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实用范文 > 案例分析

德育教育案例 德育案例优秀6篇

时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页是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6篇德育案例,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育案例 篇一

[关键词]新网络时代 德育案例 传播 应用 研究

[作者简介]施伟萍(1962-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德育和传统文化。(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科院“十一五”立项课题“网络时代高职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D201001,主持人:施伟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9-02

国务院总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今天担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除了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育人德为先”,道德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统称为“德育”。“新网络时代”区别于前十年已经习惯称为的“网络时代”,它是指以2005年为起点的十年,是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德育案例”是指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体系;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从而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新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以,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的建立,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新网络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学生们喜欢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以及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不行的,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正在年轻化,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师,他们掌握的速度很慢,同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践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青年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使他们间接地接受学习;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在职教师教育,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老师们很难做到“听了能懂,懂了会用”。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青年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所以青年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不受时空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非常迫切。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教育的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这将为教育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 新网络时代德育案例传播与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教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优秀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青年一代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优秀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

首先要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但是要隐去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其下的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迅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内容。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1.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教师将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

教师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2.提升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新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答难的能力;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德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取长补短,并不断地完善。

在反思理论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帮助。同时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运作体系。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更应注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案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活动,并在各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各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案例可以充分地在网络上分享,并真正地运用到德育活动中去,这样正面的活动开展的多一些,学生的院校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德育案例的交流研究就更加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敬春。互联网发展与高校网络德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德育案例 篇二

【关键词】教书育人;德育融合;案例简析

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何搞好教书育人呢?下面我就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做到与德育融合的。

案例一,[分西瓜]:我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我问。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我未作任何评价。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我微笑地问。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热情地表扬了她。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我都一一赞扬了他们。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我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我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祖冲之你真伟大]:我在听一堂圆周长的计算的公开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该老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学生们群情激奋。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生3:……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我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我听一堂公开课,该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该老师没有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我错的这道题,而不说我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教育要高明得多。

我们简要分析以上三个课堂教学案例,体验在教书中如何育人,如何具体与德育融合,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孩子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呢?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得恰到好处。把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德育案例 篇三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材案例;校本案例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与教学安排意见》,并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中职德育课大纲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实效性更强,进一步体现了“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中职生”的原则。教师在实施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教学创新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等。而案例教学被德育课教师广泛使用。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教育信息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要教学方式,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作为首要目的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大量的教学实践早已证实案例教学的优势,德育新教材中也广泛使用案例教学。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在每一课中都设有“心海导航”“人生启迪”等教材案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的案例也存在不足。

一、校本案例的不足

1.教材中的案例大多局限于正面的、成功者的素材,罕见负面型、问题型素材

《职业生涯规划》书中几乎都是形容中职生如何自信、自强,最后成功取得职业生涯辉煌的业绩。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不能一味告诉学生只要努力就一定就会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所以教学案例中也应该配备一些问题型案例,负面型案例,提高学生心理抗挫折的能力。

2.统一的教材往往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没有考虑到各地、各校的实际

为了顾全整体,教材案例五花八门,看似丰富全面,其实都是蜻蜓点水式。《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中职卫校护理等医学专业的案例,而非本专业的案例设计很难引起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中职卫校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普遍反映:案例不够生活化,不符合实际需要。

3.教材案例素材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案例中的角色个性模糊,情节简单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利用案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分析,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中职学生因为知识量不足,自主学习能力缺失,缺乏专业实践经历,课前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不重视对案例讨论地参与。教材案例得不到预期的利用,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缺乏案例教学的经验,课堂组织讨论不当,师生互动不强

学生在课堂上对教材案例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有发散性的思维,经常会偏离主题。教师会在这样看似“热烈”其实“混乱”的场面中被遗忘和忽视。而若教师再原封不动引用教材案例,更是让学生索然无味。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本的教学素材,也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材料。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然在收集加工案例的过程中,关注案例本身的实践性、启发性和典型性。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材案例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处进行弥补。本人提出了开发“校本案例”的设想。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从字面上看是指“以学校为本”。校本教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许多发达国家中开始流行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由学校的人来解决并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德育课“校本案例”是指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结合本校学生职业实践经历,利用学校资源,搜集和加工本校学生真实案例,形成本校特色的德育案例。在校本案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探索。

