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优范文 > 教师教学 > 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时间: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是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精优范文整理分享了8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篇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我们可以把化学课堂设计成四个教学环节:

一、问: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注意问题的难度,过难或过易的问题均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注意:(1)问题明确具体,涉及面不宜过大(2)结构化,逻辑关系清晰(3)循序渐进,具有合理的梯度(4)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5)利于信息反馈,便于动态调控(6)兼备科学性和系统性。

[案例1]浓硫酸与红热的炭块反应产物的检验

案例分析:若一开始就质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所有产物?”则难度太大,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继续深入,不如将这一大难题破解成若干学生容易解决的子问题,这样学生就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渐进性问题组设计:①该反应产物共有哪几种?②这些产物各用什么试剂和装置来检验?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変浑浊的一定是CO2吗?④如何除去CO2中的SO2?⑤如何检验SO2是否已除尽?⑥检验SO2及CO2用的试剂中均含水,所以反应产物水蒸气的检验应放在哪一步?⑦请思考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及理由。

问题的设置一般可以通过下列基本途径实现。

1.利用化学史料设置问题

[案例2] 氯气的性质

情境创设:舍勒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他在1774年研究软锰矿时,把浓盐酸与之混合共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黄绿色气体。他将这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水中,发现所得溶液呈黄绿色,略显酸性;把绿叶、红花放入其中,它们的颜色逐渐消褪;将蚱蜢放进装满该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不动了。

提出问题:这种黄绿色气体是什么物质?它的水溶液为何显示酸性?又为何能使叶子和花朵褪色?这说明它具有什么性质呢?蚱蜢之死又说明了什么?

2.依据化学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创设真实、具体、可感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思考自己获取真实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3]铝热反应

情境创设:先放段野外焊接钢轨的录象。

提出问题:录象中铁路工人焊接钢轨是在野外,不可能用电焊,那用什么焊接?

3.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知矛盾冲突设计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中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或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案例4]灭火原理

情境创设: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里。

提出问题:镁条着火时,能否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呢?应该用什么?能否用CCl4?

4.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置疑问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

[案例5]铝的特性

情境创设:将适量的NaOH溶液倒入一装满CO2的铝制易拉罐中,立即封口并摇动,易拉罐先变瘪,而后又鼓胀起来。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何先变瘪又变鼓?此现象揭示了什么问题?

5.利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引入问题

我国的历史文献很多涉及到化学反应及其现象的记载,可以用来创设悬念,引入问题。

[案例6]乙炔

情境创设: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器中放石几块,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

提出问题:书中所记之石为何物?为何遇水即产气?所产之气又为何物?为何能燃烧?

二、想:给予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由联想。

1.创设想象情境,引发类比联想

[案例7]原子结构

情境创设: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吸引,电子会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发生电性中和?

实例链接:举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动而不会坠落的例子,让学生类比联想,想象出原子的动态结构。

2.启发联想思维,完善知识结构

联想思维就是由一物想及他物的思维过程。联想能使思路开阔,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完善化。

[案例8]“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联想:H2S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三、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议,议中悟,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案例9]原电池

活动设计: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交流应用。

学生活动: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入硫酸中,观察现象;再将光亮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后,一同浸入硫酸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获得结论:①铜与该酸未反应;②电子由锌片转移到铜片;③该反应实质仍为锌与硫酸的置换反应;④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篇二

一、关注时政新闻,紧跟时代脚步

学习源于生活。一位资深的教授曾经说过:“政治教师应该结合现下最新且具有特性的时事新闻来扩展教学范围,这也是教学模式中公认最有效且最有必要的一种。”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媒体传播介质,具有见效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新闻报道,能有效丰富时事政治的教学资源。

如结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促使学生深切感受国家力争走向国际化的坚定决心;如结合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在黄海临近的地方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这一时事,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我国军事的飞跃发展,并引以为豪,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此外,在选取新闻资讯时,高中政治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新闻报道,并从正确的视角对新闻报道进行必要的剪辑加工,挖掘其中最广为人知且最平凡的生活细节来补充教学资源。

