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书信范文 > 建议书

提出建议 提出建议(精选7篇)

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有合理化的建议,可以通过建议书把建议传递给想传递的人。精优范文整理了7篇提出建议,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提出建议。

提出建议 篇一

[关键词]城市幼儿教育供给;政府办园;转制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01-06

当前,幼儿园天价收费、幼儿入园难、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无法得到保障等城市幼儿教育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正在冲击着城市既有的幼儿教育供给体系,对城市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呈现明显的“倒逼”态势。而要设计未来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系,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系的演进过程谈起。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幼儿教育公共供给体制的形成

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具有明显计划经济特色的幼儿教育供给体系逐渐形成。该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幼儿园依据举办单位不同的性质,从不同的财政渠道获得经费支持,从而为单位员工提供幼儿教育服务。可以说,不同财政来源下的分散供给是计划经济时代幼儿教育供给体系的根本特征。

从1978年开始,《全国托幼工作纪要》《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等文件陆续出台,分别从体制、办学行为规范、行政管理权限等方面对幼儿教育供给体制作出了新规定。截至1990年,投资分散化、人员管理分散化、业务指导统一化的幼儿教育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在这个体系中,公共资金通过四种渠道到达幼儿园。

渠道一:财政支持政府、部队办幼儿教育机构。中央或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规定的人员编制和供给标准将经费列支在政府财政开支中。在这类幼儿教育机构中,属于教育部门办的,其工作人员编入公办教师系列;其他部门办的,其工作人员属于这些单位后勤部门的职工,工资和福利都列支在后勤人员系列中。

渠道二:财政支持事业单位办幼儿教育机构。各级政府按照中央规定的人员编制和供给标准将经费列支在该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中。这类幼儿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属于这些单位后勤部门的职工、工资和福利都列支在后勤人员系列中。

渠道三:公共资金支持国有企业办幼儿教育机构。通过“合理留利”的方式,企业可以留下等于某一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计划利润,用以开办幼儿教育机构。企业的“留利”过程从两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计划经济色彩:留利多少取决于中央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没有税赋公平的说法;成本核算无法反映真实的生产过程,往往是留利多少就意味着职工福利的多少。

渠道四:城镇街道和农村公社大队分别举办属于自己的集体企业,用以支持各自的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福利开支。政府对城市街道集体企业一般不征收利润,这在客观上支持了城镇街道办幼儿园的发展。农村当时实行的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因此政府实际上并没有为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提供财政支持。这类城镇街道和农村公社大队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其保教人员获得的报酬相当于当地同等劳动力获得的报酬。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由公共资金支持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制度安排,为城市幼儿教育提供了相应的财政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行为等同于政府行为,幼儿教育资金在企业列支和在政府预算中列支是一样的。然而,随后到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企业在市场中检验产品和成本,从而打破了作为营业外成本核算的幼儿教育等单位福利的财税基础,我国城镇幼儿教育体制也因此开始了改革进程。

1993年以后,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思路,财税制度开始改革,“企业留利”的幼儿教育资金来源首先受到了限制,许多企业实际上已经停止或减少幼儿教育投入。到2002年国务院组织的第二批中央企业剥离社会职能试点工作开始时,企业便逐渐撤出幼儿教育领域。与此同时,随着街道和社队集体经济的瓦解,集体办的幼儿园因为缺乏明确的资金来源,大多数变成了依靠收费维持的机构。财政资金进入幼儿教育机构的多个渠道被阻断,但由公共财政承担的政府、事业单位和部队办园仍然存在,这又常常受人诟病。

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制的新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是阻断了部分公共资金流入城市幼儿教育机构的渠道,但是它也给城市幼儿教育机构带来了新的产物,即出现了大量转制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分园和民办幼儿园。这些城市幼儿教育体系中的新成员,由于其起源、资金来源和办学主体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供给行为。

1.转制幼儿园

转制幼儿园特指那些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资金来源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幼儿园性质和管理结构发生变化的幼儿园。原有的国有企业办幼儿园和街道集体企业办幼儿园由于其运行的财政基础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得不进入转制的行列。与此同时,政府办幼儿园和事业单位办幼儿园尽管仍有稳定的财政来源,但是由于幼儿园业务和所隶属单位的主要业务差异太大,所以也纷纷开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有些幼儿园关闭了,有些幼儿园则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作了调整。归纳起来,转制幼儿园的治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股份制改造。由原属国有企业转让幼儿园资产,以补偿幼儿园老职工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在改制过程中,有些国有企业办园、政府办园和事业单位办园为了实现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从“现收现付”向“基金积累制”的转变,将国有资产中的政府收入转移给幼儿园职工,进入他们“基金积累制”下的个人账户。这种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是解决职工的社会保障和下岗分流问题,并不是对幼儿教育体制的重构。

第二,个人承包。在不涉及资产转移的前提下。作为办学主体的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街道,将幼儿园承包给个人或者职工集体,以契约方式解决原有教职工的工资和社会保障问题。承包者大多是幼儿园内部人员。契约的内容主要涉及原有福利责任的延续、承包后的幼儿教育机构与主办者之间的资金往来和责任分配、原有教职工的社会保障等。这种制度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解决职工的社会保障和下岗分流问题,并不是对幼儿教育体制的重构。

第三,租赁经营。在不涉及资产转移的前提下,作为办学主体的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街道将幼儿园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交给个人或其他

