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学习读书 > 毕业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12篇

时间:

公共管理将公民权利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公民权利能够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以下这12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是来自于精优范文的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方向 篇一

1、当前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腐败及对策分析

3、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4、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策略分析

5、体验营销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分析

6、体验营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分析

7、论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8、中小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9、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分析——以__行业为例

10、基于消费者心理的中国奢侈品营销策略分析

11、基于大学生购买行为的校园营销策略分析

12、论参考群体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

13、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14、试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15、论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16、品牌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论品牌危机事件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17、论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

18、品牌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分析

19、品牌定位的失误与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

20、品牌扩展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

21、基于顾客价值的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2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23、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4、试论“差异化策略”在中小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25、论中小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的竞争优势

26、论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27、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策略分析

28、试论网络时代分销渠道的有效管理与创新策略

29、销售渠道中的窜货问题分析 论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30、我国名人促销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31、公共关系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分析

32、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3、关于事件营销及其应用策略的探讨——以__企业为例

34、网络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分析

35、终端消费者对网络营销信任度问题分析

36、奢侈品的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分析

37、微博的营销价值及其利用策略分析

38、网络口碑营销的商业应用价值探索

39、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分析

40、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分析

41、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选择

42、中国__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选某一个行业写,行业企业根据兴趣自定)

43、试论电子商务发展与中国企业营销策略的变革

44、试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营销网络的构建

45、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企业绿色营销问题分析

46、全球绿色营销趋势下我国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47、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48、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分析

49、论企业绿色营销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

50、试论“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最新销售毕业论文题目

1、电子商务企业销售收入确认的探讨

2、中国汽车营销体系和汽车销售市场结构模式的探讨

3、工程机械代理商销售队伍现状及对策分析

4、贝叶斯决策理论在销售问题中的应用

5、基于消费者行为和供需视角研探香港水货销售问题

6、浅议修正销售百分比法在资金预测中的应用

7、关于皮革制品的市场销售研究

8、激励约束机制在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应用及思考

9、统计分析对煤炭销售工作的影响研究

10、浅谈企业销售增值税税务筹划的方法与建议

11、关于销售与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研究

12、旧机动车销售模式变化分析

13、天然气销售特点及营销策略之我见

14、基于ERP系统的销售企业精益管理

15、视同销售业务财税处理差异分析

16、浅谈销售技巧三要素

17、论企业销售与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策略

18、销售事业部创新管理手段的意义与措施

19、浅议合理调节采购销售环节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20、浅析成品油销售企业零售市场的营销策略问题

21、探讨故事在产品销售中的应用

22、大规模定制家具销售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23、完善茶叶生产和销售管理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24、浅谈销售人员KPI绩效设计

25、我国中高档化妆品终端销售人员培训方法研究

26、基于市场环境的煤炭企业销售管理

27、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

28、企业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

29、国内销售分公司财务控制问题探析

30、企业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31、存货影响销售率的生产库存系统最优控制策略

32、企业销售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33、考虑销售努力水平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

34、关于保险企业网络销售模式的探索

35、浅谈成品油销售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36、医药企业销售人员激励机制探究

37、成功的销售员必须具备狼的性格

38、企业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对策

39、基于集成定义方法的煤炭销售功能结构分析

40、电动汽车销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二

摘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显教学资本的战略举措,在拓宽专业发展半径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既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又重视特色的外延拓展。医药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将学校类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更有力于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医药院校;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竞争优势

一、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单元,也是人才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培养模块。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能反映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体现高校综合能力与教育竞争力。特色专业,顾名思义是独特的专业,可以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独特,也可以是高校内部专业结构的独特角色。高校根据自己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历史积淀与教学传承创新,形成特点鲜明、独特稳定、不易复制、资源稀缺等专业风格,达到“人有我优”的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将引导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产出一系列的改革,进而塑造独树一帜的专业面貌。高等学校建设特色专业,是基于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的专业结构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多数高校实施扩张型战略,专业沿着多元化快速地发展,特色专业建设便成为各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资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特色专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征

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亟需大批既掌握基本医学理论和管理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修养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性应用人才,这为医药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及全国相同专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有关反馈,围绕“管理、经济、医药、政治”的知识结构,遵循“以管理为基础,以医药为特色,以实践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紧扣关键环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拓展专业方向。特色专业建设将发挥教育衍射作用,把特色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将有力推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教育创新、提高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专业具有比较优势,一般选择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承发扬办学传统优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基本路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数是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为方向,依托医学背景,打造管理专业特色,是医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及公共卫生事业部门管理活动,培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亟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公共管理、医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以及医药学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快速将所学知识和业务技能运用于自己所从事的公共管理岗位,能够很好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能够完全胜任公共卫生事业及相关领域的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并且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管理高级人才。

三、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四个维度

(一)学校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总体部署不仅决定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与形象。通过整体规划,论证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与众不同,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赋予该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更优的品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在保持医药院校特色基础上,强化并创新特色,以此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突破口,带动学校专业群的整体优化提升。

(二)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医药院校选择公共卫生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借用SWOT分析法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劣势与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优劣势体现于硬件资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软能力、高校形象、专业声誉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内外部因素汇聚成综合复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也是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改进以保证特色优势。

(三)师生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保证,使得教学、科研与实践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逐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在学校向综合类高校提升时开始建设,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自信,富有教学创新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综合医药院校的优势资源,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医药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医药背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扩展能力。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课授课中使主要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设置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四)社会专业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功能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需求与评价。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紧缺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社会提供大批既掌握医药理论,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评价是特色专业建设重要的外部评价之一,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需要社会的认可,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评价的体现。

四、促进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一)依托医药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地方行业性综合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特色与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点依托医药院校在医药行业的特殊地位,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保持教学团队与医药行业建立广泛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模块,将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外,应结合专业把握特色的主要内涵。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进一步地进行修订、完善。在认真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邀请校内外及有关的专家学者重新评议、修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市场导向,彰显办学特色。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本专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构建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使专业基础课涉及面更加宽泛、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特色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专业兴趣、专业自信与职业认同感。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加强专业的实训、实验教学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原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力争每年拓展1-2个新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公共卫生部门及知名医院及医药企业;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相互沟通协作,逐步建立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能力考评机制,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训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在进入社会之前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线岗位关键职业技能在学校能观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学校及教研室所担负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突出专业培养性,即该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该专业门类的优势与特色。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资“进”“管”“出”环节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向特色专业倾斜。创造条件并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积极鼓励安排青年教师进修、访问学者、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医科院校,特别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0-35.

