委员会。专门研究楹联的书法艺术。1030名会员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占三分之一,不乏书法大家。

中国楹联学会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合作,为期一年的“中国楹联书法艺术高级研究课程研修班”今年9月开班,特聘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等机构的学者授课,“弘扬书法文化、打造楹联书家、服务广大会员”,以楹联书法创作为教学主体,从楹联写作方法到楹联书法创作方面力争培养优秀人才。楹联创作培训课程进名校,这是首次。

以传承楹联文化为目的的“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由中国楹联学会与相关部门合办,今年的第七届是与中共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委宣传部合作,以“才子故里,翰墨情缘”为主题。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名营员、老师和家长参加了夏令营活动。

联墨艺术婚礼走进百姓家。目前,中国楹联学会为十余对新婚夫妇策划了联墨艺术婚礼,形式新颖。反响不错。新婚夫妇收到数十位艺术家的联墨艺术作品,极具收藏意义。

楹联艺术日益受到地方政府重视。鹳雀楼重建后,中国楹联学会和山西永济市政府于2005年6月至9月开展海内外大征联,收到15314副,最终由397副中精选了18副佳联以作鹳雀楼装饰,深化了鹳雀楼的内涵。湖北恩施州为创建“全国诗词、楹联之州”。经过数年的努力,到2012年已“八县联花璨村野,一州韵语醉春风”,“全州220多个单位、62个乡镇、170个村悬挂固定式楹联达21000多副,全州220多个单位、40余个村悬挂诗词匾牌16000多块。”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旅游景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诗词楹联文化已不可或缺。

也因此,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县,乡)”,成了中国楹联学会每年的重点工作。迄今,70个城市成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50多家中小学成为楹联教育基地。以一个民间文化社团的微弱之力,中国楹联学会为新时期城镇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开创了一条可行之路。

联墨精品价格上涨

艺术品市场的火热,传递和强化了收藏理念,如今书法家下乡给农户写的春联,都会被收藏起来。

在中国楹联学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楹联论坛”上,有会员撰文指出,楹联艺术会是中国下一个文学高峰。是否如此,有待时间检验。不可否认的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楹联艺术越来越普及,且发展迅速。

班主任寄语集锦 篇二

在教学质量跻身惠州市各县区前列的情况下,随着教育形势的向前发展,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惠东教育人发现学生德育工作较为棘手,缺少实效,针对此,他们在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心理拓展训练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恰在此时,魏书生老师带来了一场专题报告,其教育教学思想体系打动了惠东教育人。惠东县教育局随后组队参加了在辽宁省盘锦市举办的“魏书生班集体建设与实践研修班(第一期)”研修观摩,深刻了解了自育自学的内涵与精髓。2015年11月,确定设立魏书生自育自学惠东县实验区,首先选定2所小学、8所初中共10所学校53个实验班进行实验,以大课间活动为切入点。

实验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学习魏老师“松静匀乐”的生活方式,“不攀不比,平淡人生,乐在其中”“守住自己的根、自己的本、不动摇、不折腾、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经验、守住自己的二十条优点”的工作态度,“处处上道场、时时上禅机”“服务、互助、人性、商量”的民主班级管理策略,德育实效凸显,教育再谱新章。

融入诸多德育元素的大课间活动

惠东县自育自学实验工作的开展,第一抓手就是从形式到内容全面学习盘锦经验,开展大课间活动,提出了“让德育进入大课间的每一个环节”的宗旨。大课间活动注重入场和退场都保持良好秩序,注重每个环节的衔接自然和谐,注重军姿站立的一丝不苟,注重经典诵读的振奋人心,注重班与班之间的评比竞争,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注重节奏的整齐划一,注重每一个学生迸放出的精气神。记者在惠东中学初中部现场观摩会上看到,学生站姿、跑姿挺拔,背诵整齐嘹亮,队形队列既整齐又有跑动变化。具体顺序是:有序进场-跑操-原地踏步(高抬腿、大摆臂)-军姿一分钟-背诵《少年中国说》-广播体操-快乐校操-花样退场。全过程由音乐指挥,环节清晰紧凑,匀速整齐,气势宏大,群情振奋。自育自学教育思想下的大课间活动,既规范了学生行为,又有利于强身健体,也有机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大课间对师生强大的吸引力、惊人的教育效能、多元的教育效果凸显。惠东县平海中学林志伟老师在学结中这样写道:“每当《好大一棵树》的音乐响起,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奔涌着,它使我急于告诉你,大课间改变了我们!‘林老师,感谢您对我女儿的教育,她在家里会做家务了!’我想,这是大课间改变了孩子。‘老师,看到你直爽爽地跑在队伍前面,我也不由自主地跟上了你的脚步。’孩子们整齐的步伐、标准的动作、饱满的精神一一在我的脑海里呈现,我知道是大课间在改变着我们。真的,我爱这紧张有序的节奏,爱这充满活力的场面,爱这催人向上的大课间!”

抓好每一个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

过去,班级管理责任制的落实仅仅停留在仪容仪表、考勤纪律、清洁卫生、作业收缴几方面,对于班级活动的组织、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并未纳入班级管理事务。实验工作启动后,县教育局要求各实验学校实验班积极践行“自育自学”思想,精心梳理班级管理事务,认真细化班级管理责任,并张贴在班务栏或其他醒目地方,时时提醒学生自觉履职,努力形成班级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的良好氛围。稔山中学在每个班的门口挂上班牌和展示栏,班牌包括班上同学自己设计的班徽、全班师生合照、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等,让学生随时受到感染。他们合理利用班级的每一面墙,构建“精神乐园”“心灵之窗”等,科普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积极心态教育和励志教育。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把日常生活自救自护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技巧等,作为一门学科逐项教给学生。各实验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立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就进行班级自我管理的教育、班干竞聘制,值日时间由班级根据情况自定。其他实验学校各有各精彩,包括:在宣传栏张贴班名、班徽、班训、班歌、口号、学习追赶目标、班主任寄语、全家福;建立学生成长共同体(学习共进小组);开展星级学生及学习优胜小组评比;创办班刊/班报;开展班级/小组活动;开展心理拓展训练。