机构经营。双方按照契约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这种契约只是资产及其收益方面的约定,不涉及经营责任和教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转制幼儿园的出现,使得公办幼儿教育机构的治理模式日益多样化,但是在各种治理关系的设计中始终没有将幼儿教育的供给规则纳入其中,这就使得转制幼儿园主要是以公有企业资产方式存在,没有体现它在新的幼儿教育供给体系中的定位和特点。转制幼儿园是作为公办教育机构还是民办教育机构存在,如何界定其供给地位,这是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2.公办幼儿园分园

在我国公共机构的运行规则中,教育部门对公办教育机构的经营行为缺乏足够的管制,已有的管制主要集中在教育标准、服务标准上,对于公办教育机构的扩展行为缺乏明确的界定,致使公办学校扩张机构的属性问题成为突出的体制问题。在幼儿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又因为原有财政基础部分消失,所以部分公办幼儿教育机构在市场收益的激励下,开始开办分园,以增加收入。特别是当公办幼儿园接受到的财政支持不能满足其全部成本支出时,通过市场收益弥补经营成本之不足就成了许多公办幼儿园的必然选择。

在实际运行中,公办幼儿园的分园和本园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有的很松散,本园和分园之间仅就本园无形资产的使用达成协议,并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有的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园,管理和教学完全由本园负责,并成为本园的一部分,财务和人事都不独立,但是采用不同的收费和成本核算方式。

公办幼儿园的分园问题,反映了我国公办机构基础制度的欠缺。基础制度欠缺,直接导致管理上的混乱。2006年,我国才出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是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需要指出的是:一是利用国有资产没有数量和比例的限制;二是它既包括国有有形资产,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具有实物(或用货币计量)形态的资产,也包括国有无形资产,即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如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等。”根据这个规定,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办的幼儿教育机构毫无疑问都应该明确其事业单位的组织性质,其扩展的分园在属性上应该与本园的性质没有差异。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创办的“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多级法人制”带来的诸多治理问题,实际上为公办幼儿园分园的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些负面经验。在这方面,国际上通行的非营利组织治理规则也许可以成为我们更合适的选择。

严格机构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不同类型机构所适用的基本制度。目前,我国公办和私立机构之间在适用基本制度上的差异还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机构登记制度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体制改革中,为公办和私立幼儿教育机构划定一个清晰的界限,这应当是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民办幼儿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奠定了民办教育机构产生和发展的法律基础。在幼儿教育领域,民办机构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按照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计算,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然而,民办教育适用的基础制度依然缺乏,这已经给民办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当前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制的形成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教育体系开始实施“效率优先”发展战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财政资金优先投入基础好、社会声誉好的幼儿园。等级管理又强化了幼儿园之间已有的差异。于是,在1978~1992年间,不同类型的公共资金继续沿着各自的渠道支持幼儿教育供给体系中不同的构成部分,但是实际上,由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资金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政府办园质量好、教师素质高、经费充足的优势已日益凸显。既有体系下的幼儿园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要求在客观上强化了这个既有体系中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

从1992年起,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彻底打破了“上缴利润”体制,国有企业举办各项福利事业的财政基础消失了,国有企业办园在“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逐渐关闭或者转制。同时,1992年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又将市场力量带入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系之中,各种不同层次的民办幼儿园陆续出现。公办幼儿园在利益驱动下,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和规模,形成了独特的公办幼儿园分园系统。

在当今我国幼儿教育供给体系中,政府办幼儿园借助财政力量和系统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成为优质幼儿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政府机关公务员子女和教育部门教职工子女,兼收部分其他儿童,因此此类幼儿园面临巨大的道德压力。社会批评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该类幼儿园获得唯一财政支持的合法性;二是招收服务对象之外儿童时收取巨额赞助费的合法性。

各种形式的转制幼儿园经费来源复杂,性质多样,与举办者之间的关系各异。转制幼儿园的种种问题,既有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问题,也有政府和事业单位后勤制度改革带来的问题。要想理顺转制幼儿园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在分析转制幼儿园的问题时,我们又往往将性质问题和经营问题混在一起,致使解决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其实,对转制幼儿园来说,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性质问题。只有性质确定了,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才能依据公共和市场两种不同的渠道加以解决。

民办幼儿园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供给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既给我国的幼儿教育行政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不适应,同时又以它的力量推动着我国民办教育基本制度的建立,推动着政府市场管理能力的提高。

四、对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制改革的建议

建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系,并使其具备不断改进的基础,这不仅取决于我们心中对美好社会的愿望,而且取决于已有的制度和体系,取决于幼儿教育供给体制设计需要遵从的共识和财政及社会政治规则,用制度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制度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基准化”。从路径依赖方面讲,我国幼儿教育供给体系的设计需要解决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公共资金通过四种不同渠道支持的体系演变为公共和市场两大资金来源支持的,公办、非营利、营利三种不同类型机构并存的体系问题。从制度基准化的角度讲,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准则、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在体系中的不同作用,都构成了制度设计的基础。在这样一个供给体系中,幼儿教育服务既不能划一,不顾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也不能单一,只由民办或者公办幼儿园占据。我们期望建立的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系是公办幼儿教育体现财政支持的意义,民办幼儿园提供个性化服务;民办幼儿园的创新被置于监管之下,但同时又会为供给体系的发展提供动力;公办幼儿园的价

格和服务始终为民办幼儿园提供一个参照系,使得双方的相互制约带有“寡头”竞争的制衡作用。这样,在体制上,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在功能上相得益彰;在机制上,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相互制衡,相互影响。

然而,这种理想化的供给体制和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实际功能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力图对我国现有幼儿教育供给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改革提供建议。