[2]汪上。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53.

[3]龚咏梅。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学习月刊。2015(6).

[4]何小菁。基于实训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461.

[5]任拥军。论特色专业建设中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8):104.

[6]牛国庆。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4):330.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篇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此刻务必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务必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潜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潜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潜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到达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透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资料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忙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毕业生应掌握潜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务必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潜力;

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潜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潜力。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潜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潜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务必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能;熟悉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技能和写作潜力。

公共事业管理开设课程

该专业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运筹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学原理、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管理伦理学、市政管理学、管理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政策与分析等。劳动保障、社会学

总结精选(2):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文教、体育、卫生、社区、老年事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老年产业单位,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工作

工资待遇

截止到12月24日,128045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3670元,其中以上工资1000元,0-2年工资3165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897元,3-5年工资4312元,6-7年工资5793元,8-10年工资7907元。

就业岗位

客户经理、人事专员、人力资源专员、工程物管部经理、行政专员、人事主管、行业业务主管、行政主管、行政人事助理、大客户经理、销售经理等。

招聘要求

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100%;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100%;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100%。

就业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文教、体育、卫生、社区、老年事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老年产业单位,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工作

城市就业指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银川。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54个]、广州[33个]、上海[30个]、深圳[18个]、成都[17个]、朝阳[12个]、沈阳[12个]、南京[10个]、西安[10个]、杭州[7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银川[12499元]、北京[4829元]、上海[4015元]、厦门[4012元]、成都[3793元]、绍兴[3739元]、深圳[3602元]、烟台[3595元]、无锡[3490元]、南京[3481元]、泉州[3477元]等。

同类专业排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管理学类中的公共管理类,其中公共管理类共16个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排行第9,在整个管理学大类中排行第36位。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劳动关系,公共关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航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

总结精选(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四

一、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1.对于否定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反思。现在我国学术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公共事业应该按照一定的规章而独立的存在,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一些单位。即对行政的管理,应该是由政府来进行的,那么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其管理者就应该是非政府公共组织。理论上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认为政府不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观念是难以有说服力的。理由如下:

第一,公共事业不单单指那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活动,还包含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方面的事业,这些既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

第二,准公共用品不是必须全由非政府组织来提供,所以可以由政府来提供。

第三,我国的政府并不是对于准公共物品是低效的,所以那么认为政府就是在这方面的低效的观念是不成立的。

2.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依据。我国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与之前我国的状况相比,现在我国的政治和职能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我国存在很久的官本位思想慢慢的变淡。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确立了作为公共管理中的主要职能,这样便从确定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为此我国在这样的市场经济下,公共事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公共事业的管理提出了一些要求:

第一,公共事务的范围变大,这提高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需求,也确定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由于公共事务变得更加的淡化政治,所以,让政府进行协调和处理更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如果要变得更为法律化和规范化,就需要我们公共事业的管理主体是政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方面有法可依,规定程序等来让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变得更加的好。

二、我国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要职责

1.公共事业的管理者职责。我国已经将公共事务大体的分为国际,国家,地区和社区的三类公共事业,我们大体来看,就是分为宏观的和微观的两类,宏观的为国际和国家公共事业,微观的为地区和社区公共事业。不同的层面的公共事业我们需要不同的管理主体,便构成了多元化的公共事业管理主体,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来担任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体职责。我国的公共事业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公共的需求的,所以为了避免美国奥尔森的集体行为的逻辑出现的现象,所以需要不同等级主体的公共权力,那么只有政府才能够管理宏观的公共事业,所以政府必须要对宏观的公共事业进行管理。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我国政府在宏观和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但随之后的发展,非政府的组织已经参与到微观事业的管理中,这个改变并不是代表微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为了实现一些目标。我国政府对于微观事业管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间接管理方式,来更好的行驶监督和调控。所以政府也是需要承担微观公共事业的间接管理主要职责。所以,政府对于公共管理的职责的承担,是为了完善政府的职责,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

2.公共事业的组织者职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公共事业变得愈来愈广泛,过去的政府包办的状况已经不能满足许多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对的公共事业的管理进行改革,让政府承担起组织者的职责。作为公共事业的组织者们,我们就需要加大事业单位的改革,尽量的将事业单位分离出政府组织,将它们转为非政府组织,实现它们的身份的转化,来调整它们的利益。也要坚持将政府自己应办的事业单位办的更好,以便更好的满足社会里的公共需求。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新兴的公共事业单位进行相应的培养,对于目前非政府组织扮演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成为新兴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的现象,由于非政府组织各方面的不完善的状况,我们政府还是需要进行主要的管理。政府应该将一些政府不好做的和一些可以由非政府组织做的交给非政府组织,来让在公共事业的管理中给非政府组织一些好的待遇。那么对于非政府组织也应该准确的定位自己,其主要在提供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和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层面,所以非政府组织,他们在参加宏观事业的管理一定要遵循政府的管理,实现规范有序的进行。

