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学习读书 > 毕业论文

黄洋事件最新进展 化学医学论文范文【优秀7篇】

时间:

化学医学论文范文【优秀7篇】由精优范文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黄洋事件最新进展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医学论文 篇一

1.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1.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1.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1.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1.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2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2.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统一教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2.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根据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来看,要成为合格的医生必须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住院医生培训。因此在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之后,法国的医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专科进行3~5年的学习,即法国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TCEM)的住院医生培训。在这段时期中,医学生作为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在医院的各相关科室轮转,同时也要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医生,要负责处理病人、完善自己的临床技能;作为学生,仍然要参加医学院的考试和考核;所以学习的目标会比较明确。同时国家对TCEM阶段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相同年资住院医生的临床水平不会因为地区或院校的不同而有差距。目前我国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进行试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住院医生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医生素质和质量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多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对我国住院医生培训的全面开展起到积极影响。

化学医学论文 篇二

这起校园投毒案也让19年前的另一起案件再次成为舆论热点。当时正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读书的女生朱令,被测出严重铊中毒,后经诊治虽然保住了性命,残酷的后遗症却伴其终生。朱令曾经被视作清华的“完美女生”,民乐队明星、国家游泳二级运动员,成绩名列前茅,而今她的智力水平仅五六岁,双目几乎失明,全靠年逾古稀的父母照顾。近20年来,网络舆论从未忘却朱令。

从朱令到黄洋,发生在高等学府里的离奇投毒案成为人们难以直面的刻骨之痛。

黄洋案起因未明

查阅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可以看到黄洋生前照片,一个阳光男生带着憨厚的微笑。

出生于1985年的黄洋是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不久前刚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转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临床博士。

据复旦大学医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一位老师介绍,这个来自四川自贡的小伙子一直是优等生。黄洋的父母在他上高中时双双下岗,母亲体弱多病,家里欠下一大笔钱。读书期间,黄洋的学费全部来自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不仅没有向家里要钱,还支付了妈妈肝病所需的手术费用。黄洋还参与过两次学校的支教活动,曾在安徽颍上和西藏墨脱支教。

4月1日早上,黄洋从寝室内的饮水机中接了一杯水,因为感觉到异味,将水吐出,随后特地把饮水机中的水倒掉,还清洗了饮水机。他告诉同宿舍的同学不要再喝了。

当天中午,黄洋就出现了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烧的症状。他曾独自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当时医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医生为他开出了抗感染及解痉的处方。

据黄洋的同校师弟莫慈(化名)回忆,当天中午他曾接到黄的电话,“他说感觉不舒服,要打针,希望我过去看他。”当天下午莫慈赶到点滴室,当时医生推测黄洋的病因可能是饮水机内的桶装水置放日久,细菌滋生而引发食物中毒。在众多被考虑的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当时嫌疑较大。

4月2日,黄洋症状并未好转,他的师兄弟下班后赶去看他,发现他的手和脸都肿起来了,怀疑不是吃坏了东西那么简单。当晚9点,黄洋在同学的陪同下去看急诊,化验结果显示其肝功能已出现损伤。到了晚上10点多,学生们把情况告知了黄洋的导师,导师马上携带现金赶到医院,安排黄洋住院治疗。

4月3日,黄洋病情继续恶化,血小板开始减少,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会诊初步认为是中毒造成了肝功能损伤,但究竟是什么毒素,一时依然难以判断,无法及时对症下药。

接下去的几天,医生们不断会诊,检测毒素,缓慢治疗……他的导师、师兄弟们也日夜守护在他身边,并千方百计查找原因。

7日,黄洋开始鼻孔出血,治疗不起作用;8日,他陷入昏迷,但病因仍然未明。9日,黄洋的师兄孙某收到了一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提请注意一种化学药物,周围有人常在用。孙某收到短信后,马上将情况告诉了黄洋的导师,并查询了校内的医学论文资料,发现使用该药物后的实验室小白鼠症状与黄洋此前症状十分相似,而相关实验论文的作者正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林森浩。

“大家立即把情况向医学院和学校领导反映,并向复旦大学保卫处、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报了案。”负责学生工作的该校老师说,“学校和公安部门都很重视,跟黄洋的老师、同学一一谈话。”

11日,警方称,在该学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出有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森浩存在嫌疑。

当日,黄洋中毒太深,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13日下午,黄洋瞳孔放大;14日下午,没有了脑电图,肺部纤维化无法自主呼吸……

15日晚,复旦大学校方官方微博称,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严重,学校组织专家会诊未发现病因,校方遂请警方介入,警方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此事进入公众视野。

16日15时23分,医院宣布:黄洋去世。复旦大学官微公布这一消息后,很多网友都为他点上了一支蜡烛,表达惋惜之情。

此事传出后,有消息称,被警方刑拘的室友林森浩因妒忌黄洋获得直升博士生的机会而起意投毒。但根据多方确认,这一消息并不准确。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受害人黄洋与嫌疑人林森浩在两家医院的不同科室从事不同方向的研究,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另一种说法是林森浩原来想要加害的是同寝室的另一名上海籍学生,有人甚至从网络上找到了疑似林森浩化名与人讨论使用N-二甲基亚硝胺杀人的言论。但这一说法因为该上海籍学生较少在寝室喝水,显得并不可靠。

林森浩是广东汕头人,家境富裕,2010年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在此期间,林森浩成绩较好,并在研究生学生会担任干部,还曾获得复旦的校外冠名奖学金。

案发前他在中山医院超声诊断科实习,众多媒体查阅其新浪微博发现,今年3月至4月,林森浩似乎处于工作压力较大的状态,还曾在微博上说“出来混就要不怕死”的话。

此外,林森浩对于“N -二甲基亚硝胺”颇为熟悉。他本人曾在国内肝胆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对肝胆病理了解程度较高。网上搜索林森浩的论文,有7篇是专业论文,其中4篇涉及“N -二甲基亚硝胺”。但即便综合上述信息,其作案动机依然令人费解。

