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学习读书 > 毕业论文

地理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通用5篇

时间: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地理科学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地理学科论文 篇一

[关键词]历史民族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历史人文地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十分活跃。而历史民族地理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他的代表性著作《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一书中,专辟有“历史民族地理”一章,把历史民族地理视为与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并列的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学科。[1]史先生“历史民族地理学”概念的提出意义重大,直接引发了以后对历史民族地理学和民族历史地理学的重视及对此项研究工作的展开。之后郭声波先生和安介生先生,进一步探讨了历史民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科学性质、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地域范围与内容划分、研究的基本资料等诸多问题。[2]

在史念海先生提出的“历史民族地理学”概念的基础上,黄盛璋先生首先提出了“民族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并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3]对于这一观点,刘锡涛、李并成、朱圣钟等先生表示赞同,并针对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推动了该学科理论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4]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历史民族地理与民族历史地理的讨论方兴未艾,其是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并无定论。笔者认为,不管是历史民族地理还是民族历史地理其实质并无区别,徐强在《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5]一文中已有论述,故将历史民族地理另行称为民族历史地理没有必要, 将其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是不妥当的。但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划分方法,把历史民族地理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也不尽合理,从研究内容来看,历史民族地理不仅研究人文地理现象,而且研究自然地理现象,所以简单的把历史民族地理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有失偏颇。事实上,在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除了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外,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图学、应用历史地理学,[6]而把历史民族地理作为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的分支更为合理。

所谓历史民族地理学,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的学科。如果说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那么历史民族地理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而从古至今,少数民族的分布都呈现出区域性特点,故将其作为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的分支。

一、历史民族地理不应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

在早期的研究中,历史民族地理主要是研究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上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布与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研究内容有所扩大,例如朱圣钟先生《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气候变迁》[7]一文,属于历史民族地理范畴,却不属于历史人文地理范畴。经初步整理可将目前的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1)历史民族地理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讨论、研究对象的确定、历史地理学方法、民族学方法等。(2)民族地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地区历史政区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聚落地理等分支。(3)民族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地区历史气候变迁、历史水文地理、历史动物地理、历史植物地理、历史矿藏地理、历史时期自然灾害情况等。(4)民族地区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汉文资料如《蛮书》、《华阳国志》、正史地理志、各类游记、碑刻等,以及少数民族文字资料。

综上,历史民族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既包括理论体系的探讨,也包括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民族地理学既研究民族地区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现象,同时也研究民族地区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现象。故不能将其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

二、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独立学科是不合理的

黄盛璋、李并成、刘锡涛、朱圣钟等先生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的研究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 并主张将其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但看完几位先生的论文后,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前面提到的历史民族地理学对比, 不难发现二者的研究范围都限于历史时期, 研究对象都是民族实体, 研究内容都是与民族实体有关的地理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者是基本一致的, 没有明显区别。既然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那么将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研究另称之为民族历史地理学就没有必要了。

某一学科的独立存在总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前提之下, 黄盛璋先生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他指出:1. 当前各方的需要, 日益要求提到讨论日程上来;2. 重视民族历史地理记载与研究, 是中国学术传统;3. 中国具有一定的研究条件和基础。[8]但仅凭这三点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历史地理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得从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界定。

尽管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丰富,但其不足以构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均属于历史地理学的范畴。

再从研究方法来看,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文献分析法: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在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是获取民族历史地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历代正史地方志对民族地区记载较为简略,但各时期的总志、地方志、笔记、游记等记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地理信息,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民族调查法(或称之为实地考察):是进行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方法之一。历史民族地理虽说是谈历史上的东西, 但历史是延续的。其次,由于历史久远,许多文献的记载多有出入,这要求从事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深入到民族地区,对民族居住地(包括历史时期的民族居住地和现在民族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早在建国初期,许多的民族工作者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历史考察,撰写了大量的民族、民俗调查报告,这些民族调查材料也是从事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9]

各类图表法: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说过:“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 更容易了解的语言。地图能使人很容易地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很多篇幅来叙述, 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可见, 充分利用图表, 是民族历史地理学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10]

考古学方法:在历史民族地理学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使用考古资料,进行直接现场挖掘的情况较少。

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研究民族历史地理学过程中,除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外, 还应采用经济论证法、电子计算机、遥感遥测等新技术手段。这些都会使我国的民族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尽管历史民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但这些都借鉴了历史地理学甚至是历史学、民族学的方法,历史民族地理学自身并无特有的研究方法。

三、历史民族地理应作为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分支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以及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国内外学者多按其研究内容分为两大类, 即历史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地理。除此之外, 还有把历史自然与人文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论著, 比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于希贤主编的《滇池历史地理》, 则属于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根据李令福观点,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历史地理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11]所谓区域历史地理学是指以特定的地域为对象,揭示该区域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或其总体)的发展与演变。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区域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专题研究和区域历史地理综合研究。[12]由上可知,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内容属于历史区域地理的范畴。