3.公共事业的目标责任者职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多元化造成公共事业管理目标也是多元化的,无欧阳为了更好是实现我国公共事业的正确管理,我们的政府需要肩负起目标责任者的职责。那么政府就需要做好义务教育和社会的基本福利保障等,来让人民群众一起分享公共事业改革的果实。对于损害我国人们的利益的行为,要减少,如看病难和读书不公平对待等问题,各地的政府要加强对公共事业的管理,尽量减少这些现象。为了公共事业的目标,政府要对参与公共事业的各种组织进行干了,在不同的领域,建立不同的关系,例如政府管制或者合作的关系。这样对于各种组织者的有效管控将会让政府管理的更加出色。对于目前那些从事公共事业的政府事业却追求高利润的企业行为已经变得普遍的现象,我们要对这些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公共事业的公平。可以指定相关的法律,来实现公共事业的目标不是盈利而是为了社会的更好和更和谐。对于我国在《决定》中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我们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事业的政治领导主体,这决定了我国政府要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公共事业的参与主体,我国实行民主制度。总而言之,只有对公共事业刚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实现我国人们的更好生活,保证中国人们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限定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责

实践证明真理,那么通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政府如果什么都管,还不如什么都不管好,这就说明我国要建立大社会,小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政府要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总及时的进行各方面的调整,有些地方进行限制,来实现对政府的权利和智能的约束。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使政府淡出社会服务领域,来实现一些由政府管理的企业变成私人管理,也可以为基层放手一些权限以使各级单位整体提高工作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政府在公共事业上的管理还是需要承担主体的职责,无论是在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是打造我们政府变成服务型的政府,还是在供给公共产品方面等许多方面,我们都应该明白,政府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体职责,这种现状就需要我国政府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改变,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五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完善公民参与形式,达到高质量公共管理活动开展目标,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据我国公民网络参与实施现状不断完善自身价值的发挥,最终达到最佳的公共管理状态。以下就是对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公共管理活动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带动我国物质文明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构建。

一、当前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

1、网民素质存在差异性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网民素质差异性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在公共网络参与机制实际实施过程中其是基于某一话题的讨论而实现的,如网络论坛中即会通过对特定话题的讨论而引发公民主动参与到话题讨论中。但是在公民网络平台中,由于网民的素质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在话题讨论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而引发出偏激言论,最终严重的影响到讨论活动整体质量。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政策实施的科学性,但是由于网民立场的不同,因而很容易引发过激行为,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判断。

2、网民代表利益不够全面

网民代表利益不够全面也是当前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网民自身所掌握的网络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在运用网络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层次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最终由此影响到了网络代表利益的全面性;第二,经过大量的调查表明,网民间还存在着相应的城乡差距,此现象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部分网民的利益,并致使网络环境较差的农民无法在公共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话语权;第三,政府对农民利益重视度不足的问题也是导致网民利益呈现出缺乏全面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公共管理水平不足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由此发展起来,但是在其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公共部门对公共舆论的认知不足,从而导致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舆论的引导功能来完善自身的工作事项。此外,在公共管理活动实际实施过程中公共部门在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对公用服务重视度不足的问题,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公共管理工作实施的成效,并由此削弱了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价值。另外,我国网站公开信息形式还存在着单一性的问题,由此影响到了公民对政府监督行为的展开。为此,要求政府在网络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方式来充实自身公共管理技能。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对策

1、构建网络实名制管理

构建网络实名制管理是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有效途径,对于此,首先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网络环境管理的重视,以便在此基础上满足公民的言论需求,且给予公民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会给公共部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在此基础上公共部门应大力推动网络实名制管理策略的实施,继而由此约束公民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行为,并引导其在网络环境中能规范自身公共舆论的走向。其次,在网络实名制管理实施的基础上,公共部门亦应采取相应措施监督公民的言论行为,并在发现其言论不当时及时对其展开封杀处理,最终确保公共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在公共管理中能发挥价值功效。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在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过程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网民的过激行为,并促使其在网络道德环境的引导下能提高对社会舆论重要性的认知,且主动通过网络途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并由此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及公正性。但是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人们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构建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而在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限制广告商在公民讨论平台中放置相应的恐怖活动及丑闻等网络信息影响到公民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另外,为了更好的解决传统公共管理活动实施中的问题,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布公共秩序信息的调整,继而由此提高公民对公共管理活动的认知,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建设,规范自身话题参与行为。

3、加强宣传力度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公民言论自由也逐渐得以实现,但是在公共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实现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相应的缺陷。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公民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新媒体等途径来宣传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重要性,并为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全面了解到关乎自身利益的公共问题,且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身见解,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到公共话题讨论中。另外,在网络不发达的地区展开宣传活动的过程中,公共部门即可通过传统媒介,如电视、报纸等来宣传公民所关心的问题,并调动其参与到公共问题讨论中。

4、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网络监管力度的加强有助于公民参与秩序逐渐趋向于稳定性,因而在实施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的重要性。对于此,首先要求媒体自身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从而有效避免影响公民正常参与政治活动信息内容的出现。此外,在网络监管工作实施的基础上,媒体自身也应通过削减商业化所占空间的途径来达到监管目的,并以此来为公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问题参与平台,有效保障公民自身合法利益。其次,政府应依据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现状构建相应的政策及法规,继而以此来推动公民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行为逐渐趋向于规范性。

三、结论

综上可知,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公共管理中公共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给予公民一个良好的网络参与平台,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通过加大自身网络监管力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及网络宣传力度等途径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下能积极参与到公共问题讨论中,最终为政府对相关决策的判断提供相应的参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政治活动高度民主化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六

