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课稿课件

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9篇)

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精优范文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9篇初中化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一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二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酸及其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酸及其性质》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酸是《新课程标准》中“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主要内容。本节授课“常见的酸”是酸学习的开始和引领。主要介绍了酸的特征,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以及浓硫酸的特殊性质和稀释方法。本节和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是一脉相承的。

(过渡: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再说一说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接触到酸雨、酸奶、碳酸饮料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如水果、食醋等。通过前面的`学习,又知道盐酸能和大理石反应。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其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开始。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掌握浓盐酸、浓硫酸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浓硫酸的腐蚀性、吸水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通过酸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提高回忆、类推、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探究酸的性质的有关实验,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在教学中我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程的开始,我将向学生展示两瓶未贴标签的酸溶液,一瓶为浓盐酸,一瓶为浓硫酸,并提出问题,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分它们,待学生产生困惑时,我会引导学生研究物质要从性质开始学习,由此引出本节课《酸及其性质》的学习。在导入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设置了疑问,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更注重学习的过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在新课讲授环节中,我将按照三部分进行展开。

1、几种常见的酸

首先我会请两位同学帮我轻轻摇晃一下这2个试剂瓶,并观察现象,然后揭开瓶盖,小心扇闻味道,并向其他同学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根据现象,学生交流讨论后总结出:浓硫酸是无色无味粘稠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浓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的瓶盖产生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盐酸小液滴。浓硫酸没有白雾说明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接下来我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寻找两种酸在生活当中的用途,这样处理也能让学生建立起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观,同时也将生活与化学相连,也体现了生活化学的理念。在本环节中我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强调酸的使用注意安全措施,培养学生实验过程的安全意识。

2、浓硫酸的腐蚀性

根据上一环节,我会直接提出问题,既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于实验室干燥气体等使用,那么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顺势引入到浓硫酸性质的学习中。在探究浓硫酸的特殊的性质时,我会组织演示实验,并请两位同学协助表演“白水写黑字”、“木棍变黑炭”“水滴布穿”等趣味实验,其他同学仔细观察,通过观察现象,师生共同总结出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能夺取纸张、蔗糖、布料甚至皮肤等物质中的水分(按氢氧原子个数2:1的形式),生成黑色的炭,我们把这一特性叫作“脱水性”。

通过趣味实验一方面将学生注意力牢牢锁定在课堂上,同时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亲眼目睹浓硫酸腐蚀的现象,能够更加真实感受到使用浓硫酸要特别小心!

3、浓硫酸的稀释

这个实验比较危险,可能会导致学生受伤,因此我会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结合教师的正确操作,以及视频模拟稀释实验的错误操作,总结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方法是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或是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在学生对浓硫酸的稀释的操作掌握了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要如何操作,教师指导提出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缓解。

该环节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大胆猜想,再通过错误操作,强化正确操作的必要性,并让学生从浓硫酸的腐蚀性中学会处理应急伤害的方法。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的结尾,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盐酸和硫酸的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梳理整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产生兴趣,最后并布置课后作业:思考酸还具有哪些性质?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认为要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

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⒈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www.jingyou.net]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⒉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⑴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⑵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⑶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⒊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⑴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⑵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⑶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表一、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⑷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⑸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⒋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⑴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⑵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⑷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⒋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⑴必做题:课后练习4、5题。

⑵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⑴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⑵密度略大于空气。

⑶不易溶于水

⑷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⑴助燃性

⑵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点燃硫+氧气???二氧化硫

点燃碳+氧气???二氧化硫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点燃铁+氧气???二氧化硫

三、氧气的用途

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

授课采用设疑、分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以讨论交流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学法指导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

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设计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

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冲一些溶液,例如糖水、盐水、葡萄糖等,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糖溶得多点?还是盐溶得多点?如何进行比较?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2、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根据各自经验和知识不同,得出比较条件。

