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教学案例

范例教学 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最新9篇)

时间:

以下是精优范文www.jingyou.net爱岗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分享的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最新9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 篇一

一、背景

在媒体与网络时代,各行各业的大多数工作都要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完成,一类属于常规办公软件,另一类则是针对某个领域的专业软件。尤其是设计领域,大规模的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与创作,使得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对软件的依赖程度很强,在众多的设计类软件中,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出道时能否实质性的学会几种软件,成为就业市场的一项招聘指标。就业市场对设计类学生的要求是能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比如必须熟练操作CDR、AI、PS等设计软件,熟悉三维软件者优先,能够独立完成项目创意和方案设计相关工作等。但相当多的学生在毕业时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只达到了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软件操作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教师授课偏重于理论讲解目前高校软件操作类课程教学,多为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并配有相应的教材参考学习,而这样的授课形式则更偏重于理论授课。从大范围来看,其原因在于,高校所招教师均为学术型人才,实操性环节较之专业型人才较为薄弱,且根据授课教师喜好,在授课的过程中均以理论为主。如CAD软件教学,要求学生应了解并掌握CAD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讲授更多的在于软件操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步骤的理论讲解,授课完成后布置学生任务:思考CAD有哪些功能?状态栏中包括几个功能按钮?作用如何?等一系列思考型问题,针对操作教学环节颇为薄弱。

(二)教学中所选案例缺乏代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在众多高校中,教学所选案例更新缓慢,基本较为陈旧,现在的学生几乎闻所未闻。首先问题在于,陈旧的案例不能更贴切的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体验,只能代表在过去时代的思想精神,缺乏具有现代精神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从设计层面来讲,难以启发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而从技术层面来讲,能够灵活使用软件的各种功能必定为设计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效率。案例的选择一贯平庸,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更难以启发学生,不能促使学生灵活使用软件的各项功能。

(三)知识讲授机械化,缺乏灵活性软件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制作效果千变万化。高校软件教学中,很多软件同一种效果,可以使用不同的操作组合来完成,但一般只讲授一种方法。如PS中抠像的方法有很多种,普遍用到钢笔抠像、套索工具抠像、磁性套索工具抠像和色彩通道抠像等。实则有快速蒙版抠像、色彩范围抠像和选择主体一键抠像等诸多方法。而在教学中,缺乏多种方法使用和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的环节,近而限制了学生多种方法的运用。对于具体场景的抠像,显得束手无策,缺乏灵活多变的综合使用方法,给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四)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软件操作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无疑是纸上谈兵,学生通过教师讲授的内容,并能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而作为教师,首先不点评学生的优秀作品,点评也只针对极个别的学生,也不对学生的设计提出针对性、实质性的建议;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课堂中教师讲授知识,寥寥几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听的津津乐道。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学生无法准确找出设计作品的优缺点,无法精准的判断软件操作环节所遇到的技术问题。

三、软件操作类课程教学的整改措施

(一)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动脑在教学环节,充分紧跟市场发展的优秀案例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理论,在理论中拓展学习技术新方法。而软件操作类课程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学生勤动手在这一环节特别重要。实践不仅是理论的运用,更是发挥创新意识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和优势所在。而实践环节可以结合教师工作室模式,组建团队,以项目为导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人人有活干,活活有人负责。使封闭式教学环境转化为开放式教学环境,把提高学生技术水平的动手操作环节应用到市场,缩短学生与市场距离,在实践中养成勤动手,多动脑的习惯。

(二)引用最新成功案例,着重分析案例创新性和趣味性引用案例教学,应结合最新时展的需求,以最新的教学案例、教学设备和应用技术开展教学。案例分析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讲授分析:一方面是案例的设计层面。应从案例设计的创意思维、设计方法和应用原理,包括作品的色彩、构图、风格,应用元素等方面展开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该案例所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以及该作者正真要表达的意图;另一方面是案例所应用的技术层面。首先给学生分配案例,教师先对案例进行简要概括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点,针对案例中某一个关键点或者感兴趣点作为自己的灵感来源,通过思考、草绘等,设计与该案例相近,且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作品,进行再加工设计,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诸多手法突出趣味性。

(三)课程讲授灵活化,提倡学生多种方法结合学习俗话讲:条条道路通罗马。软件讲授必须突出创意技法,针对同一种效果传授多种方法,多个功能综合灵活使用。如PS软件教学,对于复杂环境中具有毛发浓密动物的抠像,使用单一的通道抠像或色彩范围抠像,不足以满足预期要求的效果。一是毛发边缘处理不干净,带有一部分背景色彩;二是损失一部分毛发,抠像边缘显的不真实,抠像对象显得很僵化、不自然。因此,必须结合快速蒙版或者套索工具,或者处理效果最好的两种方法结合,针对两种方法不满足效果的,可使用三种或更多方法相结合,以求最终完美效果。