摘要:由于人才培养外部环境的变化, 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类课程正面临着较大的教学改革压力。本文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 针对方法类课程特点, 构建了“项目教学+网络化教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有助于完善方法类课程教学理论, 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方法类课程; 项目教学; 网络化教学;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 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类课程致力于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方法“互动化”、教学组织形式“开放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 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仍持续发生着变化, 方法类课程面临的教学改革压力仍然存在并依旧严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随着知识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 各国都将能力提升视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实践性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在课堂内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是方法类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2) 网络课程资源异军突起, 倒逼传统课堂教学加快信息化。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现代化, 是方法类课程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3)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如何通过方法类课程教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总的来说, 方法类课程迫切需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信息化程度, 强化学生的双语能力。因此, 本文提出采用“项目化”“网络化”和“双语化”三管齐下的方法, 对方法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改革, 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一、理论基础

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类课程包括“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等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 非常适合采用“项目教学+网络化教学+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

(一) 项目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教学法是“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将学习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 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刘钊指出项目教学是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适合应用在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孟迎辉以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为例, 指出项目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寻求知识而转变。刘雪明指出项目教学法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在性质, 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层面, 课程教学还面临一系列问题, 例如项目精选,理论教学与项目教学的统筹, 项目教学的具体操作等。因此,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 网络化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化教学法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多元化”“共享性”“个性化”等特点。它能够落实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整合大量教学资源, 拓展教学时空, 创设交互型的学习环境, 丰富教学的表现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李永忠认为公共管理教学亟待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 形成信息化教学模式, 并对该模式的构建目标、理论基础、特点进行了探讨。李妙然和李莉颖重点讨论了公共管理类网络课堂的建设情况, 指出师生主动性不足、运行环境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网络课堂的发展。

(三) 双语教学在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双语教学是指教师综合运用两种语言 (常指中英两种语言) 完成教学的过程。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理念和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接触世界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 增强国际竞争力。公共管理起源于西方, 经典理论和核心词汇皆是“舶来品”, 其发展天然具有国际化的潜力。然而, 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双语教学法不适用于非双语课程, 只能应用于双语课程。各大院校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 也生硬地将专业课程分为双语课程和非双语课程, 而对专业课程中的国外理论、研究进展和最新实践不做双语教学的要求。这种做法不但妨碍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还局限了他们的学术视野。更加糟糕的是这种做法无法渐进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 致使学生在进入“真正”的双语课程时难以适应、心生排斥, 导致双语课程也无法完全发挥其真正的效果。

(四) 三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

相较于传统的“知识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网络化教学法和双语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方面都更具有优势。然而, 这三种教学方法亦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某些情况下, 也可能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有学者在三种方法的优势互补方面进行了探索。李桃等基于Blackboard平台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双语课程的教学中;赵鹏等的教学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与双语教学法结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融洽师生关系;杨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MOOC环境能够有效解决双语交流中的信息丢失问题,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防止学科知识损伤。

总的来说, 项目教学法、网络化教学法和双语教学的融合具有可行性, 它们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二、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通过文献查证、专家咨询和自身教学实践经验, 结合公共管理专业方法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本文提出“项目教学+网络化教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 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特征和要求

该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平台, 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开展全部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这里, 项目教学法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手段, 实施教学评价;双语是课程教学活动的语言表达形式;网络平台是支撑教学活动的软硬件环境。该模式将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 以项目的实施为主线, 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建构, 习得与课程相关的英语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 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满足以下要求:

(1) 项目教学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给双语教学注入生机;双语教学要能拓展学生可获得的教学资源, 提升其解决项目问题的能力, 增强项目教学的效果。

(2) 项目教学要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诱导, 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 弥补网络化教学的不足;网络化教学要利用网络平台互动性、资源可扩充性等特点, 突破项目教学的时空局限, 为项目教学的创新实施提供可能。

(3) 网络化教学要凭借网络互动平台, 防止双语交流中信息的丢失, 提高学生的双语理解能力;双语教学要能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 拓宽学科视野。

(二) 教学内容重构

在该教学模式下, 教学内容将大大增加, 不仅包括学科专业知识, 还包括与课程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英语知识。因此可以通过合理分配三种知识的教学时间, 避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来保证教学质量。具体方法如下:与课程有关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包括基础知识、具有分析和启发性的知识和体现学科前沿的知识。基础知识由学生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自学;分析和启发性知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上以项目任务驱动的形式学习;体现学科前沿的知识由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外以完成复杂项目的形式学习。与课程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是教学的次重点, 主要是学科专业软件的操作, 可以采用学生上机实践完成简单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与课程有关的英语知识, 主要是专业词汇和英语写作, 前者采用专题网页的形式由学生自学, 后者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形式在课堂上教学。

(三) 教学过程改造

改造后的方法类课程教学包括两大过程:一是基于网络双语资源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需要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功能构建一个课程资源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和互动支持环境。该平台环境不仅仅是教师课程讲解的辅助工具, 更是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认知工具。二是基于网络资源的项目驱动教学过程。此过程以课程指定项目实施全过程为主线, 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学习3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依据章节内容, 构建项目问题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如何参与项目的实施;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重点讲授理论内容和要点,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 参考平台资源, 拓展课程内容, 开展学习;课后学习阶段, 由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开展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与讨论, 小组应针对教师提出的项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两大过程并不是独立并行的, 而是交织相互影响, 共同决定教学效果。

(四) 教学手段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可以概括为“一个定位”“两种角色转换”“三类组织形式”“四项参与”和“五种方式”。“一个定位”是指教学手段的应用旨在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适宜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及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两种角色转换”是指教学过程要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 学生由知识接收者变为主导学习者。“三种组织形式”是指课堂教学采用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网络课程教学三种形式。“四项参与”是指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环节, 包括参与课前网络学习、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参与课后专题网页学习和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五种方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五种教学方式。

(五) 教学环境扩展

采用如下手段对传统课程教学环境进行改造和扩展:

(1) 采用配电脑的开放性实验室进行课堂教学, 增加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要求学生上机操作所学内容;

(2) 利用学校已有实践基地进行课堂教学, 进一步增加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帮助学生理解调查方法、掌握访谈技巧;