优秀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离不开一大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技巧的班主任。2014至2015年,惠东县创建了中小学“行知班主任工作室”、惠东德育杂志社,印发了《惠东县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业绩量化考核办法》《惠东县中小学名班主任培养手册》《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创建“合格班级”和评选表彰“模范班集体”“先进班集体”的通知》《关于开展现代新型班集体建设实验研究的意见》等文件,全力推动“全员德育”和班主任专业成长,并规划了学生养成教育的“七个一分钟”“八个好习惯”“三个四好习惯”、家庭美德“十个一”。在潜移默化中,德育工作得到了科学、规范、有效、均衡、创新发展。

“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盘锦市魏书生中学东湾实验中学构建的“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模式”,是魏书生老师六步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延续和发展,在解决面向全体、同质竞争、异质帮扶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操作性强。引进这一模式时,惠东教育局并不是照搬照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将课堂模式定名为“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提出总宗旨:面向全体,同质竞争,分组学习。定出最基本的要求:科学分组,小组竞争;分层设计问题,同质竞争;一堂课不少于两次上台板演或表演。其他方面不做具体要求,由教师根据班级生情和科目课情自由处理。对于实验学校来讲,也并不要求所有的班级都实施“分组学习教学模式”,而是以自愿为原则,先选出几个班级进行尝试。

目前,全县11所实验学校共申报了30个实验班,随着模仿探索的第一阶段的结束,县教研室及时规划第二阶段工作,利用在第一阶段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精心打造县级示范课,将课堂模式引入规范科学合理高效。另外,分批组织实验班各科任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并制定考核办法,开展人人过关活动。最终,总结出成熟的“分组学习教学模式”,逐渐在全县班级课堂推广。

实施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后,学生可以提前对新授内容进行预习,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见解、困惑等,改变了以往重教轻学、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的情况。老师们普遍发现,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负担,而是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好开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调动,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习成绩大幅进步。

班主任寄语集锦 篇三

关键词:“兴寄”说;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歌;诗歌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1−0144−05

李商隐是继李、杜之后,晚唐诗坛又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作为晚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对“兴寄”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并将其深入贯穿于诗歌创作,而形成了其 “沉博绝丽”“深情绵渺”的独特诗歌风格。诗人的“兴寄”的诗歌理论在《樊南文集》中有比较集中的论述,重要的篇章有《献侍郎钜鹿公启》《上崔华州书》《与陶进士书》《谢东河公和诗启》。其中《献侍郎钜鹿公启》可谓是其诗论纲领:

夫元黄备采者绣之用,清越为乐者玉之奇。固以虑合元机,运清俗累,陟降於四始之际,优游於六义之中。窃计前时,承荣内署,柏台侍宴,熊馆从畋。式以《风》《骚》,仰陪天籁,动沛中之旧老,骇汾水之佳人。非首义於论思,实终篇於润色。光传乐录,道焕诗家。况属词之工,言志为最。自鲁毛兆轨,苏李扬声,代有遗音,时无绝响。虽古今异制,而律吕同归。我朝以来,此道尤盛。皆陷於偏巧,罕或兼材。枕石漱流,则尚於枯槁寂寥之句;攀鳞附翼,则先於骄奢艳佚之篇。推李、杜则怨剌居多,效沈、宋则绮靡为甚。至於秉无私之刀尺,立莫测之门墙,自非托於降神,安可定夫众制?伏惟阁下,比其馀力,廓此大中,足使同寮,尽怀博我。不知学者,谁可起予。某比兴非工,颛蒙有素。然早闻长者之论,夙托词人之末。淹翔下位,欣托知音,贺之诚,翰墨无寄。况乎仲氏,实预诸生,荣沾洙泗之风,高列偃商之位。仰惟厚德,愿沐馀辉。辄庆鄙词,上攀清唱。闻郢中之白雪,愧列千人;比齐日之黄门,惭非八米。干冒尊重,伏用兢惶。其诗五言二首,谨封如别。[1]

李商隐明确提出了“风兴”不拘泥于“讽喻美刺”政教内容的观点,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对“比兴”进行了论述,强调“比兴”作为艺术手法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对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片面强调“讽喻美刺”思想内容的现实主义诗论的一次有力的反拨。诗人一方面肯定了诗歌必须具有现实主义价值内容,“光传乐录,道焕诗家。况属词之工,言志为最”;反对过分地追求形式主义“皆陷於偏巧,罕或兼材”,“先於骄奢艳佚之篇。推李、杜则怨剌”,“效沈、宋则绮靡为甚”。另一方面,强调“比兴”作为诗歌表现存在的独立艺术价值,“非首义於论思,实终篇於润色”,“某比兴非工,颛蒙有素。”;反对过于偏重诗歌内容,而丧失了诗歌基本审美价值,“推李、杜则怨剌居多”。诗人主张将“比兴”讽谕怨刺的内容与委婉曲折的形式结合起来,“为芳 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楚雨含情皆有托”(《梓州罢吟寄同舍》),“巧啭岂能无本意”(《流莺》),这与“兴寄”说本质内涵特征既强调思想性现实主义价值,又强调艺术性审美价值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李商隐对“兴寄”说的认识,是晚唐诗人中较为全面真实反映诗歌本质规律的。

