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学习读书 > 毕业论文

核心职称论文库 核心论文(优秀6篇)

时间:

为了让您对于核心职称论文库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精优范文给大家分享了6篇核心论文,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核心论文 篇一

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要解决价值体认与价值实现的矛盾,就要领悟价值的实质:价值不是实在,既不是物质的实在,也不是精神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因此,实现高校贫困生的价值体认就在于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助推顺利就业,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当下,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改革如火如荼。而社会改革带来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必然推动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间的流动。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化,使职业的变换、岗位的更新也随之加快。这些必然使单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适用性捉襟见肘,劳动者被期望具有可以参与更多行业工作的能力,亦即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胜任现有的工作岗位,还要能顺利在不同岗位间“游走”,要有更强的职业适应力和迁移力,也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双核”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成为各高校的培养目标。而学生能否就业、就业竞争力如何,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作为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了作为劳动者应具有的关键能力的概念,并逐渐把关键能力定位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有的核心能力,进而在1996年5月,把这种职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纳入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课程模式进行授课。美国也于1991年提出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五项核心技能,并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和认证体系,进一步把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进而于1998年又在原先五项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新增,提出了八项核心能力。我国在2004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后又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倡导和推广开来。虽然目前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各国专家和学者都认可这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需的基本技能,是关键性的职业能力,是可迁移的、促进个体发展的、终身适用的能力。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就业、提高工作适应力、促进发展为目标,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处理、问题解决、自我管理、言语表达、沟通协作能力等。近些年,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实践创造的能力等等,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能够较快适应职业发展和变更的需要。就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而言,高校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既要考虑对于职业的适用性,又要避免把人才工具化,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具体落实上还有一些差距: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还不够明晰,有所偏颇;对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宗旨未能全面和理性理解,存在一些功利倾向;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偏重实用性和职业性,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性、创造性价值。

二、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价值的实现是由主体创造的,价值具有创造性,即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天外来物,而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亦即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的。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事物的需要,而是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

1.价值的创造性

发挥主体能动性从价值哲学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是紧密关联的。实践论观点就说明了人的需要具有超越性和能动性,它总是不满足于现实,总是指向未来。不仅如此,在指向未来的人类实践中,主体创造性的活动还不断实现着由“是”向“应该”的转化。“是”是事实、此在,“应该”是价值、在。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而进化和发展,价值的实现只能依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在于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的统一。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但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一事物的特性、功能和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此的发现需要人的积极努力探索和研究。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现,一是发明。发现就是找出已存在但尚未被人认识的事物和规律,发明则是制造出不存在的新事物。事物的符合人的价值诉求的特性,需要人去发现,而在很多情况下,事物的特性并不是直接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人必须改造事物,使其向着人的需要改变,能符合人自身的内在尺度。人创造客体的价值、建构其与事物的价值关系,是通过生产、劳动实践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人创造的结果或产品,不仅使自然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创造了人自身和人类历史;不仅创造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现实世界,而且创造了赋予主体与客体之间满足和满足于关系的价值世界;不仅创造了作为客体的价值,而且创造了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价值。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存在和发展就在这种价值实现中得以彰显。“自我实现的人(即更为成熟、更为完满的人)的定义是: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由此,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是被人能动地创造出来的,价值关系的建立是人以自身的价值诉求为导向而积极主动开拓的。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在于要克服他们自身的消极性因素,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的普适性方法外,如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在一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性看待公共课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等,还要有特殊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第二课堂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设计。