四、小结

总之,某一学科的独立存在总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前提之下,所谓的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民族地理学, 无论是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没有区别, 因而将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研究另称之为民族历史地理(下转第26页)(上接第10页)学没有必要,故以历史民族地理学为基础,提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不太成熟的。

事实说明,历史民族地理学既研究人文地理现象、也研究自然地理现象,而把历史民族地理单纯的归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就会不尽全面,综合各方面因素,将其作为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分支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1]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郭声波。历史民族地理的多学科研究――以彝族历史地理为例。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2007;安介生。略论中国历史民族地理学。历史地理第二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黄盛璋。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5).

[4]李并成。西北民族历史地理研究当议。甘肃民族研究,1997(1);刘锡涛。中国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 1);朱圣钟。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广西民族研究,2005(1).

[5]徐强。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贵州民族研究,2008(5).

[6]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

[7]朱圣钟。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气候变迁。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3).

[8]黄盛璋。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5).

[9]朱圣钟。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广西民族研究,2005(1).

[10]刘锡涛。中国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谈新疆民族历史地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3).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篇二

摘要:

地理学科是一门常识性的学科。如何够在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让地理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本次研究就针对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关键词:地理课程;课堂气氛;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的参加并有发明性地展开,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这就要求老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地理课堂进行改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地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高中地理的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并能够用一些地理知识进行相关信息的分析,同时能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地理问题。老师要根据新课标的一些准则,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严肃对待备课,在对教材内容的内部实质意义、整体体系、独特的地方熟悉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进行教学目的的预设,编著教案,使讲课重点突出、打破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对热点进行分析,调动课堂上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让课堂的气氛有很好的展现,最终达到地理课程教学的目的。

二、活跃课堂气氛的途径

1.教学意境创设

地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有着情境性,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意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堂预设的问题作为知识的概括和升华,难度比较大,不过,很多学生都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找到好的思维模式。然而,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应该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经过他们的思考,去探索研究问题的独特性和差别。

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老是难于摆脱直接提问的牢笼。

好多问题都没有层次性,都只是浅层级的剖析性问题,就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平时遇到的都是困难程度较大的一些问题,老师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层次,可以把困难程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解,预设有一定层次的子问题,慢慢的将学生引向新的高度去进行深刻地思考,使他们能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深刻。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通过多媒体设施,把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一些知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增长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带动下学生会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会得到提升。

3.课堂启发式教学手段

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主的参加多端的开放的探索追究式学习活动,取得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学形式。经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快捷和独立。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深入思考中,这样也非常有利于课堂气氛的维持,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

4.课堂中评比模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学习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情意、举止神情、价值观的变动,使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实际现象可以看出,多元的综合评价模式的使用是突破点。所以,在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评价方面,不止要关心注视学生学业方面的绩效,还要关心注视其学习经验的多种表达,关心注视其感情、举止、神情、价值观的变动进展。在评价形式上,要重视定性和定量的结合,把老师评价和学生自行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合理的结合到一起。

三、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这样的教学经验,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地理课堂中,课堂气氛就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地理课程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对于课堂内容的巧妙设计,让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地跟着教师的思维来走,这种情况下容易到达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动机的培养

严格的讲,激发动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发现其进步,教师都要表扬鼓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特别是在学习目标呈现后的学习动机激发,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尝试自学。二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鼓励。

2、个性能力的培养

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阅读后都有截然不同的见解和情感体验。这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创造性设计,重构有现实价值的认识,并让学生在仔细揣摩教材、掌握各种基础知识,用各种方法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最终形成个性化见解,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概括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去。地理知识领域广阔,内容纷繁复杂、知识点零星散乱。因此,在学习教材时,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分析概括教材的主干和要点。主干知识一目了然,给学生搭建了知识框架,提供了知识支撑点,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4、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地理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学生能够获得初中地理课程中有关自然和区域的地理知识,同时展示学生的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及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地图”一节时,先把学生课前绘制的“校园平面图”和教师绘制的“校园平面图”,通过多媒体投影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比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再次在校园内进行实地测量,再次动手绘制校园平面图,并在课堂上交流,结合生活经历体验。

5、情感能力的培养

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展开,促使学生的认识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体验与课堂氛围最终达到高度和谐。

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唤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6、想象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运用多种手段、方法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海丰。探究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2]徐红玫。地图教学与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之刍议[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

地理地理论文 篇三

1.集体备课。

(1)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认真研讨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本校本年级组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认真分析各单元的重点、难点,提出破解方法。

(2)教学案的研讨、编制。教学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再现、补充或删减,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学习、复习的重要参考。所以教学案的质量关系到每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备课组长尤其要把好教学案的出口关。