(四)互换课堂角色,以学生为主参与教学互动从教与学来看。教师讲授于学生的知识,学生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并能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学生问题有一定的回馈,点评优秀作品,对于软件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扶,把学生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是教与学的当中互动环节。互换课堂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先学会操作的学生进行试讲,教师针对试讲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并通过上机实际操作演示,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可分配先学会的学生对操作不熟悉的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的作用。

范例教学法 篇二

数学例题例题功能例题教学一、数学课例题功能解析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例题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的功能不可忽视。然而目前关于例题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快餐。课堂容量过大,不讲究细嚼慢咽,大口大口吞食“例题”。教师急于知识的灌输,仅以学生“知道”为目的,对例题的答案过分追求,忽视过程,寄希望于重复的机械操练。因此学生在“知道”后又被迫于大量做题,凭借自己有限的解题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解题实践,超量训练让学生也学会了“快餐式”学习,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且学习效率低。

2.割裂。忽视数学内容、方法的联系性。教师在进行例题教学设计时,只顾眼前,有意或无意地割裂了数学知识,致使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或方法失去生命力,体系紊乱。

3.包办。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例题教学时,教师以自己的经验替代学生的经验,将自己对例题的认识强加与学生,在过程中,以例题分析时替代学生理解、概括,使例题教学无效。

如何发挥例题教学的最大效能,已成为当今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对数学例题教学试图寻求一种操作可行、有效的例题教育功能解析和教学方法。

二、例题的功能解析概念界定

例题的功能具有“学术”和“教育”双重性。就“学术形态”的数学本身而言,它具有本体的数学功能,就“教育形态”的数学教学而言,它具有介质的教育功能,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介质。学生通过例题学习,学会举一反三,联系或深化知识,推广方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化的经验。例题功能的解析就是具体分析例题及其教学在相应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方法、经验,情感上对教学目标达成所起到的作用。通过相对准确的“例题的功能解析”,利于指导例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三、例题的功能解析及教学的实践

例题教学从例题的功能解析开始。下面以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6.8余角和补角》节例1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解析例题的功能、如何开展例题教学。

(一)研读教学内容,确定目标指向

首先,从教材看。本章内容是初中几何的开始,也是从图形简单认识到深入研究的一次飞跃,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本章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开始,再具体地呈现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表示法和画法以及线段和差、角的和差、直线关系等,本节内容涉及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就数学体系而言,(1)概念体系:角的概念是通过射线来建立的,余角、补角则在角的和差概念基础上生成,而角的和差涉及数与形的统一,后续教材中大量存在数形统一转化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证明的内容。(2)公理化体系:本章是演绎表述的开始。

其次,分析本节课期望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上述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认识到平面几何知识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可以明确:余角、补角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与形的统一,通过数形转化可以进行说理计算,得到让人信服的结果;同时要让学生体验到“怎样说明,才让人信服”。也就是后续的演绎证明。

再次,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注重课程目标整体实现的要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可以具体化,有些隐性有些显性,有些则是长期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点,但这些目标往往互相关联。因此在确定目标时重点应明确,忌本末倒置。可以综合课程标准,内容分析,以及学生情况最终确定教学目标。本章是初中阶段的几何起始内容,学生对几何概念学习和性质探索比较陌生,尤其是说理的分析和表述。因此确定重点目标是:(1)经历补角和余角概念的发生过程,认识余角补角;(2)经历余角补角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并会应用性质;(3)体验说理的过程,积累说理表达的经验。感悟数形结合思想。

(二)明确例题功能,助力目标落实

七下教材第164页《6.8余角和补角》例1:

如图1,已知∠AOC=∠BOD=Rt∠指出图中还有哪些角相等,并说明理由。

根据所在例题章节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例题内容从例题的应用示范、深化理解、解题分析示范、数学表达示范、数学精神体验等方面功能进行解析。

1.知识应用示范。教材编排时将这一例题在两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之后呈现。因此该例是对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及时应用。这里找到的角相等正是以“同角的余角相等”为依据的,通过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这一性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具体、更深刻,达到落实本节课关于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目标的目的。

2.知识深化理解。该例还涉及本节课互余的概念,在新的情境中辨认互余,巩固对互余的认识。条件中没有直接给出互余的条件,而是以等价条件“∠AOC=∠BOD=Rt∠”间接告知,学生在审题时需要对条件进行加工,这个过程是对本节课目标“互余的认识”的深化。

3.解题分析示范。例题要求寻找相等的角,并且说明理由,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简单,这是几何计算和证明初级阶段,根据之前的分析可以知道,后面涉及了大量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如何分析一个问题”的经验。综合法和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这里通过例题就可以给学生以“分析问题,形成思路”的过程性示范,以达到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目的。

4.数学表达示范。在学习分析,形成思路后,为了方便交流,需要有让人看得明白并值得信赖的说理表达。这一例正是说理表达学习的开始,学生通过经历口头说理,书面表达,示范参考等过程,不断完善说理表达,为演绎证明打下基础。因此该例可助力于学会数学推理、清晰表达等目标的落实。

