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实用范文 > 优秀范文

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优秀6篇

时间:

随着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旅游业在他们各自经济中的重要性。以下是精优范文给大家分享的6篇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湘乡旅游业的亮点,是吸引长株潭城市群居民来湘乡旅游休闲的重要吸引物。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共同构筑了我市旅游产品格局,是我市的旅游主打产品和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因此,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近日,湘乡市旅游局牵头,组织发改局、地税局、卫生局、农办、水利局、工商局、电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规划局、国土局、法制办、供水管理处组成调研组,以发放问卷、座谈讨论的形式,对我市范围内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点)、农家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组织相关部门到长沙望城县光明村学习考察,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类别

概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类别:按照乡村旅游活动的主题目标至少可以分为农家乐(这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体)、农村风景观光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胜景六类;而按照乡村旅游这个活动存在的理由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景点依托型(这是主体,包括部分农家乐以外的旅游类型)、客源地依托型(如大部分农家乐)和混合型(即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征)三类。

按主题目标分类,能从发展阶段、产业特点、地区分布、吸引劳动力特点、游客消费模式和游客结构等多方面细致描述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类型,是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现阶段最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游。

二、湘乡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选择。乡村旅游,是我市较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打造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能够营造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是实实在在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乡村旅

游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猪的生产以及外出打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变现有收入的来源渠道,改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拉动经济的增长。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湘乡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区(点)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乡村旅游可以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区(点)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区周边,都是在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湘乡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区(点),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还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优越的区位和交通,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原生态乡村环境,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一个主打产品之一,和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形成互补,成为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外部交通和区位优势

我市距省会长沙约100km,距株洲约80km,距湘潭城区40km,距韶山仅22km,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湘乡市将成为“三市一体化”的卫星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内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中心的优越条件,区域内客源市场很大。同时,我市处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范畴,湘黔铁路、洛湛铁路、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规划和建设中的沪昆高铁、宁乡灰汤—虞唐、韶山—湘乡、湘潭易俗河—湘乡、209省道湘乡段、长花灰韶高等级公路湘乡段将构成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地缘文化优势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有难得的红色旅游资源、宝贵的名人资源、独有的湘军文化资源、少有的佛文化资源和珍贵的古城资源,而我市乡村旅游区(点)大都在这些人文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周边,使我市乡村旅游区(点)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农业产业和山水资源优势

湘乡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涟水中游,是湘潭市两个农业大县之一,面积2012平方公里,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辖3乡15镇4个办事处,708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委会,8102个村民小组,225493户农业户,耕地面积62万亩,其中水田56.4万亩,旱土5.6万亩,有林地138万亩,放养水面14.28万亩。

鱼米之乡,山地和水库形成的小气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开发。褒忠山、韶峰山、东台山等山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涟水河、韶山灌区、水府庙水库等水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4、人力资源优势

湘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润使湘乡人具备了“有血性、讲义气、勤奋务实”的人文精神,湘乡人能吃苦、霸得蛮,战争时期能打仗,和平年代会读书、会做官、会经商,同样也会发展乡村旅游,湘乡作为一个县级市有2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点、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湘乡历来重视教育,东山学校、湘乡一中、二中等优势教育资源是优势人力资源的源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智力支撑。

旅游业发展建议 篇二

随县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态势较好。但是随县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相对不便。虽然村村通公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本的交通状况,但某些景区旅游路线道路太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唐镇华宝山村,道路太窄、错车困难。二是接待能力有限。游客的吃住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尚市镇群金村“桃花文化节”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体验,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总体接待能力,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2、市场发育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够。虽然乡村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名城风貌、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二是“六要素”挖掘不够。“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的六要素。只有充分挖掘此六要素,才能形成完善和成熟的旅游市场,最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是如此。从目前随县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来看,仍然存在旅游六要素挖掘不够、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过短的问题。例如尚市桃花节主要靠卖油桃增加农民收入,桃花节作为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神农牡丹谷、草店芍药园等景点的季节性过强,无法形成持久动力。也就是说,目前随县乡村旅游精品多以半日游为主,留不住人,经济带动效果不显著。

