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课稿课件

小学体育评课稿 小学体育评课稿(最新8篇)

时间:

听完不同年级的课,感受不同,收获颇多。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8篇小学体育评课稿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小学体育评课稿 篇一

关键词:CDIO 高等教学 课程改革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四个字母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CDIO理念教学

2009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充分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和IT 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针对学院IT 专业的设置情况,对CDIO做了创新,构建了具有东软特色的TOPCARES-CDIO “能力”指标体系。 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种能力,分别是: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工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应用创造社会价值。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能力结构需求,确立培养计划及目标,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三、CDIO教育教学理念下的《立体造型》课程改革实践

《立体造型》是一门动画专业核心主干课,其课程主要内容是卡通立体造型设计、卡通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及技巧,认识设计与工艺手段的关系,包括玩具、模型及相关的造型规律和制作方法,立体造型的市场应用等。

《立体造型》传统课程模式是教师统一讲授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做出自己想要的动画立体造型形象。这种课程模式的弊端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做出的动画造型作品整体来说较为分散,并且课程作业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后续应用。

改革后的《立体造型》课程从应用性、实用性出发,先将《立体造型》课程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相对应,采用反向推倒的模式,剖析《立体造型》课程存在的必要性、课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课程要培养学生未来岗位应具备哪些能力,并且能力点和知识点要与今后工作岗位对应,然后将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重新设置,分成主要知识点能力点及次要知识点和能力点,将这些能力点贯穿到课堂内容中去。教学理念是“以项目为导向”,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将虚拟项目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改革后的《立体造型》课程大纲思路如下:

课程共分为四个阶段:构思(C)、设计(D)、实施(I)、运行(O)。

1.构思阶段(C)。教师讲授立体造型的课程内容、概念、与雕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立造型创作的要素、原则及思维方式立体造型的观察方法及制作流程规范等。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创作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每个项目小组完成一个剧本包括人物角色设定、剧情发展等文字设定,并搜集、整理、归纳相关资料,撰写一份项目策划。在项目策划中体现通过本章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立体造型的理解,了解课程的意义及培养哪些能力。

2.设计阶段(D)。教师讲授动画造型设计要素和方法。每个项目小组完成一套角色形象的创作稿的概念设计,含有设计草图、等比例稿、角色比例结构稿、色彩设定稿、动态设定稿、服饰设定稿、道具设计稿等。

3.实施阶段(I)。教师讲授动画角色模型的创作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前期的动画设定,包含动画主、配角角色模型制作,动画道具制作,动画场景模型制作等。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总结经验,杜绝各种形式的临摹与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作品质与习惯。

4.运行阶段(O)。学生可以将《立体造型》课程中的作业成果运用在《定格动画》课程中,拍出一部完整的定格动画片。通过调整课程,使课程之间有效地衔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上更加顺畅和得心应手,同时也体现了《立体造型》课程的良好运行。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学习效果反馈

教师以集体点评的方式对每一组指导和点评,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提问,教师进行答疑。学生根据项目作品展开讨论,并针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学习效果、学习心得进行分享和反馈。学生的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标准一,教师根据每组项目完成质量给出分数。平时成绩标准二,每个项目组组长根据组员的工作态度和项目实施情况给出分数。将两个分数进行综合得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得分。期末考试采用项目成果加答辩的方式,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答辩的形式。

改革后的《立体造型》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

1.以TOPCARES-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学,通过任务驱动,将动画立体造型制作流程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运用启发引导、任务引领、问题导向、分组讨论、协同教学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2.注重启发式教育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列举大量实例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制作流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丰富,如课件、案例、网络资源等等,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3.成立多方考核与评价小组。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从知识掌握、能力水平、态度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将学生分组,2~4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不同的岗位职责,以课堂边讲边练及项目组研发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