5.数学精神体验。说理需要步步有据,通过找到相等的角后,再说说理由,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学生经历了例题从分析到解决的过程,就能体会到数学的这一特点,长期的体验,最终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态度。通过对例题学习的回顾反思,让学生体验反思的好处,示范“可以如何反思”,以落实关于“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的课程目标。

例题的功能解析形成需要教师先宏观把握整体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再围绕教学目标从例题的应用示范、深化理解、解题分析示范、数学表达示范、数学精神体验等方面功能进行解析。

(三)实施例题教学,凸显例题功能

对例题功能的解析目的在于更好的实施例题教学。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认为例题教学可以围绕波利亚《怎样解题》的四个步骤展开。下面以上述例题作具体说明。在两条性质之后呈现例题的题目:

如图1,已知∠AOC=∠BOD=Rt∠指出图中还有那些角相等,并说明理由。

1.理解题目:①学生审题,在图形中标注直角符号。②回溯(回到已有的知识方法或经验):问题是什么,对找相等的角,你有什么经验?条件是什么?由条件可以获得哪些结论?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需要从他头脑中调取已有的知识方法,进行加工创造。因此在例题教学时,需要先唤醒那部分已有的知识方法或经验,即例题回溯。在这个例题回溯中,教师是跳出例题本身,引导学生回忆以往找相等角的经验(角平分线),以及从条件“∠AOC=∠BOD=Rt∠”获得的结论回忆直角、互余等知识,使该例在“深化互余概念认识”上的功能得以发挥。

2.拟定计划:①说说回溯中的问题,同时教师板书学生说的“找角相等的经验”“由条件得到的结论”。②你觉得你的经验能帮助你在这里找到相等的角吗?在由条件得到的结论中你对找相等的角有用吗?

这里将回溯环节获得的已有知识方法或经验进行删选加工,以缩小条件和结论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激活刚刚获得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这正是条件和结论的连接点。通过上述引导自然地用“同角的余角相等”来连接例题的条件和结论,本例题在“知识应用示范”和“解题分析示范”上的功能就得以发挥了。

3.执行计划:①你找到相等的角了吗?你能说明理由吗?说给同学听一听。②请学生口述,教师进行规范的解题板书。

该例作为几何说理的开始,通过学生自己说说,和同学说说,教师矫正并进行仔细规范的板书示范,不断完善学生的说理表达,发展数学表达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该例题在“数学表达示范”上的功能。

4.回顾反思。回顾整个例题解决的过程,这里用到了哪些知识?是怎么分析的?你对你的结论确信吗?

解出例题不是教学的目的,例题作为现成的数学,教材中更给出了答案。因此在解完一个题之后及时的回顾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上述对例题“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回顾;“是怎么分析的?”是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再一次学习→www.jingyou.net←“如何解题”,积累分析问题的经验;“你对你的结论确信吗?”又是对演绎的一次认识,对“怎么说理?”的更清晰的认识。提升反思意识是本学段教学的目标之一,该例题的教学在“数学精神体验”之“学习反思”上的功能就由上述环节体现,同时该回顾反思的过程还是例题“应用示范、深化理解、解题分析示范、数学表达示范、数学精神体验”等方面功能的升华。值得说明的是反思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反思表、交流形式、教师点拨等,同时反思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指导,因此在例题教学的反思环节应该根据例题的功能结合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例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学教育的一线教师只有理解例题配置的目的,解析例题的功能才能有方向地进行例题教学。在例题教学中可以从“研读教学内容,确定目标指向”、“明确例题功能,助力目标落实”、“实施例题教学,凸显例题功能”三个步骤完成例题在“应用示范、深化理解、解题分析示范、数学表达示范、数学精神体验”等方面的功能解析,经历“理解题意、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等过程实施例题教学。例题的功能解析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教材设置该例的目的,指导例题教学,也是例题改编或替换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师的课堂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一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规范运用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规范语言的使用不仅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更是一个教师个性教学的体现,所以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性的研究尤为重要,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推进学生语文素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以达到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增强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体现,包括教师敏锐的语言应变能力、独特的语言教学风格、机智的语言策略和深刻的语言理解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一)教师口语化现象较为严重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课用语,它与平时的口语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教师语言逻辑严谨、用词准确规范等,相对于平时用语,它更精确。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不注意规范教学语言,而是随意使用生活中的口语,这就使得学生无法获得专业的语言熏陶。

(二)教师口语存在方言化现象

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实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但是不同地区测试水平标准不一样,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我国小学还存在着部分教师口语方言化的现象。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又具有向师性,喜欢模仿学习老师的行为,试想一个教师口语方言化严重,那么在他的课堂上,他的学生极为可能口语发音不标准。

(三)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性欠缺

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和抒情化可以起到引起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作用,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懂得教学语言艺术,更多情况下用“嗯”、“那个”等,严重影响了语言的艺术性发挥。表现在导入语过于单调,很多情况下都是开门见山;讲授语平淡无奇,讲解时一直是一种语气,没有起伏,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束语能起到升华主题、增强体会的作用,但是很多情况下结束语都是匆忙说完或者没有精心设计,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问题解决对策

