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篇

时间: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精优范文为大家整理了4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篇一

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相较与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案例定义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在中职数学教学案例中,一般由背景、主题、反思这几个部分组成。数学案例中首先要交代背景,这节课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要学习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其次是主题,由背景展开细化到各个小的知识点。最后是反思,反思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并查漏补缺,发现学生还有没不懂的地方。

3中职数学教学案例实践

以中职数学第一章集合为例:课题:集合-集合的概念(1)

3.1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2教学过程

3.2.1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2.2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3.2.2.1集合的概念(1)集合;(2)元素;(3)常用数集及记法;(4)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N。3.2.2.2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

3.2.2.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2)无序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3)确定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例如:某班个子高的同学,不能组成集合,到底多少身高才算高个子,没有确定的标准;某班个子高于180cm的同学,可以组成集合。关系:元素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2.2.4集合的类型

(1)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集;(3)由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数集。方程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集都是数集;(4)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最小的自然数0);(5)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Ζ;(6)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7)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8)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3.3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4结语

在中职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但要有好的教案,还要做到语调清晰,教态得体,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中职学校各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凝练教育智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要时刻想着捕捉学生点点灵光的闪现、挖掘学生的兴奋点、记录课堂上的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低起点的中职生改变学习态度,树立好信心和成才决心,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

作者:龙志芳 单位:铜仁市交通学校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3~392.

[2]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2(7):36.

数学案例分析 篇二

案例描述

谈话导入 一上课,教师说:“同学们,讲台上就站着我“1”个人,可以用“1”这个数来表示,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1”表示?学生们开始议论,有的说一块黑板,有的说一本书,还有的说一张桌子等。教师夸赞地说:“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刚才所说的都可以用“1”表示,这在我们之前的学习就知道,“1”是表示一个物体,而也有同学说一群羊,一个班级,一个兴趣小组,也可以用“1”表示,那这个“1”与自然数“1”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回答:“可以表示许多个,要把它们看成一整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教师趁热打铁地说:“把许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可以用“1”表示,我们通常在数学中把这样的“1”叫做单位“1”,而正因为要把这个“1”与自然数“1”区别,我们给它打上双引号。这样的“1”在生活中还有吗?”学生们马上回答:“教室里有4扇窗户,9盏日光灯。”教师接着说:“同学们说得真棒!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以前我们认识的“1”表示“1”个物体,但现在这个“1”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单位“1”的理解 在讲解对“1”的理解时,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一个苹果用自然数“1”表示,4个苹果还能用“1”表示吗?

生:能,可以装进篮子里就像一个整体,就可以用“1”表示了。

师:4个苹果可以看作“1”,那么8个苹果、12个苹果、16个苹果呢?(课件演示:8个苹果、12个苹果、16个苹果都4个4个圈一下)把4个苹果看作“1”也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计量单位也可看作单位“1”(板书:一个计量单位),现在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班里4个同学,可以得到多少呢?谁来分一分。

生:其中的一个就是它的。

师:这不是一个苹果吗?应该用“1”来表示,怎么是呢?

生:因为是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师:我们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生:把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

师:能不能把8个苹果也表示出它的呢?观察这幅画(4个苹果的和8个苹果的)从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它的是1个,而它的是2个呢?

生:分4个和8个苹果,分的对象不同;单位“1”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但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就不同。

生:只要是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1份,都可以用表示。

师:不管是什么物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请大家小组合作,用学具正方形、毛线、12根火柴棒表示出。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观察你们手中的作品,思考一下,你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又是怎样表示出这个分数呢?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生2:把12根火柴棒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师:把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的意义。

案例分析

充分了解学情 一是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已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熟悉了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 “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的理解未出现过,把一个整体看成单位“1”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跨度。二是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从数量是“1”的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跨度,一个整体到一个计量单位的跨度

深钻所用教材 一是懂,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每句每字都弄清楚,从教材的标题到思考题、练习、插图、附表都不轻易放过。二是透,即了解整个教材重点难点关键,考虑好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工处理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双基”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化,即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角度对教材做出重构。

开发教材策略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本案例“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把一张纸、一条毛线、12根火柴棒平均分: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感,理解数的意义。

数学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本质上也是一节课,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微课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者特征,对照微课教学目标,借助必要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对内容选择和组织设计进行的精心安排。一般教学设计需要设计师生双边活动,而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单边活动。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是一项运用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二、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以《对数函数的性质》一课为例,简要介绍高中(含中职)数学微课的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接触的新函数,也是重要的函数。学生刚学过指数函数,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有了基本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指数级变化的问题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两者互为反函数。两种函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质也有异同,相关知识容易混淆,教学时需要有类比两者性质、突出对数函数性质的辅助学习资料。

2.设计思路

本课以探究对数函数性质为主线,首先以实例视频进行微课导入,接着分析归纳指数函数性质,再通过深入探究对数函数图象,类比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最后通过性质应用来巩固知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可交互的学习环境,渗透“做中教,做中学”的现代教育理念。