五、CDIO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和前景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培养层次、结构和人才类型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不能均衡发展,工程知识和动手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毕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工作。如何让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如何让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现教育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CDIO作为一种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代表了国际工程教育的最新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开放的模式,CDIO教育教学理念也许并不能“包治百病”,但是各个学校和专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以及专业特色,对教学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CDIO尽管在很多国际高校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在其历史还很短,实施过程中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研究回答,要不断进行完善,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实现方式,有充分的发挥空间。CDIO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真正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于大量创新型的人才的需要,“学以致用”,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评课稿 篇二

我觉得一堂体育课的评价应当关注的是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进取、重难点突出。其实说到最终最关键的是这节课上完学生到底了解、掌握了多少技术技能。下头说下我们教研组所上的一节教研课。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课以学生的学、练、思作为教学主线,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和意识。

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学**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

沈教师的**有条有絮,语言**简洁明了。在侧向投掷轻物的教学中,先进行了徒手的原地侧向投掷练习,改善了引臂与最终用力动作,随后学生按照动作要求进行尝试行投掷,根据学生投掷的情景,导出了本课掷远的重点:轻物出手的速度和轻物出手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经过观察……体验尝试……带问题练习……师生讨论……学生比赛等方式进行练习,从而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及主动参与的本事。

2.器材选用新颖

本课《原地侧向投掷》课中,教师选用了橡皮筋作为教学器材,并能教学器材一物多用。将器材发挥得淋漓尽致。

3.教学过程收放自如,减少消极时间的出现

队列调动是体育课堂的一大特色,多变的队列变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是考验师生配合的一大难题。这堂课中依次出现了多种队型变换,教师在每一个队型变化之间只用了几个简洁却准确的指示性口令就快速地调动了队伍,整个场面井然有序、收放自如。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调控本事相当出色这应当源于日常的教学。

4.寓教于乐

这堂课的辅助教学游戏——趣味跑,以“交通**”的形式指挥学生进行跑步,经过教学不仅仅锻炼了跑步并且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起到了健身和教育双重工效。

5.学生反馈情景良好,基本能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

提议:

这堂中如果能更好地采用分层次教学,这样对本课的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小学体育评课稿 篇三

评析:

1、把“保龄球”引到足球课中,先是用手进行保龄球热身,再由足进行“足保龄球”练习,刺激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高中生,如何能让某一个项目吸引学生的选项学习,这是我们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去更加注重的一点,这点林老师做得相当好,此为亮点之一;

2、林老师上课教态自然大方,指导到位,学习练习也很积极,说明林老师在*时上课时非常认真、狠抓教学常规,师生互动也较多,充分展示着林老师的本身素质与教学魅力,此为亮点之二;

3、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配合,使学生在讨论、练习、再讨论、再练习的轻松环境中去提升学习学习效果,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此为亮点之三;

4、林老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创、自练等能力来提升学习能力,使学生找到了一个学会学习、应用学习的途径,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提升,此为亮点之四;

建议: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引入深处,让学生去创设游戏环境、场地、器材的摆放。

小学体育评课稿 篇四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征,课中教师采用了“主题式情景教学”对《龟兔赛跑》故事进行了续编。设计了“故事导入——拜师学艺——穿越小树林——送信比赛——放松庆祝”的情节发展完成了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始终乐于沉浸在故事主角中;很好地到达了学中玩、玩中学的学习效果。

“健康第一”、“运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小组协作本事”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两大基本理念。整节课中,教师紧抓低段学生身心表现欲望强的特点,紧随故事主题的发展,尽力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更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自觉、进取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的运动参与在自学与团体练习中得到加强,对社会适应本事在体验与他人一齐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中加以更好的体现。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四。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本事的提高。很多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经过启发学生小组尝试教学、互相讨论、交流来学习的;学生们在主动的讨论与交流中,加深了对学习资料的理解,既提高了学习质量,又锻炼了合作本事。另外,以小组位单位的教学比赛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取胜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主动合作。

另外,整节课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很好的运用了启发性、尝试教学法、小群体合作、小组讨论交流、比赛法、鼓励发,一方面提高了课堂练习密度,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小学体育评课稿 篇五