二、校本案例的来源

案例教学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对校本案例的开发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教师亲临教学实践,最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案例资源。校本案例的来源有三个途径:

1.自编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殊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本校专业特色自行开发。如:中职卫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时,在全校范围举行大型德育活动课“护生的一天”:通过对卫校学生真实生活全天候的跟踪记录拍摄,形成德育校本教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提升对医学专业课的学习的兴趣。

2.转摘

教师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带有审视案例的眼光阅读书籍、报纸、文摘和影视中的一些事件。如:收集《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素材,教师应多关注《新闻栏目》《今日说法》《感动中国》等电视节目,要对国内外重大时事留心观察并下载、加工、编辑。如:讲授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职业道德要求时,教师可以关注医疗事故纠纷案例,医德医风的案例故事。教材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案例素材是法官宋鱼水,邮差王顺友的故事。中职卫校的德育课老师教师可改用福建版“感动人物”――最美乡村女医生的故事。

3.改编

校本案例要适宜不同特点的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了体现校本案例真实、合理,以及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现实性,教师需对一些真实的案例进行加工改编。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单元“正确认识就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本校资源对教材进行改编。本人曾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采访,请她们畅谈从业经历和感受,制作成教学视频,让在校学生更真切,更清晰感受本专业就业前景,找准定位,明确自身职业生涯目标。

三、校本案例的甄选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精干的校本案例有益于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当的校本案例可能使教学目标偏移,一不小心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在收集到大量的案例之后,有必要对案例进行甄选,最终确定真正的精品案例。

1.所选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不能偏离教材大纲的要求

校本案例虽说是“本土素材”,但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力求突出教学重、难点。如果教师一味追求猎奇,强行使用不当的“土教材”,不但无助于学生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甚至还可能将学生带入迷途。如:某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二课讲述“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一环节,使用了这样的“校本案例”: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庄丽,自小学习舞蹈,但是初中毕业后按照家长的安排进入卫生学校学习护理专业,因为业余经常参加舞蹈演出,荒废了医学专业的学业。像这样的案例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学生在听完这个案例后,越发陷入迷茫。这说明教师在选择校本案例时没有进行反复地斟酌、推敲。不合适的“土案例”坚决不能使用,不能说明教学内容的案例无论如何生动也坚决不采用。

2.德育课校本案例要富有德育色彩,要有艺术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惊喜的感受。德育课早已脱下说教课的面具。中职德育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形成。中职的德育课要“活”起来,要真正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灵魂,教师的教育行为要有艺术性。如: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单元第一课“通过职业活动反哺父母,回报社会”这个课题,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父母工作劳动的照片,教师备课时把照片制作成视频短片并配音乐《春泥》。课堂教学中在委婉深情的歌声里,一张张幻灯片闪过,刹那屏幕上出现:满身泥浆的父亲身形;母亲操劳家务,那散下的一缕乱发;烈日下田间收割稻谷,汗流浃背的家人……学生流下了发自内心的泪水。这样的视频短片教学效果远远胜过教师口水四溅的说教。

四、开发校本案例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1.教师在校本案例开发中找到新的角色定位

校本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普遍感到开发符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符合职校专业特色以及适合本地区职业教育前景的校本教材,能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教师的教学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找到了新的角色定位,提升了工作的激情和职业满意度,激发了自主开发专业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校本案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课,是校本案例中角色的扮演者,学生在校本案例中寻找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很多学生在校本案例中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自信心。通过参与校本案例的开发,学生从中尝试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展示自己青春张扬的个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校本案例的开发实践,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使教学更富有专业特色,有利于形成特色精品学科