1.政府办幼儿园的改革方向

在幼儿教育供给体系中,政府办幼儿园应该:(1)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主要是资助弱势群体子女接受幼儿教育服务,以保证教育公平以及帮助弱势群体妇女就业。(2)履行市场职能,政府办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共同构成市场,使市场在整体上呈现“寡头”结构,政府办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服务的水平、类型等许多方面对私立幼儿园产生影响。在许多国家,保证一定规模公办幼儿园存在,其主要目的是维持市场结构的合理性,以便在价格和服务类型上影响市场供给。(3)履行教育职能。在许多国家,公办幼儿教育,尤其是和小学衔接的一年或两年教育,属于强迫教育的范围,主要是为了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以公办幼儿园应有的职能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的政府办幼儿园在服务的目标群体上服务了不该服务的群体。在市场功能方面,由于政府办幼儿园在规模上还不足以与私立幼儿园抗衡,而且在运行模式上没有体现出与私立幼儿园截然不同的机制,所以政府办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构成“寡头”市场结构的特征不明显,市场制衡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作用,扩大公办幼儿园的规模是前提。扩大规模的渠道除了新建公办幼儿园,尤其是在新建小区建立适当数量的公办幼√精优范文★www.jingyou.net√儿园外,还需要在转制幼儿园中,在维护原有内部人员利益的条件下,通过赎买和终止原有合同的方式,将其中的一部分幼儿园转为公办幼儿园。对于公办幼儿园的分园,我们同样需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一部分幼儿园转为公办幼儿园。与此同时,在界定机构性质的基础上,还需要严格公办幼儿园的运行规则。对于能够获得财政支持的教育机构来说,其首要任务是追求“规范效率”。我们应该以是否履行了财政资金应该履行的职能作为评判其优劣的标准,而不能以“市场效率”作为评判的标准。

2.转制幼儿园的改革方向

转制幼儿园是我国城市幼儿教育供给体系中最复杂的一个部分,它是各种改革不到位带来的过渡性问题的反映。对于此类幼儿园,我们仍然应该按照幼儿教育供给体系的公办、非营利、营利的基本组成框架,以商谈的方式,理清机构的性质和归属,然后再让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则运行。属于公办幼儿园的,履行公共职责,完成向公办幼儿园的完全转制过程,与公办幼儿教育体系整合在一起;属于民办非营利机构的,不进行产权的明晰界定,但是应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建立非营利机构治理规则;属于民办营利机构的,则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作。

3.民办幼儿园的改革方向

近些年来,《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制度进展,即民办非营利教育机构剥离与主办者的直接财务关系,拥有了独立账号和独立的资金核算体系。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过多强调民办教育机构的非营利性,并且没有在营利和非营利之间设定明确的制度差异,使得诸多民办教育机构既希望获得非营利机构不缴税的权利,又期望能够界定产权,获得利润分配的权利,于是,在合理回报问题上争论不休。

实际上,民办教育机构试图游离于营利和非营利之间的想法,和公办教育机构试图享受公共和市场两种权利的想法一样,都是不恰当的。当机构拥有公共财政提供的稳定资源时,它就必须履行公共责任,放弃到市场中谋求机构利益的权利;同样,当机构享有非营利机构免税的特权时,这些机构便失去了分配利润和将收入转移作为其他用途的权利。民办营利教育机构虽然缴纳税收,但是享有经营上的自由。政府只能按照市场管理的法律对这些机构进行管理,无权干涉其价格定位等市场行为。按照制度经济学家诺斯的说法,“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只有规则清晰,机构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情景,选择合适的轨道,按照不同的行为规则来运行。

提出建议 篇二

一、may表示“许可、准许、请求许可”,此时与can同义,可以互换使用。例如:

May/ Can I come in? 我可以进来吗?

You may/ can go to the cinema this evening. 你今晚可以去看电影。

【温馨提示】对方许可时, 其答语可以用Yes, you may. 但由于用may作肯定回答,语气显得生硬、严肃,因而一般常用Yes, please./ Certainly./ Of course.等。这些肯定答语显得热情、客气。例如:

―May I use your sharpener?――我可以用你的卷笔刀吗?

―Certainly. Here you are. ――当然可以,给你。

若对方拒绝时,其答语可以用No, you may not./ No, you mustn’t./ No, you can’t.或Sorry, you can’t./ No, please don’t.等较委婉、客气的说法。例如:

―May I go out for a walk after supper, Mum?――妈妈,我晚饭后可以出去散步吗?

―No, you can’t. ――不,你不可以。

―May I watch TV on Sunday evening?――我可以在星期天晚上看电视吗?

―No, you mustn’t. ――不,你星期天晚上不准看电视。

二、can/ could表示请求和许可时,意为“可以”,这一用法中,can和could均表示现在,但在语气上could比can委婉、客气。句式Can (Could) I/ We...?常用来表示要求或允许;句式Can (Could) you...?常用来表示请求。例如:

Can you come here for a minute, please? 请你到这儿来一下,好吗?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请告诉我去邮局的路,好吗?

Could you give me a cup of tea? 请给我一杯茶喝,好吗?

【温馨提示】could表示请求时主要用于疑问句中,答语中不能用could。其应答语是肯定的,通常可以说Certainly./ Of course./ With pleasure.等;若应答语是否定的可以说I’m sorry I can’t./ No, I’m afraid not.等。例如:

―Could you help me carry the new books to the classroom?――请你帮我把新书搬到教室里去好吗?

―Certainly. ――当然可以。

―Could you lend me your pen? ――我可以借用你的钢笔吗?

―Yes, you can./ ―No, you can’t. ――可以。/――不行。

三、“Let’s + 动词原形”表示提出建议或征求对方意见。例如:

Let’s ask our teacher for the question.这个问题我们去问问老师吧!