其一,实现科学定位,明确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载体。我们要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首先就要对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以活动为导向,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构建发展性、终身性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以活动为导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这一特点与第二课堂的特点相近,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除了要注重第一课堂这个重要载体,还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主题教育、班会、社团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项目创建发展平台,注重实践性和社会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确定贫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后,如就业消极、期望值高等,以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为平台,凭借项目内容、教育过程、多元的考核标准,促进关键能力的养成。同时,构建系统性、发展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这一体系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为总体教育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一年级适应高校生活,认识自我、了解专业,侧重心理素质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二年级确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能力,侧重生涯设计和优化心理素质;三年级进行职业导航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进行心理素质实践;四年级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四个阶段互相贯通,逐步推进,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其二,开展主题教育,以项目任务为平台进行第二课堂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讲授一门课程,而是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行为活动,这些行为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平台。因此,在高校中,要优化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进行体验式课堂教学,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以有效提高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并结合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弱势的表现,筛选出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开发,并形成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基点,融入企业文化,是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校企文化相结合的平台,学生一是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依凭职业需求进行自我价值的体认,三是寻求和创造自身与企业的契合点,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践行教学做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较有利于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思考问题的设计,并布置项目任务给学生,就设定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现象分析、小组辩论等,尽量减少传授知识的比例,为学生创设条件进行自我探索和观点表达。学生的学习就在于以教师的项目任务为蓝本,组成团队分析项目,在这种合作与思考分析中,养成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有效测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水平。对于考试,可能较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抵触情绪,因此,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进行过程性考核,注重平时的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提高项目成绩比例,降低笔试成绩比例;把企业实习实训评估纳入评价体系等。另外,教师在综合评价学生时,也需考量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职业修养等方面的因素。

其三,进行素质拓展,以积极心理辅导进行团体专项心理行为训练。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通过发掘个体的正向、积极的力量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治疗心理疾病,单向地关注个体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效果。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探寻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寻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的力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因此,采用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团体心理训练效果更佳。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设计特定的活动进行专项培训,以提升就业适应力。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较直接、较有效的途径。针对贫困生心理特点、职业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制订具体的训练方案,开发科学、系统的“团队训练包”,其中,包含具体的训练项目和配套的主题活动。该项“团队训练包”,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要能够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良好的导向和桥梁作用。同时,调查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由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个别谈心等方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励志教育,以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意识。这些都是有效提升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良好途径。

核心论文 篇二

对于各地的相互交流来看,人们常说;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我们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懂得当地风俗习惯,人文地理情况,这些是该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未探寻的情况下进入到本地域范围内,遇到基本文化习惯问题的冲突,接下来,很难再上升到另一层面去交流,所以说,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窗口,是外界要了解一个地方所通过这个窗口进行的先前学习。地域文化所构成的核心是本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是对外展示本地域文化最好的方式,是让外面进入到本地域之前形成了解的有效方式。此外,文化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带动本地域文化的发展。对于地域文化而言,地域文化不仅能够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而且通过与地域经济的相互结合,形成文化经济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成为地域经济发展力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升,物质文化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予以增长的需求,物质与科技手段的的融入使物质文化需求达到一个高标准的阶段。然而,未来发展过程之中再次提升经济动力的方向,就需要文化因素的带入,经济产品使用价值逐步在像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这些发展也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从产品质量的竞争上升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竞争,文化附加值逐步升为经济活动中的决定因素。

二、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国家文化安全,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

在人口流动性社会的今天,保持地域文化价值成为了关注的方向。对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物质和科技的快速提升,使局部地域文化逐渐衰退。在此情形下,保护文华多样性,要切实保留和延续各地域文化自身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才是文化价值的重要意义。只有保留文化多样性,才能保障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增强生机,才能持久矗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三、新核心文化价值

地域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才更新流动性,地区核心人才往往汇聚在核心地带,加快促进本地区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引进情况。所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作为地域未来发展规划,城市当中需要重视此种阶梯状的人才分流情况。坚持以人文本,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我们更应该去分析城镇地域文化新形势下根本方针的调整。本文提出的人才新核文化价值是对于积淀形成的历史有形文化价值折射下的新形势地域无形文化发展方向的转折。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是一种对诸多问题普遍综合性的解释。从理论上而言,它是具有一个公式性质的支撑基础,目前还未做出科学性的数据分析。对于此项观点,作者现仅对提出的这一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并阐述它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新形势下新核心文化价值