德育教师要利用本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整理加工成具有个性突出,专业鲜明,有血有肉的校本案例。如:每年的5.12护士节这天,中职卫校按照传统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护士帽的授冠仪式:在《爱的奉献》歌曲旋律中,在闪闪的烛光里,在响亮的南丁格尔誓词声中,学生穿着整洁素雅的白大褂接受本地区医院护理界前辈的祝福,这是一次严肃圣洁的职业洗礼。这样的活动无疑是最好的职业素养培养课。这样的校本案例无疑也是独一无二的。

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德育课程的校本案例开发与利用,必将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德育案例 篇四

案例二:翻桌事件。那天,四年级学生小B写小楷,字迹很潦草。班主任小刘老师看后,语重心长,耐心指导,告诉小B怎样才能写好,之后建议小B重新写一页。突然,小B一跳多高,掀翻课桌。为不砸到小B,小刘见状,急中生智,拉了一下小B,躲开桌子。接着,要求小B把桌子扶正。小B不但不扶,还变本加利,大哭大闹,跑回家去。第二天一早,小B家长找到校长说:“小B昨天让小刘老师打了,现在一直迷糊,八成是脑震荡了。小刘听后,据理力争:“我没打学生小B。”全班学生也踊跃作证:“没打。”时隔不久,家长将小刘告到县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打来电话询问此事。小刘无可奈何,为压服口声,不至于小题大做,只好听信调解人的话,自愿拿出四千元钱交给学生小B的家长,作为看病药费,至此沸沸扬扬的闹剧草草收场。

无独有偶,纵观上述案例,如出一辙。此类事件在小学生中已屡见不鲜。多为学困生及家长所为,有的找茬,有的放讹。伤冬知春,痛定思痛。小学的学困生,如此雕虫小技为什么屡屡得手,值得老师们认真思考。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物欲横流、“金钱万能”意识的影响下,小学德育教学间接或直接受到影响和干扰,导致学困生无所事事,贪玩厌学,缺乏上进心,缺乏自信心,缺乏敬畏心,缺乏感恩心。个别学困生的家长素质低下,伦理道德下滑,法制意识淡薄,直接怂恿和支持学困生跟老师作对,误解老师,敌视老师。倘若老师管严一点,就火冒三丈,横踢马槽,寻找借口或时机乘虚而入,趁火打劫。想从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老师兜里炸点“油水”,“穷则思变”嘛。

当老师的,对学困生又要严管,又要把握尺度。耐心细致,慎之又慎,正确疏导,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始终如一。激发学困生的主体性,改变学困生的不良心理素质。

二、只顾低头拉车,没有抬头看路

性格内向,有强烈进取心和责任感的老师,几年来或几十年来,教学工作“死手”了,极易产生对学困生管理要求过严的状况,因而极易如履薄冰,引火烧身。老师在德育教学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全心全意地投入,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和代价。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有计划地开展德育活动:全力以赴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张旗鼓地宣讲社会主义道德理念。讲红军精神,讲雷锋精神,讲张海迪精神,讲张丽莉精神。一次次,让学优生和学困生代表,在会上表态发言,会后写决心书,结果是个别学困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无法落实在行动上。一次次,搞演讲比赛,搞主题班队会,搞“要想写好文,先要做好人”的作文比赛……结果又是喜忧参半。老师无法改变教的角色,只顾自己讲,一言堂,以传授为中心。老师就像如来佛一样,居高临下,学生像小毛猴一样,言听计从。学困生需要什么,老师无暇顾及,学困生思考什么,老师了解极少。学困生像拖车,只靠老师这挂主车,辛苦费力地牵引前行。长此以往,导致学困生像吃奶的孩子,撒不开手了。凡事依赖,离拐棍儿就倒,缺乏自信自主自立能力。思忖过后,令人感到遗憾而心痛。作为老师,应一边拉车,一边抬头看路,让学困生沐浴太阳雨,迎临理想风,给学困生掌稳舵,张帆远行。