3.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首先出示对数函数解析式,展示基因研究、细胞繁殖、考古研究等与对数函数有关的视频,并突出视频实例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辅助显示动态函数图象。(2)知识回顾借助指数函数动态图象,分别从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两方面进行回顾总结。静态特征为“恒过点(0,1)”和“图象始终位于x轴上方”;动态特征为“当0<a<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即单调递减”和“当a>1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即单调递增”。最后以图表形式展示两个主要特征,并设问:对数函数有哪些特征?(3)性质探究类比指数函数性质,尝试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特征。借助对数函数动态图象,首先分别得出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再以图表形式展示对数函数的主要特征,同时在右侧显示指数函数特征,形成对比,并用辅助线标出两个函数性质的异同,之后展示有关性质的空白表格,提示学生通过填空总结知识,最后显示完整表格。(4)性质应用本环节从一般到特殊进行应用探究。首先分析比较logaM与logaN(a>0且a≠1)大小关系的思路,并指出两个对数值可看作同一对数函数的两个函数值;接着借助出题程序随机出题,先选定0<a<1,通过分析函数单调性、真数M和N的大小,用图象演示两个函数值对应点的位置,从而得出大小关系,再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展示本题对应的对数函数图象及动点的坐标变化,突出单调性这一重要性质;最后选定a>1进行类似分析。(5)学结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从指数函数的性质类比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再进行简单应用的过程。(6)拓展作业给出学习建议,展示配套作业,供学生完成。为保证教学的延续性,显示二维码供学生扫描访问,学生可在线获取学习测试、学习反馈等拓展资料。

三、设计总结

1.效果反馈

本微课可供高中(含中职)学生使用,主要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微课图文并茂,素材丰富,内容简洁,易于学生学习,能有效达成目标。与微课配套的学习课件可让学生自主实验,提升自主学习效果。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学生使用本微课学习后,对本知识的认知水平明显提升,并对后续学习有促进作用。

2.反思总结

数学微课质量的优劣主要在于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依托信息技术微课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这种呈现方式虽比传统教学更具表现力,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并且微课教学设计本质上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合理选择数学软件、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将枯燥繁杂的文字讲解变为丰富有趣的生动展示。(2)以学生为中心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基于教师的单边活动,但最终是为学习者服务。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是评定微课质量的关键。教师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状况,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内容选择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尽量兼顾更多层次的学习者,让更多学习者乐于学习微课内容;在流程组织上要以学习者为主体,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3)坚持实用原则数学教师选择微课内容时要聚焦学习者实际,最好专注于真实问题,并择优选择。比如,“对数函数的定义和图象”比“对数函数的性质”易于理解,学习者更容易混淆的是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因此,设计微课时,如要在“定义和图象”以及“性质”之间进行选择,基于实用性应该优先选择后者。微课教学设计要立足学习者需求,不能将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移植,也不能只有简单的图文展示和语音讲解,这样的微课既不会得到学习者的认可,也浪费了设计者的精力。

作者:王贵存 单位: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篇四

摘 要:教育一直以来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人们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学活动自身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选择职业教育的大多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学校更重视专业课程,忽视文化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主要讲解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中职教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226-02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采用案例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在案例讲解中,设置一些问题,而不是采取直接的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案例教学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则通过相互讨论和探讨,得出最终答案。案例教学方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思索和解答中,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1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1 教学案例的搜集和编写

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搜集和编写这是整个案例教学方法的前提和核心内容。在开展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相关知识的案例搜集和编写,而且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这样教学活动可以更加的贴近实际,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完成教学案例的设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提前的预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共同的分析,给出解题思路。

1.2 设疑问难

在案例教学实际应用中,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和讨论,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在教师在进行设疑问y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问题的设置做到由易到难。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不要脱离主题,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到各项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实现系统的进行问题阐述的目的。教师在设疑问难后,还需要及时的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的进行引导,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和探讨。

1.3 教学案例讨论

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案例进行讨论,这是整个案例教学法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通常在案例教学讨论环节,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实现,由教师进行学生分组,学生进行组内和组外的教学问题的共同探讨,最终得出各地的答案,教师在整个案例探讨活动中,做好提示和引导作用,让学生不脱离教学主题。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归纳,得出讨论结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反思,案例讨论阶段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重要阶段。

1.4 教学总体评价

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总结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案例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学评价要坚持鼓励学生为主,更多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积极性等进行鼓励,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对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所突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和纠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评价,可以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和完善自己。

2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2.1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对教学问题的小组讨论、对教学知识的自我总结,这种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系统的掌握和理解知识,在小组探究中,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2.2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案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然后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给出统一的结论。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2.3 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

案例教学方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需要通过阐述,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传达给同学和老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互相表述自己的观点,讨论过程中也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

2.4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提前准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对教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必然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案例选取时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于案例的运用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特点,如何有效的运用案例也是案例教学方法的关键问题。在教学案例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不能牵强附会,必须同教学内容和知识紧密结合,进行教学案例的编制,而且必须要具备某项知识的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案例的选取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3.1 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案例服务于课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融入于教学案例中,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选择时,必须明确,教学案例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只有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中,增加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2 案例选择具有目的性

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方法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教学案例的设置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目的。

3.3 案例选择具有生动性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加上数学本身需要一定的逻辑性和理解,因此,未来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生动性,尽量的做到案例选择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更生动的情境,学生可以更容易的理解,进而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方法有着自身极大的优势,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中职数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提升中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必须做到案例选择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生动性,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案例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秀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5(2):143.

[2] 王韩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理科园地,2012(2):220.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4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是由精优范文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42 2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