笔者之所以提出此项理论,是基于自己所接触到的问题当中得出了“人”作为诸多问题的核心本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在自然世界中,问题产生发展往往是复杂多变,有人为的,也有自然之力。但人的能动性很多时候是可以去预防和解决这些危及自己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国提出“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根本方针。对于地域文化价值的发展需要一种前沿预见性的观念,对文化价值的新核心在于地域人才比重有很大影响。人才新核文化价值越高,对地域整体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力越明显。相反,对于地域文化的发展,人才新核文化价值越低,对地域整体经济文化发展越缓慢。中国目前在大的人口基数情况下,始终不会缺少人才的出现。对地域文化价值中“人才”可以解释为“综合性人才”和“各领域行业性人才”或者更合理的解释为“实践型人才”和“文化性人才”从这两方面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取决因素,也是对社会整体发展进程具有积极效应。文化作为一种人本身基础内涵的因素,是成长过程中根据每个人自身思维性质所形成的一种对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阶段程度,在人自身成长的过程之中,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价值。而实践性是一种自身进入社会后所经过洗礼从中形成一种适应发展的习惯。并在后期一定程度上所积淀形成的自身经验,是一种对社会的身心认知表现。经过分析可以观察到,地域之间的发展之所以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文化价值。一方面,在于历史所形成固定文化价值因素,这是历史所带来的地域根基性。是一种地域独特文化。另一方面,在于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对于人才新核文化价值可以解释为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科技、创新文化精神的引入,这是一种地域政治思维的提升。

(二)新核心文化价值的现实意义分析

任何理论的成功运用,离不开社会现实实践当中的决定性基础,人才新核文化价值是基于核心价值发展方式的支撑,也是对诸多在社会新形势下所进行有效意义上的总结。针对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综上总结可以得出以下价值意义。

1.提升本地域文化价值影响力。地域人群之间所具有的一种流动性,包含着人才新核文化所具有的流动因素。从而相互之间有效吸收借鉴优秀文化价值,提升优秀文化深度发展,使社会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地域文化的发展并非孤立和封闭的,地域之间文化的传播、交流、融通、和整合,是一个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域文化本身分布的差异和非均衡性,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人才核心文化本身始终出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以人才为核心的这种文化传播和渗透,必然促进文化的整合与统一。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魂、文化是民族精神力量、文化是区域价值影响力。文化的发展,需要以人才为核心带动力,增进全社会凝聚力、思想变革观念、推动地域知识进步和人才基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2.促进地域经济竞争活力。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在地域间推进人才文化发展战略,会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以带动各地域间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人才新核文化价值对于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域经济竞争活力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不同优秀行业人才的涌入,使其在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基础上既百花齐放又不断融入主流文化当中,从而充分发挥以人才为核心导向,激励和规范功能。另一方面,人才新核文化价值作为一种资源,在经济价值的基础概念当中,以人才为核心涌动作用,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兴办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则是促进地域经济竞争活力和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没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会很难持久下去,通过发挥人才核心文化价值,以“人”为载体吸收地域核心文化,在对外的交流与发展当中,对文化软实力传播,也将会不断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过程。

四、结语

核心论文 篇三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在日益动荡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

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力物化的表现。

2002年元月12日,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谈道,中国企业过去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吃苦耐劳;二是具有廉价的资源;三是有限的产品优势;四是关系网络优势。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这不能不说对现在的本土企业生存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由此看来,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品牌竞争力,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得脚,决定着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盈利能力。要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即“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也就是说,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要有这样的特点:没有市场可以买到;要有法律保护;资源本身与能力有互补性;具有组织性,不属于个人;有持续竞争力。品牌作为一种独有的无形资产,具有特殊的附加值它隶属于一定的组织,并且有相应的专利和法律保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的竞争力也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满足客户需要?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未来竞争优势来自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而不是市场营销。其实,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实质就是在努力维系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企业的品牌得以延续和持久。品牌作为一种关系,是基于企业和客户之间相互信任的前提条件下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品牌管理的策略应该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化的。与客户培养和塑造一个感性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品牌关系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要有知名度,让客户获得足够的信息能够充分地了解品牌;其次,要获得客户对品牌的尊重,和客户建立起友谊关系,进而赢得客户的信任;最后,由信任而生成对品牌的忠诚,客户和品牌之间转变为水融的合作伙伴关系。

品牌就等于客户,拥有客户才意味着拥有品牌,满足客户需求和维系客户关系的能力是衡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国际著名的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指标,一个企业是否具备客户关系管理(CRM)能力,可从六个方面来加以衡量:(1)企业是不是把客户的信息作为战略性的资源来管理?(2)企业是否评估客户持续的价值?(3)企业如何定义和满足客户的期望?(4)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与客户的价值相匹配?(5)企业是否进行了跨部门的集成?(6)企业是否主动地管理客户的体验和感受?显然,这种能力与最终反映在企业品牌竞争力上的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是一致的。