Let’s go skating after school.我们放学后去溜冰吧!

【温馨提示】这一句式的否定式可用Let’s not...或Don’t let us...。例如:

Let’s not watch TV now. 咱们现在别看电视吧!

Don’t let us do it again. 别再让我们重复做了吧!

let’s是let us的缩写形式,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互换,但略有区别:let’s 的“我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而let us不包括听话人在内。例如:

Let’s go to the movies, shall we? 咱们去看电影好吗?

Let us sing the English song, will you? 我们一起唱这首英文歌曲好吗?

四、“Shall we/ I + 动词原形”表示建议。例如:

Shall we go to the zoo to see the animals? 我们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

Shall I cook English food for you? 我给你做英国饭菜如何?

【温馨提示】回答“Shall we/ I...?”句型时,若同意用“Good idea!”或“All right!”或“OK!”等;若不同意则说“No, let’s...”或 “Sorry.”等。例如:

―Shall we have dinner by six?――我们六点前吃晚饭怎么样?

―Good idea!――好主意。

―Shall we go to the supermarket now?――咱们现在去超市购物怎么样?

―Sorry!I’m too busy. ――对不起,我实在太忙了。

五、“Why don’t you(we)/ Why not + 动词原形”表示建议。例如:

Why don’t you give some flowers to your girlfriend?

=Why not give some flowers to your girlfriend?为啥不送一些花给你的女朋友呢?

Why not go there with him?

=Why don’t you go there with him?你为什么不和他一起去那儿?

六、“had better + 动词原形”表示建议。例如:

She’d better take some medicine. 她最好吃点药。

You’d better put on your sweater, it’s cold outside. 你最好穿上你的毛衣,外面很冷。

【温馨提示】had better中的had并非指过去,而是指现在或将来,通用于各人称,在人你代词后常缩略为’d。had better的否定式是had better not,而不是hadn’t better。疑问式是将had提前,而不用助动词did。had better的反意部分用had,不用did 或would。例如:

You’d better not be late for the meeting tomorrow. 你最好明天开会不要迟到。

Had we better go to the station to meet your mother? 我们最好去车站接你母亲吗?

You’d better leave here at once, hadn’t you? 你最好马上离开这儿,好不好?

七、“What/ How about + 名词/代词或v.ing?”表示建议。例如:

What about coming across the road for a snack? 到马路对面去吃点心好吗?

How about playing basketball now? 现在打打篮球怎样?

What about another cup of tea? 再来杯茶好吗?

八、“Would you like + 名词或不定式”表示建议。例如:

Would you like to make a plan for your trip? 你想制定一个旅行计划吗?

Would you like to help me with my English? 你帮助我学习英语行吗?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 喝杯咖啡好吗?

【温馨提示】这一句式的肯定答语有“Yes, please./ Yes, I’d like/ love to./All right./ OK.;否定答语有“No, thanks, I’d like.../ I’m afraid not.”等。例如: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bottle of milk?――你想喝一杯牛奶吗?

―No, thanks. I’d like to have a cup of tea. ――不,谢谢。我想喝杯茶。

―Would you like a pear?――你想吃个梨子吗?

―Yes, please.――很想,请给我拿一个。

Would you like...?可用Would you please + 动词原形 + ...?代替,语气更委婉、礼貌。例如: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see my grandfather with me?

=Would you please go to see my grandfather with me? 你和我一起去看望我爷爷好吗?

这一句式一般不接动词-ing形式。例如:

误:Would you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this evening?

正:Would you like to play computer games this evening?

今天晚上你想玩电脑游戏吗?

九、“祈使句 + OK?”表示建议。例如:

Just stay at home and wait for me. OK?待在家中等我,好吗?

Read after me. OK? 跟我读,好吗?

十、Will you...?表示委婉地建议或请求。例如:

Will you go to the Great Wall with us tomorrow morning? 明天上午你和我们一起去长城好吗?

Will you tell me where the nearest bank is? 你告诉我最近的银行在哪里好吗?

【学以致用】

1. ―Why not go to Lao She Teahouse tonight?

―______. (2013年天津市)

A. It doesn’t matter B. Thank you

C. Sorry to hear that D. Sounds great

2. ―Would you like to go out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me?

―______, but I should finish my homework first. (2013年广东省梅州市)

A. It’s hard to say B. You’re welcome

C. I’d love to D. You’re right

3. ―Can I park my car here, sir?

―__________. You see, there’s much traffic here.(2013年湖北省十堰市)

A. Never mind B. You’d better not

C. Of course not D. Yes, please

4. ―Would you like some dumplings for lunch?

―_____. I’m full. (201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A. Yes, please B. Sure, I’d love to

C. No, thanks

5. ―Daddy, can you come home for supper with us this weekend?

―_____, but I might be a little late. (2013年重庆市)

A. I’m busy B. Hard to say

C. Of course D. Never mind

6. ―It’s a nice day, isn’t it?

―Yes. _____ going hiking and relax ourselves? (2013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A. Why not B. Why don’t

C. What about

7. ―Could I borrow your camera?

―________, but please give it back by Saturday. (2013年湖北省黄冈市)

A. I am sorry B. Of course

C. Certainly not D. No, thanks

8.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Sure, ___________.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A. go ahead B. it’s a secret

C. it’s hard to say

9. You’d better ________ here ________ the heavy rain. (2013黑龙江省绥化市)

A. not to leave; because B. not leave; because

C. not leave; because of

10. ―It’s sunny today. Let’s go mountain climbing, ______?

