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学习读书 > 毕业论文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 社会热点论文(最新5篇)

时间:

社会热点论文(最新5篇)由精优范文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社会热点问题论文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热点论文 篇一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KnowledgeGraph/Vault)又称为科学知识图谱,在图书情报界称为知识领域可视化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文献计量学工具,能用图形化的方式形象地表示人们不易理解的信息,使人们在快速获取知识及其逻辑关系的同时,把握关键的知识点。知识图谱在国外的研究较为深入,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哲学、知识工程、知识管理等领域。但在国内科技期刊研究领域尚未涉及。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源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7年的数据,采用专业检索,检索式为:SU=‘医学期刊’and(SU=‘办刊’ORSU=‘影响’ORSU=‘信息’ORSU=‘标准’ORSU=‘文献计量’ORSU=‘编辑’ORSU=‘网站’ORSU=‘编委’ORSU=‘作者’ORSU=‘国际’ORSU=‘规范’ORSU=‘影响因子’ORSU=‘作者’ORSU=‘被引频次’),后期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知识地图的展示。1.3研究范畴从总体情况、时间分布、研究热点、发表载体及期刊分布、基金论文情况和高频作者及机构分析6个维度可视化探究医学科技期刊领域的研究热点。

2结果

2.1总体情况

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7年,有关医学期刊研究的论文共计6857篇,CiteSpace软件抽取出作者12432个,关键词34471个。

2.2时间分布

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时间分布趋势进行分析,可从某一程度上说明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度[1]。2000年至2017年,有关医学期刊研究的时间分布图见图1。总体研究论文的趋势呈上升趋势,2015年最多,高达885篇,2016年、2017年略有减少,分别为806篇和758篇。

2.3研究热点

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前沿方向[2]。本研究通过统计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分析当前医学科技期刊研究的热点。根据医学科技期刊研究关键词来看,研究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医学期刊(629次),编辑(169次),Meta分析(148次),系统评价(101次),文献计量学(93次)等。图2为医学科技期刊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又称为共现分析,能反映出研究热点间的相关性,经过聚类分析显示,医学科技期刊研究热点分为3大类。

2.4发表载体及期刊分布

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发表载体和期刊分布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推测出该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情况和文献的总体质量[3]。新世纪以来,从医学科技期刊相关研究的发表载体分布情况来看,有关医学期刊研究的载体以期刊论文为主,这与期刊论文量大面广、时效性较好有关[4]。期刊分布情况见图3。从发表期刊分布情况来看,分布相对比较均衡,期刊类型主要为:编辑出版类(如编辑学报等)、医药卫生总论类(中国医学论坛报、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药导报等)及医学信息学类(医学信息、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医学信息学杂志等)。

2.5基金论文情况

基金论文是指某论文受到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情况,往往可代表论文的质量和某一领域的新趋{JINGYOU.NET}势和制高点[5]。基金论文分布见图4。经统计,基金论文为126篇,占所有的1.84%,资助项目普遍质量较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占29.37%),其他也多为省部级及以上的项目资助。

2.6高频作者及机构分析

对某一学科领域的作者数量和机构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学科领域研究者整体水平[6]。2000年至2017年,医学科技期刊研究论文作者分布情况见表1、表2。数据显示,作者分布呈现金字塔型,高产作者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占0.73%,作者机构大多分布在期刊社和设有医学专业的大学学报。

3讨论

3.1知识图谱分析

在知识图谱的定义上,有学者从功能角度阐释,认为知识图谱能可视化地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和深入。也有人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将其定义为把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揭示科学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属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范畴[7]。知识图谱所描绘的对象主要包括[8]:(1)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项目组、实践团体或某一知识领域共同体;(2)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论文、专利、所学课程、数据库等;(3)过程或方法,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织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知识投入等。知识图谱主要源于三大领域[9]:(1)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数据、信息、知识与知识域可视化研究;(2)图书情报领域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知识地图和知识网络等研究;(3)复杂网络系统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