笔者曾以参训者的身份参加过各级各类的培训,发现有些培训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参训者的学习需求、培训形式陈旧、组织管理不到位、参训者参训动机不明确、授课教师水平不高等,造成培训走过场,既浪费国家的财力、物力,又浪费参训者的时间、精力。因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对培训是否有效应予以重视、探究,要把“让每一位参训教师都学有所获”作为培训宗旨。笔者在策划、组织、实施“象山县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高90学时培训”时,边实践、边探究、边反思,下面对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期与同行们探讨。

一、按需施训、内容科学是培训有效的前提

在制定培训方案前,首先要了解参训对象的培训需求,然后根据参训者的需求来选择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笔者对我县初中体育老师进行90学时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日常深入学校进行教研指导时对他们了解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1.我县在职的初中体育教师绝大部分是体育专业毕业,但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层次不一,个别教师运动技能水平较差。2.教龄在十几年以上的教师的敬业精神普遍强于教龄在十年以内的教师,但教龄在十几年以上的教师运动技能有很大的退化。3.体育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力、执行力不强。4.在日常的教学中施教内容存在应试化、单一化,忽视队列队形与动作技能的教学,对教材的理解比较肤浅,处理教材能力较弱。5.我县初中教师的培训需求: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了解课改前沿动态,提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对体育课的理解,明确体育课该怎样上;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怎样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等。针对上述培训需求,笔者把初中体育教师90学时培训定位在“教学技能提高”上,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多样性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市、省体育教研员及特级教师的力量,用理论引领、实践跟进、专题研修等形式,提高我县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了达成培训目的,笔者选择的培训内容分理论与实践两大类(见表1)。

从表1中可见,理论部分的内容涉及师德修养、课改前沿动态、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单元计划等专题,这些专题可以打开教师的思路、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理论修养,都是我县初中体育教师急需继续学习的内容。实践部分内容有队列队形训练、篮球技能、田径技能训练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自身的运动技能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很有必要对教师的运动技能加以纠正、指导,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动作示范的规范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实践以篮球和田径两个模块为主,田径和篮球是初中教材中的主要教材,在初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实践活动,来验证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发现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针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争辩、解剖,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调控、教学反思等能力。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教学实践部分的内容,都体现了学科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强,突出以课程改革与学校体育为主线,以立足课堂、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为核心,达到增强修养、转变理念、创新教学、巩固技能的目的。

二、研训一体、考核科学是培训有效的保障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所研究的专题,以“短、平、快”为原则,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组织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讨论分析,然后设计研究方案,采取实践措施,进行实证研究或实践探索,最后总结经验,撰写培训体会,直到实践并提出新的问题,层层推进[1]。

本期培训形式采取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机械式培训,在培训中结合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完成培训工作,做到“训中有研、研中有训、研训一体”。理论部分采用专家专题讲座形式,各位专家的讲座主题明确,都是理论结合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做讲座时不是单一的灌输,而是与教师交流互动,抛出问题,引导参训教师讨论、争辩,最后由专家点评、小结,大家对问题达成共识。这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锋,给参训教师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量,对抛出的问题有了更透彻的理解,给参训教师起到极好的专业引领作用。实践部分的技能训练,参训教师人人参与,先由指导教师统一讲解、指导,然后分四个小组自主练习,参训教师间相互纠错,最后技评。参训教师对这样的技能培训形式很感兴趣,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刚跨出校门的教师,都不甘落后,都想在同行面前露一手自己的看家本领,各项练习都异常认真。参训教师的篮球动作、田径动作、队列队形动作、口令的规范性、指挥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实践采用课例研修的形式进行,对某个教材内容进行多轮上课,先小组集体备课、上课、观课、小组评课、提出修改方案、小组代表发言、教研员点评,然后再进行第二轮上述教研流程。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只有一轮,研讨后就结束了,而本次课例研修教研活动有两轮(时间允许的话可多轮)。在第一轮评课后,对提出的整改方案再付诸于行动,来验证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法、学法等是否更科学合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更理想。