二、浏览大众传媒,领悟生活智慧

报纸、杂志作为平面媒体中的领军媒体,对信息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电视广播式的新闻播报相比,平面媒体具有信息容量更丰富、设计领域更宽广、服务导向更广阔的优势,是高中政治教学资源的不二选择。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寓意深刻且在教学范围内的报道,结合课程章节内容,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教师可以按类别整理一些精炼的小故事,将其作为课堂教学案例;教师还可以将新闻热点引入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辨析广告用语,体会生活哲理

广告用语常常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且大多耳熟能详。这类语言传播面积广泛,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潜在影响。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广告传授政治知识,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

在运用广告语教学时,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借助广告语言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有一则广告语这样说道:“三年级六班李子明同學,你妈妈给你送来了两瓶旺仔牛奶……”这则广告刚播出时,几乎大街小巷都传遍了这句“妈妈给你送来了两瓶旺仔牛奶……”,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毕竟用牛奶来取代母爱太过断章取义。就高中政治教学素材而言,这一案例就可以作为教授哲学观点的例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高中政治教师要多留意这些富有含义的广告语言,有效缩短理论与生活的距离。

四、借取名言警句,领悟先人思想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生物化学;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因内容复杂、繁多,概念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它是学生公认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

一、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法较难理解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具体的案例辅助开展教学,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分析,将知识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但是,可能与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关,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是太能够接受。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积累有限,这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遇到的一大阻碍。

2.高职学生的思维定式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也不例外,这导致学生在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时有些难以适应。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不仅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精心挑选案例,做好课堂设计,设计课堂问题等,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分析案例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学生发挥积极性,能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否则会造成既无法理解理论知识,又对案例一知半解的结果。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养成了上课被动听讲的习惯,不善于提问,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这对于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有效采用确实是一大挑战。

二、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有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策略

1.选取的案例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生物化学学习看似很枯燥,其实并非如此,找到能够吸引学生的方法,学生自然会发现这门课程吸引人的地方。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展开分析,如从生活中的事入手。比如,吃饭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果每天的补充不足,那么就会出现头晕等现象,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是因为血糖补充不足,那么血糖又是什么呢?它起着怎样的作用的呢?这样引入话题,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同样也会带动学生思考。这样学生能感受到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就会产生讨论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易于教师进一步展开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案例分析要符合生物化学教学的目标

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在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不能为了推崇案例分析教学而背离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所有的教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本身,所以,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到,不能为了用案例而随便选取案例,不能为了分析而分析,一定要紧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保证案例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案例分析中能切实学习到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3.案例不宜过于复杂

受思维方法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的影响,高职学生更适合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难度适中的案例。所以,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要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案例甚至生活小例子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适应案例分析教学法,使其从简单的案例开始,尝试主动讨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能通过案例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获得成绩感,从而慢慢接触更复杂的案例,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案例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有效采用此种方法的策略。案例分析教学法只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运用中要注意分寸,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同时应以学生的实际能力挑选案例,以保证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篇四

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一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二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篇五

引言

医护专业是培养高素质医护人才的专业类别,随着我国对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医学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模式也不断改进,医护专业教学素材逐渐丰富。教学素材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为了提高医护专业教学水平,则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医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医护专业化学教学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医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更多地把握住医护专业的本质与人才培养要求,提供更加丰富的医教学案例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案例库进行充实,对知识点进行更新,从而使得医护专业教学水平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一、教学案例库建设的现状