3.2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2000年至2017年,关于医学期刊的研究总体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相关论文的数量上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质量上也越来越高。(2)有关医学科技期刊研究载体仍以期刊为主,期刊类型比较分散,既有编辑出版类的期刊,又有医学类的期刊和大学学报,说明研究的平台相对较多。(3)从作者群体来看,该研究领域的作者较多,领军人才呈现金字塔型分布,比例较小;从作者工作岗位上看,从事医学期刊领域研究的多为医学期刊编辑,而作者机构则显示研究者多为核心医学期刊杂志社从业者,说明医学期刊平台越高,影响力越大,对研究亦越重视。(4)从基金论文比例看,整体受资助的研究还较少,但资助项目多为高水平的部级或省部级项目,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质量。(5)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结果可以看出,医学期刊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在编辑、Meta分析、系统评价、文献计量学及中医药等,体现了医学研究和期刊研究的双重性。通过对共现网络的聚类分析,发现医学期刊研究领域主要分布于三个方面:一是期刊研究领域的编辑(如水平提升、规范化、从业心理、审稿等)和文献计量学(如影响因子、被引用频次、办刊指标等);二是医学研究领域的系统评价、荟萃分析等;三是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医药方面的期刊研究也逐渐呈现热点。(6)值得关注的是,医学期刊领域研究并没有近年来期刊研究中的新媒体、微博、云传媒等热词,说明医学科技期刊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新媒体化相比于其他领域期刊,走在了后面。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 篇二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学生;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46-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进程,同时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突显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新旧体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会产生许多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热点的快速、广泛传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给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内涵的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内涵

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基本内涵的界定,许多论著进行了阐述。大多学者将社会热点定义为在一段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社会现象、新闻人物或事件。[1,2]社会热点问题的显现通常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指大众性、综合性、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表现阶段性、变动可导性,等等。[3]社会热点问题从广义上可分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四个方面,[4]从狭义上可分为有关百姓的民生问题、有关政府及官员的问题、有关司法公正问题、有关国家利益问题、有关伦理道德问题、有关灾害安全的问题、有关公众人物的问题等七类问题。[5]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有学者探讨了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主要包括影响的方式和途径、深度和广度、表现等内容。复旦大学邱柏生认为,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直接通过学校生活、教学途径、家庭环境、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流等方式进行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态度,而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心理气氛逐渐构成一定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并由此提出大学生身上已经存在着的某些值得关注的思想倾向,主要有无望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不安感、无奈感等。[3]马国富、王云震等人进行了网络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对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但其对社会热点的认知大多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入探究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6]热点问题有利于大学生新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个性发展,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降低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上的信任危机,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障碍。与前者研究一致,肖岳峰、李祖塔人也认为以网络传播为主的社会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促进了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道德观念对的形成;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形成。消极影响主要有:直接冲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干扰大学生认知能力,影响其政治素质;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7]

三、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并提出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张萌强调将社会热点问题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认为开展社会热点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建议采取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构建社会热点网络教育教学载体等措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1]颜亮,马金珠探寻社会热点问题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出应成立专门机构梳理热点问题,建立相应机制,设计合理教育活动,将高校思政工作应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有实效。[8]黄振宣、唐爱琼着重指出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社会热点教育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社会热点教育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9]及时抓准社会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进行讲解;善于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巧于分析引导。林兴龙探索了将社会热点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如课前导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分析时事案例;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等等。[10]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了一定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但仍旧存在一些不足: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实证研究很少,未能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研究所得的相关建议和措施实用性较差。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从实际工作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掘出更具实效性的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因社会热点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15).

[2]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4]甘庆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南昌大学,2009.

[5]张明学。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分析与舆论引导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6]马国富等。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11,(30).

[7]肖岳峰,李祖塔。网络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J].高教论坛,2011,(8).