(3) 开发网络课程, 设置实践操作练习, 拓展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 鼓励学生课前课后自学;

(4) 建立课程资源网页, 拓展课本内容, 鼓励学生课下自学, 提高知识水平;

(5) 搭建面向学生学习的课外教学网络互动平台, 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供便捷渠道;

(6) 建立精选项目库,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独立在课堂外进行项目研究。

(六) 教学评价体系调整

打破以往课程考核方式的局限, 建立基于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的考核新方式。首先, 选取相应的指标考核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课程专题网页学习、课堂学习、项目研究各个环节的表现。其次, 选取相应的指标考核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独立查阅及检索资料、团队合作选定课题、实施项目研究及表述研究结果方面的能力。再次, 采用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成绩。

三、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使命,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在大学人才培养中, 课程教学是核心环节, 直接影响着大学人才培养的效果。本文提出“项目教学+网络化教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及其具体操作, 能够完善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类课程教学的理论, 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春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与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6) :61-64.

[2]陈亚鹏。项目教学法内涵、理论与问题探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84-87.

[3]刘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2014,(3) :110-111.

[4]孟迎辉。《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4) :162-165.

[5]刘雪明。基于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5,(6) :93-99.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篇七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

1、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化策略的研究

2、高中化学教学中记忆策略的探索与应用

3、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现状及策略研究

4、初中化学概念学习分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高中化学新手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

6、化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7、初中生化学符号学习的调查及评测研究

8、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

9、《化学与生活》教科书的价值取向与教学实践研究

10、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11、基于工作单的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评价研究

12、基于学习理论分析英国《高级化学》教材设计特点

13、构建化学概念图的高三化学复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1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化学模糊观念的探查与成因分析

15、中学化学学科观念的初步研究

16、高中生化学学业成绩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

17、化学学习策略体系及初高中生化学学习策略差异研究

18、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

19、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

20、中学化学教学与教材中化学史的研究

21、使用新实验教材以后高中学生化学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价

22、无机化学锚栓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23、浅谈讨论式教学在化学课中的应用

24、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的要求

25、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

26、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指导中学化学课堂教学

27、化学实验教学如何营造建构主义之教学环境

28、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9、中学生化学学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研究

30、中学化学说课的学科性要求

31、化学模块课程有效教学研究

32、化学探究活动实施与探究能力培养研究

33、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34、化学学习质量发展性评价研究

35、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36、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究

37、化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38、化学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39、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40、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基础性

41、教学设计及课件二氧化碳的性质

42、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尝试

43、从实验细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4、化学科学探究实验的优劣探讨

45、新课程标准下佛山市南海区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初步调查研究报告

46、新课程实验教学初探

47、新课程标准下 “和谐化学教育”的探究

48、在教学中渗入环保教育

49、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改进

50、实施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化工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用火焰光度法测定减水剂中碱含量

2、结晶法纯化叶酸的条件优化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耐硫阳极的制备与性能

4、单壁碳纳米管模板法快捷制备高纯度氮化硼纳米管技术

5、直接接触换热过程中液滴群混沌行为与传热系数耦合关系

6、花岗岩废渣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

7、基于强抗积碳的CO_2重整镍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8、混合胺溶剂吸收CO_2的内冷流程模拟

9、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

10、椭圆形内伸自紧密封高压快开人孔可行性分析

11、双效气液并流工艺中海水脱硫特性的模拟研究

12、陶瓷膜制备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双液滴同时撞击液膜的动力学演变

14、高强混凝土单轴压缩声发射频率特征试验研究

15、基于离子凝胶技术制备微米级氮化硅蜂窝陶瓷

16、铌酸铋锶基铋层状结构复相陶瓷的介电弛豫性能

17、铒镱双掺钇钪铝石榴石纳米粉体的制备与发光性质

18、放电等离子烧结SiC/BN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19、晶核剂对高炉渣微晶玻璃晶化行为的影响

20、热泵除霜技术发展研究

21、以碳酸钙为模板制备空心羟基磷灰石微球及其表征

22、镁铝尖晶石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23、冷却设施循环水系统节水潜力分析

24、玻璃微珠球化炉流场及粉料球化数值模拟研究

25、石墨烯改性LiFePO_4/C正极材料低温电化学性能研究

26、纳米薄片状氯氧化铋的制备及其热解行为研究

27、低浓度电解液管电极电解加工冷却孔实验研究

28、二段炉及一段炉冷集气管联合烘炉

29、内浮顶甲醇储罐液位计的选型

30、关于氨压机的工艺应用及其布置与配管设计的研究

31、烧结烟气氨法脱硫与氧化脱硝复合技术

32、某反应再生管系柔性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33、稻壳灰改性铝酸盐水泥的试验研究

34、化工机械事故的控制与分析

35、连接短节法兰开裂的失效分析

36、电解锰粉制备高纯氯化锰除杂工艺研究

37、油墨印刷方法对浮选脱墨的影响研究

38、改性骨炭对含锌废水的吸附研究

39、哌啶基氯代苯甲酰胺非肽类小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40、丙酮保护法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研究

41、含苯并噻唑链段耐热环氧树脂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化动力学研究

42、木质纤维素基吸油树脂插层有机蒙脱石吸油性能研究

43、黏结剂相对分子质量对浇注PBX固化应力的影响

44、山东省丛藓科苔藓植物研究

45、槲皮素自微乳制剂的制备

46、涤纶网络丝生产工艺对其网络牢度及M率的影响

47、通过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

48、类石墨结构氮化碳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造纸废水的研究

49、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在有机合成的运用与实践探讨

50、单向碳化硅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化工工艺毕业论文题目

1、浅谈水性防腐涂料常见缺陷的防治

2、结晶法纯化叶酸的条件优化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耐硫阳极的制备与性能

4、单壁碳纳米管模板法快捷制备高纯度氮化硼纳米管技术

5、直接接触换热过程中液滴群混沌行为与传热系数耦合关系

6、花岗岩废渣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

7、基于强抗积碳的CO_2重整镍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8、混合胺溶剂吸收CO_2的内冷流程模拟