一、“沉博”“绵渺”与“兴寄”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往往被称为“沉博绝丽”[2],语出清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愚庵小集卷七》)。“绝丽”一般指文辞修饰、语言华丽,这里我们暂且撇开不论,先来看看“沉博”一词,它最容易使人联想到的是杜甫诗风之“沉郁”,李商隐“沉博”风格的形成也受了杜甫的影响。宋代《蔡宽夫诗话》称:“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3]清人薛雪也说,“李玉无疵可议,要知有少陵,后有玉,更无有他人可任鼓吹,有唐惟此二公而已。”[4](713) (《一瓢诗话》)沈德潜《说诗语卷上》:“义山近体,襞绩重重,长於讽谕。中多借题摅抱,遭时之变,不得不隐也。咏史十数章,得杜陵一体。”[5](《一瓢诗话》)所谓“沉博”主要指的是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性,“沉博”指的是思想深沉、厚重、渊博、深长。此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和心理特征密切相关。诗人一生陷于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之中,于夹缝中求生存,一方面有着治国天下政治理想和抱负,另一方面个人命运不济,生活潦倒;一方面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个性软弱、内向、敏感、忧郁。这使得诗人积极的政治情绪与消极的个人心理因素交织郁结心中难以消解,勇于担负历史使命的士大夫精神气 质、社会责任感与懦弱的性格之间相互斗争、各有消长,最终难以在诗歌中完成彻底、鲜明、直露地表达。于是在创作批判社会现实的诗歌作品 时,往往借助 “比兴”手法以寄托其主题思想,隐晦曲折、言此意彼,呈现出“沉博”风格。清人朱鹤龄说:“古人之不得意于君臣朋友者,往往寄遥情于婉娈,结深怨于蹇修,以序其忠愤无聊,缠绵宕往之致。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暴横,党祸蔓延,义山厄塞当涂,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笺注李义山诗集序》)他精辟地阐释了诗人以曲折的比兴方式表现矛盾复杂情感,寄托深刻思想内容的诗歌创作过程。傅庚生先生说:“(杜诗)中不便明言的地方,只好出之寄托;寄托之深,遂形成‘沉郁’的风格。”(《杜甫诗论・ “沉郁”的风格与契合的寄托》)同样“沉博”是李商隐复杂的社会情感和主观心灵体验矛盾纠结,难以言明,只能通过“比兴寄托”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形成的诗歌风格。以诗人创作的大量咏史诗为例,《富平少侯》《陈后宫》《南朝》《吴宫》《北齐》《马嵬坡》往往运用托古讽今、借古喻今、以古鉴今等“比兴”方式,表现手法含蓄委婉、曲折蕴藉,但是表达的思想内容直指晚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倾轧等三大政治弊端,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价值。清叶燮评其:“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方东树云:“藻饰太甚,则比兴隐而不见矣。”(《昭昧詹言》)二者都揭示出李商隐诗歌“兴寄”深沉不露,隐晦含蓄的特征。如《隋宫》讽刺的是隋炀帝荒淫奢靡亡国史实,诗中未著一处议论,而将炀帝出游的奢华场面进行了一番描写,《李商隐诗选》评其“在风华流美的格调中寓有深沉的感慨”。在这样的一幅色彩绚丽、诗意盎然帝王出巡图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唐武宗腐朽统治的尖刻讥讽。又如《贾生》,诗人以汉文帝与贾谊之对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细节叙写,批判统治者耽于求仙而荒废朝政的荒谬行径,舒缓、优美的言语中蕴含着愤激辛辣的嘲讽。又如《汉宫词》诗人运用汉武帝建铜人承露与司马相如患消渴症两个毫不相干的典故联系在一起,以揭露求仙的虚妄,指责统治者对人才的不重视。两个妙趣横生的典故,跨越时空的想象连接,其中隐约闪烁着抨击讽刺的刀光剑影。再如《吴宫》诗人用“日暮”“水漂花出城”象征吴国国势日微,暗寓自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以小见大、言微义深。再如《龙池》诗人通过唐玄宗的设宴作乐描写,“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暗讽其霸占儿媳,淫乐腐朽的污秽行为,真算得是笔兼阴阳、鞭辟入里。

“深情绵渺”语出刘熙载《艺概》,是对李商隐诗歌风格的特征的概括。所谓“深情”指的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深切情感;“绵渺”则是指诗歌所展现的幽美朦胧、内涵丰富多重意蕴的审美境界。诗人十分重视通过“比兴寄托”到达对诗歌意境的开拓,清人宋荦所概括的“义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漫堂诗话》)。清何悼“顿挫曲折,有色有情有味”(《义门读书记・李义山诗》),清人叶燮所说:“……妙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 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原诗》)都点明了李商隐诗歌含蓄委婉,意在言外的审美价值。李商隐诗歌的含蓄委婉的意境美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即体现为“深情绵渺”的艺术特征。

第一,“深情绵渺”艺术风格在现实主义“兴寄”诗歌中的体现。李商隐创作的大量政治抒情诗和咏史诗都是具有“兴寄”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了具有社会价值之外,也包含着深刻的审美价值。如《富平少侯》,诗人用华丽的辞藻雕饰、渲染、烘托“少候”的奢华生活,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 落,绣檀回枕玉雕搜”,全诗托古讽今、借古喻今,讽刺唐敬宗及当时一些豪门贵族的骄奢淫佚生活,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最高封建统治者。另一方面,讥讽之中流露着对唐敬宗放荡生活的留连顾盼以及对其靡烂误国而莫能止之的无奈,弥漫着低回、婉转、忧伤的的情绪。这不仅仅与诗人的个人忧郁气质、审美趣味相关联,更反映出晚唐诗坛的幽美哀婉、悲凉萧瑟、颓废消沉的审美风气和时代精神。特别是诗歌首句 “七国三边未到忧”和末句“新得佳人字莫愁”,“未忧” “莫愁”首尾呼应、一语双关,讽刺统治者国之将亡,却依然故我的荒唐行径,托寄深远。全诗用典古今杂糅,史实与现实之间若即若离,创造一种绵密幽微的情境,令人回味无穷。再如《龙池》《吴宫》《贾生》《马鬼》《梦泽》《隋宫》等等皆是巧妙地运用对比、设问、反问、典故等多种“比兴”修辞手法把寄托思想内容或隐或显或直或婉地表达出来,精心提炼典型场景,寓情于境、寓讽于境,深刻的思致、尖锐的讽刺、艳丽柔圆的语言、婉转低回的情调,创造出一种绵渺幽邃的意境。这体现了诗歌的社会现实价值和含蓄委婉的审美价值,反映出一种时代风气,呈现“绵渺”之风格特征。

第二、诗歌“深情绵渺”意境美的追求。李商隐诗歌除了一些直接批判现实的诗歌之外,大量的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主观情感体验的诗歌,这些诗歌往往寄托着诗人的人生理想、完美人格和哲学思考,最能体现诗人的“绵渺”艺术境界。如咏物诗、思妇诗、爱情诗等。这些诗中所寄托的情感是一种完全的主观心灵体验,其中夹杂着复杂的社会情感和多重矛盾的心理因素。它指向的更是对文化、人生、哲学整体图景的观照,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一种更加机动、更为自由的尺度和空间。这些诗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以政治伦理为核心的实用功利性与狭隘性,而上升到一个更为广阔、深刻的审美境界。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称:杨亿“论义山诗,以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班,若涤肠而浣胃。”[5](541)诗歌是心灵的象征,是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感,一种纯属主观的心态和生命体验。以诗人的咏物诗为例,诗人往往运用触景生情、托物起兴的“比兴”艺术思维。诗人是以我观物,通过自然景物观照自身,“物皆著我之颜色”(王国维《人间词话》),因物触发无穷的联想,自然的变化引起诗人的共鸣和创作冲动。如《蝉》诗人以蝉自喻,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悲哀、美好人格理想,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借景抒情,以心拟物,景中有情或情中含景,情景交融、物我统一,浑然天成。诗歌寄托的“言外之意”也不是倾泄而出,而是欲露还藏,欲说还休,在朦胧隐约、字里行间给人深深的震撼和强烈的感动。再如《咏柳》《落花》《流莺》皆句句是景,句句是情。物我对照变成了物我合一,心和物之间已没有了距离,我即物,物即我,物和我的生命已融为一体。全诗几乎看不到寄托的痕迹,诗歌现实主义色彩、功利性完全消失殆尽,完全进入了理想的审美的状态。象与意、心与物之间达到了天衣无缝、密合无间的地步,诗人的精神自若地游离于自然天地之间,诗歌呈现含蓄深隐,意味无穷的“深情绵渺”意境。

