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案模板 > 初中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10篇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能初步体会小说情节设计的巧妙。

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初步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安恩对奶牛特殊的情感及其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勤劳淳朴、善良慈爱的性格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安恩对奶牛特殊的情感及其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小说家,从事创作半个世纪,其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途》(1908-1922)六部曲更是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史诗般的宏大气魄和优美奇特的风格。194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丹麦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他有一篇短篇小说,不但经常在广播中朗诵,还被选人丹麦语文教材,给无数心灵以感动、教育和启迪,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恩和奶牛》。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一)读准生字词字音,

羞怯 干瘪 腼腆 褶撂 木屐 锃亮嶙峋 嘈杂 蹭 反刍 翕动 纯粹 瑕疵粗粝 踌躇 窘迫

(二)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锃亮 瘦骨嶙峋 熙来攘往 嘈杂 翕动瑕疵 粗粝 踌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可范读一段,然后请学生朗读。

明确朗读要求:声音洪亮,读音正确,吐字清晰,语速适当。

四、创设情境,梳理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同学们,我记得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补充的阅读材料《致文学》中有这么两句话:“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地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那么,这一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百年前的丹麦小镇希默兰,一起去探访一个让人无比回想的温馨故事。

安恩的故事很快就由集市传遍了小镇,“我”当时是丹麦《都市报》记者尼尔,正在此地采风,听到这个故事后,想写一篇民情专访文章。于是去采访五个经历了集市奶牛风波的当事人,他们是牛贩比尔,第一位买牛人瑞恩,最后一位买牛人汉斯,小镇居民希瑞,集市巡查员克里斯,分别向他们询问了五个问题。现在你们就是他们的化身,请就采访的问题进行回答。

1 问牛贩比尔:作为奶牛事件的旁观者,您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请您概括地介绍一下它的全部经过。

(参考思路:关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从这几个角度概括介绍。)

2 问第一位买牛人瑞恩:您是一个买牛行家,请谈谈您中意的那头奶牛的特点。

(参考思路:关注奶牛的毛色、体格、品种、年纪、乳房等。)

3 问最后的买牛人汉斯:您特别希望能买到那头出色的奶牛,以至于出到奇高的价格。在遭到一再的拒绝后,您和安恩有一段关于奶牛的对话,请谈谈您当时间话的想法和心情。

(参考思路:关注买牛人的问话情境。)

“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

——揣测:牛或许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

——质问: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

“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怀疑:你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所以不能卖。

“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气恼: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耍我们吗?不可思议!

4 问小镇居民希瑞:在真相大白之前,你觉得安恩有欺骗大家的嫌疑吗?

(参考思路:关注小说的情节设计。)

安恩去集市原本就没有卖牛的打算,和买牛人一再发生冲突是她根本没想到的,所以从头到尾她都没有存心欺骗众人。她一开始就和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不想干扰别人做生意;面对嘈杂喧闹的集市、熙来攘往的人群,她不过是一个悠闲的旁观者;对所有的买主,她拒绝的态度都很鲜明;最后真相大白,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5 问集市巡查员克里斯:事情发生在你管理的集市上。在你眼中,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参考思路:勾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注意细节,进行分析批注,看看表现了安恩怎样的内心世界、怎样的性格特点。)

例如衣着、外貌:

样式老掉牙却很干净的旧衣服,散发着土味儿的手染蓝裙,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褪得泛白、七皱八褶、有了年头的头巾,后跟磨平了的木屐,瘦骨嶙峋的双手,灰白的白发。

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但是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安恩年纪老迈,饱经沧桑,生活不富裕而十分俭朴。但她在意生活细节,是一位勤劳而有做人尊严的老人。

动作、神态:

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

——联系后文,就可以明白她“悄悄地站在一边”不是出于“太腼腆羞怯”,更不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只是不想打扰别人罢了。这一举动也显示出她的善良。

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

——干活时动作娴熟优美,见出她虽已不年轻,但依旧勤劳能干。

周围一片嘈杂喧闹……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

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地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

——闲适悠然地置身于喧嚣中。于嘈杂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

——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可见没有卖奶牛之心。

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兴趣的东西。

——“爱怜地瞅”表现出对奶牛的爱惜,“不屑地斜视”则明确表现出对屠夫粗鲁动作的厌恶。刻画其善良、慈爱与朴实。

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真诚地希望别人能理解她对奶牛的情感。

语言:

“它是不卖的。”——认真拒绝真心想买奶牛的第一个买主。

“它不卖的!”——冷冷地拒绝屠夫的兴趣。

“这头奶牛是不卖的。”——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

“不!”——拒绝“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的“大价钱”时毫不犹豫。

“这头牲口是不卖的。”——再度坚持。

“这头奶牛太孤单一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 ‘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安恩带奶牛来集市的目的就是让它到集市上散心,亲近同类。至此,前面所有的“不”都有了答案。这朴素之极的理由表达了她对奶牛的慈爱之心,也尽显她的淳朴和善良。她那窘迫下真诚的歉意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淳朴善良。

小结:研读课文之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还真切地感受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1 情节:本文作者巧妙设计了悬念:安恩为什么不卖那头漂亮的奶牛?她最后道出的原委让人称奇却又合情合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巧妙的构思让读者于情节的波澜中体会小说特有的魅力,也很好地表现了安恩这一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借助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塑造了勤劳朴实、慈爱善良的乡村老妇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她淳朴的性格和对动物的仁爱之心不只让人感动。也让人敬重。

五、探究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1 一幕集市上引人瞩目的奶牛风波结束了。引发了无数人好奇心的谜底竟是如此简单——安恩带着奶牛来到集市仅仅是为了让奶牛和同类相聚、散心。透过我们对安恩和奶牛故事的解读,请你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讨论、明确:

安恩和奶牛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对奶牛喜欢、爱护、怜惜、尊重,把它当做生活中的伙伴,甚至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来看待。她对生命的尊重不是一种形式,也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她用看似简单的行动诠释了人与动物的深厚情感,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也阐释了作品的主题:人与动物也会有真挚的感情。人应当像尊重同类一样尊重它们,爱护它们,理解它们,重视它们的情感需求;人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正如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2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深情诵读课文最后一段,以表达出对安恩情感世界的理解。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点朗读指导:

例如把握情感基调——这段话是安恩向诚心要买奶牛的人解释不卖奶牛的原因,希望买牛人能理解她的苦衷,要读得缓慢庄重、真挚诚恳又有点惶恐不安,表现出她对奶牛的真情和淳朴仁爱的性情,也表现出她对这种结果的始料不及和真诚的歉意。

例如把握具体语句——“这头奶牛太孤单了”,整句要读得轻柔一些,表现安恩对奶牛的理解和爱怜,其中“太”“孤单”重读,突出奶牛的可怜处境。

例如把握重点词语——三个“我们”要重读。安恩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和那头孤零零的奶牛视为同等的生命,要读出她和奶牛是一体的感觉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可由学生自己谈怎样以声传情。

3 100多年前,约翰尼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写成短篇故事集《希默兰的故事》,一共34篇。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他热情讴歌希默兰的农民,赞美他们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简朴却健康的生活。这部故事集的出现一扫当时流行的无病呻吟、追求华丽词藻的时尚,为丹麦文坛输入一股清新之气。《安恩和奶牛》是其中最出色的短篇。安恩身上所散发的人性之美,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那么,现时代的我们,除了为这位平凡老人的高贵人性所感动之外,从她身上还能读出一些别的东西吗?

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安恩并不富有,但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她拒绝“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的“大价钱”,坚持不卖奶牛,是因为她把奶牛视为同等的生命。她生活俭朴,老牛相伴,闲适安然,表现出一种沉静安详、淡泊坦然的生活态度。她在简朴的生活中得到了平凡的快乐,她固执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澄澈的心灵。她的本色人生引发人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让人感悟精神的力量。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宽厚、悲天悯人还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本诗,借助工具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致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 学习感受虚词的表达效果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苦的妇人扑枣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样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 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从而说服吴郎的?

(2) 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反复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分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四、 总结与实践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体恤同情下层百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课堂练习巩固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确实,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叫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更何况书也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板书课题:读书要有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书籍。

(二)、指导学生选择图书

1、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1)过渡:从哪儿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图书呢?

(2)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面的插图,说说这些同学在哪儿选择图书。

你们平时又是怎样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的呢?(指名说)

2、指导学生应如何选择图书

(1)过渡:应该如何选择图书呢?我们来看第1页最上面的图,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的呢?

(2)教师讲述: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室)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比如《学生辞海》就是“字典、辞典”类的,《故事大王》就是“故事”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科学”类的。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

(3)过渡:确定好自己所需图书是哪一类后,又应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我们自己所需要的书呢?