3、瓶颈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瓶颈。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有些投资人在早期难以准确预判投资金额,结果容易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二是技术瓶颈。不少乡村旅游以经济作物为基础,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做支撑,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信息瓶颈。不少旅游企业在发展初期缺少国内市场、市内市场调查,造成信息不对称。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交通、食宿等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PPP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解决乡村旅游资金投入问题。

3、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发挥随县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高桥、吹打乐、花鼓、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4、与高校合作寻求技术支持。合理配置和共享双方资源,使双方的优势得到最佳互补。引进高校人才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管理。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经济作物种植技能培训。

5、合理规划,形成随县旅游品牌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打造出具有随县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6、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特色农业、林业等资源开发旅游项目,让农民参与旅游产业,实现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吸纳村民参与景区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拓展内容】

发展资兴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论文

一、资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资兴市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具体位于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资兴自古山水灵秀,山有“九峰八面之奇”,水有“程乡水之秀”。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资兴市旅游事业开始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显示出蓬勃生机。“十五”期间,资兴市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每次,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五年累计达到18亿元。以东江湖、五岛一村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区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拉动了全市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8000人的就业。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目前,资兴风景旅游项目众多,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景区、龙景景区、兜率岛景区、东江漂流、白廊五岛一村、农家休闲游、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源山寿佛庙、回龙山、程江口、汤市温泉等。2002年11月,东江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进入“最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主要特色

资兴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综合性、参与性强。它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集山、水、湖、庙、岛、洞、庄、漂流、坝、林、园、石、温泉、狩猎、水上娱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二是分布集中,便于串线。与市外邻近的著名风景名胜旅游点炎帝陵、井冈山、南岳、桂林等容易连线推销,有利于组成旅游线路。三是特色资源较多。较好地汇集了名、新、特、奇、险之优势,雄、奇、幽、旷之特点,体现了“参与”和“娱乐”这两大现代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找到了静态观光旅游和动态参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尚未做大,尤其是产业链尚未形成,效益不高。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东江湖旅游为主,接待游客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5%以上,是资兴市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但是仅靠这一个品牌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按照旅游部门制定的资兴旅游线路,均为旅游观光一日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只是享受水上的自然风光和水上活动项目,缺乏山与水、文化与旅游、消费与游玩之间的紧密配合。娱乐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规模、高档次、内容丰富、形式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

2、产业项目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划分旅游产业区,日常旅游活动场所分布散乱、无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随着东江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东江沿江一带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在引导旅游产业向该区域转移时,旅游产业经营者有不少顾虑。据调查,唐洞市区现共有歌舞厅30余家,投资在100多万元以上、经营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2家;投资在50万元~100万元、经营面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2家。由于经营者的投资大,转移后的利益短期内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全市旅游休闲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的调整进程。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个别甚至出现、色情等违法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要形成优势,必须上规模、有特色。而要形成规模、特色,关键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突出休闲旅游特色,走“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本、以山为衬”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布局,按照积聚发展、规模发展的要求,规划好全市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沿江旅游产业带的详细规划,以规划来引导产业聚集,来提高城市品位。同时,要组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

2、整合产业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1)要充分利用东江湖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各景区景点的建设。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江湖、兜率岛、黄草、白廊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加快东江湖旅游合作圈构建步伐,进一步加大对东江漂流、雾漫小东江、五岛一村等项目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农家游为主的生态旅游,解决资兴市旅游旺淡季剪刀差和留客难问题。

(2)着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旅游文化娱乐一条街、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依托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用文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体育竞技和旅游休闲健身有效融合起来,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多样化休闲需求。

(3)着力推进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把沿江两岸作为资兴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积聚区。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发展水平。资兴市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整合劳动、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针对资兴市旅游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组织和引导产业经营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改变资兴市旅游产业在项目层次、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的局面。