为什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会转向以满足客户需求程度为归宿?如今每一个竞争者都具备了模仿其竞争对手产品、服务、系统甚至整个过程的能力,持续保持一个品牌的差异性市场定位再也不像以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分销推广那样简单,更不能靠广告就可以长期维持一个品牌的形象。即传统的、单一的营销策略已难以奏效,而客户关系的培植具有惟一的不可替代性。

国内刚刚开始流行的CRM管理还只是停留在IT行业进行广泛宣传和市场培育阶段,部分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CRM和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习惯将客户服务和品牌管理分开来的传统观念,将随着CRM软件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尤其是境外跨国公司的促动而转变,能否利用CRM满足客户需要将是衡量和提升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竞争实力的指标之一。

三、信守承诺?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建立的关键点

如何给一个品牌建立一种信用,并进而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此而付出比竞争对手高出数倍的价格?世界著名的品牌与识别顾问公司亚太区域(EnterpriseIG)的CEOMikeMurphy这样认为:你的客户就是你的品牌,品牌是一种感觉,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无形资产,而不是产品本身。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商品的金钱价值。品牌在今天已变得日益重要。一方面,商业社会品牌具有天然的所有权属性,它可以转变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产品则不能;另外,在信息化的社会,品牌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强势品牌才能生存下去,而强势品牌则可以创造品牌忠诚。建立强势品牌依赖的基础就是信用。

刚成长起来的本土品牌如何保证消费者对我们品牌的忠诚、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客户资源被跨国品牌掠夺?反思成长中的中国品牌,其致命弱点就是“轻于承诺,耽于信守”。加入WTO之后的本土企业,要增强自己品牌的竞争力,首先要遵循基本的商业游戏规则,这是我们企业与国际企业接轨的第一步。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有一句话:“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而以商业承诺为基石的品牌竞争力核心也必然是信用。入世后的中国市场,最终是一场没有终结的信誉的较量和品牌的角逐。张维迎教授曾多次提到,缺乏信誉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管理?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现代企业品牌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单一的品牌架构向多元化转化,因为企业面临的品牌生存环境已经是变化莫测、难以控制的复杂多变的市场。新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化的挑战使得企业品牌的再定位和二次品牌化策略成为一种必然。我们看到许多国内企业已经完成了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单一品牌成长的过渡阶段,如联想、海尔、TCL、科龙、海信、美的等,基于单一产品结构成长起来的品牌已经延伸到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中,形成以母品牌为主体的品牌架构,原有的品牌识别体系和管理体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每个企业都在努力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而重新建立和监管一套新的企业品牌架构体系,则更具实质性的意义。包括改变企业的品牌观念,依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界定企业品牌和专业品牌、事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整合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品牌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虽然目前这些品牌管理深层的问题在国内还没有成为企业考虑品牌战略的焦点,但中国入世之后企业品牌管理的重心将从视觉转向核心主体。从核心竞争力理论来分析,这是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长期考验。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性要素是企业自身的素质,内部条件比外部条件更具决定性影响,企业依赖强势品牌获取超额利润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资金以及生产规模等被动性核心资源方面需要有一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企业里,科学的决策、科学的管理尚未真正形成。据国外一项调查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国际竞争力在47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29位,管理水平居第36位。管理,这个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资源正是中国企业最为欠缺的,而管理能力的缺乏,尤其是品牌管理经验和理论的欠缺所导致的能力的低下,更是阻碍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难以形成的关键。

五、专业化?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企业品牌面临着一个如何重新定位和资源整合的管理课题。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占500强总数的28%;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占38.8%,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70%的有146家,占29.2%。这说明500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最擅长的行业,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多元化品牌。

当然这经历了一个过程。美国企业大规模实行多元化经营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这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带来满意的结果。事实上,不少500强企业因盲目多元化而一度危机重重,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索尼美国分公司、西尔斯、惠而浦、施乐等,多元化发展导致公司资源分散,运作跨度和费用加大,产业选择失误增多,结果致使公司顾此失彼,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受到极大的挫伤。70年代,美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占94%,然而这一时期也正是跨国品牌竞争力最弱的阶段。