3、练习巩固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分析比较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再通过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得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由此引出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5、读图分析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再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

析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6、迁移与应用

通过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真正会利用溶解度曲线

7、自学

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再利用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巩固所学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8、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作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镁和铝这一节在整个章节中最为基础,也是考试中的重点。金属镁和铝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所以学好这一节,对中学化学的学习,酸,碱知识点的巩固,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考试大纲,教材大纲,我设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镁,铝的物理性质及原子结构比较

(2)掌握金属镁,铝的化学性质,掌握化学性质与它们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

(3)掌握铝的几类重要化合物及其制备,用途

(4)复盐。明矾的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5)与铝及其化合物两性有关的计算和图像分析

(6)合金及其特点(定义、熔点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比较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3,思维目标

使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辨证统一的思想

4、根据学生的认知思维心理学,在这个年龄,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还须借助实验现象来学习新的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镁,铝的化学性质——镁和铝的最外层电子数目较少,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同时由于镁的原子半径略大于铝的原子半径,所以镁的还原性略强于铝。

(2)铝的特性——铝单质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和强碱进行反应。

(3)三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既可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性质

2.难点

铝的特性及氢氧化铝的两性。

3.疑点

(1)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其本质是铝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可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从而促使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所以反应的氧化剂为水而不是氢氧化钠

(2)对氧化铝、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

四,说程序,说教法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程序:

1.联系实验问题,引入新课

先将铝和氢氧化钠反应,在将铝和盐酸反应,让同学们观察实验,再联系初中所学的。,金属只能和酸反应,但未提到金属和碱进行反应,从而引出两性金属铝。有了这一引入,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课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自学,老师演示实验来探究引导学生学习镁,铝的化学性质。

(1)首先找出镁和铝两块金属,让同学们试着观察它们,然后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引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2)新旧知识联系,总结出镁铝和氧气,其他非金属氧化物等的反应

(3)在介绍铝与碱的反应时,可先做实验,再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得出其反应实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4)对于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可以在做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出反应过程并书写化学方程式,同时引导学生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3.巩固练习

4.师生共建网络

5.学生自评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三)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化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四)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1、基础习题:完成课本章节后练习题

2、拓展作业: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的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并对其中三种药品的有关情况做记录。

化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说课稿 篇八

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汇总 篇九

盐的性质:

1.盐溶液与指示剂反应

2.盐溶液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

3.盐溶液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

4.盐溶液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海水制碱》,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海水制碱》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第3节的内容,纯碱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遇到的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本单元以海洋为背景,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氨碱法制纯碱;二、纯碱的性质。”在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一是通过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思考原料选择的问题,树立元素守恒观;二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体会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过用分类的方法探究纯碱的性质,总结盐类性质的一般规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复分解反应实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二、说学情

学生的起点知识、能力和思维障碍:(1)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2)学生虽然有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意识,但是还不能完全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的现象与变化。

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重点学习了酸与碱,但对于盐的认识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本课时在学习了纯碱的制法和用途的基础上,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点明了个性,又体现了盐的共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

三、教学目标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及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纯碱等盐类的性质;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了解盐类的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

3.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并从微观角度理解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纯碱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难点】

树立元素守恒观、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酸及其性质的理解,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法、实验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边学习边巩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从生活常识激趣导入:做馒头的面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回答加食用碱。

[投影]【食用碱说明书】

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发酸了的面团加入纯碱后蒸出的馒头既没有酸味又疏松多孔?

学生思考后踊跃回答,教师引入主题。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学完本节课《海水制碱》,我们会对碳酸钠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答案就会揭晓。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识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活动一:自主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

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

设置问题组:

1.由NaCl到Na2CO3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NaCl制取Na2CO3还需要含有什么元素的物质?

3.为什么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4.食盐水与氨盐水哪种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自主学习】纯碱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构建学生思维场。

活动二:纯碱的性质

【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海水制碱

【教师建构模型】

44 68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