(一)规范使用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规范使用首先体现在语言情感要丰富,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又具有极强的想得到老师认可的心理,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特征,比如在进行诗朗诵上,教师要情感饱满地朗诵以给学生做表率;其次体现在语言风趣且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这就要求教师要仔细设计导入语、提问语和结束语等;最后体现在语言要科学合理,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语言,用规范的语言教授知识,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字词语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合理使用语言。

(二)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教师首先要做到用眼神去说话,一个优秀的教师总能用眼神去向学生传递信息,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表达的不同情感而表现出不同的眼神,并且要时刻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其次要做到用表情沟通,教师的表情要与课文的整体感觉一致,比如课文要歌颂母爱,教师就要表现出感动的表情,但是切记表情要自然,不矫揉造作;最后还要做到用手势传情,手势可以起到指引学生注意课堂内容、理解课文思想的作用,手势语包括情感手势、指示手势等,且都要注意手指、手掌等的运用。

(三)灵活创新教学方式

语言可以运用到多种情境中,以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比如组织课堂比赛,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小学生喜欢比赛,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比如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教学,教师一味地讲解可能学生体会不深刻,那么适当地将语言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将会起到亲身体会的作用,在具体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表演,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投入到课堂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感。

范例教学法 篇四

关键词:范例教学法;高职;报检业务;程序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01-02

范例教学法的内涵

范例教学作为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于20世纪50~70年代的联邦德国,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之一。所谓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发展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范例教学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范例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者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第二个特点是关于学生动机的,即教与学的过程必须和学习者业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第三,范例教学要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所要掌握的知识和内部逻辑。

《报检业务》课程对范例教学的诉求

《报检业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技能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重点介绍各种货物进出口报检业务流程,在对我国现行检验检疫业务流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设计并操作企业报检岗位工作任务相关的学习任务与技能训练项目,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具有报检员岗位证书且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敬业爱岗精神及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报检业务》课程对范例教学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报检业务》课程主体教学内容为程序性知识 高职《报检业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如入境特殊货物的报检,出境特殊货物的报检,人员携带物、邮寄物、快件的报检,集装物的报检等都为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要求学生把已经理解消化了的规则,再转化为熟练的行为,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把知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能力(程序性知识),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训练才能达到。这类知识与目前高职院校流行的“技能”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基本一致。

《报检业务》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枯燥 由于《报检业务》课程主体为程序性知识,按照教材上的章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会有大量的重复。比如,入境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报检,按产品又可细分为动物及遗传物质、肉类产品、水产品和其他动物产品,它们的报检流程基本一样,如果不断地重复学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最终无法实现《报检业务》课程教学目标。因此,高职教师应合理引入范例教学,使《报检业务》课程的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更好地掌握报检知识和技能。

《报检业务》课程的技能性要求 高职《报检业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检验检疫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报检单的填制规范;掌握报检流程知识;能顺利地完成报检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重视实训,通过实际任务范例模拟报检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高职毕业学生能够掌握报检这一特定岗位具备的操作能力,独立、高质量地完成企业报检工作。

范例教学法在《报检

业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范例教学法在《报检业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图1所示的流程中,即通过解说《报检业务》精选范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报检,揭示报检的一般规律,最后通过现实任务操作,使学生获得报检的经验和技能。

精选《报检业务》课程范例 《报检业务》课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入境特殊货物报检和出境特殊货物报检上。入境报检的特殊货物有动物及动物产品、植物及植物产品、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化妆品、玩具、机电产品、汽车、石材、涂料、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特殊物品、展览品及带有木质包装的货物。入境报检的特殊货物有动物及动物产品、植物及植物产品、机电产品、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化妆品、玩具、木制家具、竹木草制品、危险货物、带木质包装的货物报检、对外承包工程及援外物资等。如何从表1所示报检特殊货物中精选范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高职《报检业务》的课程特点,精选范例主要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普遍性原则。即精选的范例能够提示报检一般、普遍的规律。例如,可将入境一般报检、入境流向和异地施检报检、出境一般报检、出境换证报检作为普遍性的范例对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学生通过这些范例的学习,可以掌握进出境货物报检的基本流程。(2)例外原则。例外原则作为普遍性原则的补充,可以使进出境货物报检的流程更趋于完整。例如,入境食品、化妆品的报检,由于食品、化妆品的报检通关和出证都由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完成,其与入境流向和异地施检报检中通关由口岸检验检疫机构负责,而出证由目的地检验检疫机构完成,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出境危险货物的报检,由于涉及《货物包装性能检验结果单》应作为范例进行解讲。(3)兴趣性原则。精选的范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活动物入境报检,可以选择动物园从孟加拉国进口的白老虎,因为好多学生都参观过动物园,见过白老虎,这时就可以提出问题:白老虎从上海口岸航空入境,应该如何报检?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报检的规律 在给学生讲解范例的过程中,不仅应要求学生画出报检的基本流程,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理解报检流程的基本原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特殊类型的货物上,画出其进出口报检流程,探索报检的规律。(1)明确基本原理。在讲解入境一般报检的范例时,可以用图片、PPT和视频制作出入境一般报检的流程,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同时,要对入境一般报检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不需要对入境一般报检的流程硬性记忆,而是在对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上画出报检流程。(2)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布置的报检任务,画出报检流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而且也是对范例教学效果的检验,能检验学生是否通过范例学习,抓住报检的本质,将“个别”抽象为“类型”,找出隐藏在“类型”背后的报检规律性内容。