―Good idea!(2012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A. shall we B. will you

提出建议 篇三

[关键词]特高压 输变电 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TM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171-01

前言

我国对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重视的,是国家电网公司当前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也是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加强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保障西电东送和南北电力相互供应、实现国家全面互联网一体化的重大措施。在本文中,就一些关于特高压输变电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供您参考。

1 我国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的快速增长,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带动,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用电需求的快速增加,也促使电力发展的速度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装机容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解放初期1949年的185万千瓦提高到了2004年底的4.39亿千瓦,基本上每年的装机容量有10%多的增长率。其中从2002年到2004年,我国每年的发电装机容量基本上新增2839万千瓦,每年的用电量也新增1929亿千瓦,尤其在2004年,新增了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多万千瓦,需求电量增长达到了2500多亿千瓦。自1996年开始,我国电网的总装机容量和总发电量基本上稳居世界第二。到了2005年底,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5多亿千瓦。为了适应21世纪上半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电力供应要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2 变压器、电抗器的内部结构及设计场强问题

当处于交流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中,其中最重要的特高压变电设备是变压器和电抗器,现在只有一些国外的几个设备生产厂家以前 对试运行样机进行制造, 但是基本都没有将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应用到实际上,其中运用的也是按照交流 1000千伏额定电压运行的,也就是说在特高压变压器和电抗器的实际运行中没有什么经验或者经验很少,也造成了这方面的空缺。那么, 在我国初期建设特高压电网时, 由于国内基本不能自己进行生产, 必然要考虑从国外生产的变压器、 电抗器中购买,或者与外商进行合作,将他们的技术引进制造, 但是,我国的特高压电网的发展前景受到这类特高压变电设备的制造技术水平限制, 也是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特高压电网时增加了一些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500千伏超高压电网中,运行了二十多年的变压器和电抗器的情况说明了在进行设计变压器、电抗器的内部结构时,就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进行长期安全运行, 不论是从国外引进的设备还是我国自己生产的设备, 如果所设计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将会导致是设备出现重大的隐患和诱发设备事故的发生。从原国家电力公司发输电运营部在1995~2000年统计情况来看,从国外引进的 500千伏变压器和并联电抗器得知,由于原级设备的结构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设备事故达 80% 左右。造成设备故障或损坏基本上是内部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其主要从变压器、电抗器内部局部场强偏大或漏磁通集中方面表现出来的, 造成设备内部局部发热或较大的震动,进而出现闪络放,导致绝缘击穿。

3 变电设备外绝缘爬距选择及防污秽闪络问题

电站设备的外绝缘的爬电距离,通常是基于变电站当地气象环境污秽的分布程度和实际轮廓的测量来确定的,通常应该要有适当的裕度。通过我国已建和在建的500千伏变电站变电设备外绝缘选址情况来看,由于受到整体环境和当地小气候的影响,在许多领域的不同程度的污秽情况逐渐增加,现在在选择变电站地址时,要选择一个非常干净的地区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污染程度基本上是由电网来划分的,大部分污染的监管区域层次结构级别是2 ~ 3级地区甚至3级以上,根据变电站设备外绝缘污秽的程度来进行分类,要造成污染区达到以上等级时,外绝缘的爬电距离约2.5 ~ 3.5厘米/千伏甚至达到了3.5厘米/千伏,这也对变电站设备的防污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众所周知,在配电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电流和电压互感器、避雷器、隔离开关等变电站设备的外面包裹的是绝缘套管,绝缘套管尺寸和防污性能也直接决定了防污的变电站设备水平之间的距离。通过实际情况得知,大气环境的污染区和电网污染程度也逐渐加大,要想选择防污染变电站的设备,符合实际防污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难做了,主要原因是可以完全满足有效需求距离的瓷绝缘套管的生产是很困难的,可选择的很少。一些瓷绝缘套管名义上达到了几何距离的标准,但实际上是套管高度不标准,仍然不能满足要求的有效距离(也很难满足相关IEC标准的要求)。对于特高压,由于其工作高电压的绝缘爬电距离就需要更大,它不仅造成瓷绝缘套管制造技术出现困难,而且还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也造成了一些困难在进行选择特高压变电设备时。

4 输电线路走廊内跨房、树障及电磁干扰问题

现在,有一个比较棘手和困难的问题摆在我国建设输电线路工程面前,问题是线路走廊比较拥挤,线路在走廊和房屋间的跨越比较繁琐,还有一些障碍难清理。根据目前相关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的要求,选择线路路径一般要尽可能的避开居民区和原始森林区及其它严重影响安全运行的地区,线路也要尽量不要跨越房屋,500千伏输电线路原则上是不跨越居民住宅区, 这样可以避免砍伐树木。实际上,尤其是建设500kV线路工程中,要完全避开城镇居民区 是根本做不到的,不仅没有建设的相关线路通道,而且拆迁费用大,这一点在华东地区极为明显。

在房屋问题方面,原则上是要尽量避开城镇居民区。对于实在无法避开且必须跨越的民居和建筑物,应该在考虑安全距离、电场强度和无线电干扰水平的基础上,再考虑能否给这些民居和建筑物专门安装特制的防护装置如屏蔽保护网或罩,一方面给居民提供足够的安全距离和空间,另一方面屏蔽高压场强的辐射,降低无线电的干扰 。对于线路穿越林区时,要尽量少砍或不砍林区通道,可采取针对树木高度适当增加杆塔高度的措施,并在杆塔塔身和横担上建有附加平台,以方便登塔查看和检修。