4、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抓好景区线路的开发建设。以东江湖为重点,突出抓好东江沿岸多功能休闲产业区、寿佛文化景区、天鹅山森林公园、程江丹霞景区、汤市温泉休闲、“古南岳”回龙山景区、高码大王寨景区、曾中生曾希圣故居、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改造升级和综合开发。加快景区景点的交通配套建设,突出抓好汤炎公路、S213线、S322线、横岭公路、程江口——永兴公路、高码——苏仙区五里牌公路等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市内各景区景点之间、东江湖景区与周边旅游景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加快形成以东江湖为核心,辐射汤市温泉、炎帝陵、井冈山、汝城温泉、广东丹霞山、宜章莽山、苏仙岭、南岳衡山等景区景点的黄金旅游线路。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好鲤鱼江水电站关闸蓄水后形成的水域,抓好体育中心、水上娱乐等城市休闲设施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家生态游,在东江湖核心区域打造1个~2个融垂钓、康复、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旅游休闲中心。

5、加强旅游产业经营管理

加快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影响游客滞留资兴时间短的矛盾;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规范东江湖游运秩序,鼓励扶持燃气、电力、豪华游船,淘汰限制燃油、破旧油船;加强各旅游景点、各工作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全力提升资兴市旅游服务整体水准。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突出抓好东江鱼系列产品、竹木工艺品、少数民族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大力挖掘资兴旅游文化资源,尽力传播推介东江湖秀美风光,以“寿佛”文化和“古南岳”文化,呼应郴州“福文化”和炎陵“华文化”,打响资兴市“寿佛文化”品牌,提升资兴旅游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加快资兴成为旅游名市步伐。

参考书目: 篇三

《旅游经济》1994-1992年合订本,1994年第1期。

《消费经济》1999-1993合订本。

《现代旅游市场经营学》于学谦著,旅游教育出版社。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四

县地处泛珠三角地区中南部,处在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黄金廊道上,位于市南面、区东北部,隶属桂北经济区的南部,县人民政府则处于桂东北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3与国道321的交界处。

旅游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地处优拓区,与大旅游圈阳朔县仅相距40km,不仅交通便利同时旅游资源丰富,1994年我国加大了旅游产业的推广力度和政策支持,到1998年我国旅游正式进入产业化转型阶段,并从以接待为主的旅游产业转化为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稳步提升,使旅游成为了闻名天下的重要旅游地点,尤其是以阳朔镇为中心不断辐射的旅游产业。2005年县在旅游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式将旅游提升到产业化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县已基本实现了“四大旅游景区,五大旅游线路,六大旅游特色”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经过认真思考,现将县乡村旅游发展有关调研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县具有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特色民居景观、丰富的岩溶资源、浓郁的民间文化,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有田园风光游、岩洞探险游、攀岩登山活动、竹筏漂流及寻幽访古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县广大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村民主动开办家庭旅馆饭馆。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乡村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民居建筑有待进一步改善,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问题。另外,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显著特点,旅游综合效益尚需提高

县游客结构以散客、观光为主体。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特点,综合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显著体现。旅游总收人中餐饮、住宿收入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他如门票、导游、娱乐、购物等方面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二)旅游产品质量较低,类型较单一,体验参与性活动项目尚需进一步开发

县一些饭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此外,民居旅游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和住宿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较少,缺少“农家乐”的“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

(三)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县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90%村民建了新房,县赏月路两侧已改造成具桂北民居特色的饭馆、旅馆。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县主村一些饭馆旅馆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县目前尚有大量旧房保存的现象,同时县主干道尚未改造完成。

(四)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不够深人

县对独特的田园山水、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县优越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品位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

(一)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2010年到2012年,各级政府和组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旅游年”和融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积极规划景区,推出线路,培育产业龙头典型,合力推进。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迅速,很快由落后地区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巾上游省份。到xxx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xxx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xx家。到2012年末。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整合全省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形成了较高水准、品牌独特的乡村旅游线路和景区

黑龙江省根据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推出了多条乡村游线路,集中展示了县众多的农业产业、田园风光、山水森林、地质奇观、乡村古镇、休闲养生、民风民俗、乡村古迹、农耕文化遗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貌等独特景观,推出了xxx区旅游区、xx狩猎场、xx森林动物园、xx山庄、xx生态湖、xxx农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精品。

