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里的12篇沁园春 长沙优秀教学设计是精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沁园春·长沙教学小结 篇一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WWW.JINGYOU.NET】,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

(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 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不算标点。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数标上。(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叫两个同学收两边。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

在阅卷过程当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这些东西很重要。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课文自己朗读。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李老师很少板书。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不要说话。

第三、课后。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到时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都用作文本。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

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

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 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另外,有规律。(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

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

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

橘子洲头

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你又错了。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

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

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还有没有?

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

远近上下

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

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 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

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学生小声读)

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是不是没读懂?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

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问:那是……

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比如伤感。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不一样了。打胜仗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

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

学生齐读。(铃响)

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当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这话我记忆深刻。

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地思索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整体感受: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主席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阙

景{湘江北去…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之景

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济世沧桑之情

下阙

忆{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忆当年革命情景

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感往昔壮志豪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小结 篇四

今天上完了《沁园春长沙》,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切入的,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抓住文中线索性的词,根据线索词的变化,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如“立”、“看”、“怅”、“忆”、“记”。

上片重点讲看的部分,写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加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作者写了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这首小令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和古典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写景诗的写景角度,描写手法

写这些意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注意观察角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些意象组成的一幅什么的图景,这样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进而过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呢?抒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下片注重抒情,这就和作者的经历、精神气质有关,和知人论世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壮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抒发的是革命豪情。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学生根据板书能够分析出来,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从讲的效果来看,学生分析的很到位,但从整体来看,教学过程有一点乱,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灵活。

为了巩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题进行跟踪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寺

幽寂、寒冷

通过对意象描写,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寂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卜算子咏梅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重要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以苦为乐)的特点。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表现梅花(孤独、寂寞)的特点。

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词:乐观自信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孤独苦闷

a“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明写梅花,实则点明作者的心境。

这个“愁”字,包含了作者几多失意,几多愁苦!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在作者,固然有“孤芳自赏”

之嫌,然而作者却以极生动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c毛词好一个“俏”字!一般来说,“俏”字略显浮躁,此处却是个

例外,“俏”字不仅体现梅凌寒独自开的气质,更是盎然生机的反映。

d毛词好一个“笑”字。“笑”是梅花唤醒百花齐放的自豪一笑,兼

有牡丹笑之艳丽,桃花笑之沉醉,荷花笑之清傲。

为了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鉴赏力,我把前面写景的句子改写成了一道仿写题,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xxxxxx,xxxxxx。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的纯粹。

学生根据沁园春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它可能是一湖水,让你领略至柔。

它可能是一线天,让你体味寥廓。

它可能是一片地,让你感悟苍茫。

从学生做是的句子中看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辽阔。

它可能是一缕阳光,让你享受温暖。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

总而言之,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讲完课这后,感觉教案写得不太好,又重新进行了调整。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沁园春长沙教案 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六

一、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前两天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有的人还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板书:沁园春•长沙

说明:这是一首以为词牌的词作。

学生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1)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后被外族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由此而得名。

(3)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二)、回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三)、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二、自读、学生诵读。

正音:  沁园春    百舸       峥嵘

寥廓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答案: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三、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四、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习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朗读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与作用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5: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卓然独立,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5: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附: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明确: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 “看”字所领7句。

(1)朗读

(2)这7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      万类霜天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               竞自由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或画面。(大胆发言,不拘一格)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3、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背诵词的上片。

五、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六、作业:“积累”“研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

下片中哪几个字标志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  记

三、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习“忆往昔——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上片是旧地重游,下片自然是“游”字引起,由眼前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曾记否——浪遏飞舟?”

提问一:“中流击水”之一情景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提问二: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象征手法,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总结全词:通读全词

(1)提问:从全词的主旨方面理解,上下片有什么关系?

明确:上片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艺术地回答了“同学少年”主宰世界沉浮的答案。上下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五、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节奏、语气、重音。

“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后互评。多媒体展示名家朗诵音像资料——桌面)

六、探究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1,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2, 水调歌头《游泳》(一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3,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七、课外阅读毛泽东等伟人的传记。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八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五、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九

高一语文教学备案之一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1、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随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2.诗歌意象

简单地说,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4.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二、课题导入

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三、诵读鉴赏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先听课文录音

再让学生带问题朗读全文

问题:1、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

2、上片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1、上片写秋景,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脉络:

上片  交待时间、地点

写绚丽多姿态,生机勃勃的秋景

由景及叹,生发感慨——提出设问

下片   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二)深入分析,体悟揣摩

上片:

问题:1、前三句写得是什么内容?

2、所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得

各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精到之处

明确:1、交待了时间、地点。

2、所写景物是按:远望——近观——仰视——俯瞰

远景——近景——高景——低景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山、林—江、舸—鹰———鱼

善用动词,增强了表现力。

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体现了鱼游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另外:

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

注意:1、词的“一字领”的用法。

2、词的凝练的语言特点——有时会使某些语句出现省略、倒装等现象,如词的前三句。

下片: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回忆中有志青年们的革命活动?