自80年代末开始,一些著名的公司纷纷改弦易辙,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韦尔奇即是在此时接任GE总裁职位并开始了对GE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之一便是进行业务重组,即缩减多元化领域,回归专业化,在要做的领域中争取最优,树立世界性的品牌竞争优势。进入到9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扩张,资源相对短缺,特别是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以及企业之间兼并潮流的兴起,促使各国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多元化和经营规模的扩大,相反,通过拆分、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缩小企业经营范围,使经营业务专业化,品牌单一化。

中国也一样。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投入了多元化经营,如今天在国内地产行业被称为第一品牌的万科地产,从创业初期直到最终将地产作为自己的主导行业,也曾经涉足过贸易、模特经纪人、广告业、展览业、服装、葡萄酒等十数种行业。我们看到,在经历了多元化发展之后,国内本土留存下来的都已经是在某一专业领域独具竞争优势的品牌。所以,无论是新兴的海尔、联想,还是百年老店同仁堂、张裕葡萄酒,它们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和跨国企业在自己家门口摆开擂台一比高低,中国武术对西洋拳,走专业化经营发展之路,是我们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的惟一选择。

六、长期发展利益?保持品牌竞争力的源泉

任何企业在品牌初创期间都必须在短期和长期利益之间做出选择,当然,最理想的状况是在保证企业生存的前提下,同时兼顾企业的长远利益,即处理好产品和品牌之间的平衡关系。但事实上企业往往难抵短期诱惑,加之体制问题,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经营者为获取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较之西方企业品牌,中国的品牌对大多数企业来讲还仅仅是一件体面的外套,或者说是一件奢侈品。

核心论文 篇四

关键字:核心;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培育;

一、核心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别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企业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它成为近年来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

(1)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所谓核心能力根据首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麦尔(GaryHamel)的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核心能力的要点:第一,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能力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关键在于“协调”和“有机结合”,而不是某种可分散的技术和技能;存在形态基本上是结构性的、隐性的,而非要素性的、显性的。第二,核心能力不是资产,它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是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可以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能力;不是企业可以用来生产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另一种资源;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能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不是易为某个人或某小组完全掌握。第三,核心能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能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从而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它决定了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能力具有打开多种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能力;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核心能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限的好处。

(2)核心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别

企业的竞争力是正常意义上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能力。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具有竞争力。竞争能力在具体形式可以表现为企业的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技术竞争能力等。这些竞争能力只是企业活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竞争能力,是一种相对的优势,其稳定性也相对较差。而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能力,它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

核心能力还有增强企业一般竞争力的作用。但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又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就是以企业的一般竞争力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整合,使其上升为更“高级”的竞争力的过程。所以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

二、企业核心能力具备的条件: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能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第二,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

第三,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1)从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认为核心能力来源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人力资本。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2、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企业声誉。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对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的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作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卖者、企业家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买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把声誉理解成一个道德问题,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制度。对于生产复杂产品以致于买者或投资者一时无法判定质量如汽车、房地产以及买者靠承诺购买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服务业和资本市场,声誉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营销技术。营销技术即企业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技术既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营销技术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营销网络。营销网点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6、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

拥有一支特殊组织才能和企业家才能的经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7、研究开发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能力可由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等指标来表示。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8、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企业文化非常简单,而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

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获利能力、市场份额、企业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不同企业由于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在其他方面比较薄弱,但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强烈的企业竞争力特色。这也正好可以理解为什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所特有的和不易模仿的。

三、核心能力的培育

那么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呢?从成功企业的成长经验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育:

(1)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能力意识

竞争能力在客观上的演变过程是必然的,面对这种客观上不可逆转的过程,企业为保持核心竞争能力的领先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其主观方面努力。而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能力意识是主观努力的重要方面。在核心能力的观念进入企业领导人的意识之前,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种无意识的企业行为的结果。其培育的速度和强度,同企业有意识的塑造和提升行为的影响相比,要慢得多,弱得多。企业领导人的核心能力意识淡漠是企业丧失核心能力的充分条件。而企业领导人的核心能力意识是获得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具有核心能力意识的企业领导人,往往能够在认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建立相应的企业机制,配备相应的环境条件,来塑造和提升核心能力,并将其转化成竞争优势。同时,这一切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2)掌握核心技术