(三)极大的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了全省的旅游产业,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2012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xxx万人次,创汇xxx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xxx%;接待国内旅游者xxx万人次,旅游收人xxx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xxx%和xxx%;旅游总收入实现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乡村旅游经济总量估计占全省旅游经济指标的xxx%左右。

三、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联合网络、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体,扩大县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此外,对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旅游资源,并实施对旅游周边产业,配套产业进行引导,为旅游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推动县乡村旅游业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塑造差异,精品铸就品质,推动精品化战略发展,树立起“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发挥乡村旅游示范作用,对各示范点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打造县旅游示范基地,将xx示范片作为县发展的龙头示范片,纵深推动xx、xx等示范片的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具有特色的溶洞旅游精品,使旅游形象和品质得到彰显,进而塑造起独有的旅游品牌。

(三)推动特色产业,营造民俗氛围

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这里集合了壮族、汉族、苗族和瑶族等多个名族,其中壮族和瑶族只要集中于茶城、新坪、龙怀、东昌、马岭以及杜莫等乡镇,他们长时间居住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也为县营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本土特色旅游项目,使田园和民族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通过构建茶场游、民族园等游园项目,重点对民俗风情游进行开发,为游客营造一个民风特色和乡土氛围浓厚的旅游园地,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体验到不同于当代的特色文化,进而使其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四)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将其全部用到县乡村旅游发展中,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项目贷款贴息和补助、乡村宣传促销奖励等上,同时给予新农村建设优先扶持,加大生态环保、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中,将农村饮水和建设工程作为重点,通过推动休闲林场、休闲农村、绿色茶园、庭院大户延伸、规模果园等发展,针对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应优秀安排、优先考虑。组织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培训中,尤其是针对导游、营销、管理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人员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五)结合农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

县不仅拥有享誉国内外的“皇室贡品”芋,同时县的生猪、马蹄、生姜、夏橙、八角以及食用菌等均非常闻名,故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到花卉、桑蚕、速丰林、中草药等上,以“生态、绿色、体验、休闲”为主题,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构建,同时将市场需求作为发展向导,在农村的依托下,打造一个民俗文化、自然生态、农林牧渔以及田园景观的特色农业产业,培训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点,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县旅游发展的动力源。

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篇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强劲趋势,旅游业已经从一个普通的服务行业发展成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近几年,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的就业,以及整个城市人文环境的宣传贡献巨大,并在城市国家的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国家城市更是以旅游业闻名,依靠旅游产业发展,所以目前的旅游业已俨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当代旅游业和旅游管理专业

相对于普通的旅游专业类学科,旅游管理专业涵盖面更广,涉及的知识更专业,更能适合当今和未来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不再是过去理解的单单学习旅游某一层面的专业学科,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集旅游,餐饮,住宿,地理,历史,咨询等知识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学科的实用性决定了其必备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研究的是中外现代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景点,酒店住宿,外语等相关知识,同时了解庞大的旅游的市场,业内的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等等。旅游管理的专业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研究,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的旅游业。

在过去,每次提到旅游专业,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无非就是导游,酒店服务人员。其实不然,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营销策划企业,旅游咨询公司甚至自主创业等等。可见,旅游管理专业型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的乐观,旅游业的大环境也是一片看好。

国内旅游业的现状和就业环境

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WTO召开的世界大会上宣布,中国旅游就业现在是世界第一位。在中国,预测到2011年,旅游业可以吸纳近9000万的就业人员,尤其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带来了诸多商机和就业机会,可见未来国家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有很大的缺口。2008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

根据《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常见的中国旅游就业根据地域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以大型景区为龙头,形成了丰富的就业体系和就业方式,包括住宿接待、餐饮、娱乐、旅游购物、劳务服务等。

二、在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和集散基地,以住宿接待为中心,形成了综合性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了酒店集中区等高密度就业区域。

三、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为主,环城度假带已成为旅游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为城市居民休闲服务建立了相应的就业体系,包括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农家乐、产业旅游等。