(4)教师出示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从中轻轻抽出一本书,边指边讲述:哪儿是封面,哪儿是书脊,书脊告诉了我们书名,我们可以通过看书脊上的书名确定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书,不必一本本拿下来看封面上的书名。

(5)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上面的圆形特写图。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怎样放回去?为什么要这样拿书呢?(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后,要从书架上轻轻抽出来,也要轻轻放回去,防止图书卷角,保持图书整洁。

(6)指导学生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谁来说说图上这位同学在干什么?(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以后,还要打开看一看内容提要或者大致浏览一下内容,以便最后确定是否购买或借阅,如果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

(7)教师示范。

教师按刚才讲述的方法,示范从讲台上的一排书中选取一本书。

(8)学生练习。

教师提出要求,点名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图书。

(三)、总结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四)、作业

课后,去书店或图书馆选择自己需要的书。

板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

一、确定自己需要的书

二、到图书馆借阅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读书要做记号

二、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该如何选择图书。读书不但要有选择,而且要认真读,怎样认真读书呢?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思考,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板书课题:读书要做记号)

(二)、训练姿势

1、请同学们看第3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女同学在干什么,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怎样拿笔的,书摆放在什么位置,文具盒放在什么地方。(指名说)

小结:读书做记号的坐姿、执笔、放书的位置与写字时的'姿势完全相同,读书做记号要有正确的姿势。

2、指导观察圆形特写图。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同学在一边读报一边做记号,谁来说说这位同学是怎样握笔的,

左手在干什么?(指名说)

3、请同学们拿起笔和语文书,翻到第3页,我们一起来向这位同学学习,像她那样有正确的读书(报)做记号的姿势。

学生摆姿势,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姿势。

(三)、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

1、过渡:读书时为什么要做记号呢?

教师讲述:读书做记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

2、应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怎样做记号呢?我们一起来观察第2页的文字插图。

(1)谁来说说是在什么地方做记号的,是什么样的记号?指名把做记号的地方读一读。

(2)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同桌讨论)

指名说,教师加以适当点拨。

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观察了第2页《“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记号,围绕“在什么地方做记号,做了哪些记号,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把做记号的地方朗读了一遍。下面我们四人一组,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观察第2页的背景文字和第3页下面的文字画面。

4、分组讨论,指名说,指名朗读做记号的地方。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读书做记号的方法。但读书时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记号有哪些,我们将在第16课学习这些知识。读书做记号时,除了要注意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外,在书上做记号落笔要轻,要保持书页整洁,如果不是自己的书,就不要在上面做记号。

(四)、按要求阅读《语文补充阅读》中的文章,并作一定的记号

1、学生练习做记号,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姿势。

2、交流。

板书设计

什么地方

读书要做记号怎样做

什么样的记号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留心观察事物

二、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吗?聪聪的爸爸对他说:“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要留心观察事物。(板书课题)

(二)、学习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1、我们一起来看第5页下面的图,谁愿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校园这一角有些什么景物?(指名说)

2、图上的同学观察得十分认真,留心观察事物有什么益处呢?(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

3、总结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校园一角的景物是静态的,应该怎样留心观察静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教师小结。

观察静物要注意以下四点:(板书)

1、要按一定顺序

2、要有重点

3、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

4、观察以后要动笔

5、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一起来留心观察图中校园的一角,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同桌互说。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

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

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辬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辬,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教学总结 篇五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精美短小,作者将自身对文学的感悟流驻笔端,向广大青少年朋友介绍文学,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我的反思:

1、成功之处:

(1)第一环节初识大门的教学设计能从学生的阅读经历和感受出发,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所以回答踊跃,畅谈了自己对文学的认识及亲近文学的途径。

(2)整个教学呈现出了由浅入深的特点:初识大门——轻启大门——迈入大门,学生由整体感知到了解课文作者的精辟见解、由简单的了解到借助《致文学》深入理解课文,并再次从自身的阅读体验谈与作者共鸣的感受,学生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步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产生亲近文学的强烈愿望。

(3)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有大声读、小声读、默读、有感情地读,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感受到这些活动的展开还是有效的。

(4)教学方式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本节课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并没有一味的灌输与讲解,而是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同时,在关键处——迈入大门,教师及时举例,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

(5)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这篇课文文笔优美但很抽象,对于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理解。教师利用作者另一篇《致文学》的形象化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化难为易。

2、不足之处:

(1)任务过多,造成学生无法一一顾及。如迈入大门中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致文学》,从中找出与课文内容相照应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深切理解和感受,此处处理不好。毕竟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将两步并为一步,对学生来说要求太高,因此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学生无法从容应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与课文内容相照应的语句,完成这一任务后再提出第二要求也许会更好。

(2)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

(3)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利用与解决,显得稚嫩。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19个生字、会认3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5、初步了解课文说明道理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6、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重点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5、初步了解课文说明道理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6、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四、设计理念

学习本单元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要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五、课时安排

《矛和盾的集合》 2课时《科里亚的木匣》 22课时《陶罐和铁罐》 2课时《狮子和鹿》 11课时《语文园地七》 44 4课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流畅朗读课文,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学习本文生动、精炼的语言和先叙后议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按照整体把握—具体探讨—感悟升华这一过程进行教学;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认识面对象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面对象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教法学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有关狼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奔豕(shǐ)突,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烟四起……