以现实任务驱动,要求学生设计报检流程 任务驱动教学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求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项目展示和应用能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学生通过学习《报检业务》范例,推及其他货物类型,对报检业务流程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布置实际的企业报检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例如,可以拿一份机电企业进口旧机电产品的外贸合同、信用证,要求学生设计出旧机电产品进口的报检业务流程,设计作业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也可独立完成。作品完成后,教师提供企业报检的完整资料,供学生参考,以弥补作品设计中的不足。学生通过多个现实报检任务的设计,就会从中获取报检的实际经验和技能。

《报检业务》实施范例

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范例教学法在《报检业务》课程中应用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以小组形式完成的作业中,部分小组的学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所以,任课教师在授课内容选择以及授课方法上要符合学情,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用贴近生活的范例对知识进行讲解,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抓住“90后”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受到他人关注的特点,鼓励他们,参与他们的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些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任课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范例教学在高职《报检业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对《报检业务》的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对知识点理解要透彻。其次,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对企业的实际报检业务流程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对学生设计的报检流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再次,教师应就《报检业务》课程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的报检员作为《报检业务》的校外教师,提供企业报检范例并参与报检范例的开发与设计,这样才能保证有大量的现实报检任务供学生进行报检流程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罗明东,和学仁,李志平。教育技术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7-193.

[2]杜科星。高职报检实务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浅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52-53.

[3]张雪,夏远利。《报检实务》课程趣味性教学方法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6-58.

[4]徐龙涛。关于《报检实务》课程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2009(7):11-12.

范例教学法 篇五

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化学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本文通过简要分析范例教学的含义和特点,指出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

【关键词】

范例教学;初中化学;含义;特点;策略

化学教学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许多初中化学教师一味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单一的教学模式,讲解和传授化学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未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1]。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组织化学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1.范例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1.1范例教学的含义

范例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合适的范例,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2范例教学的特点

基本性是范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因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基础知识、化学概念和相关的规律等教学内容,合理引入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化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2]。同时,范例教学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在运用范例时,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运用范例,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范例性是范例教学的重要特点,因为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筛选范例,帮助消火栓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取得最佳化的教学效果。

2.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

2.1根据教材内容,合理选择范例

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选择范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教学目标[3]。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明确范例所包含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讲解范例,促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酸和碱》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把钠放入水中,稍后在水中加入苯酚,然后提问学生“在水中加入钠时,水发生了什么现象?”?“加入苯酚后,为何水会变成粉色?”让学生根据观察,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2.2合理运用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情绪,会阻碍教学进度,降低教学效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化学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范例,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4]。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意见,以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原子”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分析事物的构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的化学概念,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范例,讲解化学反应原理,以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酸的性质》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内容,利用稀硫酸、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等实验药品,进行实验,来验证酸的性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2.3根据范例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所使用的范例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科学选择范例和教学方法,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例如,在教学《差量法》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用氢气还原10g的氧化铜,在化学反应结束之后,得到8.5g的固体,那么反应中产生了多少单质铜?,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进行解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范例教学是帮助学生突破就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运用范例教学,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作者:牛建玲 单位:海原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德凤。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24.

[2]夏灵敏。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点[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3]刘蕾。范例教学用于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9).