三、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其实,德育教学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效。可有的时候,在这一点上还欠火候,老师没能及时消除学困生心灵的暗影,无法走进学困生的心里去。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困生心灵的塑造和净化,忽视了学困生意志品行的锤炼和培养。今后的教学中,必须使学困生做到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交往,达到思的搏击,情的交融。让学困生了解老师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良苦用心。打消学困生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诋毁老师的一念之差。把尊重、平等、和谐、有爱播撒给学困生,将学困生的成长和前途同时考虑,学困生健康向上获取成长的时候,人格素质也相应得到升华。

四、弘扬真善美,释放正能量

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实现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学生受到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行。立足现状,放眼长远,编写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选编文明守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知错就改等内容,把学生做的好事也选入校本课程,然后结合班级实际,适时随机地讲解,弘扬真善美,释放正能量,良好的学风班风会蔚然成风。

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家校联系管理制度,形成规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困生会形成一个不定型不系统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表现在情绪情感中,表现在企求愿望中,表现在举止习惯中。老师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密切沟通。倾听家长意见和建议,关心家长想法和诉求,让家长了解学困生的在校情况,便于齐抓共管,相得益彰。家校联手,以同一尺度和同一标准,约束教育学困生,做好思想工作,强化德育品行,达到家校联手,和谐共赢。

六、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把德育逐步引向激励机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可不定期地发给一颗星,一朵小红花,一张奖状,一本荣誉证书,调动和激发学困生勤勉上进的积极意识。减少考试次数,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不可当家长的面,讲学困生的坏话,不讥讽,不挖苦学困生。“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俗话说:“打人别打脸,骂人别揭短。”表扬一次,胜过批评十次。不拿学困生的缺失当“话把儿”,不把学困生逼上破罐破摔的“绝路”,导致行为过激而仇视老师。积极减轻学困生的课业负担,让学困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经历,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开源节流,因势利导。学困生的成长,源于对生活的认同和感悟。不是轰轰烈烈地运动才是德育,生活琐事中也蕴含德育价值。不局限讲解德育的概念和辞藻,要注重德育典型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七、话不说不透,砂锅不打不漏

老师要讲究沟通的语言艺术,经常与学困生沟通,倾情交谈,语重心长。这是德育课堂有效和高效的方法之一,使师生产生心灵感应和情感共鸣。交流沟通时,老师应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正确性和虔诚性。因为老师发出的善意信息,可令学困生心服口服,所以起到正面引导和箴劝的作用。

老师虽不是学困生的父母,却以慈父慈母的口吻和学困生谈话交心,增强信任度,缩短师生之间的心路距离。凸显老师的科学教育观,凸显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智慧。让学困生对老师从敬佩到敬畏,对老师从信服到折服。

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德育案例 篇五

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生德育教育,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值得深思的课题。三年级是学生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加上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就会走上不好的成长之路,下面我结合自己教育工作的实例,浅谈几点做法。

一、案例一:用爱点亮心中那盏灯

1.基本情况

李昊砼,12岁,三年级学生,独生子女,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亲人非常溺爱他。

2.学生的问题行为

该生上课时经常从后门跑出、前门进入。有一次我在上课,正在黑板上板书,当我转过身时,发现他的一只鞋子竟然扔在讲台下,人趴在地上。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喜欢在教室乱跑,坐不住,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而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学习成绩差,是全校出了名的老大难。

3.原因分析

通过家访和询问他曾经就读的幼儿园,了解到由于是隔代教育,所以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在家里打人,爷爷奶奶也不教育他,因为住在镇上,父母平时周末休息才回家一次,所以管教他的时间比较少,导致他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4.辅导策略

(1)家校沟通,培养习惯。李昊砼这样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形成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由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此后,我经常与李昊砼家长联系,详细分析了李昊砼的在校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建议孩子放学后由自己带,平时下班后尽量抽空多陪陪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有一次通话中,他爸爸向我反映,李昊砼在家四个小时只读了两遍课文,学习的效率很低。他爸爸向我咨询怎么办?首先我对他表示肯定赞扬,谢谢他们配合学校工作,放弃休息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其次对孩子近阶段在校表现进步的地方表示鼓励。李昊砼明显属于在校、家都坐不住的,自觉性极差,每写完一个字就这里动动、那里摸摸,自我控制能力差。平时在校老师如果不看着他写作业,他就一个字都不写,我建议家长在家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完成方可玩,否则今天不可以玩,通过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时会主动把作业做完再玩,但有时也会只顾着玩而忘记写作业。