18日,有媒体称涉案嫌疑人林森浩已向警方供述作案动机,但是上海警方尚未公开相关情况。

舆论呼吁起底朱令案

今天的朱令和父母住在北京南城的一间公房里。自朱令中毒后,十几年来,朱令的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照料上。如今朱令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做康复运动。

1992年9月,朱令考入清华化学系物化2班。这个班级人数31人,女生分别住在6号楼的3个女生宿舍:朱令、 孙维等住114室。1992年秋,朱令进入清华学生乐团民乐队并很快成为主角。孙维也曾进入民乐社团。

1994年10月,当时读大三的朱令开始明显地出现掉头发的现象,曾经两次出现暂时性失明。12月5日,朱令因不明原因引起腹、腰、四肢关节痛。经过治疗,1995年1月23日,朱令担心落下功课,病情稍有好转就要求出院。

1995年3月6日中午,朱令再次发病,8日白天病症继续恶化,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舜伟告诉朱令家人,朱令的症状“太像60年代清华大学的一例铊盐中毒病例了”。但因条件限制,朱令没有做铊中毒鉴定,而是在协和医院急诊室一边观察一边等待住院床位。

朱令在神智清醒的时候,曾向李舜伟否认她在实验室接触过铊盐的传言。化学系老师出示了学生接触化学药品的清单,肯定朱令并无铊盐接触史。

由于一直得不到有效救治,1995年3月26日,朱令被送进协和ICU病房,靠呼吸机生存,进入长达5个多月的深度昏迷。

1995年4月,朱令的中学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城请同学帮忙,在互联网上发电子邮件求助,描述朱令病情,希望得到专家意见以确定病因。十天内他们共收到来自18个国家的专家回信1635封,30%认定为铊中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远程医疗专业的博士生李新,专门建立网页帮助对朱令进行网上会诊。此事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新闻。

1995 年4月28日,朱令的检测报告显示,她的病况起源于铊中毒,且是两次中毒。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1995年底,朱令同宿舍同学孙维被列为犯罪嫌疑人。根据后来孙维本人在天涯发表的声明,1997年4月2日,孙维被公安局带走讯问,持续8小时,然后由家人领回。

此后至今的十多年间,众多媒体依然在关注朱令案件,网络舆论对此事的关注更为执著,整个事件因为复杂、曲折,甚至被写成了一本电子书。

至今在互联网上搜索“孙维”二字,可以看到对朱令事件的简单叙述以及孙维的家庭关系背景链接,其中包括她的祖父孙越崎(1893~1995),曾经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

由于黄洋事件的刺激,舆论再次呼吁:起底朱令案。

数起校园投毒案曾经成为舆论热点

从朱令案到黄洋案的近20年间,通过媒体曝光,还有数起校园投毒案曾经成为舆论热点。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铊”投毒案件。受害人江林、陆晨光是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

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了确定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所幸投毒者良心发现,为挽救被害人提供了正确信息并向公安机关自首。

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的投毒案也是因同学之间矛盾激化而引发。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购买了230克硝酸铊晶体,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们中毒。后来这3名中毒学生经过救治康复。

2007年8月5日,经初次鉴定,常宇庆被江苏检察机关以涉嫌投放危险物质罪批准逮捕。之后,常宇庆家人向检方公开了儿子曾患精神抑郁症的病史。经二次鉴定,常宇庆患精神抑郁症,作案时没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江苏检方对常宇庆作出不起诉决定。

从黄洋案到朱令案的再次发酵,有毒物管理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纵观这些校园案件,与失衡的教育相比,“危险品”本身却并非最危险的因素。

化学医学论文 篇三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而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的确,科技决定发展,坚持决定成败。只有承载使命,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会不断奋进,才能不断提升能力与素质,他的事业也才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以科学为基石、以智慧为媒介、以医学创新为己任,陈厚琦博士几十年的奋斗生涯,实现着他的志向和理想。

陈厚琦出生于1949年2月2日,现任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会联合总会副主席、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美国伊利诺大学医学院教授。他分别于1984年和1989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遗传学硕士学位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继而于2002年,在国际自然医学院(美国)专修自然医学。

一个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三十年前只身前往美国闯天下;步入花甲之年时回国报效。陈厚琦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将西方国家先进的医学理念、技术和个人30多年的成功经验带回祖国,为我国的医学发展输入新鲜血液,植入先进技术,为民众的健康撑起“保护伞”。

据统计,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350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就意味着如不采取干预行动,心脑血管疾病将会成为人们健康最大的威胁。面对如此紧迫的问题,陈厚琦焚膏继晷,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出一种“逆转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酶治疗法和酶制剂”。此项成果可谓重大的医学突破,因其显著的疗效而被称为“奇迹酶法”。

“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我所研发的酶制剂和酶疗法,能够清除动脉血管内部的硬化斑块。从而让许多患者摆脱心梗、脑梗的威胁,远离高血压的折磨,也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陈厚琦说。目前,自然医学的这一疗法正在被用于深度临床研究,效果明显。

俗话说:生命仅有一次。然而陈厚琦却给了许多人“第二次生命”,让他们“与死神接吻”后获得重生。事实胜于雄辩。企业家吴先生曾有严重的肠道问题,几年来每天要有7次至8次不定时、不成形的大便。同时,该患者在夜里出现过许多次危及生命的瞬间脑缺血造成的脑梗前兆问题。在遍访全国许多医院和专家治疗无效后,酶治疗法不仅使他的肠道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夜间因瞬间脑缺血带来的恐怖再未发生。重庆教育学院杨姓退休教授有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使用酶疗法不久,症状便有所改善;一年多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全部清除干净。扬州著名书画家陆先生前年因脑卒中轻度致残,双手发抖。他的艺术生命因而也就完结了。奇迹酶法却让他重新拿起画笔,获得新生。