(3)备教学流程、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对于新授课,我们的一般做法是:?→?→?→?→课前检测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合作学习?→教师点拨课堂检测,以便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听课、评课。

听课是备课组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做法是每周一节公开课,每位教师必须参加,每位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两节,鼓励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甚至是跨年级、跨学科,这些对教师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开设公开课的教师要精心准备,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评课是对听课的进一步延伸,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参加评课都要发言,对所听的课进行点评,尤其是年轻教师更要积极参加。我们力争做到评课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样对于上课的老师也是一种促进、提高。

3.论文撰写与课题研究。

我们备课组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之间交流讨论如何进行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学习。例如我们这学期教研活动的中关于课题研究的讨论主题是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和组内教师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过程管理,注重示范引领

首先,备课组长要敢于管理。集体备课、听课、阅卷等教研活动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自觉参加的,这个时候备课组长要敢于拉下脸来,严肃认真,明确纪律,保证每一位教师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准时参加教研活动,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必须事先请假。要把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整体意识、合作意识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其次,备课组长要科学管理。备课组长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绝对不能够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备课组长与组内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注重组内的和谐,营造组内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以达到备课组最佳的整体“作战能力”。再次,备课组长要率先示范。备课组长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要求组员做到的事情,备课组长首先要做到,更要做好。例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两节,备课组长至少听三节,并且带头在教学改革、课题实验等方面一起与组内教师合作完成。

三、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活动实效

1.重教学质量,轻教学研究:

主要表现为备课组内教师只关心分数和名次,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课程改革等教学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造成组内教师的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长时间得不到提高。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质量:

在有的备课组活动中,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就可以了,是备课组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重组内和谐,轻相互交流:

备课组内教师往往顾及同事之间的面子,在涉及到教育教学的问题时,一部分教师的发言有所保留。例如,公开课的评课,大家的发言都是一片好评声,具体的不足之处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是避而不谈。长此以往,无论对于听课教师,还是被听课的教师,都得不到提高。

4.重组内奋战,轻前后传承:

地理地理论文 篇四

如果把一节课的导语看成新闻导语,那结果提前、悬念设置,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把课堂导语的作用比作导游,那课堂导语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其语言需精炼含蓄,举例生动有趣。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章节,内容多,自然地理知识(地形、气候、河流等)也很多;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关俄罗斯著名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国家,以引起对俄罗斯的兴趣。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不难猜出。可让学生观察俄罗斯地图,找出俄罗斯位于中国哪个方向?通常情况下,在北半球,位置越往北,纬度越高,气候越怎样?俄罗斯人喜欢喝什么酒?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较易得出结论,而最后一个问题,则会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解答:俄罗斯人经常喝较浓烈的酒来暖身,如伏尔加酒,原因是那里纬度高,气候寒冷;我国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人们通常也喝较烈的酒来暖身,如大家熟悉的二锅头、高粱酒等,这样,学生兴致就被调动起来。顺势利用导语让学生记住俄罗斯的气候———寒冷。

二、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生活地理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现象,决定生活现象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决定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性,也就决定教学并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可将课文学习和走向生活以及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分三个步骤学习: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弄懂水对人类的作用;人类所需淡水资源占地球水总量的比重及其来源;我国水资源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等问题。二是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布置学生回家调查:周边生活环境水污染情况;自己及家人、同学有否浪费水;做到、看到或听到的节水措施。三是学生经过调查掌握一定生活现象和问题后,可适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把收集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如停车场内洗车浪费水现象严重;福州内河白马河、晋安河污染严重,水质浑浊,臭味熏人;学校洗手间水龙头经常开着或没拧紧,浪费严重;家里的节水方法,如把洗米、洗菜的水用来冲洗厕所、浇花等。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还对水污染问题及浪费现象及节水方法谈了看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体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明显,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教师提示并使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接触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去形成对知识问题(亦是生活问题)的认识,而后再带着生活现象又回到课堂,去探讨地理知识、讨论生活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生活现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生活事例,理解抽象概念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存在专业术语。有的理论性较强,对于生活阅历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有的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但地理内容的生活化现象,又为学习地理、理解地理知识提供了很大方便。因此,如何使地理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但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更重要能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授八年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时,初二学生阅历有限,对于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行作用和重要性一时难以理解。可先用农村改革流行语做导引:“要致富,应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先修路。”这句流行语本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先行作用的最好概括。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本校门前福州西二环路为例进行讲解,二环路还未开通前学校周围还有大片农田,较为僻静,人流车流都很少,属于城郊;开通后,车越来越多,路两边的房子也多起来,还建起宝龙和万象城两座大商场,面貌焕然一新。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作用很大,由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概念的理解。

四、结语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篇五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咱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76 2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