2、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 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旺盛——年龄气质

革命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精神状态

评论国家大事,

写激浊扬清文章        ——战斗行动

蔑视官僚军阀

2、后三句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青年人的奋发有为。

注意:1、下片回答了“谁主沉浮”设问。

2、 “到中流击水”句,初用“向中流击水”

差别:“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能表现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更能体现出确实征服了滔滔江水的英雄气概。

四、体验交流:

要求: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壮志豪情,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五、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

后诗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将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诗为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诗则暗喻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的秋多悲凉,凄清,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姿态,充满生机?

明确: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的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六、学后练习

以“我心目中的青春”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

补充内容:

古代写秋的诗句

月乌落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  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  勃

教后感言:

沁园春·长沙教学小结 篇十

作为公开课,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比较新颖,但也应该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有收获。

1、从老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这一块看,感觉不太现实,疑是作秀,与日常的教学课相距太遥远。

2、在老师设置的“答辩”这一环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越俎代庖之感。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且不说学生的提问质量高低与否,学生能主动提问,觉得老师还是很成功的。

这是当时写的主要几点,现在回过头来看,又有了不同的意见。

曾经研读过王荣生老师的《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出发的评课标准》,很受启发,但具体操作起来感觉有难度,有一位老师说这是专业性的评课标准。也许,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下面的评课思路我们更容易掌握。②“一般来说,公开课应遵循这么四个层面,依次展开。第一个层面:这堂课是一个什么设计思路;第二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得成功与否;第三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第四个层面:这种教学理念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公开课必须具有鲜明的理论追求。

对于自己上次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评课内容,现在最想推翻的就是第二点。因为当时的出发点是单纯从教学角度来看的,而实际上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通俗点说,上公开课有点类似于t型台上的模特儿,窈窕淑女们身上的翩翩霓裳不是拿给台下的百姓穿的,是给台下的观众看的,它们展示的是服装界的一种流行趋势,体现的是服装设计师的一种设计理念。因此我把第二点改为:整堂课能体现我们现在提倡的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时对于学生的潜力,我们老师可能难以相信。但事实上,在更多情况下,是我们老师不愿放手,老是想把学生保护在自己宽大的羽翼下。课例中,这位老师让学生课外去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如果任务清晰、如果时间充裕,即使最后找出来的内容不是很完整、很准确,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录中,我们看到那位“生1”倒也介绍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精益求精,让这节公开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

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要看这方法与目标是否一致了,如果方法运用得熟练,则更佳。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比较新颖的。比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强,采用了交流、答辩(生1告诉大家他的观点、然后得到别人的信息反馈,再进行双方之间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但是,在这里关于辩论的内容我不敢认同。因为在这里这位学生虽然课外资料搜集比较全面,但作为学生,不可能理解很透彻,要招架来自全班同学的质疑,会勉为其难,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象征一下而已。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吃透文本,也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图式,他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再怎么新颖的方式,一旦与教学内容错位,就丝毫发挥不出它的作用。在这里,我其实已经把第三点也解释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把老师的主导地位给削弱了。③“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决定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生-生之间的交往则决定语文教学的质量”。一节课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就要掌握好学生原有图式和言语对象的连接点,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自觉质疑,展开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是很不错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问的方式、提问内容的难度都学要好好把握。例如,老师借“激浊扬清”一词引出词的风格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问句:“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我觉得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会引起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其中势必更多带上了形式的东西,学生心里到底有没有掌握、有没有内化,就值得怀疑。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十二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品味意象,品味语言,理会两首词的情味。 3.强化诵读。反复涵咏,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革命情怀、战斗豪情,感受革命壮志、乐观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诵读领悟;以诗解诗。 多媒体辅助。 ●学生活动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教学步骤1.预习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如舸gě、怅chàng、寥廓liáo kuò、遏è),把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不再有文字障碍。 2.导入 让学生欣赏插页上毛泽东的手迹。 毛泽东确实伟大,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书法也不错,他的手迹具有流畅贯注的气韵、潇洒豪放的风格;他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他创作的一些古典诗词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3.温故 我们学过毛泽东《沁园春雪》,一齐背诵一遍。 4.铺垫 “沁园春”是什么?→词牌简介 “望”、“惜”领起的内容分别是哪些呢? 词的上片、下片内容有何不同?→上片写景状物,下片抒情言志向。 先写景状物,后抒情言志向,这是古体诗词的一般模式。 5.感知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相同词牌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由词题“长沙”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6.疏解 引导学生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7.深化 当时,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了解这一背景,深刻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8.品味 品味语言、意象和表达。 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遍”、“漫”、“争”……“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鱼翔浅底”:“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品味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诗词的句法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有很大的区别。语序的变动和省略虽然破坏了一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能够说得出的美的韵律和难以说出的美的情趣。 9.背诵 10.拓展 诵读毛泽东其他的词作。 比较赏析《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作业 练习一、二、三在课堂学习中完成;课后完成练习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优范文为大家分享的12篇沁园春 长沙优秀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沁园春长沙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41 2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