“案例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全新方法,教学案例库的研究是基于大量的真实案例信息的,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知识点、难点、重点的学习,而且教学案例库本身就是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当前教学案例库建设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很多职业院校在各个专业教学过程中都在开展案例教学,对教学案例库中的各种内容进行完善,并且积极调用案例库中的内容服务于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在我国的研究时间不长,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是各种教学资料,是服务于教学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产生的。当前很多学校虽然重视对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但教学案例库的内容却不够丰富。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更应该要保证全面、完整,例如医护专业,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学案例库的内容不全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第二,教师不注重对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的应用。在教学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应该要明确案例库是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案例库中的各种内容的应用,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案例库的利用程度不高,导致各种教学资源出现浪费。

二、医护专业化学教学案例库建设策略

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库中丰富的案例对于教与学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案例库的建立,是对各种医护专业案例和知识进行汇总的过程,比如在医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教学案例库中获得一些典型的医学临床研究案例,对这些案例中的特殊点进行分析,并且研究案例中的各种常用医护技巧,有助于学生对医护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的案例会越来越丰富,对医护专业化学教学案例库进行建立和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学案例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教学案例库建设的重视

教学案例库是收集整合而成的医护专业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医护专业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建立教学案例库的目的是为了要对这些医护专业教学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料。在医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教学案例库的建立和完善,在教学案例库建立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明确收集的材料类型,再根据教学案例的类型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设定。另外,教学案例库中的材料应该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医护专业教学涉及的内容都是医学护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等,对教学案例进行分类的时候应该要按照普通和典型进行区分,对于典型的教学案例而言,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大的指导意义,而普通的教学案例则主要是结合医护专业教学中的各种知识点所设定的教学内容,用于日常教学。

2.加强对教学案例库的完善

在教学案例库建设过程中,还应该要注重对案例库的完善,尤其是随着医护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会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我国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医学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复杂,加强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然后将其充实到教学案例库中,可以对教学案例库的内容进行完善,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在医护专业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案例库的充实和完善,则必须要加强学校与医院的沟通联系,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典型案例情况,医护人员在对病患进行救治的时候设定的救治方案、救治方案的落实都是教学资料,在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就应该要对这些实际案例进行利用,便于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3.合理地设计教学大纲,对案例库进行充实和利用

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教学案例进行利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将各种教学案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案例库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教学案例库的案例资料,进行精细化设计。另外,教学大纲的设计也有助于对教学案例库的建立,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可以确定教学案例的方向、类别等,从而根据相应的标准规范对教学案例库进行建设和充实。例如在讲配位化合物课程时,可以采用“蓝血人”的案例来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的血液是红色的?”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根据学生的提前预习,在讲解的时候再通过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出配离子的作用、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等知识。在讲解酯和脂类课程的时候,可以用“统一饮料事件”作为引入,通过一边探讨地沟油、方便面、油炸食品等方面的危害,一边探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索。再比如在学完渗透压的内容以后,可以将“战伤合并海水浸泡症”的案例引入课堂中,学生要思考这种病症与渗透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要思考如何处理伤口,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实践教育目的。

4.建立教学案例库评估体系

在教学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案例库的评估管理,要根据医护专业的学科以及专业特点,设计准确的评估体系,并且运用该指标对学校的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对其中的不合格的教学案例进行剔除,也有助于教师在对教学案例库进行丰富的时候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案例选择。教学案例库的评估体系一方面要符合医护专业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应该要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分体现出教学案例库的指导性以及可操作性。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篇六