陈厚琦教授积极推广与交流新医疗理念和技术。他曾应邀参加200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抗衰老国际医学论坛”大会。他的论文《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逆转》获得优秀论文奖。2009年他曾受邀参加“第三届自然医学国际学术大会”,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在此次大会上,他获得“杰出自然医学专家奖”和“医圣勋章”。在多次国际性的健康产业和医学大会上,他的论文被誉为导向性的重要文献。应邀参加2013年4月北京的国际健康产业会议,他发表的论文后来被民政部主管医学杂志《中国民康医学》接受并刊登(2013年第七期)。论文题目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变革主旋律:西医创新与中医回归》。

他是一个难得的“奇才”,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理念。他在一首诗里写道:“生物工程,癌症攻关。杏林探索,冲波推浪。康复病患的欢欣笑语,抚慰着经久磨难的翅膀。取真经,驱逐病魔;化腐朽,成为神奇。谈笑间,还你健康”。他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康复中心,用自然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患者康复取得很好效果。“将可怕的病情变得轻松,能够缓解患者对病魔的恐惧,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陈厚琦如是说。

今天,陈厚琦博士在心脑血管和癌症两大领域崭露头角。然而,“自然医学”在许多年前却很不起眼。他独具慧眼,看准自然医学是西方医学的前沿领域。“西医创新,中医回归,是解决当前泛滥成灾的慢性疾病之最佳方法。西医创新就是自然医学,包括分子医学和量子医学。中医回归就是回到古中医学。”陈厚琦说。他不仅将西医的前沿领域自然医学向国内医学界介绍,而且建立了自然医学独特的理论和用药系统,在逆转慢性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取得成功经验。

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指导,他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原理研究生命科学和医学,提出了“人体自稳定调控系统的生物控制论”。这一理论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他认为:医学的目的不是治病,而是恢复人体自愈力。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愈力,在物质、能量和信息层面上各具特征:A) 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生物化学调控机制(物质层面); B) 以人体电磁场为背景的生物电磁波同谱共振机制(能量层面); C) 以意识调控为核心的信息调控机制(信息层面)。 上工治未病,就是借助于各种手段,让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得以恢复,实现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此外,他提出:能量医学是古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中医只有走出化学医学的阴影,才能够真正振兴。

为了推动医学变革,促进医疗模式的转变,帮助民众摆脱慢性疾病的痛苦,陈厚琦博士自2008年以来,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祖国。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作过数十次报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得到了业界同行的支持。“少花钱,治大病,防重病,是21世纪医学的任务,也是作为医者的重要使命”。陈厚琦坚定地说。

多年来,他发表过多篇医学论文。涉及自然医学和慢性疾病康复的论文有:《健康危机与自然康复》、《战胜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冠心病与脑中风》、《奇迹酶在逆转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关键作用 》、《帕金森病的预防和逆转》、《创新医学,促进医疗模式的转变》、《新世纪科学革命和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新世纪健康产业与医学创新》、《二十一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旋律:西医创新与中医回归》、《自然医学的历史使命》等。他积极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国际自然医学会、国际亚健康协会和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会等机构合作,将抗衰老医学、功能性医学、自然医学与量子医学的国际医学发展新动态、新思维、新技术带回祖国。同时,他与古中医学临床高手合作,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工作。在上海,与医疗单位合作,他们正在创建慢性疾病康复中心,建设慢病康复样板,为逆转多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开拓新路。

化学医学论文 篇四

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基础学习,就必须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在刚开始的教学中,应该将基本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将教学内容逐渐进行难度提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教育,对医学知识适当的进行学习。在进行生物化学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旁边进行严格指导,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教学步骤进行严格规定,认真备课、严格教学、耐心辅助、全面改正、严格考试,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比较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后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给予支持。教师还将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通过校园网、微信以及QQ、邮箱等形式积极开展师生课后交流互动,及时教学信息和背景知识提醒,通过课后习题及其批阅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合理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重点,力求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2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进行创新,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将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它们给予多彩的表现形式,对教学结构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速度,使学生对于医学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比较先进的知识进行了解,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点进行想象创新,比如酶的诱导契合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片以及动画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观看了相关多媒体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酶的实际形态进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酶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如蛋白质组学研究、几种电泳、层析方法的区别与实践等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教学效率。

3突破教学难点,重视学生课后复习

在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自身实力以及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难点的剖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明确化。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的时候,应该对难点进行层次分析,从简至繁,逐渐的加深教学程度。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们的课后复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布置很是反感,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选择,尽量挑选一些趣味性比较强,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时候不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有所上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很是丰富,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对难点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点认识模糊的现象发生。然后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大方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逐渐改变生化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不利局面。

4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开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繁多,分子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变化多样,所以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认识不够彻底也是比较常见的,加上还有繁重的实践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别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繁多的理论知识,应该进行分类,在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以及功能学习的时候,可以从分子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并且以营养学的角度进行饮食调节。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分析,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认识。而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实践知识,教师首选需要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训练,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对于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对半分为基础实验以及综合技能实验两大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5结语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医学人才,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对人类生理、病理进行研究分析,是对医学专业知识进行了解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我国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了解,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对学生学习基础进行提升,将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培养,划分教学难点,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复习,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的更为全面,将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进行分开教学,可以让我国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得到很好的改进。鉴于本人学识有限,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能够及时指出,以便日后及时做出修正。

化学医学论文 篇五

2010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如潮,当看到步履稳健、精神矍铄的王振义院士,神情庄重地捧