在课例研修中,参训教师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事干,为本组的集体备课积极出谋划策,观课要完成观课量表的记录,评课时,人人要汇报观察记录分析,并提建设性意见。因任务明确到人,课例研修行动中参训教师的表现都很好,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效果。这样的课例研修行动,为参训教师的学习、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参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理解更深刻,打开参训教师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开发教具器材;在教学层面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行为,较好地掌握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能运用科学理论思考、剖析、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期培训采用的管理办法是:1.常规管理:制定班级管理规则,每半天都需参训教师在考勤表上亲笔签到;在参训教师中推选班长和班委若干名,共同管理班级日常事务;把参训教师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任务落实等事项。2.评价管理,采用多元评价法对参训教师的培训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出勤(占10%)、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占20%)、运动技能的技评(占25%)、教学设计(25%)、评课稿或课后反思或案例(占20%),总分达到90分者为优秀,60~89分者为合格,上公开课者发给县级公开课证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分由组内教师互评产生,运动技能的技评得分由参训教师推荐的各项运动技能较好的教师担任;教学设计和评课稿或课后反思或案例由班委成员根据参训教师完成的作业质量打分。评价者由参训教师担任,参训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评价者和管理者,这样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参训者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参训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动机明确、师资精良是培训有效的关键

动机明确实际上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落实培训中的日常问题。因此,我们更关注研究主体的实践性和亲自性。这样做有两大优势:一是在于教师“行为和态度”的改变,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研究能力的提高:二是实效性强,教师可直接得到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或策略,它更容易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因此,在本次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研究主体行动上的真正参与[2]。要使培训有效果,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更关键的还是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是否明确、是否有继续学习的愿景;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让人信服,指导是否深入。从心理学上来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呈正比关系,学习动机强,学习热情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因此,笔者在培训开班仪式上,对参训教师介绍本期培训的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授课教师,以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培训形式的新颖性、授课教师的威望、专业水平来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并使参训教师明确培训的具体任务。有些参训教师原先是抱着应付的心态参加培训,听了笔者的介绍后,对本期培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本期培训师资精良,授课教师阵容强大,一部分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有本县的学科骨干教师、2007年全国百名体育优秀教师姜全林老师、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马冬花老师、某部队连级军官,还有一部分不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更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如: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资深体育教研员葛永利老师、浙江省宁波市体育教研员朱水敏老师、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浙江省前任体育教研员董玉泉老师等。各位专家都如约按时到场做讲座,讲座紧扣主题,例:浙江省前任体育教研员董玉泉老师的讲座,展示了他丰富的教学功底、深厚的教育智慧,从理论联系到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传授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策略,如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魂”,坚持健康第一的魂;“链”,形成一个整体设计的链条;“点”,设计课堂教学的亮点、闪光点;“变”,突出教学方法的变化、变通;“台”,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趣”,贯穿教学活动的兴趣;“情”,调节课堂氛围的激情;“度”,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度、难度;“时”,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效率;“量”,关注课堂教学的运动量,这些设计要素给参训者以很好的启迪。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的讲座就“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回顾”、“影响课改进程的相关问题”、“对常态教学下的体育课的认识”、“进一步规范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分析,使参训老师对体育课程标准及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课程理念有了更好的理解。在谈到单元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的制定、体育教材功能价值、“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体育教学设计中的练习密度等几个最基本问题时,余老师运用翔实的案例加以说明,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开阔了参训老师的视野,使大家对体育课堂教学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得以重视。余老师的讲座起了很好的专业引领作用,为参训教师指明了体育教育、体育课改的方向。各位专家的讲座各有特色,涉及的面也各不相同,但都充实了参训教师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专业素养得以很好的提升。

四、结束语

报名参训的体育教师38人,于2月15日准时开班,2月29日圆满结束,培训取得理想的效果,培训组织者对本次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专家等向参训教师进行了无计名问卷调查,满意率达98%。本次培训不追求活动形式的轰轰烈烈,只关注活动过程的扎扎实实。将大型的培训活动“化整为零”,改变了以往培训活动中只有少数“专家”发言,而绝大多数教师只能“看”和“听”,却不能“说”的弊端。教师们的相互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强化教师参与活动的直接性,而且更有利于将研讨的问题及时“消化”,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大悌,赵小刚。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56-58.

