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课稿课件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7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这7篇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是来自于精优范文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一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您是否已经久违了初中时代?今天,让我邀请您一同走进妙趣横生的初中历史课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习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习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习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近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习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A、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关要求

B、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知道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我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也开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习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4)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开发应注意什么?还一定具备什么条件?请你为故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以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境意识。

3、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4、本课难点:阐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

5、关键点: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教材处理

1、学情、知识点的心理因素分析:

对于刚刚从小学毕业跨入中学的初一同学们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很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时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而且学习习惯处于转型时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及简单的评价。就本课而言,理解西晋的兴亡和淝水之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理解西晋灭亡的后果和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因此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顺序,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并连续设问,这样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之后,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到现实中来,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开发西部、建设家乡?”这样学习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

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既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们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很多个问题,以图说文,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3、自学讨论,师生合作教学法

提倡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5、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迁移,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顺应教改趋势。如淝水之战前后蕴含三个成语故事,引导学生讲出来,就是语文知识的渗透,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就要启发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

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

(2)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

1、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在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活动情境,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

采用的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阶梯设疑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学生学习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2、主要依据

(1)学情分析:

A、现有知识基础: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对主要人物及重大发明和事件起因、影响有所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细读课文,完成学案配套练习,编写教材提纲,掌握知识体系,总之,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外,我校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较为突出。

B、学生心理特征: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但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改进。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性和互动性的优势

资源性:从我组《春秋风》网站“高中历史资源库”栏目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采用网页与幻灯片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互动性:借助网络发布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讨论。利用网络教学优势,纵横对比,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讲练结合、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4)我校历史组的网络课件制作技术相当成熟,为本课提供了技术保障,我有多次网络教学的经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三、学习程序

1、学习准备

(1)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对照比较,检测预习”和“任务驱动,学生探究”两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第3环节“一试身手,巩固知识”。

(2)课件准备:教师制作网络课件,由导学提纲、知识体系、重点分析、基础训练、视野拓展五部分构成。

(3)学生分组:选十位同学担任组长,并由组长自己按照5到6人的比例,自行招兵买马,对班上同学进行分组(依据知识水平、表达能力、电脑水平)

2、学习过程

首先,介绍课件的结构,点明本课教学的三大环节

(1)对照比较,检测预习

学生自行浏览课件中的“导学提纲”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归纳重大史实,理解重要概念。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基础知识,看看自己的知识体系编写是否完整。

(2)任务驱动,学生探究

“重点分析”设置适合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的五个问题,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逐个抛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当回答出现困难或不完整时,我适时进行启发和鼓励;当回答准确无误时,我会给予表扬,同学也报以热烈的掌声,发言者及小组成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背景模块(政权条件、资本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科技条件)切入,把握第三章和第四章(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下面问题的背景文

字、图片材料参见教学课件,在此不一一罗列)

2、如果你是1902年美国博览会的策划者,你要设立几个展区,展出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各有什么特点?

———从主要发明模块切入,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结合xxxx上海世博会、晋江各类博览会)。

3、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作用?如何评价?

———从影响模块切入,全方位把握“垄断组织”这一重要概念。

4、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起止时间

显著标志

主要工业部门

特点

影响

———细化课本知识。

5、想一想,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从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作用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中外联系,把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纳入世界大背景中考察。(3)一试身手,巩固知识

A、学生完成“基础训练”中的七道选择题,利用网上在线测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实时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B、学生分组完成“视野拓展”中的材料问答题,要求学生在留言版上做答(文字录入),并提交答案。通过BBs学生可查看其他小组的答案,上台对其他小组的答案进行点评。最后,我对课堂练习、学生的点评进行简要分析和小结。

四、教学反思

反思之一: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课对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困难,反而比较喜欢。他们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第二,学习起来更轻松有趣。

反思之二:从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情况来看,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实现互动。而且,这种讨论的反映很激烈,一些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发言后,常伴有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真棒”的感叹。说明学生之间已经有了共鸣,产生了“欣赏”,在互动中将他人的智慧“据为已有”。在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历史特征、总结出历史认识时,大多数同学会边记边点头。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已有的知识被激活,同时又发现了自己在知识掌握和运用中的不足,这会激励他们“查漏补缺”,增强学习成功的信心。

反思之三:从教学手段上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互动性特点,教师设置问题,分小组完成,先采取生生互评,学生为了本小组的“荣誉”,积极参与,争先恐后,在争鸣中分辨是非,掌握知识,最后是师生互评,在互动中促进教师对教、学生对学的反思和改进。

反思之四:听课教师在听课后充分肯定了这堂课,认为我这节课融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创意新颖,是一堂并不多见的好课,有许多亮点值得学习和推广。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探讨①多设置亮问题诸如“如果你是1902年美国博览会的策划者,你要设立几个展区,展出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各有什么特点?”②探究需要较多时间,不可能将所学的知识都用探究方式来获得,如何掌握知识讲授法与问题探究法的“黄金比例”,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篇四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

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

(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

(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

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

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

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

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

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

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

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

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

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习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习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

——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习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

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近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