[8]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9]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 篇三

1.教学情境和教学组织

探究性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的情境来自于当下社会大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热议与参与,把这种热议与参与作为一个主题,引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探究。这种情境可以看做是热点问题在教学中的继续,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由课外和课内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教学组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课外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要尽量根据每个小组的兴趣来确定不同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主题来开展探究。第二是课内探究活动。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进一步的探究,要保证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都能与全班分享交流。第三是形成探究成果。要求学生在课后吸收课堂讨论的成果,把探究的成果以书面的形式形成探究报告或论文。

2.实施步骤

(1)精选主题

学生选取恰当的社会热点问题主题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主题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选择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典型性。热点问题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讨论的内容,应该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的意义,学生通过主题的讨论分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能有机联系起来,能够从个案当中推及一般的结论。三是及时性。社会热点问题教学的最大魅力就是能与社会大众同步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真实地参与中产生共鸣,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最好选择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四是焦点性。社会热点问题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与群众利益相联系的,而这些问题也是党和国家着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热点问题主题的选择要体现公众关注的焦点,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对确定的社会热点问题主题进行整理、加工、研讨,形成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往往呈现较为复杂的现象,尤其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都会出现,事件的真相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掩盖,这就需要对热点问题进行认真探究。对学生探究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突出重点,抓住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舆情发展的主要走向,剔去一些无关紧要的、无足轻重的细节。这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二是形成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这是探究合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小组可以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展开充分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而后归纳提炼,形成观点。三是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学生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因此提出观点和解决问题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加深对教材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3)汇报答疑

汇报是以小组为单位将探究的内容用PPT的形式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PPT的内容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包括热点事件的呈现、主要观点、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汇报以脱稿的形式,要求语言精练,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汇报由一人完成,其他同学进行答疑,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质疑。质疑与答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充分展开交流与讨论的过程,既有学生对汇报小组学生的质疑,也有学生之间的质疑与答疑。因此教师要掌控好现场,当好现场主持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尤其欢迎提出不同的观点;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对一些偏激的观点,要引导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上来;要注意对学生思路的引导,对一些偏离主题、钻牛角尖的学生,要及时引入正确的轨道。

(4)点评总结

点评和总结是热点问题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点评由教师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汇报小组的学生在整个汇报答疑过程中的个性风格进行评价,如语言表述、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发挥的经验等,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评价,同时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二是对答疑的问题进行点评,对在质疑和答疑的过程中提出的正确的观点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在质疑和答疑中未形成正确的结论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要及时纠正,并且指出错误的原因。总结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次评价与反思。既有对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结,也有对通过热点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通过总结反思,汲取有益的经验做法,开展好下一次的探究教学。

二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处理好社会热点问题为教学服务的需要

把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社会热点问题为教学服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二是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的目标,又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必须要处理好为教学服务的需要。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会带来学生的思想困惑,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能做到把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都能解答清楚。因此选择有针对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教学服务,是提高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只有选择那些有针对性、典型性、焦点性的事件,通过课堂学生的参与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2.要防止理论与实际脱离

社会热点问题教学看似与理论教学联系最为紧密,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实际上是最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这里要防止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味地迎合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好奇心而降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一些教师认为理论分析往往冲淡了课堂氛围,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只是就事论事,缺乏对问题的理论性分析和规律性的探讨。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还会因为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方式而对社会热点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二是说理变成了说教。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性教学离开了理论分析就变得苍白无力,失去生命力。但如果说理脱离了具体热点问题分析,就会变成说教,学生对这样的理论就会敬而远之。其实学生不喜欢的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不是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是“有理”的,青年学生也是“懂理”的,而“说理”是沟通“有理”与“懂理”的中介。热点问题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通过具体的热点问题的分析来摆事实,讲道理,把道理讲活、讲透、讲深,以展现以理服人的逻辑力与征服力。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服人。”因此教师不仅要理论联系热点问题的实际,还要有高超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艺术。

3.要正确处理教学中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

热点问题教学是一种互动、开放式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里需要处理好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无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教师一定要起到主导作用。要防止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是追求学生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得到的观点是通过充分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形成的,如果教师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过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形成偏激的意见,无法达到对学生释疑解惑的作用,也无法促进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主导性要贯穿在整个探究过程的始终,如主动参与学生对热点主题的选择指导、合作探究过程的指导、质疑答疑的引导等。二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自由表达是充分讨论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有教师的一家之言,或担心学生说错话,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学生就会失去创造性和发展性,就无法实现社会热点问题探究教学的初衷,学生面对现实的热点问题仍旧没有判断、分析和行动能力。因此社会热点问题教学要正确处理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机统一。