(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在学习中我发现李昊砼是有进步要求的,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我采用小组比赛方式,哪一组作业先完成就加一个“语文之星”的章,有一次我奖励第一名的组长一颗糖果,哪知李昊砼竟然说,他把作业做好为什么没有糖果?其实他的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找他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们说:“看,李昊砼同学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李昊砼同学今天在课堂上准时把作业做完了交给我!”……渐渐地,通过他的不断努力,李昊砼的语文成绩由原来的不及格提高到现在的七十多分,他开始慢慢喜欢上学习,自我约束性也明显提高了。

二、案例二:用耐心爱心解决矛盾

爱心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爱戴老师的基础,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关键,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付出爱心。

1.基本情况

张晓鹏,男,12岁,三年级学生,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上小学后,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下课经常惹其他同学,有时还大打出手。在家表现任性、冲动,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个性比较鲜明,让老师感到头疼。

有一次他与班上一位学生刘毅涵发生矛盾,双方家长为了孩子的事来找我,要求不要将两个人安排在一个班学习,甚至在放学的路上,两家长还为了孩子的事斗嘴,这样不但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而且给其他学生家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做法

首先,好动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爱心、关心和耐心,从生活、思想上教育孩子,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其次,纠正要坚持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并循序渐进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再次,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手脚协调、左右手协调、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之类的活动。

德育案例 篇六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渗透;《空气》教学

一、在《空气》教学中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现在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存在畏难心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会去求助别人,让别人帮忙解决或者是直接放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来告诉学生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呢?我们可以拿《空气》教学中英国物理学家雷利获取氩气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他发现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与从氮的化合物中通过反应分离的氮气在密度上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但是经过了多次实验依旧没能找到原因,但是他没有放弃,反复实验最终成功找出了区别的源头并成功分离出了氩气。教师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像雷利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反反复复都不能成功解决?”学生肯定会对教师的这句话产生共鸣,教师再去引导学生:“大家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是直接放弃还是坚持下去?我想雷利已经给了你们答案,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总会有收获的。就像化学知识的学习,你可能短期内不理解,但是你反复地学习、探究,那么很有可能你就能把结果探究出来。”教师利用《空气》教学中名人的案例来告诉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

二、在《空气》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

在《空气》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们会教授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些因素,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排放。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连我们呼吸的空气都被污染了的话,那么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由于空气、水等被污染而导致的疾病的案例,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碰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组织或报告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因此,在《空气》这节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做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在《空气》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协作精神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和德育的体现,因为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已经习惯了什么都依赖老师,只要有问题就等待教师的讲解,这种教学的过程只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寄生虫”,因此,在进行《空气》教学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以及邮帜芰Α>倮而言,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直接操作或者是让学生观看实验的视频来进行,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也由教师讲解,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直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起来难度并不大,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每五六个人成立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把这个实验做一遍,记录实验过程、结论,如果实验失败了也要积极分析失败的原因。这种教学的方式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告诉了学生要团结一致、互相帮助。

四、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德育

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渗透德育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学生的成绩、反馈问题的结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话,评价也就没有了开展的必要性。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我们拿《空气》的教学来进行举例,教师在教学之前询问学生空气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成分、性质,这时候可能有的学生回答了但是答案并不正确,那么教师可以这样来进行评价:“虽然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并不是特别全面,但是老师很欣赏你乐于思考的精神,只要大家愿意去思考、去努力,就值得赞扬。”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努力,这才应该是新形势下化学的评价形式,也更符合德育的要求。

总之,德育很重要,它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无论是什么科目的教学,我们都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德育,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变成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今天我们就初三化学教材《空气》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化学教师有所帮助,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12 25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