小学体育评课稿 篇六

关键词:主题教研;体育教学;蹲踞式跳远;教研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8-0054-03

主题教研活动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关注的是教师自主教研意识的确立,个人能力诸如教与学问题的诊断、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完善,以及由此而来的理念更新等系统的超越,从而形成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共探、共享的教研活动机制和模式。主题教研活动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我的工作”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日常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经验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自身运动技能示范的准确性等存在很多不足。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引导教师关注高效教学,笔者多次策划、组织以教材研究、技能巩固、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策划、组织主题教研活动需做到的三步曲是:方案的制定;组织与实施;提升与迁移。

一、方案的制定是前提

俗话说“谋定而后动”。策划、组织一次活动必须先制定计划,计划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主题教研活动的策划首先得确定教研目标、教研主题、教研主体;其次是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再次是确定教研形式、时间、地点等。制定了科学完整的计划好比有了高效能的引擎,使教研员能通过目标引领和任务驱动让骨干教师们发挥出自身的长处,从而推动区域学科教研工作的开展。本主题教研活动与培训活动结合,活动方案于开学前放在浙江省师训平台上,面向县初中段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自愿报名。蹲踞式跳远课例研修方案:

(1)主题教研活动目标:通过蹲踞式跳远的课例研修活动,“以点带面”使参与者能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运用科学理论思考、剖析解决蹲踞式跳远教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开发教具器材,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巩固参与者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能、增强参与者对动作技能是体育教师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使参与者的专业素质与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2)主题教研活动对象与时间:浙江省象山县初中段体育教师,共40人。两天时间。

(3)主题教研活动形式、内容及时数安排(表1)。

二、组织与实施是关键

完整的教研计划离不开教研员和区域骨干教师严密的组织与实施,如何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研室有想法但没人手,所以只能提供“葫芦”;学校教研组有人手但教师的工作精力与能力有限,怎样“依葫芦画瓢”有落差,现在我们通过严密的组织与实施方案凝聚起教研团队,增强了教研的实用性,提高了教研效率。

1.实践课的预先准备

由于活动是主题式单元教研活动,根据单元教学的特点,安排的课时计划应是呈相互递进关系的,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的策略是建立在前一次课的基础上。教研活动的授课对象是笔者的日常教学对象,学校初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主题教研活动前笔者按照活动的要求给不同的班级提前完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承担第2次课的班级先完成第1次课的教学内容,承担第3次课的班级完成前2次课的内容,依此类推,为活动中实践课的顺利开展作好准备,呈现单元教学递进状态。

2.课例理论专题讲座

确定蹲踞式跳远主题后,先由笔者给参与者进行《初中体育“蹲踞式跳远”课例分析》的专题讲座,内容包括:①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原理分析;②跳远的场地规格及比赛规则;③跳远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手段;④跳远技术中常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讲座详细阐述了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原理、基本知识及基本动作结构,回顾跳远的场地规格与裁判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讲座使参与者在了解教材、熟悉教材后,能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在头脑中形成跳远最基本的结构形态。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总结,讲解教学的方法及一些出现的问题,使参与者明确基本的教学思路,在备课中能扬长避短,提高备课的质量。加深了对场地器材规格的要求及裁判知识,提高参与者的业务水平。