教师的课堂教学 篇六

一、表演型

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各种人物,使教学内容栩栩如生。数学教学中同样可以让学生表演问题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知识,从而理解知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一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带有符号的两个数相加,必须要克服小学里长期形成的算术加法的负迁移,而通过绝对值比较来确定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这两个过程的思维强度比较大,这对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上课时可提前在讲台上画一条数轴,上课时请一位“飞毛腿”同学上来表演。如果规定向东为“+”,向西为“-”,并假设这位同学一步走一千米(用夸张的手法使学生兴趣盎然),请这位“飞毛腿”同学完成下面几项活动:(1)向东走2米,再向东走3米;(2)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3米;(3)向东走2米,再向西走3米;(4)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2米;(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3米;(6)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0米。要求其余同学当“飞毛腿”,同学完成一项活动时便列出一个算式并根据该同学每项活动最终所处的位置得出两次运动后的位置。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能迅速得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刻意用彩色粉笔突出符号的变化,再引导学生从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去讨论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上讲台的学生无意间做了一回老师,不用他讲什么,通过他的表演成功的教会了其他同学,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二、讲授型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而我在这里提出让学生“讲”数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让学生走上讲台,也许课堂会更精彩。七年级数学教材编排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们收集素材,分别上台讲述。教案中出现了一首奇妙的小诗――“点的自述”:我是一个“点”,曾为自己的渺小而难堪,对着庞大的宏观世界,只有闭上失望的眼睛。经过一位数学教师的启发,我有了新的发现:两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三个“点”能构成一个三角形;无数个“点”能构成圆的“金环”。我也有自己的半径和圆心。不信,从月球看地球,也是宇宙间渺小的雀斑。我欣喜,我狂欢!谁没有自己的位置?不!你的价值在闪光,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如果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定会把所有学生带入到一个奇妙的几何世界,使学生们对数学王国充满了幻想。如果让教师来读那首诗,也许就没有这种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论指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有新鲜感。因为讲课的学生与听课的学生所处位置相同,他们非常希望看到自己的同龄人与自己的差距,更大限度的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七年级下册实践与探索部分难度较大,教师可以举行一次讲课比赛。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让一位学生上台分析他事先准备好的应用题,着重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一学期下来,学生既积累了各方面的类型的应用题,又学会了如何找题中的等量关系。除了让学生讲习题,新课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讲。在讲到八年级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时,内容较简单,我让学生当“老师”讲课,我只最后点评。学生的讲课类型丰富多彩。记得有一位学生设计的一课中用了“挑战主持人”的方式,设计层层递近的习题,谁能最后全部答对并讲解谁就是擂主。学生上课真是别开生面,学生参与度高。谁不想在台上一展自己的最佳风采呢?这样的方式极大的增强了学生课后自觉学习的决心。

三、帮助型

教学范式 篇七

老薛教学很特别,他不讲理论,也闭口不谈新闻要素啥的。谈那些干什么?不把那玩艺背得滚瓜烂熟,能进电视台?能吃上这门饭?给我上课那天,他顺手从桌上拿起一张报纸,指着一条新闻说,现在,我们改写这条新闻,把外国式的报道方式改成咱们西山式的。这一关一过。你就知道新闻该怎么写了。好,咱们一段一段来。

这是一条有关瑞士第三大城市卢塞恩市政广场上一只野鸭死亡的报道。

第一段原文是:

三月的一天,一只野鸭在卢塞恩广场花坛中孵化小鸭,引起了市长先生的好奇。于是,他去观看了一下。

老薛说,这有什么味,我们西山的新闻绝对不能这样写。老薛说着,刷刷几笔,为我改出了如下范文:

我县市政广场上一只野鸭在花坛中孵化,县长原中华率领政府主要成员,在环保、林业及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前往参观。在参观现场,原中隼县长对野鸭飞临市政广场给予高度评价,原县长说,人与野鸭共享市政广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原县长最后指示有关部门,要为野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它早日孵出小鸭。为我县的生态旅游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第二段原文是:

小鸭孵化出来了,但三天后却死了,那只野鸭也飞走了。卢塞恩市民纷纷寻找原因。民间鸟类保护组织认为,小野鸭的死是市长参观带来的恶果,他的参观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好奇,惊扰了小野鸭的安宁生活,使它因惊吓而死亡。鸟类保护组织又是游行示威,又是到市政府请愿。为了平息此事,卢塞恩市长在电上公开向民众道歉。

老薛改写为:

连日来,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打着动物保护旗号擅自上街游行。围堵县政府,他们的行为严重干扰了社会安定和正常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公安机关已对四名为首分子进行了拘留。

第三段原文是:

鸟类保护事情刚刚平息,环保组织开始发难。他们质疑。野鸭为什么要到广场孵化小鸭?很可能是附近湖水受到了污染。通过调查证实,湖水污染程度上升了万分之二。为此,市政府下拨资金进行治理,市长也因此引咎辞职。

老薛改写为:

针对目前社会上传言湖水水质下降一事,县政府高度重视,协调市环保、卫生、防疫等部门对湖水水质进行取样分析,确认湖水比过去只上升了万分之二,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请市民不必听信谣言,放心饮用。

第四段原文是:

市长辞职后第20天,瑞士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就加入《申根协定》举行全民投票。由于野鸭事件,百分之九十五的卢塞恩市民投了反对票,他们担心,加入《申根协定》后,欧美游客会大量涌入卢塞恩,影响野鸭生存和水质。最终,《申根协定》未获通过。

老薛改写为:

《申根协定》的成功签订,使我县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据预测,我县美丽的自然风光,每年将吸引约100万游客,旅游收入达到1亿人民币,届时,我县将成为全国旅游强县之一。

老薛把整条新闻改完,隔着桌子撂给我。说,小伙子,好好学吧,新闻就是这样弄出来的,我承认,这条新闻,经老薛这么一改,整个意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看原稿。就什么也不是了。

实践性教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案例教学 社会实践 教学法

案例是基于特定目的,对某项具体的、实际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所做出的客观而准确的记叙。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针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方法[1]。案例教学法摒弃传统教学法的机械记忆和被动学习,带给学生广大的自主学习的实用空间。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常规案例教学通常是让学生根据已经编好的现成案例(包括国外翻译的及国内编写的)进行分析和讨论。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缺乏亲身实践,不能得到整体能力素质(调研、协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更不能使学生领悟到自己所学知识能够指导实践的切身感与成就感。