四、旅游小城镇及乡村旅游就业体系。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古镇旅游、乡村旅游,这种旅游模式所产生的就业体系,与一般的旅游景区点相比,具有更高的参与性。

从这些分类可以发现,基本涵盖了当今旅游产业可能的所有就业机会。包括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旅游风景区管理方向、会展旅游管理方向、餐饮管理方向、休闲娱乐管理方向、旅游行政管理方向等。比如酒店管理,全国现有近1万家的星级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其中大部分管理者基本上都是以前中专、职业技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从事酒店业务、积累经验后从基层升上去的,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够的情况。因此,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是相当受欢迎的。但是,本科毕业生需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要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等有了经验后再图发展,否则高不成低不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国际旅游业现状和就业

国际旅游业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趋迅猛,旅游业具有可增加国家经济收入,可增加就业人数等优势,因此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纷纷加速发展国际旅游业。从1950年到2008年,全球的国际旅游人数从2500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的10亿人次。

目前看来,全世界旅游业最发达,就业机会最多的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亚洲和大洋洲。作为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旅游市场相当庞大,每年入境人数远超欧洲国家,特别是酒店业发展迅速,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许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非常有名,比如康奈尔大学。

在欧洲市场,诸如法国,瑞士,英国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旅游业也是非常的发达,在入境人数,国内旅游等都占世界旅游业的第一位。瑞士洛桑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全世界闻名的,由此可见欧洲的旅游就业前景也是非常的不错。

另外,亚洲和大洋洲的。旅游业也在迅速扩张中,虽然较为年轻,但是潜力无限,其中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较为突出,甚至入境人数超过了本国的人口。当然,除了这些国家,中国的旅游业毫无疑问地慢慢开始占据世界旅游业的主导地位。

旅游管理的未来

旅游是近年来的热门消费项目,也是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同时旅游业正在逐渐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旅游产业是欣欣向荣的产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也是朝阳专业,随着旅游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后,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非常光明。如果说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那么在不久的明天,旅游管理这朵鲜花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娇嫩鲜花吐芳香”。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去年以来,长沙县旅游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旅游业走访调研,先后召开了全县各镇(街)、相关县直部门、重点旅游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深入县内开慧、金井、果园、白沙、福临、青山铺等镇(街)景区(点)和项目建设现场调研,赴广东新会区学习交流,开展旅游合作联盟,综合调查研究内容,进行了些许思考,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长沙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20xx年县旅游局单列设局以来,长沙县旅游局理顺管理体制,加大队伍建设,实现了县镇(街道)管理、点面管理和条块管理三个层面相结合,在全县构建了统一的旅游管理新格局,为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期间”,长沙县旅游经济指标持续攀升,旅游产业综合总收入从20xx年的32.57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81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次数从20xx年的317.3万人次增长到20xx年的717万人次,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均增长了两倍多,20xx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县GDP的5.6%。目前全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3个;有星级乡村旅游点52家(其中五星级乡村旅游点15个);有省级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旅游购物点1个;旅行社3家;星级旅游饭店3家;星级餐馆1家。全县形成了结构合理、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良性旅游格局。

1、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期间”,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长沙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一翼,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优化了全县旅游经济的发展措施和政策保障,制定了《长沙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了对旅游项目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旅游体制改革,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了旅游管理部门职能,在产业转型发展上由接待观光型向生态休闲度假型转变,在景点建设上由全面开发向重点扶持转变,在资源利用上由控制资源向实际建设转变,在管理上实现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已初步形成。