3.增加相关技能实训

以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为核心,延伸其他跳远姿势,辐射各项有关素质。经过练习,提高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准确性,也加强了速度、力量、协调等基本素质。技能训练时,先由指导教师统一讲解、指导,再分组练习,参与者相互观察,相互纠错,最后进行技能评定。参与者们在练习过程中兴致高涨,异常努力。练习后参与者感觉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后给学生做动作示范有了更足的底气。

4.完善各项教学实践

(1)小组集体备课

本次活动参与者40人共分四组,每组承担一课时教学内容,各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并推选一名教师上课。蹲踞式跳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根据其技术结构特点共分4次课。第一次课,学习助跑与起跳并在空中有明显的蹲踞姿势。第二次课,掌握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动作并腾空有高度。第三次课,学习腾空步。第四次课,练习完整动作,要求步点准确。

在小组集体备课过程中,参与者畅所欲言,共谋计策,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更新观念,拓宽思路。经过激烈的讨论,都觉得方法手段多了,课不是那么难上了。如蹲踞式跳远第一次课中教学目标“空中有蹲踞姿势”,需要有一定的腾空高度来完成动作。为此,组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建议在踏跳板前设置橡皮筋;有些建议头上挂一球,让他用头顶球的方法来腾高;有些建议用过障碍物的方法使学生向上跳;有些建议站在高处向上跳等等,最终我们采用了助跑踏上障碍物的方法增加腾空的高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体会空中的蹲踞姿势。

(2)观摩课堂教学

观摩课堂教学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活动,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直接检验。听课者一要关注上课教师怎样教;二要关注课堂上学生如何学,要做到听、看、想、记等工作。而年轻老师们往往由于经验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全方位地听、记。与其在表面看热闹,还不如抓住一点深入观察。在蹲踞式跳远观摩课中,我们根据听课的要求,把听课老师分为四组。第一组观察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有效,思路是否清晰,组织调动是否合理;第二组监测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是否合理;第三组观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教师的教态、语言、动作示范能力、讲解是否清楚;第四组则观察学生的学,学生有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是否出现错误动作,教师是如何纠错的。这样,听课者人人有任务,在听课过程中会更专心观察,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听课的水平也逐渐得以提高。

5.评课交流研讨

评课是对体育教育目标、各项教学指标完成的程度、水平、状况各方面做出价值判断,是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通过评课可以使体育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教艺,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听完课后,我们要求人人议,人人评,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管对错,多少,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让大家分享、讨论。例:在蹲踞式跳远评课中,就第一课时,教师示范完整动作时学生的站位、观察面怎样更清楚,更方便队伍调动展开了讨论。有些说队伍站在器材的中间学生会观察得仔细;有些则认为这样的组织不方便下一次队伍的调动,四路纵队站在器材前面学生同样能观察得到等等。经过评课,许多教师明显感觉思路宽阔了,教学手段方法多了,有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可以避免了。

6.撰写作业体会

(1)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反思这一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分析,诊断出自己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根据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活动中我们要求上课老师有两次反思,即时反思与写反思总结。上完课后,执教者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对自身的课堂教学体会更深。在上课过程中哪方面需要调整改进,哪方面问题需注意,课堂中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进行即时反思。当观摩者评完课后,执教者再一次根据评课建议,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的、全方位的反思,并形成反思稿。通过这两层的反思,执教者觉得反思有成效,而且深刻不会被遗忘,今后如出现同样的问题可以避免,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2)评课稿

评课结束后,观摩者要根据评课活动中其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建议,结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整理成评课稿。评课稿不仅蕴含着集体的智慧,更有自己点点滴滴深刻的体会。经常撰写,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更可以提高科研理论水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累积经验。