二、无题诗中的“比兴寄托”

一般认为李商隐的诗歌具有唯美主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他成就最高,也最具个人代表性的无题诗中。李商隐集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可以认定的有十四首。它们是《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帏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历来都认为李商隐《无题》诗运用了“兴寄”手法,并具有深刻内在含义,而这个含义到底是指向什么呢,没有定论或争论不休。我们不妨从李商隐诗歌“兴寄”特征入手,找出无题诗深涩难解的原因,同时也可以看到“兴寄”手法至晚唐时,在诗歌实践中的变化发展。李商隐无题诗之所以寄托难解,其实是因为诗歌的多义性,也最能体现诗人“沉博绝丽”“深情绵渺”之诗风。

第一,无题诗深化“兴寄”基本内涵。历代来《锦瑟》都被举为《无题》诗多义难解之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题》锦瑟)。《无题》诗抒发诗人“无端”之情感,情感中包裹着太多复杂甚至莫名惆怅的心理因素,连诗人自己都无法准确的描摹和形状,因而难以确立一个寄托的中心思想,而名为“无题”。这些发于“无端”的情感,并不是真的是没有来由的,它是诗人后天所处政治社会环境和个人先天性格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潜移默化成为诗人自觉的情感表现,每每会出现在诗人的《无题》诗中,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不自知,给人以难以捉摸的错觉。李商隐的诗歌重主观情感及心灵世界的表现,艺术思维模式深受“诗缘情”说的影响。诗人自己说:“人察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故阴惨阳舒,其途不一;安乐哀思,厥源数 千。”(《献相国京兆公启》)这种发于“无端”的情感,完全体现诗人自身审美体验的诗歌,有时并没有特别的政治内涵所指,非一般意义上传统诗教中的“比 兴”“寄托”。而世人非用美喻讽刺寄托去附会其义,所以造成了李商隐无题诗千年多义性的争辩不休。同时这种“无端”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可寻,暗含着“言有尽意无穷”审美意味。诗人最私密、细腻、微妙个人情感,通过有所寄托的《无题》反映、折射出诗人微观的心灵世界,诗中诗人所经历的是个人审美体验,对审美世界的个体观照。这种审美意境是具有独特性和主观性的,往往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呈现出朦胧美。

需要指出的是《无题》诗所“兴寄”的诗人个人情感是复杂的,诗中也时刻渗透着儒家诗教的理性观念和道德内涵。李商隐身处的政治环境与人际关系。特别是陷于党争,成为党争的牺牲品所必然导致的自我反省是完全存在的。所以在“兴寄”手法中表现出来的是“壮美”和“幽美”的此消彼长。一般认为李诗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幽美”,这样更容易体现诗人细微的感情体验,所以诗人所选择“比兴”的物象或“寄托”的物象时,总是从小的花草鱼虫入手。但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物象,在诗人笔下往往又赋予它们超出了个体自身承载价值的壮大的情感体验,这个情感的体验,明显地带着儒家道德伦理规范和深刻社会内涵的。也就是说诗人的个性情感中,同时附着着儒家诗教的审美判断。李商隐原本具有“欲回天地”的中兴之志,只因“凤巢西隔”,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无从施展他的抱负和才略。这并不是李商隐个人的命运不际,而是整个时代环境所造成的。安史之乱后,文人们都感到无回天之力,又纷纷钻入艺术的天地中。中晚唐时期的文学状况。特别是弥漫着浓郁的文学至上主义风潮。在这个艺术的天地中诗人对传统诗教的“美”产生了怀疑,所以他《无题》诗中迷茫和难以捉摸的自我意识、个人情感体验就越来越强烈地壮大起来。

《无题》之所以为《无题》本身就包含着不可琢磨的朦胧美形式,诗人在可知和未可知之间徘徊,始终没有给出这十四首《无题》的题名。世人都说它有所寄托,但却始终没能明白它寄托的是什么,就是在于诗人本人未必能说得清楚。这明明代表了诗人审美观念的转变,就是对诗歌多义性朦胧美的追求,也就是对“纯粹”诗歌艺术的追求,这些《无题》诗都是作者的艺术思维指导下的作品。梁启超先生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宇,便不容轻轻抹煞”[6](《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这些《无题》诗运用“比兴”表现手法下所构成的美感,营造了情思飘渺朦胧的意境。以《无题》为代表的中晚唐一批像李商隐这样的诗人共同创作努力,将“兴寄”诗的“寄托”的内容,从大的宏观的社会层面,进入了微观的心灵世界。诗歌中渗透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主观化创作倾向,使“兴寄”理论内涵从偏重诗教观念现实价值转向个人审美观照,二者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

第二,无题诗对“比兴”手法的开拓。李商隐的“比兴寄托”艺术手法源自屈原香草美人喻,历代诗家在评论李商隐诗歌时,往往也是评价“比兴寄托”艺术手法居多。如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其隐奥幽艳,于诗家别开一洞天。”[7];《无题》诗大量使用“比兴”手法,如比喻、拟人、想象联想、意象象征等婉转曲折,含蓄微妙,意境浓厚深远。过于讲求“比兴”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无题诗理解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就了“沉博绝丽”“深情绵渺”的诗风。李商隐“比兴”的手法具有强烈主观色彩,是诗人个人情感体验,烙上了诗人个性化的印记,代表其独特审美追求。