掌握核心技术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中表现为专利、产业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这类技术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不减少,而且能够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核心技术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关键能力大获成功,这种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关键技术和能力就是核心能力。

(3)集中资源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

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企业现在拥有的资源、过去的经验和这些经验的积累等有关,也与企业长期从事某一专业领域有关。过去企业总是简单地讲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等,这些职能战略是企业外在和显性化的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企业应集中自己的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许多成功公司的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些企业集中资源,通过对本行业的专注、忠诚和持续投入,苦心经营,精心培育核心能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其他企业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之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能力的重要要素。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企业更应寻找自己的潜在能力,分析这种能力与其他同行的差异性,并把它培养起来,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这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4)注重构建与发展企业的比较优势

1.相对成本优势。相对成本优势的获得能力也是核心能力的体现。某些进入壁垒较低的产业一旦有高于市场平均的回报率会有大量资本涌入。由于该行业在技术方面,产品质量上的壁垒并不明显,使许多企业都热切地投入到拼生产规模和拼价格的竞争中来。其结果是生产能力大幅增加,产品质量鱼龙混杂,产业整合无疑是势在必行。在产业整合阶段,主要的竞争策略便是取得相对成本优势。

2.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能力。所谓从竞争对手那里寻找机会就是要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发现它们的弱点,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从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则是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分析,找到自己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特殊利益的方式和方法,而这本身就是在建立和发展核心能力。

3.塑造知名品牌。知名品牌由于市场覆盖面广,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高,以及巨大市场穿透力,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也是公司竞争力的体现。企业应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特有品牌。国内外一些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已远远低于无形资产,如可口可乐、红塔山等,而这些品牌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我国企业可从内外两条途径来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

(1)企业打造核心能力的内部途径

首先,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其次,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第四,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第五,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首先,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第三,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

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我们的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核心竞争力有可能因疏忽而贬值,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乃至消失。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是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员可能会渐渐游离出去。而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不到大规模扩张的最后关头,往往不为人所察觉。对此引入人力资本管理概念是管理者应考虑的问题。企业应通过机制设计如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制度建设将人才吸引过来并持久留住,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科技、文化、经济交流制度,发挥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二是如果很多员工和业务经理能够改变独立的组织因素(如招聘措施、薪酬、升迁),核心竞争力也会下降。如果高层管理者不进行监督,保证这些单独的变化与总的核竞争力项目方向一致,久而久之,核心竞争力就会被侵蚀殆尽。

结束语

我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最重要的是首先明白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认真分析这些优势然后在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重视核心能力的培育,企业才会在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格兰特.《公司战略管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戴维J科莉斯等.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余来文.《管理竞争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余来文.《战略决定成败》[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5]余来文、杜跃平、安立仁.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创新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6(4).

[6]余来文.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06(6).

核心论文 篇五

一、本刊的编辑出版,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1999-02-01试行)标准化要求,投向本刊的稿件要求著者提供题目(最多不要超过20字)、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参考文献。

(一)摘要:须客观地反映文章的重要内容,篇幅一般不超过200字。

(二)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词,每篇文章选3-8组为宜。

(三)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研究方向、工作单位、地址、邮编、电话及电子信箱。

(四)文章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及关键词均应译出英文,著者姓名标出汉语拼音。

(五)参考文献:指著者引文(正式出版物)所注的出处,文中用方括号按先后顺序标出,且置于行文的右上角,文献说明一律放在文末,即采用顺序编码制。外文参考文献按照国际通行的著录格式标注。其格式如下:

1.著作:[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孙汉超。体育管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78-180.

2.译著:[序号]国名或地区(用圆括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乔治·迪特曼。提高速度的秘诀[M].段金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51.

3.论文集:[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1]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5.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1]万晓红,欧阳柳青,杨梅,等。试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4-6.

6.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1]孙浩。肥胖已成全球问题[N].健康报,2004-05-18(5).