9、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

10、椭圆形内伸自紧密封高压快开人孔可行性分析

11、双效气液并流工艺中海水脱硫特性的模拟研究

12、陶瓷膜制备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双液滴同时撞击液膜的动力学演变

14、高强混凝土单轴压缩声发射频率特征试验研究

15、基于离子凝胶技术制备微米级氮化硅蜂窝陶瓷

16、铌酸铋锶基铋层状结构复相陶瓷的介电弛豫性能

17、铒镱双掺钇钪铝石榴石纳米粉体的制备与发光性质

18、放电等离子烧结SiC/BN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19、晶核剂对高炉渣微晶玻璃晶化行为的影响

20、热泵除霜技术发展研究

21、以碳酸钙为模板制备空心羟基磷灰石微球及其表征

22、镁铝尖晶石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23、冷却设施循环水系统节水潜力分析

24、玻璃微珠球化炉流场及粉料球化数值模拟研究

25、石墨烯改性LiFePO_4/C正极材料低温电化学性能研究

26、纳米薄片状氯氧化铋的制备及其热解行为研究

27、低浓度电解液管电极电解加工冷却孔实验研究

28、二段炉及一段炉冷集气管联合烘炉

29、内浮顶甲醇储罐液位计的选型

30、关于氨压机的工艺应用及其布置与配管设计的研究

31、烧结烟气氨法脱硫与氧化脱硝复合技术

32、某反应再生管系柔性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33、稻壳灰改性铝酸盐水泥的试验研究

34、化工机械事故的控制与分析

35、连接短节法兰开裂的失效分析

36、电解锰粉制备高纯氯化锰除杂工艺研究

37、油墨印刷方法对浮选脱墨的影响研究

38、改性骨炭对含锌废水的吸附研究

39、哌啶基氯代苯甲酰胺非肽类小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40、丙酮保护法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研究

41、含苯并噻唑链段耐热环氧树脂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化动力学研究

42、木质纤维素基吸油树脂插层有机蒙脱石吸油性能研究

43、黏结剂相对分子质量对浇注PBX固化应力的影响

44、山东省丛藓科苔藓植物研究

45、槲皮素自微乳制剂的制备

46、涤纶网络丝生产工艺对其网络牢度及M率的影响

47、通过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

48、类石墨结构氮化碳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造纸废水的研究

49、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在有机合成的运用与实践探讨

50、单向碳化硅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篇八

最新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

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

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

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

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

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

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

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

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

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

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

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

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

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21、农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及约束研究--基于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调查分析

22、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户出资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3、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4、外部价值链视角下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指标分析

25、探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

26、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

27、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现状分析与评价

28、范县现代林业建设总体布局及重点工程

29、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效及后续发展探讨

30、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肥东县农业机械年检现状及对策

32、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武功古镇为例

33、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创新

34、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35、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甘孜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37、建湖县高作镇大成家庭农场发展经验

38、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宿迁市农村电商的调查分析

39、航空摄影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探讨

40、南陵县特色水果与中药材栽培现状及发展优势

41、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

42、秀山县农村耕地撂荒现状及对策

43、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44、基于资源保护理论和生态类比的干旱灾害应对分析

45、基于城市总规的基本农田空间优化调整研究

46、农民农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47、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

48、农地产权变迁呈现出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分析

49、农村产权抵押物变现的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

50、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51、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金融创新研究--福建屏南小额信贷促进会个案分析

52、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3、对石台县现代生态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54、西藏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55、贺州市八步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56、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展确权的重要性分析

57、临沂市蒙山区中幼林抚育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8、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59、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增长探析

60、葫芦岛市设施创新农业发展成效探析

农业生态学论文题目

1、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探讨

2、 基于问题导向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3、 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4、 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5、 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机制优化研究

6、 基于多中心治理与分类补偿的政府与市场机制协调——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新思路

7、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面板Tobit模型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实证分析——以陕甘宁青四地区为例

8、 基于DEA-ESDA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

9、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0、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11、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

12、 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

13、 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的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

14、 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权衡分析

15、 教学效果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评价探索——以农业生态学教学为例

16、 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物理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与探索

17、 中国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

18、 产业扶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P县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情况为例

19、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创新

20、 城市化进程区农业生态系统正负服务测算——以长安区为例

21、 中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60周年

22、 气候变暖对西北雨养农业及农业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23、 基于DEA-SBM模型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生态效率评价

24、 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25、 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分位数回归

26、 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

27、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献给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

28、 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

29、 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30、 基于DEA模型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以西安市蓝田县某村落整治项目为例

31、 湿地型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市奉贤区“态生活”农业生态园为例

32、 农业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 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34、 低碳视角下农业生态补偿的激励有效性

35、 基于MOLA方法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区研究——以神农架林区为例

36、 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37、 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改善路径研究

38、 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综合评价与系统诊断

39、 《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40、 数学在农业、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浅析

41、 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生态学导向型、营养敏感型农业保障粮食与营养安全

42、 农业生态学的开拓与大学使命的担当——骆世明教授访谈录

43、 蒲松龄《农桑经》中的农业生态学思想

44、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45、 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农业生态学》课程为例

46、 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

47、 《农业生态学》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48、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9、 注重课堂互动和过程考核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探索

50、 试论高校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与《农作学》的关系

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

1、 基于DEA的吉林省农业信息化投入产出效率测度

2、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研究探讨

3、 烟草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探究

4、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

5、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6、 基于多地实践的新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

7、 丽水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8、 关于达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9、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一个综述