李商隐对“比兴”手法开拓在于意象象征艺术,十四首无题诗几乎每一首都有意象象征,由于诗人复杂的心理结构,主观审美体验影响,使得《无题》诗意象呈现高度的个性化和朦胧化特征。诗人在选取喻象的时候,并不是从喻体本身的客观特征出发,而将主观感受主动赋予外在物象。换言之,诗歌意象并非取自外部世界,而是源于诗人内心,可以说这些物象被完全地李商隐化了。比如说《无题》诗中的诸多女性形象,有《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四首》其四(何处哀筝随急管)等。作者是以女主人公自喻,借人物形象寄托某种情志,这些形象成为特殊的人物意象。李商隐无题多写待嫁女子,“八岁偷照镜”中未嫁怀春的少女,还有《无题二首》中长夜无眠的待嫁的“重帏深下”“小姑”,有《无题四首》中无媒不售的“东家老女”。在以往的思妇诗中多见已婚形象,而如诗人般多写待字闺中女子较少。这些艺术形象在无题诗中反复出现,耐人寻味。诗中所表现的人物情感,也不同于一般思妇诗的离情别绪,而是着重揭示内心感情的失落,以及失望中仍不放弃追求的执着。还有以人物形象象征诗人完美人格和人生理想。如《无题》(来是空言)、《无题》(飒飒东南),诗人将恋爱对象神仙化和富贵化,深深地打上李商隐完美化、理想化的人格烙印。有“来无定所”“去无踪”的仙人萼绿华,有富贵逼人的“贾氏”“宓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似乎与现实生活的人物无关,但实际正是诗人通过这种非现实完美形象的苦苦依恋,抒发他对理想人生的深挚追求,有意造成诗歌意蕴深藏,微婉深润的艺术境界。

李商隐《无题》意象象征的另一特征是朦胧化,喻象本体极为隐蔽、模糊,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又存在明显距离感,表面看来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言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意味。以《锦瑟》为例,诗中的“锦瑟”与庄生梦蝶、望帝思蜀、珠泪、玉烟是表面看来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象征体,其中包含了庄生梦蝶、望帝杜鹃、鲛人泣珠和蓝田玉烟四个典故。前三个典故在古典诗歌中都是常见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的意义又是极不稳定的。比如庄周梦蝶,可能表现人生如梦世事变幻无常,又可以变现为自足自在的人生境界;蜀王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即可以表现思归乡之悲哀,也可用来感叹斯人逝去;鲛人泣珠的典故可以用来咏珍珠珍贵,也可以吟咏沧海遗珠之恨。一方面喻体本身的多义性,另一方面喻体与本体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引发后世对这两联歧解纷纭莫衷一是。四个典故形成耐人寻味的意象组合,将四个意象组合在一起的不是逻辑关系上的必然联系,而是诗人表达的感伤惆怅情绪。诗一开头就用“无端”和“思华年” 烘托出感伤的怀旧的情绪氛围,在连用四个典故之后,又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结,与开头相照应,这几个典故都集中于“思华年”这一意义焦点之上了。连接其间的四个典故便是诗人设置的意象“通道”,暗示出上述典故都是自己种种情感的象征。李商隐诗中用于暗示的意象非常丰富,既有现实的,也有虚构的,诗人往往通过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充满了隐喻意味的象征和朦胧感伤的色彩,从而使他的诗托兴更加深幽,意境也更为空灵。

参考文献:

[1] 李商隐。 樊南文集[M]. 冯浩详注。 钱振伦, 钱振常笺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186

[2] 朱鹤龄。 愚庵小集卷七(第二册)(全四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23−127.

[3]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廖德明校点。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146.

[4] 王夫之。 清诗话[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5] 何文焕。 历代诗话(下册)(全二册)[M]. 北京: 中华书局社, 1981: 499.

班主任寄语集锦 篇四

正是因为流行歌曲的创作,使得黎锦晖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一直到今天,对他本人及其音乐作品的评价仍是毁誉参半。“誉”,大多是对他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肯定与褒扬;“毁”,主要是对他的流行歌曲的否定与贬抑,后者甚至影响了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应有的地位及其音乐成就的全面评价。对于他的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供学习、参考,作为对儿童歌舞音乐创作做出开拓性重要贡献的作曲家,黎锦晖业已被写进教科书,成为音乐史教科书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但是,对他的流行歌曲创作及其作品的研究,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伴随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开始一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所能看到的涉及这一专题的研究,多是批判性的文字,从批评的观点到批评的文风,基本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视其作品为“靡靡之音”的传统观点。他因此而背负的“黄色音乐鼻祖”的恶谥,也依然故往。总的来看,不管是历史的原因也好,人为的因素也好,对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尤其是流行歌曲创作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近十余年来,对于黎锦晖的全面评价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孙继南先生的《黎锦晖评传》一书的出版到一些涉及20世纪30―40年代流行歌曲历史研究文论的发表,我们看到了重新认识与评价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史学要求,对其流行歌曲创作的评价,再也不能武断地以“黄色音乐”简而论之,建立在严肃、深入、尽可能全面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重新审视与评价,成为一个迫切而不失学术意义的课题。本文即是对黎锦晖流行歌曲所做的一次初步的探讨性的考察与研究。但是,由于黎锦晖流行歌曲作品数量众多(目前仍有大量作品一时难以收集到位)、质量良莠不齐,短期内实难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因而,本文仅对目前所见的部分黎锦晖的流行歌曲作品,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观照与分类研究,并试图得出对其流行歌曲创作的新的认识与评价。

一、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

中国现代意义的情歌是以黎锦晖的《毛毛雨》为发端的,它越过了“只可写情诗,不可歌唱”的藩篱,大胆地品尝了这一“禁果”。他“不仅写了,而且要唱,不仅唱了,而且流传甚广”。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爱情歌曲是黎锦晖创作流行歌曲的切人口。对于爱情歌曲的编创,他在回忆录中有所说明:

写到后来,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以及南洋一带唱的西洋小曲、爱情歌等,一股脑儿搬来作为我的创作素材,但决不照抄。有的改头换面,有的脱胎换骨,或取其一点加以夸张、扩充。至于编曲写词,既称爱情歌,就以抒发感情为主,还须符合中国情调,并选用浅近而美丽的歌句,曲词结合紧密,唱出来,使人人能懂,人人爱听。

因而,黎锦晖说他的流行歌曲的创作是“取其精华,去其渣滓,用现代世界共同嗜爱的作曲方法,使之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当那些“浅近而美丽的歌句”被配上现代的音乐,转化为歌曲的音乐形象时,其中很大一部分却带有明显的格调低下的特征,歌词被人斥为“淫词”,音乐也被讥为“邪调”。于是,黎锦晖的歌曲作品也就出现了内容的文、野,形式的精、粗,质量的优、劣,格调的高、下等方面的悬殊,歌曲本身呈现出不同的档次。