>> 王振义:传奇刚刚开始 刚刚开始 困境刚刚开始 精彩,刚刚开始 比赛刚刚开始 大戏刚刚开始 变革刚刚开始 赛程刚刚开始 故事刚刚开始 奇迹刚刚开始 采访,刚刚开始…… 希望刚刚开始 盛宴刚刚开始 好戏才刚刚开始 通胀之路刚刚开始 “人的重建”刚刚开始 较量才刚刚开始 超级牛市才刚刚开始! 中国:考验刚刚开始 “谨”色年华,刚刚开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王振义:传奇刚刚开始 王振义:传奇刚刚开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任晏黎 覃远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微笑

2010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如潮,当看到步履稳健、精神矍铄的王振义院士,神情庄重地捧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红证书的瞬间,心中涌起一丝近乎膜拜的冲动,这种冲动不是源于老人此刻获得的荣誉,而是在感悟到老人几十年仁心挽救的众多生命所产生的共鸣后,怦然而发。

王振义,这位9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谱写着传奇。而这些传奇的终点和起点,都聚焦在1985年,一个5岁女孩儿的身上。王振义和他的研究团队几十年来一直在凶险莫测的白血病领域苦苦寻求,一个解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谜团的答案。而这把解开谜题的钥匙,在1985年终于找到。 给生命一次机会

这是一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儿。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缓解率低、死亡率高。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时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的王振义为之痛心的同时,也在为一件事情焦虑。他在彻夜难眠后提出了一个设想:给病患口服“全反式维甲酸”。当时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原本是用来治皮肤病的,但王振义团队包括研究生通过多年实验后发现,在显微镜中可见大量急性早幼粒细胞在这种药物的作用下,奇迹般地“改邪归正”,变成了正常发育的细胞。 遐想

在考虑了所有可能的风险后,王振义征得其家人同意,用新疗法治了7天。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儿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转眼25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姑娘如今依然健康地生活和工作着,奇迹一直在延续。

她是反式维甲酸治疗成功的第一个病人。王振义回忆说:“在当年陆续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遭遇绝症的打击时,王振义希望通过科学能再给这些生命一次机会,这―是一种大爱。

“最能体现爱的就是医学。”将爱留给需要的人,是王振义一生奉行的宗旨。这种对生命的爱,也让1985年的这次成功治疗,成为他随后几十年不断挽救生命、不断创造生命奇迹的起点。 医者仁心

世间能让医者最为欣慰的事情,莫过于看到患者在自己手中重获生机。当这种激励转化成为爱,其产生的力量是充沛天地的。王振义的这份爱,萌芽于他7岁的时候。1931年,王振义的祖母患伤寒病,最终未能治愈。此事对王振义震动颇大,他后来一直思考:“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好,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在1942年免试进入震旦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后,王振义选择了学医,选择了用医学拯救生命的道路。 老骥伏枥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毕业时,成为了一名医学博士。从1948年到1960年期间,他任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住院、主治医师;1960年至1982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正是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任职期间,他的事业开始了第一次巨大变化。

当1960年王振义开始遭遇白血病这一难题时,遇到了事业上的困难,他痛苦地看着一个个患者在化疗后悲惨离去。对化疗效果产生的疑问,令他转而深入研究白血病的致病机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通过对国外相关医学研究的资料分析,王振义创新性地提出了对癌细胞“诱导分化”的大胆设想。用他的话讲:“这个设想就是用某种药物,诱导癌细胞正常分化发育,不要疯长,不要到处乱窜破坏其他组织,使之变成正常细胞。”

在1982年到1984年之间,他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从研究国内厂家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开始,王振义进行了反复实验,证实“全反式维甲酸”对“早幼粒细胞”的“诱导分化”效果完全有效。而1985年的那次成功救治,激励着王振义努力将成功经验向全国、全世界进行推广。从1987年到1996年期间,王振义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他与课题组报告了临床大样本量成功治疗病例,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国外著名癌症研究权威专家称这一研究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1988年,王振义在美国《血液》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论文,引起国际血液界强烈震动,掀起诱导分化研究新高潮。论文迄今被同行引用多达1713次;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在报道该成果时指出,已有2000例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受益;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NCCN)”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

在这个基础上,王振义率领团队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白血病,可使5年生存率上升至95%。国际血液学界特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这一方案出现后,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王振义在白血病领域的成功得到了全球医学界的肯定和尊重,荣誉与名气纷至沓来:1993年,法国荣誉骑士勋章;1994年,荣获被称为世界肿瘤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美国凯特林癌症医学奖;1997年,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1998年,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国际同行评价王振义的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在人体内把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二是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维甲酸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症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大爱传延

荣誉是属于过去的。原本就淡泊名利的王振义,最迫切希望的就是把经验不断地传延下去。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最满足的是为后人留下一种治疗方法。”在王振义看来,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只是一个开始,继而功课白血病和其他癌症,在21世纪也是完全可能的。 好老师

创新需要传承。王振义爱才如命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其中,在自己事业顶峰期让贤学生就是一个例子。王振义在1987年到1996年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就是王振义教授的学生。早在1978年,陈竺作为上海瑞金医院的进修医生就得到了王振义的青睐。王振义发现了陈竺的才能,不但替其申请破格录取研究生,还力荐其赴法留学。这种扶持无私且又感人,包括陈竺每次撰写论文时,王振义都坚持把他列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当陈竺学成归国后,随着其研究愈发成熟,王振义的兴奋之情愈盛。他没有考虑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动摇,而是在1996年――自己当选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将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42岁的陈竺。