二、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

三、检查预习

1、正音:缀行甚远zhuì屠大窘jiǒng积薪xīn苫蔽shàn奔倚yǐ弛担chí眈眈相向dān少时shǎo目似瞑míng意暇甚xiá隧入suì尻尾kāo假寐mèi狼亦黠矣xiá顷刻qǐng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文言词汇的翻译。

A、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缀行甚远2、屠惧,投以骨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4、顾野有麦场5、弛担持刀6、一狼径去7、屠自后断其股8、狼亦黠矣

B、一词多义1、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2、投以骨以刀劈狼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C、翻译下列语句,注意划线词语的意思。

1、并驱如故2、其一犬坐于前3、目似瞑,意暇甚4、一狼洞其中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齐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悟狼

五、阅读理解。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 、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屠户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 、“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户心理的句子

7、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用原文回答

1、两狼的计谋:

2、前狼假寐的姿势:

3、前狼假寐的神态:

4、前狼假寐的目的:

5、后狼径去的目的:

6、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户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户的什么特点?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户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户的什么特点?

?朗读最后一段

1、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2、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3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六、合作讨论、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狼的什么本性?

贪婪凶恶:阴险狡诈:

2、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4、故事中的狼和屠户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5、狼很狡猾,也善用心计,较量的结果却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你认为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谈谈从中得到的启发。

七、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翻译,然后看图复述故事。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悟狼

狼:狡诈、贪婪、凶狠屠户:机智勇敢

作业布置

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课后反思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①能整体感知全文,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

②能理解文中对文学内容、意义的阐释,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说出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③能品味本文优美语言,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门”的注释,朗读全文,理解本文“门”的喻义,找出文中必须掌握的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领会文中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在理解课文中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门”对大家都很熟悉,你能否说出你对“门”的几种理解?

字典上对“门”的解释有:①房屋、车船或用围墙围起来的入口。②门径(窍~)。③旧时指封建家庭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双喜临门”。④宗教思想上的派别:儒~,佛~,左道旁~。⑤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徒。⑥一般事务的分类:分~别类,五花八~。⑦量词。⑧姓。

(大部分学生可能只会说出用围墙围起来的入口,观点较片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了解一下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什么样的“门”,这扇门代表什么。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明确: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

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会解释词义。

诠释 憧憬 裨益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判断、补充。)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检查预习,可以感知到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全文。

要求:

1、要求读得流畅,读音准确;

2、边读边划出文中关键词、句;

3、思考标题“门”的含义;

4、理清课文思路、结构。

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并检查;

2、诵读交流:学生个人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并进行评价。

明确:

标题“门”的含义:文学之门,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可感。

理清思路:课文围绕“为你打开一扇门”题眼“打开”二字,以“议论大门——初进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

重点词句的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提出组内讨论仍解决不了的词、句,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感情的结晶。”这句话如何理解?“心声”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句话如何理解?

课后学习

1、认真读熟全文并思考课后练习。

2、挑选出你认为曾深深打动过你的文学作品,思考并写出它打动你的理由。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课文,结合学生实际,运用自己读文学作品的体验,领会文中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精读品析

导入语:明确了标题“门”的含义后,请大家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

明确:走进了文学的门,浏览新鲜事物,探求未知天地,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小文,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人生的意义。不仅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2、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明确:(1)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2)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

3、作者阐述的文学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各是什么?

明确:(1)文学的特征是: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第一句)。(2)文学的内涵: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感情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第2~4句)。(3)文学的功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也能丰富人的感情(第5~8句)。(4)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共识”。

(以上问题先组织学生精读第3小节,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班级交流,学生评价。)

拓展探究

教师指导语:明确了课文中作者对文学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后,下面请大家再看一下赵丽宏在《致文学》中与文学对话的节录,进一步体会课文阐释的文学的含义,再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写一段文字,说明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

附:《致文学》作者与文学的。对话的节录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使何等丰富,人生的路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帏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的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1、组织学生自读,师生互动,学生谈体会,学生点评,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仿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文学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②用词优美、恰当;

③字数200字。

3、学生仿写,交流,师生互评。

4、小结,组织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文中的比喻、拟人和排比句。

课后学习

1、去图书馆借阅作者的散文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及进行美文点评。

2、向同学推荐一部你最欣赏的文学作品,要求对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内容概要,写作手法、思想或文学价值等方面加以简要概述。字数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门————文学之门

议论大门 → 初识大门 → 打开大门

│ │ │

(1.2)由门谈起 (3.4)打开文学之门的意义 (5)激励人们走进文学的大门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33 5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