1,内容健康、格调较高的情歌

黎锦晖是抱着探索爱情歌曲大众化的愿望由儿童歌舞音乐转向流行歌曲创作的,因此他早期的创作态度比较严肃认真。这类作品相比中后期的作品而言数量并不多,但质量上却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能被广泛地传唱。作品有《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我侬词》、《蔷薇处处开》、《初恋》、《知音之爱》、《鸿雁寄相思》、《爱情如玫瑰》及《新毛毛雨》等。其中《毛毛雨》和《桃花江》被称作“黄色音乐顶峰”的代表作。《中国音乐词典》中“黄色音乐”词条也把这两首歌作为特例举出。但今天当我们认真对这些作品的歌词与音乐进行审视与分析时,可以发现它们并非什么“黄色”下流之作,相反,笔者认为它们的内容、格调都是比较健康的。

黎锦晖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创作于1927年,这是一首带有民谣风的新型爱情小调,歌曲是以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四段歌词的具有分节歌形式的一段体,细致地表达了一位少女在毛毛细雨中等待情郎的心绪。

这首单乐段的歌曲,可以分为各自包含两个乐句的上下两片,具有典型的二分性呼应关系的特点,构成了对称的非方整性结构:ab12(6+6)+a1b112(6+6)。全曲的四个乐句,从材料关系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构成了上下两片呈变化重复关系的平行结构(ab―a1b1)。其中,上片的第一个乐句a中的第二个乐节,重复了第一个乐节的前半部分,构成了平行关系,遵从了“同则分”的原则。第二乐句b与第一乐句a曲调上开始形成对比,遵从了“异则合”的原则,构成了具有独立性的上片。旋律基本上是级进,音域不宽,只有两处d1到d2的八度进行。节奏疏密相间,曲调清新、流畅,属于加变宫的民族六声宫调式。整首歌曲发展始终围绕着一个徵音运动,第一、三乐句落于微音上,第二、四乐句结束在主音上,类似西洋调式中和声的属主呼应关系。

歌曲表现手法细腻,曲调具有抒情歌曲舒展委婉、抑扬顿挫的特点,歌唱性极强。“心难耐等等也不来,意难捱再等也不来”表达了女子等待心上人的焦急心情。正如吴剑先生所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再来哼唱《毛毛雨》这首歌,只能说它是一首具有民族风格和民间小调韵味的普通爱情歌曲,既不‘黄’,也不‘靡’。”其中的“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的“内心独白”,让我们看到了女子不贪图物质享受的可贵品质。

《桃花江》一歌,是赞美桃花江边的美人。关于这首歌据说还有一段故事:黎锦晖年轻时在长沙求学,当时有一位来自桃江的女同学十分美丽动人,给黎锦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黎锦晖1928年带领“中华歌舞团”赴马来西亚演出,外出游览时,触景生情,根据家乡的民间曲调和对女同学的美好印象,创作了 《桃花江是美人窝》这首歌曲。有人曾评价说:“这首撩人心弦的歌一经搬上舞台,就像一阵馨香的风刮过南洋,刮进所有的华人世界。”长达29小节半的前奏之后是两人一唱一和、女问男答的对唱、齐唱,长短句相问,轻松活泼。结构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是一个带再现的三段体。第一部分叙事性地概括“桃花江是美人窝”;第二部分具体地描绘美人的特点及男子与美人的互相调情;最后一部分重复第一部分,再次强调“桃花江是美人窝”。歌中所唱“我也不爱瘦,我也不爱肥,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的词句,乃是化用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之句意。

黎锦晖特别注意把歌曲创作与国语的推广相结合,他认为:“在作曲时注重语调和音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精心安排,才可以比较顺利地克服困难,但若带有懈怠的情绪,则写出的东西准是废品。”由此可见黎锦晖创作的认真态度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歌中“好”字与第31―32小节(见谱例2)所配的曲调,准确地做到了普通话的声调与音调的紧密结合。黎锦晖还认为歌曲创作中“歌词与乐调必须注重两种声凋――京音与中原音”,所以在此曲中多处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戏曲唱腔及说唱音乐的素材。如第20―23小节“桃花林里头坐”的曲调(见谱例3)与“好”字的曲调及“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多媚多娇”等,形成了一种较明显的似说似唱的特点。此类例作在黎锦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缪天瑞先生对此曾做过如此评价:“黎氏的音乐的天才,的确还不错。如对于歌词,都能处处微妙地合乐;诚中国乐家所少见。”其中第16―17小节“果然不错”的曲调(见谱例4)前后六度大跳的进行,还使歌曲带有了一点油滑调侃的味道。此曲为加清角的民族六声宫调式。尽管黎锦晖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但对国语的研习使他特别注意根据中国语言声韵特点处理词曲关系,在作品中对曲调与字音、声韵、语调、语气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设想和艺术处理的能力。

表演唱《特别快车》,也是一首值得提及的作品。歌曲借一对男女在宴会上相识便立即恋爱、结婚、生育的过程,讽刺了“红男绿女”闪电式的儿戏恋爱与婚姻。作品性格较为泼辣,唱起来有点油腔滑调,格调虽然不高,但有一定的反面教育意义。

歌曲为÷拍子,轻快的小快板。开始是四小节简短前奏,第1小节旋律是F大调音阶的上行,与轻快紧凑的节奏配合,模仿了火车行驶时的动态及音响。小快板的速度与密集节奏的合理安排,也营造了特殊的“列车”环境及闪电式恋爱和婚姻的气氛。结尾处的最后一小节是F大调音阶的下行,与前奏处的音阶上行做了呼应,结构严谨。

2.庸俗、低调、消极的情歌

这类作品大都以单一的成人爱情为题材,歌词粗俗露骨,以直接描写女性的外在美,吐说肉麻轻佻的情话为主,感情矫揉造作,缺乏艺术上的美感。况且,其音乐语言、风格也没有什么新意。作品有《我要你的一切》、《双料情人》、《闺房之乐》、《快活林》、《拖车曲》、《肉感的音乐》、《及时行乐》,等等。在黎锦晖的流行歌曲中,这一类作品确实占有较大比重,势必会影响人们对其一些内容较为健康的爱情歌曲的评价。

关于黎锦晖流行歌曲的创作思想和态度,以下这段文字足可表明:

我四岁上学,第一部书就是《诗经》,开卷第一章诗,就是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诗。下学时,唱的是“小小仔,想媳妇”的童谣。少年开始阅读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西厢、红楼、聊斋等旧小说,内容体会不深,但对文章辞藻十分欣赏。直到青年时代,才把这些诗经、词曲、小说的内容弄清楚。……后来搜集民间音乐,对戏曲、鼓书、民谣、小调等歌词,我也认为粗糙庸俗,甚至猥亵不堪,实在没有麻醉人的力量。因此以为音乐、唱歌与国家兴亡以及个人品格好坏关系不大,只要在写歌的时候,能革旧更新,自无妨害。所以订出十条作为写新歌的准则:(1)唱的不写;(2)“后花园赠金”之类的不写;(3)相思病的不写;(4)爱情悲剧的不写;(5)为三角恋爱而情杀的不写;(6)“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7)用阴谋手段取得爱情的不写;(8)猥亵的不写;(9)对金钱权势的爱情予以讽刺;(1 0)对一见倾心的儿戏爱情也加以讽刺。

但是,黎锦晖中后期创作的爱情歌曲,有很多显然是超出了这个准则约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是为了迎合唱片公司贪图暴利而灌片的特殊目的和要求加以大批量赶作的。不过,黎锦晖“当时未尝不想严肃地写些东西,但当他拿出一些内容比较好的作品时,唱片公司的老板却不要,说那些东西不卖钱”,而“那个时候不靠大老板给钱,写的东西没人要,那就没得饭吃了”。由于唱片公司在时间、题材等方面的要求与限制,歌曲创作难免会粗糙,质量良莠不齐。这些作品大都内容贫乏,思想苍白,存在着题材较狭窄、风格较单一的缺憾。所以说,歌曲创作也好、器乐创作也好,只要是出于某种外在的功利目的或命题而作,而非发自作曲家真诚的内心情感,难免会出现艺术质量不高的现象。并且,“如果单纯以经济为出发点来生产音乐,人们就会像生产商品一样拼命地生产音乐,而音乐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黎锦晖的这类因出版商追求商业价值而应约创作的作品,对黎锦晖本人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一般抒情歌曲

黎锦晖流行歌曲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般抒情歌曲,这些作品多以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见长,抒发思念、伤感、哀怨之情,思想较健康,笔触细腻,可称得上是“艺术的流行歌曲”。如《芭蕉叶上诗》、《可爱的梦乡》、《月下知音》、《风雨琴歌》、《紫罗兰》、《匆匆曲》、《纸窗夜雨》、《江南好》、《长亭柳》,等等。其中,《江南好》是这类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作品以江南好风光借喻红颜易老,青春易逝,略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旋律带有器乐曲及广泛流传的民歌《孟姜女》的曲调素材,但音调却没有《孟姜女》的哀怨,而是表现出优美平和的特点。歌曲主体为带再现的三段体:前18小节为第一部分,19―3l小节为第二部分,32小节至最后是第三部分。这里有一条贯穿全曲的“主线”:

三段都由此材料开始并以此为基础做进一步发展。级进或以小跳为主的自然曲折的波浪型旋律线条,表现了歌曲细腻柔婉的内在性格。歌曲虽为大调式,但乐句大都落于A和E两音上,使音乐带有小调的暗淡、收敛的色彩,形成调性、音色上的对比。歌中较长拖腔或休止处运用了前奏中早已先现的

节奏型,使乐句之间衔接自然,具有小过门的性质和作用。全曲尽管节奏密集,但行板的速度又能使歌者从容不迫。

三、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爱国歌曲

今天我们提到黎锦晖,仍然会有很多人把他与“黄色音乐”联系起来,实际上,“黎锦 晖的爱国主义情结和他的企业家式的干劲通常是并行不悖的。1930年黎锦晖出版了被大多数社会批评家认为是他商业化堕落之开始的‘家庭爱情歌曲’集,1932年又出版了《爱国歌曲》集”。

黎锦晖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的积极的爱国者。在中国人民饱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20世纪30年代,黎锦晖创作了很多充满刚劲、勇武之气的爱国歌曲和积极向上的勉励歌曲。“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属于形式范畴,而“爱国歌曲”是一种音乐题材,属于内容范畴。在艺术创作中,同一种体裁可以用作多种题材的创作形式,而不同的体裁也能以同一题材作为创作内容。黎锦晖正是以流行歌曲这一体裁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爱国歌曲。除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付印的四十首爱国歌曲,以及1932年出版的《爱国歌曲》专集(第一集)外,黎锦晖还把很多具有爱国思想的歌曲编入了当时颇为风行的流行歌曲集里加以出版。如大众书局在1933―1934年初版、再版的“新歌十集”中的第九集《倚琴楼歌谱》,就有五首此类作品。《最后的慰安・夜战场》、《从军别爱》、《得胜凯歌归》等都表现了战士为了国家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1936年上海知新书局印行的《明月歌曲一二八首》中也有许多表现爱国思想的歌曲。这说明,正当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生息存亡的时刻,黎锦晖并没有一味追求享乐,更没有囤积居奇去发国难财,而是发出了嘹亮的救亡呼声。这一类作品除了《中华之光》、《国难来了》、《奋起前进》、《航空救国》、《青年醒醒》、《工友努力》等直接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敌人的饱含爱国热情的作品外,还有很多作品是从社会生活的细小方面人手,以小见大地表露他的爱国心迹。如《团结精神》和《卖布姐儿》的内容是提倡国货;《互助夫妻》宣扬勤俭、乐业、耐劳等传统美德;《圈儿信》、《不识字的苦》和《识字运动》则体现了黎锦晖对识字运动和普及教育的重视。

可以这样讲,黎锦晖不但为中国流行歌曲的创作做了奠基,在中国早期的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创作方面也做了有力的探索。例如《奋起前进》这首歌,属于非方整性曲体结构,使用了较多短促有力的短句。歌中还多处使用了上行四度和下行四度音程,前者具有鲜明的号召性和战斗性,后者则具有肯定性的语势特点。如第1小节是全曲唯一一处八分附点音符的节奏,置于开头,把坚定果敢的气质突现出来。其中C2与后面g2所构成的下行四度,居高临下,如吹响的号角。再如第20小节和第23小节,是歌中以四分音符组成的两个完整小节,分别配以“起起起”、“进进进”的歌词。词曲结合一字一音,斩钉截铁。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得音乐富于“奋起前进”的决心和力量。