这份气度,令人震撼。在这份气度背后的是理性的眼光。王振义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我相信‘抛物线’理论,人生有顶峰,也要走向衰落。血液事业要发展,就应该给年轻人发展的机会,给他们超越自己的机会。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王振义能为许多重危病人带来生机和希望,这源于他善于思考,善于提出探索性、创新的治疗思路,这种秉性也体现在他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们说:“他经常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对学生的教导从来不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他关注细节,连多媒体制作中颜色是否协调、英文论文中哪个单词用得不确切、英语口语中的语音纠正都是他关心的内容。其他诸如分子生物学的结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X片显影结果,即便是再小的环节遇到难以解释的结果,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再做一次。”

据笔者了解,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学生们记忆犹新。那是2002年,王振义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实验停滞期。通过查询,课题组了解到郑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就打算上门求教。通常这种情况可以用电邮或是电话联系,即便是要登门造访也可以让年轻的组员进行。但当时78岁高龄的王振义却执意坚持亲自登门拜访,因为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第一,即便是院士,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学生。

当时郑州大学的接待同志听了随行人员的介绍,还不敢相信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振义。他们真的很难相信一位著名的医学家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王振义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所有的专家学者,当然也令学生们领略一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这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王振义说到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血液学后继有人。”如今这位92岁高龄的老者,依然坚持每周四在医院查房。自创“开卷考试”,由学生向他提问遇到的医疗难题,王振义用两天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并精心制作PPT和学生互动。在他看来,这是发挥余热,更是把自己对生命的爱,传递给更多的学生、更多从事血液研究的医学工作者。

就是这样一位长者,在获奖前和获奖后都同样低调和平淡。在了解他这几十年的医者生涯后,我们也不由感叹王老的医术与医德,可谓技艺之昆仑,德行之垂范。

化学医学论文 篇六

1第一阶段TCEM

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在法语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简称TCEM。在第三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实际上是已经具有执业医师执照、有处方权的医生,并全日制在医院从事住院医生的工作。他们通常在更高年资医生的监护下独立完成诊断、检查、处方、治疗病人的全过程。根据专科的不同,TCEM为期3~5年。全科医学教育的TCEM为3年,目标是培养家庭医生,除了在医院各科室间轮转外,也可以去私人诊所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他专科,如内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为期5年,医学生同样在教学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轮转,并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TCEM结束时,医学生必须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从而正式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为其医学教育过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法国医学教育特点分析

2.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2.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2.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2.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www.jingyou.net]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3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3.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统一教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3.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根据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来看,要成为合格的医生必须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住院医生培训。因此在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之后,法国的医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专科进行3~5年的学习,即法国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TCEM)的住院医生培训。在这段时期中,医学生作为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在医院的各相关科室轮转,同时也要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医生,要负责处理病人、完善自己的临床技能;作为学生,仍然要参加医学院的考试和考核;所以学习的目标会比较明确。同时国家对TCEM阶段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相同年资住院医生的临床水平不会因为地区或院校的不同而有差距。目前我国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进行试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住院医生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医生素质和质量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多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对我国住院医生培训的全面开展起到积极影响。

化学医学论文 篇七

许达夫接到学校通知后随即向学校教务处理论,强烈要求合理的解释。承办人员只好出示“三总”的通知,并告诉他:“军队医院是因为你的身份调查有问题,所以才不让你去实习的。”

回到家里,生平第一次面对家世问题的许达夫,带着莫名的委屈质问母亲:“我们家到底有过什么不清白的事情?”他坚决要求母亲刘顺娣解释他所不了解的家族史。

刘顺娣没有多说什么,安静地走回房间,从保险柜里拿出一包泛黄的信封袋,交给许达夫,说:“你自己看吧!”许达夫随手抽出里头的一叠资料,惊讶地看到一张已经发黄的1950年11月29日的《新生报》的醒目标题,上面写着:

不法叛逆危害党国

十四匪谍枪决

许达夫好奇地读着那则新闻的内文:“潜台匪谍郭琮、吴思汉、许强……”当他赫然看到父亲许强的名字时突然感到一股电击般的震撼:“我的父亲是匪谍!这是真的吗?为什么妈妈从来都没有告诉我呢?……”父亲去世时,他才一岁多,正牙牙学语;父亲的形象,因此一直是遥远而陌生的;可懂事之后,他却一直感觉到父亲的影子似乎无所不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许达夫心中顿有一种想要认识父亲的强烈愿望,要求母亲诉说关于父亲的历史……

佳里兴的农家子弟

许强,1913年12月13日生于日据下台南厅北门区佳里街佳里兴农家。父亲许丑和哥哥许再添都是农民,母亲许郭镇。

许强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读公学校时成绩优异,颇受日籍老师的赏识。11岁那年毕业于公学校。许强的爸爸虽然也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却因无力筹措教育费用,而不让他报考中学。许强的日籍老师于是亲自登门拜访并承诺说:“只要许强考得上,那么,他所需要的一切教育费用都由我来负担。”许强的父亲拗不过日籍老师的热诚,只好答应了。但是,因为录取名额限制、考题完全取自日人小学教科书、成绩占有相当分量的日语口试大多由日人校长和教员主持等原因,本省学生进入中等以上学校的机会还是远远不及日本学生。因此,来自盐分地带的“草地婴仔”许强落榜了。念了一年高等科后,才克服了种种客观限制考上台南二中(第八届)。

1933年4月,修完四年课程的许强跨级考进台湾子弟非常不容易考进的台北高等学校理科乙类(第九届),他也是那年唯一考取该校的台南二中学生。

寻找民族解放的思想与道路

台北高等学校除了日语和汉文之外,还设有第一和第二外国语。许强和将来准备念医学的同学萧道应(屏东茄人,高雄中学毕业)、邱林渊(嘉义人,嘉义中学毕业)便自行研读德语。尽管他们都是日据占领下的台湾精英,但在异民族殖民统治下仍然不可免地要遭受到民族歧视的待遇。他们几个民族意识强烈的台湾学生于是通过思想的探索,进而在行动上寻找民族解放的道路。