4.要正确引导负面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论文 篇四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绐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做到:(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2)大力发展教育与科学事业。(3)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文化事业。

3、中国共产党绐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1)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4)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青少年应该怎么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认真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以便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遵纪守法,积极履行法定的义务,多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好事;(4)积极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搞好当地各项建设,造福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思想道德建设;依法取缔了反人类、反科学的“**功”邪教组织,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人民的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坚持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的有力证明。

2、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热点P32、开放P1)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

(1)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我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3)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4)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是人们成就任何事业的精神力量,她与社会发展同在。

2、当前,为什么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青少年应当怎么办?(开放P第三十题)

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2、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谈谈如何促进和加快发展?

(1)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的位置;(2)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3)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4)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5)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十七、西部大开发

1、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青少年要关注祖国命运,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3、坚持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但并不承诺放弃武力。

4、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推行霸权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五、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1、什么是霸权主义?

2、中美关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既长期共存又长期斗争。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发展自己,又要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也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上持续处于极端落后境地的最主要原因。“强权就是真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4、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科技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避免落后挨打,筑起一道“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钢铁长城,粉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种种图谋。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基本义务。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坚决同侵略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作斗争。

5、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构成威胁。打击恐怖主义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

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1、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2、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实施依法治国?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名人犯罪被判刑)

4、公安机关打击“两抢”(抢夺、抢劫)。

5、惩治腐烂,从严治党

6、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的今天,青少年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法律提倡的行为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行为一定要做法,律禁止的行为坚决不做;坚决同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弘扬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册P94)

3、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五册P94)

4、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五册P95)

5、怎样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册P96—97)

6、我们青少年要认真学习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知识,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形势,宣传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资源和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决同违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作斗争,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战略?

(1)发展教育与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3)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4)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怎样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的关键地位;(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应怎样做?

青少年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勇于实践和创新,立志成才,向获奖的科学家学习,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4、“人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基础”。(见开放P3十五题)

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需要国家和社会特殊的关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未成年人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公民的受教育权受法律保护。(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4、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最基本的义务。(初二下P43)

5、青少年上网问题。

6、校园立法问题。

7、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8、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初二上P111—112)。

9、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初二上P113)

10、改进教育方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见地区试题(二)】

11、立志做“四有”人才。(初三P141—142)

12、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初三P144—145)

十一、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的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既然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那么,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既然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那么,我国必须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三P86—87)

5、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对从未遇到过的问题,都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2)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形式取得的收入、劳动者按劳分配方式外的收入。(初三P91)

十二、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

1、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2、个人前途、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荣辱兴衰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3、当好东道主,办好北京奥运会、上海博览会,需要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和艰苦奋斗。

4、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保护资源和环境,绿化、美化市区环境,加强文明建设,迎接北京奥运会、上海博览会,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十三、中国入世一周年

1、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2、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法律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迎接挑战,促进发展。

4、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勇于实践和创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以良好的综合素质迎接入世的挑战,促进自身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贡献。

十四、抗击非典

1、抗击非典必须依靠党的领导,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依靠科技进步,必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团结奋斗。

2、党高度重视非典防治工作,表明党是“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3、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成果。

4、许多单位、个人为抗击非典捐款、捐物,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成果。

5、在非典疫情流行的时候,有的企业、个人制造和销售与抗非典有关的假冒伪劣商品,有的企业、个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这些行为违反了宪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法律,扰乱市场秩序,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对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知悉权,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十五、反“**功”

1、说明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化,我国还存在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还面临消除封建思想的艰巨任务。

2、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十六、重要关系原理

1、初三课本的重要关系原理见《第五册归类复习资料》

2、初二重要关系原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3、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题海拾零)

4、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三大战略的关系。(题海拾零)

5、人民、人民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三者的关系。(初三P101)