7.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华栏,包建。心理养生——21世纪健康主题[EB/OL].-03-20.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

文报告标准专利

文献类型标

识MCNJDRSP

二、省(部)级以上立项的课题(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并附上复印件。

三、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凡“作者简介”信息一律另页列出。

四、本刊对决定采用的文稿,会通知作者再给本刊寄发电子版。敬请合作,谨表谢意。

中文版论文格式:

标题(居中,小二黑体)

作者姓名1,作者姓名2,作者姓名3(小四号宋)

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五号仿宋)

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五号仿宋)

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五号仿宋)

E-mail(小五,TimesNewRoman)

1.引言(四号,宋体,加粗)

近年来。。。(正文五号宋体,段首空两汉字字符,1.25倍行距)页边距:左右各:3.17cm,上下各:3.5cm;页眉:2.8cm,页脚:3.0cm。

2.系统介绍(同上)

2.1一级子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2.1.1二级子标题(五号,宋体,加粗)3.。。。。。。4.。。。。。。5.结论(同上)

本文给出了。。。

参考文献(五号,黑体)

[1]H.E.S.Said,T.TanandK.Baker.Personalidentificationbasedonhandwriting.PatternRecognition,33:149-160,Jan.2000

核心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摘要: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入手,经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反思,提出核心发展力的概念。通过对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发展力概念的对比,可以得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构成要素,并据此对构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所面临的新问题做出现实的思索。

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和反思

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布罗哈德和哈默(PraharadandHamd)在1990年5/6期《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非凡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摘要:“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非凡是有关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①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我国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摘要:一是能力说,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系统说,认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理解为一个系统,持此论者将其界定为“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三是综合优势说,认为随着对核心竞争力讨论的深入,核心竞争力不只是表现在企业中,凡是处于竞争态势中的组织和个体都存在着核心竞争力新问题。因此,由企业领域延伸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当下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一概念从企业中借鉴而来,在教育领域颇有大行其道之势。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法是否合适仍需要谨慎分析。

对核心竞争力的反思企业发展的经历表明,竞争实力的提高最终并非体现为外延的扩大,而是体现为发展潜质和厚积薄发的内力,即内涵的诸多因素。企业发展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分别推进,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样如此。目前存在的新问题是,某些职业院校过于注重外延发展,一味追求扩大建筑面积、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等等,建成之后的院校设施条件一流,但却往往忽略了内涵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改和科研等方面难有作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实际应该做的是培育“核心发展力”,满足受教育者求得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形成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态度,通过职业选择进入某职业领域的需要,促进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学校间的竞争和合作都是手段,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才是根本、是归宿。发展是参和竞争的资本,只有自身实力做大做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打造出知名的教育品牌、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价值底蕴;反过来说,假如只论竞争,拼得你死我活,完全依托市场的功利性竞争搞行业垄断,那么职业院校就会失去其教育主体的非凡独立性,继而冲淡教育发展的本质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忽视学校育人质量这一命脉。因此,构建“核心发展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核心发展力的概念界定

核心发展力的涵义在我国首先提出学校“核心发展力”概念的是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他在《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一文中指出摘要:“学校核心发展力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素,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这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够促使学校成为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主体的能力,是一种促使学校充分开发办学资源、积极利用办学资源,并使学校资源转化为学校文化,实现教育功能的能力,可以说就是学校这个生命体的DNA。”②此外我国学者张树青在《论打造企业核心发展力》一文中也有对“核心发展力”概念的界定摘要:“……(企业)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为形成企业发展优势起到核心功能的各种能力及其能力组合。”③探究对核心发展力涵义的理解,首先,就不同的学校而言,核心发展力一般是指“同质更优而异质独占的能力”。④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异质独占”指和同类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相比,“本科﹢技师”培养模式为首创,也是学校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重要指标。其次,具体到某一学校而言,核心发展力是在发展中必不可少,在本校总的发展趋向中起核心功能的发展能力。这种核心发展力要么表现为创新能力,要么表现为内部团结协作能力,要么表现为外部关系协调能力或其他能力。

核心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比较核心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反映了在发展上的不同价值观。核心发展力受发展观引领,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对核心发展力的引领是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规律性要求。而核心竞争力则是受竞争发展观引领,但竞争发展观并非总发展观层次的价值观,而是比总发展观低一层次的价值观。按照上述分析,核心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相比处于上位,核心竞争力只是核心发展力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核心发展力中除了竞争力以外还有合作能力,以及把竞争、合作和其他方式的能力综合在一起,为职业院校营造发展优势的整合力。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只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政府决策和经济体制等因素对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非凡要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而核心发展力的内容更深邃,功能更完善,构架更牢固,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最终指向。核心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源”和“流”的关系,二者本质上都将归到“发展”二字上来。⑤