2、旅游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一是乡村旅游稳步发展。重点推动板仓慧润国际露营基地建设,新建露营木屋4栋共200平米,澳大利亚环保木屋100平米,帐篷酒店12间,打造了高端国际化的乡村旅游模式。开慧镇25公里和金井镇33公里环乡自行车绿道建设全面铺开,金井镇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环保”的出游理念,建成了一个游客接待中心和自行车投放系统,全镇已建立自行车投放点8个,配备自行车400台,环茶园自行车绿道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二是景区建设不断提质。杨开慧纪念馆通过改建停车场、公厕,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商品购物店和步行游道,景区品质大幅提升。三是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开慧、金井、福临、青山铺、白沙等乡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福临镇影珠山抗战遗址和上山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已获批省级风景名胜区。青山铺镇刘少奇天华农村调查研究基地建设初具雏形。严格按照国家旅游标志标牌的制作标准,投入120万元新建全县主干道的43块旅游标识标牌,极大方便了游客出行。松雅湖新建环湖游道11公里,游道园林景观等美湖工程基本完工,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3、旅游整体形象不断提升。

近年来,长沙县坚持政府宣传旅游形象与企业推介产品相结合、业界推广与公众宣传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扎实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利用高铁优势,北上北京南下广州进行宣传促销,利用机场优势,出境日本、韩国开展宣传推介。同时,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组织的旅游交易会和博览会,宣传推介长沙县旅游资源。成功举办了长沙第三届乡村休闲旅游节、5.19首个中国旅游日活动、“首善携老区共进,幸福伴长寿齐行”旅游合作联盟、银企合作、工业旅游节、露营节、茶文化旅游节、葡萄文化节、“魅力星沙”摄影大赛、 “民厨争霸”等主题活动,中央七台、旅游卫视、湖南卫视、《中国旅游报》等40余家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吸引了众多眼球聚焦长沙县旅游业。

二、旅游产业发展瓶颈

1、创新意识不强。

全县上下就依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已形成共识,但对发展旅游业是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硬实力的认知度还不高,工作中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现有政策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办法还不多。

2、旅游品牌不响。

全县旅游产品策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景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基本停留在“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走一遍、生态旅游漂一趟、乡村旅游吃一顿”的观光旅游层面,旅游产品]www.jingyou.net[市场竞争力不强。

3、资金投入不足。

旅游业投入渠道相对单一,投资严重依赖政府,仅仅靠国家投入难以保证我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做法相比,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比较滞后,旅游大项目不多,一些好的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开发,没有发挥出应有效应。

4、基础设施滞后。

由于投入不足,我县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北部基础设施跟不上。县内景区(点)间通畅的交通网没有形成,部分景区(点)道路狭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不高。娱乐与购物没有形成区域规模,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省、市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按照“三个共同”实现“三个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项目拉动、宣传营销、行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正确把握我县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我县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低碳环保游。“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意识,将旅游产业从“两型富民产业”的定位提升到与工业相提并论的高度进行统筹发展”。根据最新的长沙市的县(区)区划调整,长沙县南部三个镇(街)已划入天心区和雨花区,按照我县打造大城北的发展战略,将长沙县旅游业重心将向北延伸,我县北部生态资源优势突显,适宜于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

2、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加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从宏观上把握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指导原则,组织制定激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组织、协调和督导,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等。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出台加快全县旅游发展的意见,按照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3、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设立长沙县旅游发展基金,建议县政府每年安排800—1000万的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补助旅游项目开发、奖励旅游企业等。制定土地、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游业开发,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旅游开发与经营新格局,改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的问题。

4、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北部乡村旅游,打造以杨开慧纪念馆4A级旅游景区为中心,涵盖金井、开慧、白沙、双江、福临、青山铺的5A级旅游景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开慧板仓慧润国际露营基地为核心的“长沙市乡村旅游示范区”。结合乐和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建设好金井茶乡小镇、白沙水果之乡、春华田园水乡的乡村旅游。突出汽车产业优势,以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上海大众等配套园区为载体,把工业旅游打造成为长沙县旅游新亮点。

5、打造旅游知名品牌。

精心策划,对重点景区进行重点包装推介,确保我县旅游形象包装宣传推介能有大作为,强力推出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旅游知名品牌。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重点打造影珠山抗战遗址等景点,力争用3年时间推出影珠山旅游风景名胜区这块名片。着眼长远,打造麻林温泉和田汉故里等旅游景区,提高我县景区品质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影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6篇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就是精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旅游业发展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114 24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