10、 我国农业信息化生产效率测算及其提升策略分析

11、 农民说:我是农业信息化的火种

12、 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工作传佳音

13、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应用文献综述

14、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昭通市永丰镇为例

15、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思考

16、 基于AHP-FCE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影响因素评价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17、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18、 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

19、 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分析

20、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1、 我国农业信息化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研究

22、 农业高等院校图书馆在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有效途径

23、 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探析

24、 大数据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机制与价值创造

25、 浅谈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影响

26、 农业信息化“互联网+”交流应用平台

27、 基于“互联网+科技管理”的科研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与实践——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

28、 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发展

29、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0、 建设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之浅见

31、 数据挖掘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展

32、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3、 烟草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拓展途径

34、 镇江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35、 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36、 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探讨

37、 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探讨

38、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9、 关于加快县域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40、 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民增收路径的优化

41、 农业信息化的衍变过程与发展策略

42、 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研究

43、 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分析与对策

44、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

45、 浅析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46、 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7、 农业信息化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分析

48、 积极引进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信息化发展

49、 浅谈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50、 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51、 “互联网+”背景下滁州市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52、 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53、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分析

54、 农用无人机为现代农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农业信息化·农用无人机特刊卷首语

55、 农业信息化管理应用及发展

56、 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与影响

57、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构建分析

58、 徐州农业信息化建设探新路

59、 物联网视域下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0、 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助力脱贫攻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九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的社会需求以及理论支撑,并作为一门基本的学科对于其他相关的学科也有一定的支持辅助作用。但是从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开展情況来看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对专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在阐述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而是经过了一阶段的发展并获得一定程度收获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是教育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专业之一。但是随着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矛盾问题也随之凸显,对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方面人才的全面高质量培养产生了影响,因此必须不断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为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与学术的基石。

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模糊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内核涉及的外延十分广泛,这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定位较为模糊。在教学体系设计的时候希望尽可能多的涵盖更多的内容,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但是这种举措的直接后果就导致了学生学的杂而不精,整体来说,对于专业想要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定位十分模糊,不具体也不科学,根本无法支撑该学科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也难有裨益。

(二)实践教学薄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和实践性质都很强的专业,但是目前高校专业教学开展当中,对于实践的培养较为薄弱,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教师本身长期进行理论教学,实践能力不强,也就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可以向学生传授;第二,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使学生的学习被局限在课堂环境中,不能够在一个实战的环境当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提升自身的经验。

(三)定量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导致了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更多接触的是定性分析,相应的对于定量分析的学习较为薄弱,相关的定量分析能力水平较低,这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样的,首先就是学科的特性导致学生在日常训练当中难免会有所偏倚;其次,教师本身术业有专攻,对于定量分析的研究也不足;最后,学生生源大多为文科学生,在定量分析基础方面本身就薄弱。

二、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首先要明确一个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其他相关的教学设计等体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边缘化的学科,交杂了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因此明确培养方向成为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该专业的名称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对于“公共”二字的内涵分解就需要深入分析,公共二字指向着该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覆盖的是整个公共社会整体,不仅仅包括公共职能主体,也包括被服务的社会大众,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领域都能起到服务和管理职能的高级人才。

(二)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各个高校应该针对自身的教学实力、当地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就业背景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权衡,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目前有多个高校都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高校之间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和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对专业发展培训方向进行个性化的、合理的定位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医学院可以着重医学卫生公共事业的管理教学、师范学院可以侧重教学公共事业管理等等,这样既可以突出专业特色,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身发展走向,减少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和阻碍,对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以及学科建设发展而言都极为有利。

(三)提高实践与定量分析能力

高校既然已经认识到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实践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薄弱,就应该因地制宜地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加快建设学生的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抓等等。另外,教师队伍的优化以及教师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是必要的,学生相关能力的薄弱很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教师能力的不足,只有教师首先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定量分析能力,才能在教学当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指点,学生才能从学校学习当中获得更多有用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在未来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中也可以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因此必须通过提升教师入职门槛,加强现有教师力量培训等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三、结语

当前高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展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定位与力量等方面的缺陷,对于课程系统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和阻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明确专业培养方向、提升学生实践与分析能力、全方位完善师资队伍,并以此不断提升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水平。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方向 篇十

1、金立手机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与优化

2、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3、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新思维

4、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5、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市场营销变革发展

7、集中电费核算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探讨

8、浅谈市场营销理论对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工作的启示

9、浅议控制论在海外工程市场营销中的运用

10、供应链下的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问题探讨

11、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

12、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的市场营销及相关问题研究

13、市场营销理念对广告促销的启示与借鉴分析

14、网络环境下图书市场营销的对策分析

15、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产品市场营销分析

16、市场营销策略在网络经济时代的转变

17、思科中国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18、新经济下市场营销发展模式

19、欧洲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及其对策

20、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研究

21、探究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2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23、基于4Cs理论浅议亚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24、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项目化管理研究

25、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与新型电价体系

26、浅析当前农村市场电力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7、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战略定位

28、关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的思考

29、市场营销在多元化市场情况下的渠道管理

30、社交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探究

31、浅议现代经济流通环境下商业市场营销模式

32、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价值思考

33、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管理浅析

34、试述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

35、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要点浅谈

36、绿色市场营销分析

37、市场营销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分析

38、大数据时代下的市场营销机遇与挑战

39、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学术期刊市场营销能力提升研究

40、探讨体育品牌在体育市场营销路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第十一篇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利益主体、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社会矛盾日渐激化。随之,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与目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重心落实在如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而这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政府机构、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此过程中,农村成为公共服务的重点以及难点所在,它在现代化政治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作者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参与这一课题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公共事业管理;非政府组织;参与

引言

在新时代下,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日渐显现,有利于我国顺利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三农”问题不断显现,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焦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社会都需要集中大量的政策资源,投入到农村中,而基层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理念,以社会市场为导向,通过不同途径吸纳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力量,使其参与到农村改革发展、公共事务管理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必要性