当时,日本学生经常欺负台湾学生。因为日本殖民当局不准台湾学生在学校说台湾方言,有一次,有些台湾学生说闽南话被一些日本学生听到,他们就借机欺负那些台湾学生。他们知道了就不畏被退学的处分毫不退缩地起来反击那些日本学生。他们认为,如果不能给日帝致命打击,想要争取真正的台湾人权益,是不可能的,因此反对一切“改良主义”的手段。基于自卫,他们展开最消极的思想反抗。由于在台湾的日本人自称“内地人”,台湾人则是“本岛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所以在交谈时绝不称呼日本人为“内地人”,而称为“日本人”。当他们跟日本人对话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都改用“你们”来称呼日本人,同时用“我们”来称呼台湾人。这虽是生活上无关紧要的小节,却是为了使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的事实。

日本殖民当局认为学文、法科系的台湾学生思想最为不稳,最具危险性,不愿意让太多台湾学生进文、法科系,但又不好明令禁止,因此就让这些学生毕业后不容易找工作,或者只能做低级的工作。为了现实的就业问题,大部分的台湾学生只好选择走学实科的路,而且以学医为上策。许强在台北高等学校乐于助人,学业成绩又非常好,通过学校当局为他申请的“育英会”奖学金,完成了3年的学习,此后直升台北帝国大学新设的医学部。当时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第一届招生时,报考非常踊跃,包括许多日本学生、留在台湾的先期前辈,以及应届毕业的学生,许多都参加了这次考试。百名以上各地的精英来争取40个名额,这些名额中台湾人只有16个,其他都保留给日本人。名额可说是少之又少,竞争之激烈也可想而知。许强和萧道应、邱林渊最终考取,分别成为16人中的一分子。

1937年,许强进入台北帝大医学部第二年的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在大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台湾乃于8月15日进入战时体制。日本对台湾的殖民政策也进入“皇民化”阶段:禁用汉文,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语日文、改换日本姓名等等。这时候,2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的反日政治运动和团体早已遭到彻底的弹压,那些政治意识觉醒的台湾青年,于是把反日的战场转向祖国大陆。因此,学北京话成为当时进步的知识青年的风尚。许强也和萧道应、钟和鸣(浩东)等几个就读台北高校或帝大医学部的客家青年跟随从福州回到台北的女老师黄怡珍学北京话。她除了教他们北京话之外,也教他们唱《总理纪念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因为大家年纪差不多,下了课就会谈论起中日战争的局势。他们一致决议,这次的中日战争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既然大部分人是学医的,那么就组个“医疗服务团”回大陆参加抗战。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医疗服务团并没有组成。台北帝大医学部的萧道应就和钟和鸣及蒋渭水的女儿蒋碧玉等5人,前往大陆,参加抗战。许强虽然没有同行,但是,这段时期他也参加了一个进步的、秘密的反日组织“不定期会”。成员包括上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先后牺牲的徐渊琛、朱点人、廖瑞发、王忠贤等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医生、作家、记者、小商人、木工和泥水匠。他们利用“角头”的迎神赛会和宴请的方式集合,研讨祖国抗日的最新形势,有关延安的各种消息,欧洲反法西斯战线的进展和窥察日军在侵略战争中不断的败象,都用来向台湾人民进行宣传。

富有气概的台湾人医学博士

1939年,许强与同龄的刘顺娣结婚。刘顺娣是高雄六龟人,先在厦门当护士,后来得到一个女病人的资助,前往日本东京女子医专就读,决心日后为更多穷苦的病人服务。两人通过就读早稻田大

学的邱万顺(许强的台南二中同学)介绍得以相识。从此经常通信,讨论有关医学的种种问题。婚后,他们又各自回学校,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习。

1940年3月,许强于台北帝大医学部第一届毕业。医学部的日本教授十分严格,要通过考试并不容易,一旦不能通过则要一再补考,直到及格为止。许强是极少数不曾有过补考记录而能全部通过的学生。

当时,台北帝大各学部采取“讲座制”,规定学生须修毕若干讲座才能毕业,通常每个教授以主持一讲座为原则。台北帝大医学部部长三田定则认为,风土病、肺结核及消化系疾病是内科学应该发展的3个主要研究题目,因此在医学部设有3个内科讲座。1939年2月,九州帝大医学部毕业后以“人体解毒机转”研究闻名的泽田藤一郎教授获聘为台北帝大医学部第三内科讲座主任,研究主题是消化系统疾病。许强毕业后即进入附属医院第三内科,跟随泽田藤一郎教授做研究。刘顺娣也在毕业后回到台湾开业。他们在台北大龙峒租了一栋旧房子,作为住家与她的私人诊所。

泽田的研究领域是肝脏学、肠胃学与新陈代谢学,第一研究主题主要是与肝脏解毒机能有关的“人体解毒机转”。当时的台湾,肝病与脚气病的罹患率非常高。泽田认为,糖分新陈代谢步骤的后段是焦性葡萄酸产生,于是要许强做一个试验:把糖分中的一种果糖,分别注射到脚气病与肝病患者的体内,然后检验它对病人血液里头焦性葡萄酸的影响。许强的研究发现:果糖液注射(负荷)后,脚气病与肝病病人血液内的焦性葡萄酸的量都会上升。但是,再经维生素B1注射后,脚气病患者的血液内的焦性葡萄酸量又会恢复正常。因此,可以用这样的检验来鉴别诊断脚气病与肝病。据说,泽田因此曾经公开断言:“许强不但是台湾,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个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医学奖的人。”