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习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和《宜宾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三、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需要对政治史的基本知识较准确的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四、说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约2分钟)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为话题导入新课。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了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监制、灯光师、化妆师、剧务、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

2、讲授新课:(约15分钟)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4组,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四个方面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请其将新旧事物进行对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接着,每组派两名学生,其中一人介绍近代之前的社会生活某个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则介绍近代以来该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其他人可以及时进行补充或者纠正,教师则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加以演示。这样,学生的身心都融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涨。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我们已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

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电车、飞机。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得出结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或内燃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为何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无不充满好奇”了。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喇叭、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号旗、信鸽、灯塔等。

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在此,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新式通讯方式有何优点,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是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其社会进步观。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

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处,我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请学生评价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

第四组:社会习俗

——由于该方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故将社会习俗进行对比的时间界限划为“辛亥革命”前后,与前三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变礼仪等。

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之后,教师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明星(如张国立、王刚、陆毅等)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照片。我又介绍了中山装的内涵、“三寸金莲”的来历。明星、故事这两大元素将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火眼金睛”环节,请学生为剧本纠错,剧本如下:“1921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声音很大。突然有人进来说,从南京来电报了,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还照了一张照片做留恋,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了本总统还不下跪?”

最后我鼓励大家:“相信我们一定能拍出高质量的电影”。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其实践能力。

3、合作探究:(约10分钟)

(1)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变化的特点。“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马车、灯塔、信号旗、舞台剧等一些近代之前的事物到近代乃至现在依然存在?这说明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中山装的来历又说明了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们讨论回答之后,我总结其特点为:中西并存、土洋结合。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讲解法突破此教学难点,火车、轮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有线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等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些变化都是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而出现的;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

变化的原因为: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

②辛亥革命的冲击。

(3)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之前和近代社会生活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这些变化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这是其进步性。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为:

①变化有限,且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

②这些变化却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本探究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结合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再次指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板书设计为结构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

5、课堂练习(8分钟)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初中历史新课程,一起有效地实施历史新课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认识与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习,并且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含义与实质。并让学生探究冷战的原因。

步骤二:“冷战”的形成过程。

在讲这一目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让学生了解美苏对抗的相关史实。学生自己总结出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峙的表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过程的了解。

“冷战”的形成过程阅读性较强,知识点比较明确,而且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遏制与反遏制、对抗与反对抗的线索也比较清晰,属于学生了解识记的层次。所以把“冷战”的形成过程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展开自主学习,从而理清“冷战”形成的基本步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步骤三:局部“热战”

“冷战”时期的“热战”是以美国参与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最为典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两幅图,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借此来反映出“热战”的实质(是“冷战”的延续)和影响,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图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步骤四:拓展升华,设疑培优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有何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四、前后贯通,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同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和平相处,理性、宽容和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最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遏制和对抗没有出路,和平、合作才能共赢!

五、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见学案】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七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 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 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依据: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 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38分钟)

导入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电影《博物馆奇妙夜Ⅱ》中关于拿破仑和三大恶魔的搞笑对话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历史上的拿破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法国大革命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我就是学生参观的导游。

第一展厅:攻占巴士底狱

——情境再现,夯实基础(6分钟)

首先进入在第一展厅里。通过观看视频,我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排山倒海的冲击。并在播放结束后回答问题,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再针对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 是“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 识。

二 是“攻占巴士底狱”。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设问:“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原因是:巴 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 唯物史观。

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展厅,亲身体验更加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展厅:《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点。(12分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这一展厅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和“图说历史”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第 一板块:“我是小小史学家”。我精选《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 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掌握《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它所 倡导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 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 二板块:“图说历史”。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 特色——插图和辅栏,设计“图说历史”环节。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共和国诞生等基础知识,理解法国革命在不断深入发展,得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 产阶级革命。

最后,教师设问:“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国形势急剧动荡,历史将给谁机会?”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展厅,体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三展厅: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2分钟)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改变了法国历史,震荡了欧洲,引 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针对这个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三步曲”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互帮互学为 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 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具体内容,为第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识,分组探究,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分析,我提供了三个中心议题,学生用不同方式展开分析研究:

雾月政变: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揭示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合作探究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的作用,展开讨论,我深入两个组适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并最终推选发言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阐述小组观点,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做及时补充。从而明确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都具有两面性。

第三步,高潮: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 过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学生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突破“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个难点就水到渠成了。我针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示学生评 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评价。教师总结提炼,强调拿破仑 战争的两个阶段和后期侵略战争与第一帝国灭亡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对拿破仑个人评价的辩 论,我将及时引导学生课后在更详实的资料搜集基础上将辩论热情释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题活动”课中去。

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

“ 心得与疑问”是课标川教版教材极富特色栏目,它有利于学生及时抒发自己学习感想,记录自己学习的疑问,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 及时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心得与疑问”设计为“留言厅”,让学生在《英雄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先写下自己的学习本课的心得和还存在的疑惑,然后让学 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三)作业布置:(2分钟)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四、板书设计

本课我通过PPT设计提纲式板书,利用黑板书写副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以 上就是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川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7篇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就是精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44 5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