一、目前常规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资源匮乏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同时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2]。在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教学案例供教师选择。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案例数量严重不足,案例教学资源严重匮乏。以我所任教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为例,首先,缺乏适合本土化特色的案例。目前,国内可以找到的行政管理学案例并不是很多,有很多教师选用已经翻译过来的国外且主要是美国公共管理学的案例教材。这些教材一个最大问题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其次,缺乏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纵观目前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多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案例也往往缺乏鲜活性和现实性,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情感不足

案例教学的情感元素非常重要,包括案例选用的兴趣与动机、案例情境重现、案例情感兴奋点和缓冲点,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营造和谐而又紧张的讨论氛围等等。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采用案例教学,就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深得学生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然而,实际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与情感需求,没有引发学生的共鸣,没有真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冷漠,出现无法展开讨论与分析的尴尬局面,更不要说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这就偏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三)案例教学方法简单

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与技巧,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抽象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同时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总结汇报”等环节,把以学生为中心变为对学生的放羊式管理,任由学生随意发挥,无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无法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探索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探索,就是由传统从课本与教材中选用案例的学习模式到采用学生亲自实践调研收集案例的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到复杂、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调查学习,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采集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把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的源泉――社会实践调研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是以社会为基点,以学校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应时应地实践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了解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弥补原来案例教学所缺乏的“本土性”和“时代性”问题。首先,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选择某一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确定调研场所,列好调研提纲等等。其次,培训学生调研知识。即让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指导他们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学习搜集信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再次,组织社会实践调研。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调研小组深入调研场所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实践中可以采用笔录、照相、录音、录像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与资料,以形成对社会现实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案例分析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首先,安排课堂教学精讲,使学生掌握与调研主题相关的基本概论和理论原理,这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传统案例教学所缺乏的环节。其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把实践活动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完整、条理地总结和展示出来。小组长以文字或多媒体课件形式代表本组陈述调查方案,阐释本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此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教师对实践案例报告和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析,综合课堂上的不同意见,教给学生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延伸――课后案例编写

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库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前进,案例资料应该不断发展更新,让那些内容典型鲜明、研究价值大的案例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因此,在进行实践调查、小组交流、全班讲演以及教师点评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个案,进行去粗取精,进一步润色加工,编写成规范的教学案例。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学会对案例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培养和形成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可以收到师生互动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深入实际,挖掘调研案例内在影响的本质问题,做好现实案例的引申分析,不断充实案例教学的资料库,以进一步指导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的教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由于学生要进行实践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演讲讨论以及案例编写等一系列实践锻炼,可以让学生从常规案例教学单项能力的训练,扩展到调研、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大学的教学方法应与高中阶段的教学有明显区别,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以及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模式训练。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的构建。他认为“认知发现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3]。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建立这种学习的认知结构。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调查研究,然后从案例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思考探索多角度的答案,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发散性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中,自己系统地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展示师生互动的应用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般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单向传授。教师的威严建立在考试上,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分。“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敌对关系。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则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合作的平等师生关系。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调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沟通频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有效的教学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融。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中介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仅强调知识的吸收,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导致许多“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构建发生于学生与情境间的互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4]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中介,使学生亲自与真实复杂的客观世界相接触,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行动方案、检验理论或原则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中国台湾)张民杰。案例教学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9.

[2]唐世纲。论案例教学的实施与功用[J].教学与管理,2005(5).

[3]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向光富。情境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作者简介:

范例教学 篇九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西德"范例教学"理论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与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和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并列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之一,在世界上颇有影响。深入探讨范例教学理论,对现阶段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涌现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模式,而德国的M.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在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习者的主体关系方面尤为突出。范例教学主张: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组织学习者进行“教养性学习”。所谓“教养性学习”,是指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创性的、典型的,以及规律性的跨学科的东西。通过这种学习,学习者可以处在一种不断接受教育和培养状态中。范例教学理论认为范例教学不但可以说明一个学科的整体性----即接受知识,而且可以开拓学习者的整个精神世界,包括他们的认识、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学习者在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科学的一般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新的能力(包括了解事物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行为观点)。范例教学能为学习者在教学后能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迈开自己的步伐,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我们并不能编制一个毫无遗漏的教材,就算精心制定教学计划,也不能使学生点滴不漏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全部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现已全面进入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之中的,相对其它学科而言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快速发展一直应验着神奇的“摩尔定律”。信息技术教材特别是早期的教材,在编制上深深印刻着传统学科的模式,但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是更新快、内容多、操作性强、多学科互渗等,照套其它学科的教材编写模式编出来的教材,从体系上看,显得很完善清楚,但这种教材在教学时并不好用,教完之后,学生时常会觉得还是干不了什么。他们更喜欢从实例为主线入手学习,可以即学即用,或是稍加变通就能用。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范例、范例教学法、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源自德国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着《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法:平时的听课和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经常采用范例讲解操作技能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的模式叫“范例教学”,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严格的说范例教学法是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称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源自德国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着《范例教学原理》)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建构起来,可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它集约地体现了设计、实施、调控、评价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媒介、桥梁。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的地位。这就是说,在教学模式之上有教学理论,凡是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而构建起来的;在教学模式之下有教学实践,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为了把一定的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学实践才构建起来的。由此可见,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如果没有教学模式这个媒介或桥梁,即使再好的教学理论也不可能迅捷而又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实践;同样,那怕是再成熟的教学经验亦不可能完整而又有效地升华为教学理论。(李同胜:《现代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范例教学模式:是以范例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建构起来,可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