后来,泽田受邀回母校九州帝大(战后改称九州大学)医学部担任第三内科教授(主任),由原来担任台北帝大热带医学研究所营养学主任的柳金太郎教授接任其职。早在东京帝大医学部第一内科时期,柳金就是一个以生化学研究脚气病有贡献的学者。他喜欢下棋,经常与担任助手的许强下棋。可许强与教授下棋时绝对不让。有个星期天,许强刚好在附属医院急诊室轮流值班,适逢总督府民政局长来院就医。许强要给他诊察时,追随来的科长却要求他通知教授,许强回说先让他诊察后再报告教授。科长非常生气,就直接与院长(第一内科主任)通电话,于是院长亲自赴院处理。第二天,院长便以电话告诉柳金教授星期天发生的事,并责问值班医师。柳金在问明许强事情的经过之后随即回电院长说,许强当天的措施并无不当之处。

柳金在来台之前,曾经在东北(满洲)的日本机关担任过保健局长,因此对当地人的一般性格有一定的认识与看法。他认为,虽然同样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台湾人一般地却相对缺乏气概,可他却从上述的实例认为许强跟其他人不同,是个富有气概的人!他对许强如此肯定,证明许强不但在学术能力上,而且在做人的人格、思想上都是高尚的。因此,当台大医院的日本人医师(教授与体检不及格的医师除外)都被征召去当军医时,他就让因为视力太差而体检不及格却担任医局长的讲师返回故乡,并推荐许强接任。尽管医学院当局没有同意让许强担任医局长,柳金很欣赏许强的研究,让他继续研究,终于在日本投降前得以完成研究论文,并由九州帝大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接收委员及良师良医罢诊事件

随着战事的发展,1944年,盟军飞机经常轰炸台湾各地。殖民当局宣布“台湾进入战场状态”。年底,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教授会议决议将学校和医院疏散到台北溪洲和桃园大溪。1945年3月,台北帝大附属医院门诊及病房,借大溪公学校的一部分校舍正式运作,施行诊疗与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教育。8月,日本投降,台湾回归中国。11月,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聘请杜聪明负责接收原台北帝大医学部及附属医院事宜。行政院令设国立台湾大学于台北帝国大学原址,由教育部特派员罗宗洛担任校长,负责该校的接收事务。这段期间,医学部在职的台湾人医师组织了台医同学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第三内科助教许强等5位委员,参加杜聪明为首的6人接收小组。许强实际负责在5月31日的台北大轰炸中被炸得满目疮痍的医院营养部的接管工作。他组织了一个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他个性正直,工作十分认真,是非黑白分明,只要是对的事情,他就极力支持,不对的事情,则反对到底。

12月1日,台北帝大的接收工作完成。台北帝大医学部改称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台北帝大医学部附属医院改称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台北赤十字医院则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杜聪明任医学院院长兼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及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

台大医学院除了各科留用一位日籍教授以外,其他编制为副教授、讲师、助教(顶多3人)、有薪助理医师3人,其他都是无薪助理医师。但校方根据日人的移交清册,只发一批聘书给当时的有薪人员。事实上,无薪助理医师无论对疏散物品的搬回,清理被空袭破坏的院舍、医院接收等工作,以及医院的诊疗业务,都与有薪职员一样尽职负责。如无这些无薪助理医师,台大医学院既不足以应付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诊疗,更谈不上教学与学术研究。为了尽快稳定人事问题,让同仁安心工作,杜聪明院长于是向校方提了一份《编制内补缺及拟聘无薪助理医师》的名册,建议陆续对编制内补缺者发聘书,并对编制外的医师发给无薪助理医师聘书,使这群留在台大医院的中坚分子有合法身份。然而,这份人事建议案却一直被搁置,直到1946年3月21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次日9时,本身已被起用为副教授兼主任的许强动员第一附属医院的全体医员罢诊抗议,声援无薪助理医师们。他同时通过同乡的《人民导报》总编辑苏新的支持,制造社会舆论。随后,第二附属医院的全体职员也起而响应。罢诊的风潮迅速扩大到医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附属医院罢诊而不能继续实习,于是恳求台大善处,不料却遭到缺乏诚意的高压回应,因此决定罢课。其他各学院的学生也闻风呼应,决心为争取大学的民主化而共同迈进。因为这样,这场台湾史无前例的医师罢诊事件,终于引起当局的注意。4月10日,罗宗洛校长会见了医师代表,答应改进“大学民主化”的问题,同时先发给“无薪助理医师”聘书。隔日,附属医院的全体医员向市民发表《复诊声明书》,结束了长达半月的罢诊行动。一星期后,不仅各科编制内缺额的聘书发出,原先只要求无薪助理医师聘书的人也接到有薪助理医师之聘书,整个罢诊风波于此告一段落。

地下活动与被捕

罢诊风波落幕不到一年之后的1947年2月底,一场更大的风暴因为延平路

上的缉烟摩擦,点燃了全岛民众抗暴的“二・二八”事件烽火。经历了一场“二・二八”事件后,绝大部分进步的台湾青年对国民党绝望了,他们后来便通过对同时涵盖大陆与台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规律的认识,转而倾向共产党。在那样的大时代里,台大医院以第三内科主任许强为主的部分医生们,也秘密展开了学习左翼理论的读书活动。

根据台当局《安全局机密文件》密载:1948年2月,许强由台大医学院助教郭琮亲自吸收,加入地下党。同年春天,台大医学院支部成立,负责人许强,由台北市工作委员会书记郭琮直接领导。

那时候,许强还在新公园旁开了一家诊所。他是台大医学院第一个在外面开业看病的医生。那时候的医生都还富有理想性,因此不知内情的同仁对他很不谅解,连学生都骂他爱钱。其实,他并不是为了钱而出来开业。开设诊所,一方面是做他从事地下工作组织联系的掩护;另一方面,也用它赚的钱充作地下党的活动经费。由于他向来谨言慎行,所以连他的一些好朋友都不能了解。他曾经跟邱林渊说过:“我搞诊所不是因为贪钱,是为了做一点功德。”