关键词:高中化学 自主学习 案例设计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一、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二、实验步骤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自主学习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对学习自我负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监控学习步骤(学习节奏、时间、地点等),以及评估已掌握的学习内容;(2)学习者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2.自主学习目的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3.自主学习实质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4.自主学习特征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4)反思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我会什么?我不会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策略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www.jingyou.net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 is 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淑菲。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11).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篇七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大量NO2气体外逸,教室刺激性气味很重,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虽进行得比较顺利,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发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试管中出现红棕色,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 课本中描述,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为何试管中出现红棕色?” 学生立即回答,NO气体被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氧化而生成NO2气体。教师追问,如何证实铜与稀硝酸反应开始生成的是无色的NO气体? 部分同学答道,反应前排出试管中的空气,然后重复刚才的实验,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如何排出试管中的空气呢,请大家设计实验装置。这时教师给学生于使当的启发(此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够),我们收集气体时可用什么方法? 学生马上回答,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教师继续引导,用什么气体好呢? 学生甲首先想到,用CO2气体。排水法中是气体把水排出,“那么水能把气体排出吗?” 这一次学生乙最先想到,能,贮气瓶中气体就是用水压出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按上述思路设计实验装置。经过几分钟,有几位同学画出几种实验装置,部分同学仍然无从下手。师生共同评价几套装置优劣后,教师推荐用注射器进行实验。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先把细铜丝放在针筒中,然后抽取2―3mL稀硝酸,针头用橡皮塞堵住(注意:不可用手)。观察到无色气体和蓝色溶液后,把注射器竖立针头朝上,拿掉针头上的橡皮塞,向外拉注射器,吸入少量空气。立即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三、案例结果

两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对比,第二种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第一种,不仅没有出现第一种教学中出现有毒气体逸出或者教学进度偏慢慌乱的局面,而且整个教学按教材顺序从上到下,有条不紊,在把各个知识点进行一一传授,同时把硝酸的性质与盐酸和硫酸进行比较。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四、案例评析

通过对两次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分析,我认为第一次教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1、对学生不够了解,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对班级学生来说只是充满好奇而已,久而久之,随着好奇感的消失就很难进入状态。2、学生分组以及小组竞赛规则介绍耽误一些时间。3、实验前未让学生彻底明确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实验不能同步进行,课堂节奏不好控制,延误了不少时间。4、时间分配不合理,对所有内容都进行探究,造成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不够。

对于第二种教学本人比较认同,我认为给教学方法既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又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落实。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发展能力。实验的安排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体现绿色化学理念。之所以这次教学能成功是由于:1、总结第一次的失败经验,课前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2、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使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地去构建自己的意义。3、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4、探究点设置明确,既突出重点也突破难点。

虽然第二种教学方法现对于第一种要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经过思考本人觉得硝酸这一节内容还可以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探讨:1.你通过对硝酸的观察能得到那些信息?2.你能找出硝酸与盐酸、硫酸的区别吗?3.硝酸为何保存在棕色瓶中?4.通过实验比较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异同,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5.硝酸与非金属反应有何规律?6.你是如何来认识硝酸的氧化性? 你能对硝酸还原产物作出判断吗?这些只是构思,还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才会发现其优缺点。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ATDE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24-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 ATDE教学模式的由来及组成

ATDE教学模式是台湾学者陈龙安在总结吉尔福特、泰勒、帕尼斯等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所谓的ATDE是由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评(Evaluation)四要素构成:

2高中化学ATDE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案例

我们可以把化学课堂设计成四个教学环节:

2.1问――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精心设悬,引出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提供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机遇

设置问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注意问题的难度,过难或过易的问题均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注意:(1)问题明确具体,涉及面不宜过大(2)结构化,逻辑关系清晰(3)循序渐进,具有合理的梯度(4)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5)利于信息反馈,便于动态调控(6)兼备科学性和系统性。

[案例1]浓硫酸与红热的炭块反应产物的检验

案例分析:若一开始就质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所有产物?”则难度太大,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继续深入,不如将这一大难题破解成若干学生容易解决的子问题,这样学生就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渐进性问题组设计:①该反应产物共有哪几种?②这些产物各用什么试剂和装置来检验?③能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一定是CO2吗?④如何除去CO2中的SO2?⑤如何检验SO2是否已除尽?⑥检验SO2及CO2用的试剂中均含水,所以反应产物水蒸气的检验应放在哪一步?⑦请思考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及理由。

问题的设置一般可以通过下列基本途径实现。

2.1.1利用化学史料设置问题

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料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可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能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又能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案例2] 氯气的性质

情境创设:舍勒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他在1774年研究软锰矿时,把浓盐酸与之混合共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黄绿色气体。他将这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水中,发现所得溶液呈黄绿色,略显酸性;把绿叶、红花放入其中,它们的颜色逐渐消褪;将蚱蜢放进装满该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几下就不动了。

提出问题:这种黄绿色气体是什么物质?它的水溶液为何显示酸性?又为何能使叶子和花朵褪色?这说明它具有什么性质呢?蚱蜢之死又说明了什么?