三、提升与迁移是目的

主题教研活动能激发教师追求理想课堂的愿景,引导教师研究课堂、改进教学,实现自身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参与者的专业素质与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是主题教研活动的目的,但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迁移,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以蹲踞式跳远教材为主题,以教材研究、技能巩固、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为思路的教研活动,参与者普遍反映在以下诸多方面得到提升:夯实理论基础,比较透彻地理解动作技术原理,动作技能从只有一些肤浅的认识提升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利用身体练习的要素和特征去判断学生蹲踞式跳远动作的质量和效果;熟悉跳远的场地规格及比赛规则及如何在课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渗透。技能实训时,同行相互观察、相互指导,自身蹲踞式跳远动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得到同行的纠正。各小组集体备课时,大家相互探讨,打开大家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日常单兵作战的备课相比,考虑的问题更加周全:有关新课标理念贯彻、知识点的落实、兴趣点的设计、讲解语言的精炼、队伍调动的合理、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等等。执教过程中,不但关注教学环节与教学行为,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的组织更流畅,调控能力明显加强,讲解示范的准确性与时机的掌握也有了提高。听课时能根据观察视角认真地听、看、想、记;评课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知道如何撰写反思与评课稿。从本次主题教研作业情况反应来看,提高了参与者的教研意识,无论面对哪个教材,能把在本主题教研活动中学到的教学理念、方法、技巧等迁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自主地去钻研教材、巩固技能;了解备课、上课要注意哪些事项;掌握听课、评课的要点与技巧,反思的方法与途径。

四、建议

主题教研活动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主题教研最忌的是形式化,一旦作为形式来搞,主题教研的作用就会消失殆尽。主题教研到现在还是一个新面孔,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建议:

(1)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中要发挥本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长的作用。

(2)要将主题教研同常规教学结合,避免加重教师负担。

(3)要注意引领。主题教研一开始,有些教师不理解,甚至会出现排斥现象。出现这种现象,要注意加强思想工作,主题教研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孤立的教研行为,需要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统一思想,各方面的配合,特别是要有强有力的思想工作跟进,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导致主题教研草草收兵,无果而终。

参考文献:

[1]王丽红。在主题教研中与教师共同成长——吉林省大安市基地教研工作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06).

[2]李元昌。主题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探索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 (11).

[3] 张行涛、刘玉江主编,主题带动 四位一体[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小学体育评课稿 篇七

一、明确方向,强化引领性

《2011年版》在“前言”中开宗明义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前言”中还写道:“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明确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精神一脉相承,较好地强化了课程标准的引领性。

二、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

《2011年版》强调思想道德修养,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学生首先是社会中的人,把学生放到社会中加以培养,才能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发展。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集体主义”、“提高文化品位”等内容。这些内容既从大的角度体现了时代对人才的重新定义,也从小的方面体现语文课程回归生活的需要。《2011年版》也多次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点符合时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目前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011年版》将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作为现代社会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反复提到,且有明确的要求,如“教学建议”中“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等的阐述,都增强了时代性。

三、注重素养,凸显学科性

《2011年版》要求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文中多次写到“提高语文素养”,这一说法区别于《实验稿》中“语文能力”一说。毫无疑问“语文素养”的内涵更能突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实验稿》中“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通用性话语被改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实验稿》“教材编写建议”中“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样比较空泛的话改为“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重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这样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同时,相比于《实验稿》,《2011年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并反复强调对当今社会的关注,体现出了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有利于进一步改变以往语文学习中割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空洞分析等现象。《2011年版》还对时下语文学习中存在问题予以关注,针对汉字被日渐边缘化的倾向,增加了识字写字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贯穿所有学段;在具体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四、要求具体,突出指导性

《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学段提出明确建议,且符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同时澄清了某些概念和认识,如“具体建议”中“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强调了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在附录中,一是1~6年级优秀诗文背诵由70首改为75首,7~9年级由50首改为61首;二是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字表中的17字附带部首变体:人(亻)、刀(刂)、心(忄)、水(氵)、手(扌)、爪(爫)、犬(犭)、火(灬)、玉(王)、示(礻)、衣(衤)、竹()、肉(月)、足()、言(讠)、金(钅)、食(饣)。这一些具体的要求,大大方便了教师教学。

小学体育评课稿 篇八

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发挥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通过游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体育评课稿(精选10篇),希望大家喜欢。

44 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