社会热点论文 篇五

[关键词]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民生”问题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也随之突显出来。社会保障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必需掌握扎实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保障知识。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保障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保政策的变动、教师知识更新过慢、忽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资源受限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调整教学模式、关注学科热点、以“应用”为向导促进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进行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社会保障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今后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社会保障相关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都把社会保障学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只有部分院校把社会保障学列入专业选修课程。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政策性都极强的学科。第一,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十分复杂,世界各国,乃至中国的各个地市的具体规定都不同。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相关的理念和制度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自身并没有紧跟时代和政策的发展,及时吸收这些新信息、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照搬课本,造成课堂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第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很多时候停留在口号中,理论灌输仍是目前很多应用型院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照本宣科讲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制度,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味,使学生无法对社保政策产生兴趣和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不佳,从而造成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应用导向和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保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社会保障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第三,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比如,学生很难有机会到社保经办机构去实地体验。除了设置有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以外,很少有学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配备社会保障的仿真模拟软件。

2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改革目标的确立

第一,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社会保障的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笔者在社会保障课程教学过程中,感到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是没有“民生”意识。学生因受自身阅历的限制,认为社保和自己关系不大,不关心“民生”问题和社保热点,对课程内容自然缺乏兴趣。因此,实践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第二,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本,是一项综合性服务事业。社会保障事业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综合性人才。在培养学生“民生”意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背诵理论制度的人,而是要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实际操作的应用型人才。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才创新能力紧密相关。因此,社会保障学的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现实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保障学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基于社会保障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笔者在所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

3.1课堂实践教学的实施

3.1.1社保新闻热点的解读

社会保障的教材分为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学期的第一周是教师理论讲解周。从第二周开始,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以社会热点为中心,读新闻评新闻”的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上,首先对学生分组,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将56名学生分为8个小组。然后把老年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就业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关内容依次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课本进行预习,并根据各自承担的专题内容分工收集相关社保新闻和热点问题。每堂课的第一项任务是各小组面向全体同学解读社保相关新闻。在解读社保新闻过程中,各组还需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讲解和案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做启发性的指导。学生通过新闻的收集和解读、课程内容的讲解、回答教师和同学提问的环节,学会主动学习,增强基本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社保新闻解读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民生,关心民生,增强对社保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保障这门课的兴趣及社会责任感。此外,各小组对专题进行新闻收集和讨论的过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交流能力。

3.1.2课程论文的写作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政策性和动态性并存的学科。近年来,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在改革和发展中。我国的社保制度发展尤为迅速,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变革和问题在教材中是无法及时体现出来的,因为社保教材只能给学生呈现社会保障的整体框架。社会保障课程的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各组学生独立完成社保相关专题的课程论文写作。前一阶段的课程讲解及新闻解读,为论文的材料准备奠定了基础,各小组的论文既是对课本的深刻认识,也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入总结。在实践中,8个小组所研究的论文分别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马鞍山市为例》《企业职工对延迟退休的意愿研究——以马鞍山市某国有企业为例》《城镇单独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马鞍山市的分析》《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体系的思考——以安徽省××村为例》《职业教育与“农二代”社会流动》《关于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研究》《马鞍山市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老龄化及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这些课程论文包含了近年两会热点及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民生”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延迟退休、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留守儿童福利、医疗保险改革等。教学改革的意义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社会现状的能力。课程论文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论文的写作,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和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以第一组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为例,学生将两会热点与马鞍山市的现状相结合,从马鞍山市社保局、民政局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马鞍山目前养老产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马鞍山市未来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解决方案。

3.2课外实践教学的实施

除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教师还要积极将课程内容融入各种社会团体活动之中,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社会保障知识竞赛、社会保障技能竞赛、校园志愿公益活动,等等。例如,本校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以“养老服务产业—老年送餐”项目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项目参加“挑战杯”比赛,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另外,在课程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参观访问等,丰富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例如,第五组的课题,学生为了完成课程论文,深入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以调查访问和开座谈会的形式,收集了马鞍山留守儿童福利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高质量的论文。另外,实践教学还可采用其他多种形式,比如请马鞍山社保局的相关工作的人员走进课堂,给学生们介绍最新的社保政策;联系相关社保机构,使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社保流程当中去,使学生接触到社保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掌握最新的社保制度和技能,培养学生处理社保现实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创新型实践型的应用人才。

4结语

以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民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调查、文献检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吸取新信息和新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引导学生去阅读、观察、讨论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社保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这5篇社会热点论文就是精优范文为您整理的社会热点问题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76 3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