1949年9月,以基隆中学师生逮捕事件为序幕,当局在全省各地同时展开秘密逮捕行动。有一天,一个刑警突然到许强的住所,东看西看。他下班后,刘顺娣便把情况告知并问他怎么回事。他若无其事地回说:“我也不知道!”然后就没再说什么了。婚后,他们陆陆续续生了5个孩子。许强处处为公,从来不管家务事,即使是台风天,仍然忙着照顾病人。刘顺娣除了医学专业之外,也不懂什么思想。他从来没跟她谈过什么思想问题。她也不知道他究竟有什么思想。在她眼里,许强是个老实的好人,因此也就没有多想什么。1950年5月13日,台当局保密局取得台大校长傅斯年与台大医院魏火曜院长的同意,把正要开主任会议的第三内科主任许强与眼科主任胡鑫麟,直接从会议室带走。随后,耳鼻喉科医师苏友鹏和皮肤科医师胡宝珍也在院长办公室当场被捕。

判决、援救与拒绝悔过

审讯告一段落后,许强等台大医院的医师们被移送台北青岛东路三号的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一区第十五号押房,等待最后宣判。

许强是当时台湾消化系统疾病的最高权威,有很多名人都请他看过病,如果他有意求生,或许做得到。但这个在日籍老师眼里是个绝无仅有“富有气概”的台湾人,面对生死抉择的考验时,他会愿意以个人政治信仰的“转向”,换得“自新”的待遇而苟于世吗?事实是,他坚决拒绝了当局要他写“悔过书”的条件交换。军法处于是安排他太太背着两岁大的幺儿来劝他。他太太哭着劝他说:“许强,写一张,写一张,只要你写一张,至少保住一条命。”可他没跟她多说什么,只说:“孩子顾好,要认命!”

许强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了。有一天,他到外头看病,经过一个台大一学院学生的押房时,还刻意将手往脖子上一抹,然后微微一笑。因为案子已经“结”了,他在和同时被捕的苏友鹏、胡宝珍医师同房时几乎无所不谈。他常用德文向他们阐述什么是真理。他认为真理有普遍性、妥当性,是超越时间的,在真理之前,人人是平等的。

许强被捕以后一直不曾写信回家。可是,就在他被枪决前不久的10月下旬,刘顺娣却收到一封他寄来的家书。

迳启者:

十八日的来信,二十日接到了。林君送东西来,真是一个好意。但我也顾及她的薪水生活,老早谢绝了。请你放心吧!

家内事情一切有你,我已放心。

我在这图固里已守规安份,深觉过去错误,改过自新,回复自己的天职――医术救人――但恐时间已迟,未能达望。现在因身居不自由,过去倾心研究的几篇医学论文列举于左,将来如有机会请代予整理,发表于医学杂志,以资赏慰我医学者的。心;并且望你在医学界上多多努力,以继医术救人之我志,甚为欣慰。

未发表之研究论文:

一、关于血中及尿中焦性葡萄酸(Pyravic aeid)之临床及实验研究

二、关于维他命B1减少症之化学诊断法之研究(许氏尿中脚气反应)

三、关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之临床统计观察

四、关于斑疹热(地方病型斑疹伤寒中台湾之所谓二周热)之临床观察

以上四论文之原稿均放在第三内科研究室,请宋医师代予整理为盼。

除了这封交代如何处理未发表之研究论文的信,家书里头还夹着一张许强在狱中手抄《万里长城》和《安息歌》的歌词。多年以后,许强的独子许达夫才通过这份手稿的内容清楚地认识到:原来,他们敬爱的父亲,那个满腔热血、心向祖国的父亲,当时已经准备牺牲,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成为烈士了。刘顺娣女士怎么也没有想到,那封语气冷静的信竟然会是许强向她交代后事的遗书。接到来信之后,人在病中的她无法即刻回信。11月1日晚上10点,当时正就读小学四年级的长女高兴地写了一封回信给父亲:

我亲爱的爸爸:

今天接到爸爸的信,我很高兴,妈妈昨天,再去大学校(台大),回来,再(在)吐血,刚才很苦,不能写信(。)爸爸要的东西,明天……寄去(。)内裤大(,)二条长裤,已经送去了。爸爸身体保重,一切不免烦老(劳,)这个话(,)妈妈说的。

可是妈妈的病不快好,爸爸也不快回来,我就很可邻(怜)。

爸爸快快回来,弟弟很大了,我们三个人上学,弟弟和素美一同玩,我们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练习运动会,须美跑一等。爸爸再见

然而,小学四年级的许惠美期待快快回来的亲爱的爸爸,却永远也不能回来了!

1950年11月25日,台当局核定所谓“匪台北市工作委员会叛乱案”的判决,并拟定死刑执行日期为12月3日。但是,11月29日,《中央日报》及各大报纸却刊载了一则许强等14名“潜台匪谍”昨晨被执行枪决的新闻。

11月28日凌晨4时左右,军法处看守所又响起铁门的开锁声,看守高喊:“许强,出来!”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许强于是跟同房难友一一握手道别,然后在两名宪兵左右挟持下,唱着国际歌、高呼口号,坚强勇敢地赴死。

当天下午,其他幸存的同案也被叫出去宣判;一个军法官模样的人,高高站在庭上,叫他们排成一列,然后依序念善某某人某某人判处几年。最后又问:“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

胡鑫麟医师因为没跟许强同房,不知道他的情况,于是问说:“许强现在怎么样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优范文为大家分享的7篇化学医学论文范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黄洋事件最新进展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76 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