黎锦晖的这一类歌曲在音乐上大都具有节奏单纯简练、变化不大,句幅长短不一、自由灵活,旋律简洁明快、拖腔短的特点。比如《齐上战场》,词曲的结合也是一字配一音,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每个乐句都以弱起开始,特别是12―16小节恰当地休止了第四拍的前半拍。歌中四个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歌曲勇敢向前的气势,而小节前后的“短一长”抑扬格的节奏进行,加强了歌曲的律动感。

以上分析的这些显著特点,在黎锦晖的爱同歌曲中随处可见,而在聂耳的群众歌曲中同样可以发现。这一现象是与聂耳对黎锦晖的学习分不开的。聂耳在“联华歌舞班”及“明月歌舞剧社”学习音乐期间,曾向黎锦晖“正式提出过学习作曲”强。聂耳虽然与黎锦晖有着不同的创作思想方向,但“在音乐的技巧和艺术形式方面,都受到了黎锦晖的影响”。由此可见黎锦晖歌曲创作在当时的影响。

四、反封建、提倡民主平等思想的歌曲

在旧制度与封建势力的摧残下,中国广大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生活更加痛苦。对女性的同情与关注以及提倡民主平等思想内容的作品,也是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黎锦晖是一个深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改革创新者,他始终站在反封建的前沿,对旧社会普遍遭遇不幸的女性怀有深切的同情。在他的很多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同情心和进步的思想。如《好姐妹冲锋》提倡“男女平权”;《银汉双星》借织女之口表达了封建礼教束缚下女子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蔷薇处处开》的“附注”则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歌词之意双双,表面诫人不可采大家共赏之花,内层含有爱护女性之意。”《红玫瑰》是对玩弄女性的现象的厌恶,同时也劝诫女性要自尊、自重、自爱,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另有一首《新郎怨》则表达了一男子被旧的礼教束缚而难保终身幸福的牢骚和烦恼。

据说,黎锦晖当年为了破除女性不人家族辈分的旧习,将工人美列入王家的“人”字辈。工人美同忆黎锦晖为她改名之事说:“半个世纪前黎先生对女孩的看法比现在那些重男轻女的思想还要进步呢。”正因为如此,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才可以看到“红颜军土”和“火线西施”驰骋于沙场,英勇杀敌,高唱《女军队人歌》和《娘子军歌》;还可以看见“绿裙队”里的队员奔跑在赛场,英姿飒爽,才可能选出“体育皇后”这样的现代女子。即便是这样,黎锦晖认为当时的女人是“不自由的花”。因为,旧社会的妇女遭受的不幸是那么多,忍受的痛苦是那么深,她们被视为男人的附庸,逆来顺受,是弱者;当时的中国沦为多国的殖民地,所受的耻辱何其多,它被视为鱼肉,任人宰割,是弱国。但是,女人可以翻身,弱国可以抵抗。可以说,在这些作品里,黎锦晖赋予了中国女子保家卫国的时代使命,坚定了中国抵御强敌的强烈信心。妇女,可以撑起中国的半边天;中国,可以挑起世界的一根梁。这是黎锦晖很多流行歌曲作品中应该被揭示却又被遮盖了的思想。因此,不难理解黎锦晖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关于女性的歌曲,我们完全可以撕去它丑陋的面纱,露出它美丽的面容。这丑陋的面纱,就是所谓格调不高的歌曲对女性的侮辱,对人的毒害:美丽的面容就是包括黎锦晖在内的广大民众对女性的同情与爱护。我们应当承认,具有相同现实基础的艺术作品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多方面特征,艺术作品也就具有了不同的认识价值。

班主任寄语集锦 篇五

一、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圈内名家众说纷纭,但在魏书生先生看来,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他寄语盘锦市教育局后继掌门人贯彻此教育思想“要坚持100年不动摇”。“教育是有尊严的,不容亵渎”。“过去讲教学大纲,讲自学,讲教学观念,现在又讲课程标准、自主学习、教学理念,一回事嘛。”

“我没有新的教育观点,我的教育思想仍是两大点,一小点。一靠民主(讲服务、勤互助、重人格、多商量),二靠科学(有计划、有监督、有总结);不折腾、不动摇、不懈怠,松、静、匀、乐!只要记住并活用好这些,你就沾大光了。”

松――即放松,每天清晨起来,张开双臂,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进学校,走向教室。

静――即静定下来,全神贯注地开始新一天的学习和工作,边做边思考。

匀――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老师的助教,每个学生都是班上的副班主任。学生就是这样,班主任老师希望他能这样,他就能这样。

乐――即寓学于乐,先苦后乐。学习是享受,运动是享受,互助是享受,说唱是享受,为班级争光也是享受。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个性特长发展蝶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老师,你要干什么?”

课堂上,面对正想发火的老师,有一名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提醒道:“老师,你要干什么?”老师回过神来,当即调控心态,还课堂给学生,这一幕让我如浴春风,茅塞顿开。

谁来管管课堂上的老师?学生!魏书生说:“教育的生命在课堂,懒老师能带出勤学生,妙计如下:

⑴坚持课前一分钟说话训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⑵列出一堂课要解决的问题(4分钟)。

⑶扮演服务角色,授学生以“渔”。(20分钟)

⑷给学生找活,是人都会干,你能帮。如代老师批改作业、督查卫生,辅导后进生等(5分钟)。

⑸课堂教学效果检测与总结(15分钟)。”

三、为人师表,永不埋怨学生

⑴坚持多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吐故纳新,善于“把厚书读薄”,归纳分类,一举多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⑵守住平常心,既不吃请,也不请吃。

⑶帮助和激励学生为自己找出20条长处,并张贴出来共勉。

⑷守住精神的宁静,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变反思为正思,变写教案为改教案。

⑸能自己干都自己干,凡考问学生的先考问自己。

问从当“经师”到做“人师”之路有多长?坚持上述5点就能见成效。

四、注重脚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⑴每晚自习前5分钟红歌集体唱,训练学生注意力。

⑵一月一换课桌,一周一小结,班规大家定。大操场班级跑,队伍不散,不是知识,脚步不乱,而是习惯。

⑶指导学生筛选如麻的信息,建立符合个人特色的优题集、错题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⑷良好心态、快乐情绪从辛勤学习和看得见的成绩中来,从写教育日志中来,谁坚持得好,谁就成功得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的5篇班主任寄语是由精优范文精心整理的班主任寄语集锦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46 2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