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要素什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发展力?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如何构成?这是一个比较前沿的新问题。在这里,我们给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含义摘要:核心发展力是在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职业院校文化,和职业院校自身牢固融合,难以被他人模拟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职业院校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最重要、最本质的能力。规模的竞争、数量的竞争只能使职业院校在某段时期内获得相对竞争优势,而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和潜质提升的是核心发展力。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核心发展力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由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组织管理两部分核心要素构成的。

第一,办学实践能力。首先,要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标准,立足市场,面向社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设备、师资等),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其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的人本化管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对教师的专业结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职教师资队伍应具有敬业精神、扎实的知识功底和教育理论基础,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以及适应专业教学任务迁移的能力。

第二,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院校管理层需要有把握大局和协同合作的向心力。各级管理者要各司其职,高层管理者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中层管理者将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加以落实,从而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只有上下管理层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核心发展力的中坚力量。因此,正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执行国家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上下一心,是职业院校管理层应当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办学实践能力体现职业院校在育人功能方面的发展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则反映其在管理学校、培育学校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的发展实力。应充分熟悉办学实践和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唇齿相依、相互依靠的。办学实践只有在学校组织管理的宏观指引下,才能有正确的发展导向,并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支撑职业院校的向心力,促进学校的核心内涵发展,在对教师的人本管理中发挥积极功能。

构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思索

职业院校的发展不同于企业的发展和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首先要确定的是其公共属性和公益性。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摘要:“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他还指出摘要:“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把教育同企业等同起来。”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企业参和市场竞争的原动力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职业院校不可能像企业那样办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非凡地位、受教对象的非凡性以及和劳动就业的密切关系等这些非凡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把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力等同于企业式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一种错误倾向是把教育产业化等同于教育商业化,实行商业化运作方式,乱招生、乱收费,职业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的生存境遇是可想而知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个“发展”就是要求职业院校办学重在抓质量、准定位、求特色。职业教育一旦过分追求赢利,只管招生、不顾学生质量和毕业生前途,学校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没有质量谈何发展,没有发展如何竞争?教育产业化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职业教育要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一要抓学生质量,二要求办学特色,这才是学校立足社会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核心发展力。

正确看待发展和竞争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敌人不是同行,而是自己。竞争更轻易使职业院校产生迷失自我的倾向。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只注重竞争力的提升,争相“专升本”,无休止地扩招,一旦失败即会在同行发展中处于劣势。竞争并非学校的目的,发展才是最终“着陆点”。发展首先是服务和回馈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和同行的竞争,职业院校需要采取的最根本的应对办法是增强自身实力,保持自身特色,而不是一味地和综合高等院校争高低。正如程红兵所言摘要:“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多地是柔性的,一般不会那么激烈,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直接后果。学校竞争的目标指向不是压垮对手,最终取而代之,实现行业垄断,或接近行业垄断。学校的目标指向是发展自我,沉淀自我的文化含量,提升自我的文化品位,成就自己的文化特色,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他还指出摘要:“学校一定程度上是超越功利的,从根本上说学校要的不是竞争,学校要的是发展;假如说企业更多地是强调外延的扩张……学校更多地是强调内涵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过于偏向“功利性”和人才培养的“工具性”有所批判,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是要和普通教育一争高低,甚至抢占教育市场,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独立的目标指向。首先以自我求发展,把发展作为赢得竞争的根本保证,在职业教育领域首先超越自我,其次以竞争优势立足职业教育市场,这才是各类职业院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注释摘要:

①PraharadC.K.andHamd,[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5/6)摘要:79-91.

②程红兵。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N.中国教育报,2006-12-09摘要:(3).

③④⑤张树青。论打造企业核心发展力[J.当代经济探究,2006,(8).

参考文献摘要:

[1王川。正确熟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职教论坛,2005,(3).

[2张维迎。谈核心竞争力[N.组织人事报,2002-02-25.

[3MicealR.Czinkota,“InternationalBusiness”4thed.TheDrydenPressHarcountBraceCollegePublisher,199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6篇核心论文就是精优范文为您整理的核心职称论文库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76 1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