就非政府组织而言,其概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不同国家文化,其适用的对象范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美国,它被叫做“非赢利组织”“第三部门”;在英国,被叫做“志愿组织”;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也有新的意义。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至关重要,体现在以下不同方面。

1.1可以有效解决当下农村公共事业服务短缺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通过不同途径,进一步缩小城乡、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其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出现很多喜人景象,比如,文化下乡、村村通公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公共事业产品、服务缺失的问题,很多方面供给不足现象普遍化,比如,文化、教育、社会保障。面对这种情况,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物品,满足农民的超常需求、特殊化需求,而这些是政府乃至社会市场都无法满足的,有利于解决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健康发展。

1.2有利于减轻是政府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压力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比如,“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政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对这方面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等。但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方政府已有的财政收入无法承担该地区发展的所有费用,上级政府在这方面的拨款也无法解决地方政府的根本问题,加上社会市场筹资资金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导致地方政府无法为该地区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面临着巨大多财政压力。面对这种情况,非政府组织可以根据地区发展情况,投资建设一些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的知识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市场意识不断强化,可以自行组织相关人员,筹集资金修建相关的设施,共同使用,构建一种极具特色的农村产品供给形式,满足所需的公共产品。

1.3有效解决公共事业建设存在的“政府失灵”问题就公共选择理论而言,政府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政府失灵”问题时有发生,无法为农村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就其非长期行为来说,极易出现这些问题,比如,效率低下、弄虚作假,加上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方面模糊化等问题,农村公共物品短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非政府组织作用下,“政府失灵”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率。具体来说,体现在不同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是非政府组织记忆接近被服务的对象,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经营管理方法,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运营效率,成为政府的好帮手,在和政府共同作用下,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有利的保障。

1.4倡导草根民主,有利于构建社会民主平等网络。就非政府组织而言,极具优势,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有效贯彻党一系列方针政策,维护好新时期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加快基层民主化管理步伐做好铺垫。在治理乡村过程中,作为最广大、最有力的农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自治组织具有的其它功能也进一步优化完善,比如,参与农村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的协调功能。此外,在非政府组织作用下,能够动态监督政府啊、官员等,进行多样化的评议,有效防止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确保政府行为更加合法、合理。

2.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对策

2.1转变政府施政理念,优化完善非政府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观念,已有的施政理念,为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优化“全能政府”传统模式,确保政府有清晰的行为边界,明确侧重点,把重心放在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对应的农村公共管理中,构建全新的公共管理新体制,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点,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的客观需求。

2.2优化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管理形式

在新时代下,行业协会、群众团体等的社会资源动员组织能力都比较强,扮演着全新的角色——“准政府组织”。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市场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要让相关的组织和政府机构保持独立状态,成为一种重要的中介组织,优化公共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还要积极引导城市非政府组织,优化配置公共管理资源,提高其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管理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政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为非政府组织出谋划策,制定可行的发展方案,科学布局,防止盲目发展,要根据地区发展特点,适当增加一些公益性质的非政府组织,随时动态关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有效解决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3政府要坚持培育发展、监督管理同步进行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逐渐步入崭新的阶段,农村非政府组织日渐增多,规模日渐扩大。随之,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巧妙地引入社会评估机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监督管理社会化的关键所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比如,以定期、不定期形式有效开展绩效评估报告,定期组织群众类型的评议,促使非政府组织更加健康、高效。在服务方面,要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性质,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使其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从根源上解决存在的缺陷,有效抵制各类非法行为。

2.4培育急需要的非政府组织

在新形势下,规模小、人才缺乏等都非政府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地区。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培育更多新型的非政府组织,满足农村多元化发展客观要求,促使非政府组织走上均衡发展的长远道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让社会更好地了解非政府组织,筹集更多的民间资本,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还要动员农民,构建不同形式的互动组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政府要统筹兼顾,要有所侧重点,加大这些非政府组织投入力度,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对象,比如,公益性民间组织、科技教育民间组织。

2.5为非政府组织提供所需的资金、组织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多角度、多层次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服务力。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大支持力度,适时注入适量的资金,确保非政府组织运营有足够的资金,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还要采用构建专项资金的形式,促进农村非政府组织持续发展,要全方位分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有效完成本应该政府提供的服务。还要优化完善相关条例,提高个人、企业事业慈善资助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非政府组织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发挥信贷政策等作用,给以非政府组织一定的优惠,为使其拥有足够的发展资金。此外,政府要以定期、不定期形式全面而系统地培训农村非政府组织骨干力量,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备必要的国家法律法规理论知识,具备专业化的技能,能够为非政府组织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有效帮扶普通成员,共同进步,提高自身综合技能。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而非政府组织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缓解中央、地方政府压力,解决存在的“政府失灵”问题,公共事业服务短缺问题等,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要通过不同途径,促使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其中,比如,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在农村构建城市相关组织分机构,为农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比如,中介、医疗,促使非政府组织在这些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文化建设、科技事业、卫生事业。以此,改变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现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崔开云。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2011,04:28—31.

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第十二篇

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

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7、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

8、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

10、非政府组织运作的困境及对策

11、危机管理中政府职能重塑

12、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

13、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和内容研究

14、xx治理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

15、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16、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政府官员xx问题及对策

18、体制转型与xx滋长的相关性分析

19、论我国xx的预防机制

20、权力制约与反xx机制问题研究

21、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22、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23、完善中国公共权力的路径分析

2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

25、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

26、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7、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28、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3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方式转换探析

3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讨

32、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33、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34、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35、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

36、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37、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38、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39、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

40、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

41、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42、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3、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44、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45、论述行政法制化

46、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7、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48、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

49、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

50、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上面的12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是由精优范文精心整理的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76 3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