范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统一”,就是“教学和训育的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以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上遵循了三个性,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范例性阐明“个”的阶段;第二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型”、“类”的阶段;第三阶段,范例性地理解规律性的阶段;第四阶段,范例性地掌握关于世界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源自德国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着《范例教学原理》)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试图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达到培养学习者探究性学习品质,培养学习者强烈的创新精神。

4.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情感。

四、研究的内容

1、范例教学模式与学习能力形成的关系

学习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终身教育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但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实践证明:范例教学通过后天教育,进行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在培养学习习惯时,有时还带些强制性,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促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最佳结合,才能达到逐步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2、范例教学模式在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①范例教学模式在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方面的作用。

②范例教学在发挥学习者主体性方面的作用。

③范例教学在培养学习者探究性学习品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④范例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3、科学使用范例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①教师科学正确使用范例教学模式的策略:

a.教师如何选择范例b.学习者如何使用范例c.如何操作“范例教学模式”

②教师指导学习者科学正确使用范例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策略。

③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范例教学模式功用的策略。

五、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德国M.瓦根 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模式”以及近年出版的有关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归纳,筛选出有效经验和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使用“范例教学模式”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测试、座谈调研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3)实验研究法:

全市有条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的学校都作为课题实验基地,同时选出其中部分学校、年级或班级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班由各实验校暗设,实验班严格按实验计划教学。具体操作时可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就课前、课中、课后等阶段对“范例教学模式”的功用及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及教学效果提高和培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六、主要阶段和预期成果

(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3月)

1、收集国内外理论文献,进行学习,完成方案设计,制订研究总体计划。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主管意见。

3、召开全市信息技术教研工作暨课题研究会议。加强和完善基层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课题实验校)建设。

4、策划、筹建《浏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网》。

(二)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7年1月)

1、分批完成课题参与人员业务培训;

2、各成员分别进行各项研究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出现的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例会布置下阶工作。

3、建立基于网络的课题研究模式。

①基于网络开展研究,问卷调查,网上交流学习。

②开展范例教学设计竞赛。借助专题网站或专题论坛进行教师范例教学设计网上共享、集体讨论、推广应用。阶段性地进行总结评选,编成范例教学集,并不断充实和更新。

③范例教学说课竞赛、公开课、交流课、录像课竞赛。

④范例教学心得、范例教学论文评比。

(三)中期认证阶段(2007年2月~2007年8月)

各成员分别先进行阶段性检查与总结,并接受专家指导,调整与改进下一步研究工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写典型范例、开公开课,学习者座谈,听课、评课,阶段性测试,数据分析,专题论文总结。

(四)总结鉴定阶段(2007年8月~2008年1月)

各成员先分别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申报并开范例教学观摩课,组长总结整个实验,写出研究报告和综合实验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综合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

七、成果形式

①典型范例教学设计、《范例教学集》或专着;

②专题网站;

③教学心得、专题论文;

④录像课、交流课、公开课;

⑤范例教学素材、源程序、课件等资源(光盘);

⑥调查报告;开题报告;实验报告;结题报告等;

⑦学生竞赛成果;

⑧其它资料;

八、研究的管理措施

(一)研究机构的设置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陈文(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副组长:潘勇(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

李洪福(市教育局网络专项管理员)

成员:各中小学校教务室主任

各中小学校教科室主任

2、总课题研究小组:

主持人:潘勇(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

实验校:

实验教师名单:贺伟才、黄程、黎利红、曾红梅、罗新河、吴华平、苏果、张葵、雷金勋、张金陵、彭阳明、张爱平、彭书义、徐怀焱、肖玉梅、徐陶浩等(其他实验教师待申报)。

(二)、经费预算及来源

1、研讨、外出交流学习费:10000元

2、书籍资料(文秘站:)费:5000元

3、培训费:10000元

4、打印费:2000元

5、其他费用:1000元

来源:1、自筹2、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专项拨款

实验学校名单及其子课题名单:

实验校子课题参考:

--《小学信息技术易语言范例教学研究》

--《范例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范例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范例教学法在初中信息学奥赛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范例教学资源校本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在开发多种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中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范例教学课中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范例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电子作品竞赛指导中范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信息学奥赛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FLASH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平面设计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网页设计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 影视作品设计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电子贺卡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易语言和LOGO语言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42 6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