5 结束语

无论我国还是国际上,特高压输变电的实用化工程都是一个创新的工程, 虽然国内外在对特高压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但是基本上没有将特高压变电工程运行到实际上的经验可以借鉴; 而且从我国建设和发展特高压电网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这个可以作为全世界电力事业的一个焦点工程, 并可以代表着国际上大电网的发展趋势和变电技术的顶尖水平。因此, 我国在建设第一个特高压输变电示范工程是至关重要, 它的建成不仅关系到我国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的提升,也奠定了一些经验,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今后国际上在特高压电网的发展趋势, 所以由衷的期盼我国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振亚。特高压电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提出建议 篇四

【关键词】港口工程;招标管理;对策

1.港口工程招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倾向明显

由于港口工程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基本来自于国有土地和海域资源,而建设资金又属于国家财政拨款,因此港口建设项目及其重要设备的购买一般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但是,个别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为了阻止其他竞争者参与竞争,在招标过程中往往违反规定,对招标工作施加过多的行政干预,设置一系列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审批环节,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港口招标工作的正常开展。

1.2评标过程及评标方法缺乏科学性

依法进行的港口工程招标活动,必须由7人以上单数评委组成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知识范围与业务背景存在区别,并不能完全保证所有评委的自身能力完全符合评标的要求。或者,即使能够满足资格要求,但由于评标过程的疏漏或者评标方法的科学性不足,评标委员会也可能存在评标程序操作不规范、评标权利运用不当等情况。而且,招标人代表带有暗示性的误导,也会对评标委员会的结论产生错误影响。

1.3招标的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

招标监管工作中,监管错位、越位等现象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由于港口工程的招标人与投标人通常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在计划经济时期所遗留的国企行政级别往往会等同于甚至高于招标的监督机构,而影响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招标监管主体行政的特殊性也给监管的错位、越位等现象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同时,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企业本身投标经营的欠缺,与能力的不足也为招标监督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2.提高港口工程招标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加强投标资格预审工作

对于港口工程项目招标工作来说,加强投标资格预审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投标资格预审,能够提高招标效率,有效防范招标风险。工程招标中对投标人的资格要求主要体现在资质、业绩与信誉这三个方面,同时还应当结合建设项目所具有的规模、复杂程度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期望进行选择。资格预审前,要对投标单位的真实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最好建立施工企业资质评级信息库,以有利于资格预审,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保证投标人资料真实可靠,从而为资格预审的正确性提供保障。在同一级别的施工企业当中,可以加以优先选择,如当地的质检站对其承接的项目评价比较高的企业,以保证最终选择的企业是所有投标单位中能力较高、实力较强的企业。而且,根据相关规定,为了提高招标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应当在资格预审阶段最大程度的控制投标人的数量与质量,确保参加投标的单位都符合资格要求,以保证招标过程的公平性。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参与正式投标的企业过多,将会显著增加围标、串标的成本,而且成功中标的几率也会降低。因此,在确定投标人时,应明确施工中涉及到的监管问题,并确立相应的对策。

2.2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制

作为招标工作的核心和载体,招标文件是招标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制,无论是对招标方还是对投标方都能形成有力的法律约束力,同时也是投标人准备投标文件和参加投标的主要依据。因此,有必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招标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实行标准化管理,以确保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能够达到相应的水准。招标文件中需要包含完整的招标程序,拟定合同的主要内容,并确定各项技术标准与施工质量要求。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合法、择优”的原则,同时还需要从港口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项目特点编制招标文件,并保证文件格式、合同条款规范一致,内容上要尽量明确招标范围、资格审查方式、评标办法等,并确保内容逻辑清晰、语言表达严谨,以防止出现歧义。

2.3完善评标专家管理制度,加强对评标活动的管理

评标人员的素质水平对评标工作能否公平、公正地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并完善评标专家管理制度,对于提高评标活动的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评标一般由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要严格审核评标专家的资格,根据《招标投标法》中的相关规定,从评标专家库中随机选取专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参加过同一招标文件编制、资格审查的专家,要执行回避制度。为了保证评标活动的顺利进行,应当在评标前为评标专家留出足够的时间,并适当延长评审时间以保证专家能够详细了解招标项目,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审。评标专家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以及实现拟定的评标大纲、标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从而形成完整的评标报告,同时加强对评标报告的审计频率。同时需要全面加强评标工作的过程监督,一旦发现有人,必须立即严肃处理。 [科]

【参考文献】

[1]吕俊峰,刘桃。招标行业的现状分析和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2012(6).

提出建议 篇五

赵锦辉认为,《建议》从三个层面阐述文化建设:一是阐述其意义。《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二是提出指导思想。《建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三是阐述主要任务。《建议》提出,要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三个方面出发推进文化建设。

赵锦辉说,将本次《建议》与“十一五”规划、“十七大”报告相比,可以看出中央对文化建设有三个重要的战略新部署。

更加重视文化体制改革

《建议》中谈文化体制改革,是将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虽然“十一五”规划、“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文化体制改革,但都没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可见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央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文化体制改革?这是因为经过32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有序推进,但文化体制改革是在新世纪才开始推进的,改革起步慢,改革相对滞后。中央是在“十六大”上才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才正式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这种滞后导致传统文化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总的看还是靠吃财政饭,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才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改革。

赵锦辉说,“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但与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的城市定位还有一定差距。“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应根据《建议》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

《建议》谈文化建设,重要的特点是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十一五”规划谈文化建设时,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十七大”提出文化建设的三项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议》将“十一五”规划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和“十七大”提出的这三项任务都统一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个任务之下,凸显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表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央对文化建设有了更加通盘的考虑,把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这四种文化建设全部纳入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个大局下,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这就有效地突破以前文化建设部署上各自为战的问题,有利于统筹安排资源,推进文化建设。