2.1.2依据化学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创设真实、具体、可感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思考自己获取真实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3]铝热反应

情境创设:先放段野外焊接钢轨的录象,接着再放一段高楼爆破的新闻录象。

提出问题:录象中铁路工人焊接钢轨是在野外,不可能用电焊,那用什么焊接?实施高楼的定向爆破,能否用炸药?用什么破坏楼房坚固的承重墙地基?

2.1.3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知矛盾冲突设计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任何新知识均可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及组合学习,在教学中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或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案例4]灭火原理

情境创设: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里。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CO2不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用来灭火。那么活泼金属(如钠)着火时,能否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呢?应该用什么?能否用CCl4?

2.1.4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内容丰富,现象千差万别,形象直观。实验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置疑问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

[案例5]铝的特性

情境创设:将适量的NaOH溶液倒入一装满CO2的铝制易拉罐中,立即封口并摇动,易拉罐先变瘪,而后又鼓胀起来。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何先变瘪又变鼓?此现象揭示了什么问题?

2.1.5利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引入问题

我国的历史文献如《梦溪笔谈》、《本草纲目》等,有好多涉及到化学反应及其现象的记载,可以用来创设悬念,引入问题。

[案例6]乙炔

情境创设: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器中放石几块,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

提出问题:书中所记之石为何物?为何遇水即产气?所产之气又为何物?为何能燃烧?

2.2想――给予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由联想。

2.2.1创设想象情境,引发类比联想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情景主要是以教材为出发点,找到引起想象的“触发点”,以驱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头脑中的意象更深远,更富有情感色彩。

[案例7]原子结构

情境创设: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吸引,电子会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发生电性中和?

实例链接:举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动而不会坠落的例子,让学生类比联想,想象出原子的动态结构。

2.2.2启发联想思维,完善知识结构

联想思维就是由一物想及他物的思维过程。联想能使思维流畅灵活,使思路开阔,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完善化。教师可结合教材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载体,以联想思维训练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案例8]“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联想:H2S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H2S、HBr、HI、NH3、PH3)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H2、Cl2、O2、SO2、HCl);浓H2SO4有吸水性常用干燥剂(①酸性:P2O5、浓H2SO4、浓H3PO4,②中性:无水CuSO4、无水CaCl2、无水Na2SO4,③碱性:烧碱、碱石灰、生石灰)。

2.3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议,议中悟,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案例9]原电池

活动设计: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交流应用。

学生活动: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入硫酸中,观察现象;再将光亮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后,一同浸入硫酸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引起质疑:铜片上本来无气泡,与锌片相连后为何会产生气泡?

做出假设:①在这种条件下,铜与硫酸反应,产生气泡;②锌在与酸的反应中,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H+在铜片上得电子,转化为H2。

验证假设:①观察实验现象,溶液不变蓝;②取出少量反应液,并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未见蓝色沉淀产生;③在铜锌之间连接电流表,指针偏转;④收集并检验铜片上产生的气体。

获得结论:①铜与该酸未反应;②电子由锌片转移到铜片;③该反应实质仍为锌与硫酸的置换反应;④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应用交流:①原电池的形成条件;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4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设计。

2.4.1教学评价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力具有多元性、文化性、差异性、实践性和开发性的特征,各种智力只有领域不同,而无轻重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而评价学生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还要促其由优势智力领域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2.4.2课余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活动的测量与评价结果能帮助和促进我们进行反思,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能否使每个学生收获最大,反思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反思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精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8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42 60972