赵锦辉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必须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要抓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四种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和构建全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良性互动,逐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他说,北京市已经颁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建设工作规划》,这个规划制定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蓝图,指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要抓五项任务: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赵锦辉指出,完成这五项任务必须围绕提高北京市民文明素质这个核心展开,各项任务的推进只有服从、服务于这个核心,才能够有正确的方向。北京市应以《建议》精神为指导,通过实施任务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氛围和社会心态,从而最终提高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要打造成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建议》谈文化产业,重要的特点是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部署。“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九大行业并列,作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次《建议》则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了中央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

赵锦辉指出,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有利条件包括:我国庞大人口将造就2l世纪世界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央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不利因素包括: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多;计划体制下的条块分割使得文化市场存在着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因此,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条路又非走不可。文化产业作为无烟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赵锦辉认为,北京市具有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人才荟萃,“十一五”规划特别是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市加大了文化发展投入,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信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的逐渐完善,新型文化业态的不断发展,北京市必将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

提出建议 篇六

【关键词】文化 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目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一论断高度概括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势下,文化已经超越单纯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政治、经济互相交融,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背景下,大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服务贸易出口水平,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文化服务贸易的内涵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文化产业缺乏科学、统一的分类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根据近期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内容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

与此对应的是,我国文化产业服务贸易统计也有待完善。这既有我国文化产业长期界定模糊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致使我国整体上仍未形成较为规范和完善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尽管对于文化贸易的统计难做到精确,但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扩大后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一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EBOPS项下文化娱乐类服务贸易是“大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除涵盖了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系统》(CPC)分类中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的项目之外,还涉及了CPC中商业服务、通信服务、保健和社会服务、教育服务等多项内容。尽管我国定义的文化服务产业与EBOPS定义的文化娱乐产业不完全相同,但两者内涵基本一致,内容也大多重合。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文化服务贸易内容和引用的相关数据均借用EBOPS的分类概念。

二、我国文化产业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新闻出版服务、演出服务、娱乐性体育、电影音像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也是EBOPS所界定的文化娱乐产业的主体内容。在此,我们对主要文化部门的服务贸易特别是出口情况作了一个初步描述。

1、新闻出版服务贸易

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新闻出版方面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使得市场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在合作中得到了较好开发。目前,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版权贸易,即引进或输出双方感兴趣的选题;二是出版项目合作,共同策划编辑出版中外文图书;三是对外直接投资以商业存在的模式实现;四是人员交流,即派人到境外新闻出版集团及其分支机构工作。

为增强我国新闻出版服务贸易业的出口能力,支持中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促进工作。如近年来新闻出版署着力从八个方面支持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政策等。

2、演出服务贸易

就演出服务出口的类别来看,我国演出产品出口以杂技、武术类项目为主,约占中国演出产品出口的70%,其他的歌舞、器乐、戏剧类项目约占30%左右。出口地区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欧洲、东南亚、南美少数国家以及我国的港澳地区,其中主要市场还是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地。据文化部外联局相关资料统计,近年来经文化部审批的赴美演出项目每年都有数十起,其中多数是有偿演出或商业演出。

从演出服务贸易的运行模式上看,主要是以自然人移动和商业存在为主。自然人移动有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种方式类似于合作方式,即由外商出资,我方提供文化劳务输出,从中获取劳务费。这种方式我方风险较小,收益也较少,大部分收益被外方拿走,是目前我国演出服务项目实现出口的主要方式。第二种方式类似于合资方式,即我方主要以提供人员为主,但也提供少量资金,大部分资金由外方提供,并负责市场营销。如女子十二乐坊与日本唱片公司合作的方式。从商业存在的模式看,我国演出行业的出口主要采取境外投资的模式,即我国演出团体在海外直接投资,注册成立演艺公司,如上海魔术团2002年8月在美国注册成立“恒创”公司等。

为引导和鼓励国内外个人和表演团体“引进来”和“走出去”,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和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国家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指导目录》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是我国演出类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保障。

3、体育服务贸易

当今体育产业已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体育服务贸易作为新兴行业,已成为各国发展文化服务贸易重点关注的内容。我国体育服务贸易的实现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跨境交付,如我国的CCTV向美国的电视媒体提供国内的奥运赛事报道节目。二是境外消费,如奥运期间外国运动队员来华训练和比赛。三是商业存在,如全球著名的体育中介公司国际管理集团(IMG)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四是自然人流动,如我国的教练员到另一国执教, 或我国的运动员加盟另一国的球队等。

从整体来看,我国体育服务贸易中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移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后奥运时代各项大型比赛项目的推动,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4、电影音像服务贸易

在文化产业中,电影、音像产业作为最是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其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占的地位和影响力。近年来,我国的电影、音像服务贸易出口增速较快,2007年出口额占我国全部服务贸易出口额的0.26%,而2000年的这一数字为0.18%。广电总局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共有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33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68次中国电影展,展出国产影片605部次。

三、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国际竞争力评估

近年来,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在2000至2006年间,连续六年保持增长,年均出口增长率达到51.65%,2006年出口额达到1.37亿美元,而同期文化服务贸易进口额仅保持21.68%的进口增长率,近年还出现了进口的负增长,2006年进口额为1.21亿美元。

尽管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出口增长明显,但用衡量某行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来测算,我国的贸易竞争指数还体现在波动中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整体来看,多数年份中我国文化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优势指数呈负值,这说明我国的文化产业还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显性竞争优势(RCA)指数的计算也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本身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而相对与我国其它一些服务产业的贸易出口,竞争力也显得较弱。从各服务行业的情况看,我国文化行业同通讯、保险、金融、特许使用行业一样,都属于我国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最弱的行业,其产业竞争力远小于建筑、旅游、其他商务服务、运输、计算机等服务产业。与用TC指数分析的结果一样,尽管我国文化娱乐产业整体上还没有呈现出较强竞争力,但近年来其出口能力的快速提升值得关注。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RCA指数是2000年的400%,出口的提升远大于其它服务行业,体现出了我国文化服务出口发展的巨大潜力。

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出口水平也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相对于文化产业属于我国新型朝阳产业的定位,以及绵延数千年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巨大包容性、开放性和影响力来说,我国文化产业仍然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进行更为深入地挖掘和开发。

四、提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我国文化服务的出口,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争夺国际文化市场份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全球影响力。

1、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体制与政策保障

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定位关系;加紧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建立并完善以WTO相关规则为主要依据的文化出口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利用UNESCO对“文化多样性”的倡导提议,在避免和减缓外部环境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冲击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出口话语权;相关部门可根据需要,出台“企业投资海外文化产业优惠办法”等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到境外进行文化产业投资;要建立完善的文化贸易统计指标体系。

2、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出口竞争力的营销战略

文化产品要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就必须灵活、积极地运用各种营销策略。要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知名的文化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文化样式和品牌效应来培养海外观众,为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服务;也可鼓励我国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海外俱乐部会员或加入海外相关协会;还可利用一些特殊的途径,吸引海外知名影星、导演及其他文化知名人士参与到我国文化产品的制作之中,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路子,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全球影响力。

提出建议 篇七

但是,当前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目前仍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其中2.03亿为规划内人口),农村饮用水安全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普遍存在着运营困难问题,饮用水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同时,农村供水领域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农村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供水水源缺乏有效保护,供水管网老化失修,供水水质得不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仍存在着潜在威胁。上述矛盾和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供水工作的要求极不适应,迫切需要制定《农村供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在更高层次上对农村供水工作予以规范。

第一,制定《条例》是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促进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供水工作。总书记主席多次对饮用水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科学规划,落实措施,统筹考虑城乡饮用水,统筹考虑水量水质,重点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总理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提前五年,也即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内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这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和农村供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举措,既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保障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为此,有必要尽快制定《条例》,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促进农村供水事业发展。

第二,制定《条例》是长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切实保障国家投入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把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各级水利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兴建了大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然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普遍存在着运营困难现象。这既有水价偏低、水费收取困难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广大农村地形复杂,人口分散,经济落后,饮水安全工程规模普遍偏小,工程运行成本高昂,公益性强,经营性差,用水户承受力普遍偏低,无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运营管理。同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不清、责任主体缺位现象比较普遍,制约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制机制问题的解决。为此,有必要尽快制定《条例》,根据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实际需要,明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严格政府、工程运营管理者、用水户等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公益性支出部分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进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体制机制。

第三,制定《条例》是严格规范农村供水行业管理、切实加强农村供水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75号)规定水利部的职责之一是“指导水利行业供水和乡镇供水工作”,这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村供水的行业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农村供水行业管理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而且包括所有农村地区供水的行业管理,如研究政策,编制规划,制定技术规范和标准,开展监督检查等。由于农村供水工程具有准公益性,承担着广大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重大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保障用水户权益,促进供水事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农村供水、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进行必要的监管,包括准入监管、经营监管、供水价格监管以及水质、水压、水量等供水服务质量监管等。为了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还有必要加强相关社会管理,如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对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进行严惩;加强供水设施维护,对破坏供水设施行为进行处罚,对供水设施周围修建建筑物、构筑物行为进行规范等。同时,按照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还有必要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和相关主管部门的社会管理进行规范,加强对权力运作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为此,有必要尽快制定《条例》,对农村供水的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进行规范,使农村供水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第四,制定《条例》是有效解决农村供水法律缺位、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在规范农村供水工作上缺少相应的法规保障,管理工作只能靠一些分散的涉水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作支撑。然而,既有的涉水法律法规中,《水法》内容全面,但过于原则,而《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等法律,以及《河道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都是针对专项事务进行专门立法,对农村供水中的许多事项均未涉及。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虽然制订过政策和规章,对农村饮水解困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作过部署和安排,但国务院办公厅制订的政策比较原则,难以全面、持续地

指导农村供水工作,而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则因其效力层次比较低,适用范围比较窄,无法解决农村供水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难题。为此,有必要尽快制定《条例》,解决农村供水法律缺位,保障农村供水事业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五,制定《条例》是规范农村供水工程运营管理与设施维护、保障供水单位和用水户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经过多年发展,除了近年来国家投入兴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之外,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近400万处供应农村居民饮用水、生活用水和其它经营用水的供水工程。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这些供水工程大多缺乏有效监管,供水设备简陋,水处理措施不全,供水水质、水压、水量缺乏规范,二次供水比较混乱,用水户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同时,由于缺乏法律约束,供水水源难以保证,供水设施得不到有效保护,水费收取困难,供水单位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应有保障。因此,要确保农村供水工程运营管理与设施维护得到有效规范,有必要尽快制定《条例》,规范农村供水行为和用水行为,规范社会公众行为,保障农村供水工程经营管理与设施维护走上规范化轨道,保障供水单位和用水户合法权益。

第六,制定《条例》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水资源、有效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必然要求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这7篇提出建议就是精优范文为您整理的提出建议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100 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